目的:探讨不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下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结果比较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根据Sysmex XN(10)B4检测结果中MPV提示,将246份样本分为4组,用Sysmex XN(10)B4、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人工牛鲍计数板计数血小板数,比...目的:探讨不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下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结果比较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根据Sysmex XN(10)B4检测结果中MPV提示,将246份样本分为4组,用Sysmex XN(10)B4、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人工牛鲍计数板计数血小板数,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当5.4 f L≤MPV≤7.4 f L时,2台仪器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7.5 f L≤MPV≤9.0f L时,2台仪器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ysmex XN(10)B4检测结果稍微偏低,迈瑞BC6800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值;当9.1f L≤MPV≤12.0 f L时,Sysmex XN(10)B4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迈瑞BC6800与人工计数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MPV≧12.1 f L时,2台仪器检测血小板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台仪器间血小板检测结果均偏低。结论:MPV是影响仪器法血小板计数的主要因素,当MPV增大时,应采用手工法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准确性,更真实地反映病人实际情况,给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体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兔深静脉导管留置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置管组。置管组在颈外静脉成功留置静脉导管后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甘露醇组,再平均分为留置1、3...目的:探讨体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兔深静脉导管留置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置管组。置管组在颈外静脉成功留置静脉导管后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甘露醇组,再平均分为留置1、3、5 d 3个时间段。采集各组置管前、后各个时间段的血标本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最后一次抽血后处死实验兔,取导管所在血管或同侧颈外静脉制作病理标本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静脉置管后CRT发生率为98.33%;PC、MPV、PDW与CRT严重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PC在生理盐水组与甘露醇组中,均呈现置管后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留置1 d时,空白对照组MPV、PDW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与甘露醇组,假手术组MPV、PDW均高于甘露醇组(P<0.05)。结论:血小板活性增强可能不是CRT发生的主要原因,不能依靠PC、MPV、PDW的变化来预测CRT的发生、发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下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结果比较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根据Sysmex XN(10)B4检测结果中MPV提示,将246份样本分为4组,用Sysmex XN(10)B4、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人工牛鲍计数板计数血小板数,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当5.4 f L≤MPV≤7.4 f L时,2台仪器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7.5 f L≤MPV≤9.0f L时,2台仪器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ysmex XN(10)B4检测结果稍微偏低,迈瑞BC6800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值;当9.1f L≤MPV≤12.0 f L时,Sysmex XN(10)B4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迈瑞BC6800与人工计数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MPV≧12.1 f L时,2台仪器检测血小板与人工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台仪器间血小板检测结果均偏低。结论:MPV是影响仪器法血小板计数的主要因素,当MPV增大时,应采用手工法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准确性,更真实地反映病人实际情况,给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体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兔深静脉导管留置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置管组。置管组在颈外静脉成功留置静脉导管后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甘露醇组,再平均分为留置1、3、5 d 3个时间段。采集各组置管前、后各个时间段的血标本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最后一次抽血后处死实验兔,取导管所在血管或同侧颈外静脉制作病理标本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静脉置管后CRT发生率为98.33%;PC、MPV、PDW与CRT严重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PC在生理盐水组与甘露醇组中,均呈现置管后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留置1 d时,空白对照组MPV、PDW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与甘露醇组,假手术组MPV、PDW均高于甘露醇组(P<0.05)。结论:血小板活性增强可能不是CRT发生的主要原因,不能依靠PC、MPV、PDW的变化来预测CRT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