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及其结合蛋白和受体水平增加 被引量:6
1
作者 袁磊磊 陆思静 +4 位作者 张慧云 王君灵 胡雅琳 王玲 何韶衡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和白细胞介素18受体(IL-18R)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哮喘患者和门诊正常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用蒿草花粉、尘螨和梧桐花粉粗提液刺...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和白细胞介素18受体(IL-18R)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哮喘患者和门诊正常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用蒿草花粉、尘螨和梧桐花粉粗提液刺激血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IL-18BP及IL-18R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细胞比例较正常人升高达15倍。尘螨、梧桐花粉粗提液刺激哮喘患者血液后,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细胞比例分别升高约1.3倍和1.5倍;梧桐花粉粗提液刺激哮喘患者血液后,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IL-18BP^+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升高约1.5倍,IL-18R+细胞比例升高约2倍。此外,哮喘患者血液经过敏原激发后嗜酸性粒细胞群中IL-18BP+细胞和IL-18R^+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r=0.639)。然而,正常人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IL-18BP和IL-18R的变化不明显。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表达的IL-18、IL-18BP和IL-18R可能与哮喘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介素18(il-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 白细胞介素18受体(il-18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畅 肖晗 +1 位作者 韩江莉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多效促炎细胞因子,以前体的形式储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包括心肌组织)中,需通过casepase-1剪切后发挥作用。IL-18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在疾病早期升高,并通过...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多效促炎细胞因子,以前体的形式储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包括心肌组织)中,需通过casepase-1剪切后发挥作用。IL-18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在疾病早期升高,并通过激活其他炎症因子导致炎症级联反应直接对心脏造成损害。此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心脏损害作用可能部分通过IL-18实现。中和IL-18的作用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心功能,因此IL-18有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码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测定 被引量:23
3
作者 潘蔚绮 刘胜旺 +2 位作者 孔宪刚 李广兴 夏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白细胞介素 18(IL_18)是一种能诱导IFN_γ产生的新型细胞因子 ,在调节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 18(IL_18)cD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用反转录_聚合酶链反应 (RT_PCR)技术从有丝分裂原ConA刺激 4 8小时... 白细胞介素 18(IL_18)是一种能诱导IFN_γ产生的新型细胞因子 ,在调节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 18(IL_18)cD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用反转录_聚合酶链反应 (RT_PCR)技术从有丝分裂原ConA刺激 4 8小时活化的白来航鸡脾细胞中扩增出编码鸡IL_18成熟蛋白质的基因 ,并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结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本研究克隆到的鸡IL_18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在 4 82位为C ,而Schnieder等报道的序列为T ,这一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导致了推导的对应氨基酸残基由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该处碱基变化的原因究竟是鸡IL_18本身存在多态性 ,还是反转录或PCR过程中的碱基错配所致 ,该处碱基的变化对于鸡IL_18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究竟有无影响等问题正在研究中。该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经序列测定证实的鸡IL_18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8成熟蛋白基因 克隆 序列测定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时IL-18、IFN-γ与免疫球蛋白关系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叶长宁 陈昌辉 +5 位作者 李茂军 邱练芬 毛晓兰 陈丽娜 阳倩 何海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白细胞介素_18(IL_18)和γ_干扰素 (IFN_γ)与免疫球蛋白 (IgG、IgA和IgM )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法 (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IL_18、IFN_γ、IgG、IgA和IgM含量。以CRP≥20mg/L...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白细胞介素_18(IL_18)和γ_干扰素 (IFN_γ)与免疫球蛋白 (IgG、IgA和IgM )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法 (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IL_18、IFN_γ、IgG、IgA和IgM含量。以CRP≥20mg/L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界限值 ,结合其他临床资料 ,将肺炎患儿分为4组进行分析。结果①肺炎组111份血清中 ,8型常见病毒及支原体特异性IgM阳性40份 (36.0 % ) ,对照组30份血清均阴性 ;病毒及支原体感染23例 (20.7% ) ,细菌感染45例 (40.6 % ) ,病毒及支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17例 (15.3% ) ,其他不明病原感染26例 (23.4% )。②肺炎组IgA、IgM含量>对照组 (P<0.05)。其中 ,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含量>其他不明病原感染组和对照组 (P<0.05) ;细菌感染组IgM含量>对照组 (P<0.05)。肺炎各组IgG、IL_18和IFN_γ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对照组IgM与IFN_γ呈正相关 (P<0.01)。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和IgM分别与IFN_γ呈正相关 (P<0.01) ;IgA和IgM分别与IL_18呈正相关 (P<0.05) ;IFN_γ与IL_18呈正相关 (P<0.05)。细菌感染组IgA与IL_18呈正相关 (P<0.01)。结论新生儿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时 ,体内抗感染免疫和免疫调节的机制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感染性肺炎 il-18 IFN-Γ 免疫球蛋白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恶性原发肝肿瘤患者血IL-18及IL-18BP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官成浓 廖湘晖 +3 位作者 罗海清 陈星明 陈宝英 张培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IL-18、IL-18BP的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肿瘤及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揭示血清IL-18及IL-18B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肝癌36例、良性肝肿瘤18例、肝硬化25例及正常人20例的血清IL-18... 目的:探讨血清IL-18、IL-18BP的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肿瘤及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揭示血清IL-18及IL-18B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肝癌36例、良性肝肿瘤18例、肝硬化25例及正常人20例的血清IL-18及IL-18BP含量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AFP的含量,比较各组间IL-18及IL-18BP含量的差别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AFP与IL-18、IL-18BP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及良性肝肿瘤组,而血清IL-18B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和良性肝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原发性肝癌组的血清IL-18及IL-18BP水平与其临床分期有密切联系:临床分期越晚,血清IL-18水平越低,血清IL-18BP水平越高;临床分期越低,血清IL-18水平越高,血清IL-18BP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另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AFP含量成负相关(r=-0.7152,n=36,P<0.01),血清IL-18BP的水平与AFP含量成正相关(r=0.6315,n=36,P<0.01);肝硬化患者、良性肝肿瘤患者血清IL-18及IL-18B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血IL-18及IL-18BP水平可反映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肿瘤及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及临床分期的有效指标,与AFP同时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良性肝肿瘤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IL-18BP介导NK-92MI细胞杀伤GTKO猪内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孟强 张文杰 +4 位作者 吴伟康 牛坤伟 杨龙 张玄 陶开山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IL-18结合蛋白(BP)介导自然杀伤(NK)-92MI细胞杀伤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猪内皮细胞的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将NK-92MI细胞分为NK组、NK+IL-18组、NK+GTKO组、IL-18+NK+GTKO组和IL-18+IL...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IL-18结合蛋白(BP)介导自然杀伤(NK)-92MI细胞杀伤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猪内皮细胞的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将NK-92MI细胞分为NK组、NK+IL-18组、NK+GTKO组、IL-18+NK+GTKO组和IL-18+IL-18BP+NK+GTKO组,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K-92MI细胞中炎症相关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NK-92MI细胞对GTKO猪内皮细胞的杀伤效应,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GTKO猪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具有杀伤效应的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K组、NK+IL-18组以及NK+GTKO组比较,IL-18+NK+GTKO组NK-92MI细胞中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IL-3、IL-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IL-18+NK+GTKO组比较,IL-18+IL-18BP+NK+GTKO组NK-92MI细胞中IFN-γ、TNF-α、IL-8、IL-3、IL-6和GM-CSF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NK+GTKO组相比,IL-18+NK+GTKO组NK-92MI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IFN-γ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NK-92MI细胞对GTKO猪内皮细胞的杀伤率增加,GTKO猪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GTKO猪内皮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和裂解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比例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IL-18+NK+GTKO组比较,IL-18+IL-18BP+NK+GTKO组穿孔素、颗粒酶B、IFN-γ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NK-92MI细胞对GTKO猪内皮细胞的杀伤率降低,GTKO猪内皮细胞凋亡率下降,GTKO猪内皮细胞中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比例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IL-18BP可阻断IL-18诱导的NK-92MI细胞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和NK-92MI细胞杀伤GTKO猪内皮细胞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 异种肝移植 自然杀伤细胞 凋亡 α-1 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 穿孔素 颗粒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ART治疗对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IL-18及IL-18B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英 蒋就喜 +4 位作者 李赫伟 胡婷婷 徐茹 沈剑锋 谢付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 18 binding protein,IL-18BP)水平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例经12个...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 18 binding protein,IL-18BP)水平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例经12个月以上HAART治疗有效的HIV-1感染者及18例健康人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IV-1感染者血液中CD4+、CD8+T细胞水平。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类HIV-1感染组CD4/CD8比值高于B类、C类HIV-1感染组(P<0.05,P=0.004,0.014)。CD4+T细胞<500的两组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呈正相关(P<0.01,r=0.705)。结论:HAART治疗不能完全逆转HIV-1感染者免疫系统失衡,但艾滋病患者早期治疗可能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感染者血清IL-18及IL-18B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黄甲清 张英 +6 位作者 蒋就喜 胡婷婷 李赫伟 曾思恩 徐茹 沈建峰 谢付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为了观察HIV-1阳性病人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与疾病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67例经HAART治疗的HIV-1阳性病人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的IL-18和IL-18BP水平。结果显示,HIV-1感染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A类HIV-1... 为了观察HIV-1阳性病人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与疾病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67例经HAART治疗的HIV-1阳性病人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的IL-18和IL-18BP水平。结果显示,HIV-1感染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A类HIV-1感染组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类、C类HIV-1感染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IV-1感染组血清IL-18B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其中各类HIV-1感染组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IL-18和IL-18BP水平呈正相关(r=0.705,P<0.01),HIV-1感染组的IL-18和IL-18BP水平无相关性。可见,IL-18和IL-18BP水平的变化及失衡与艾滋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动态监测外周血IL-18及IL-18BP水平可作为反映HIV-1感染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变化指标,调节体内IL-18、IL-18BP水平的平衡可能为艾滋病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通过下调NLRP1炎性体表达抑制IL-1β和IL-18的释放 被引量:5
9
作者 喻思扬 王燕 +8 位作者 曾高峰 刘洋 徐健强 曾梦雅 唐业华 曾志英 石小桥 陈莹 赵国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3-868,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炎性体在阿托伐他汀抑制THP-1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分泌中的作用。方法:用10μg/L脂多糖诱导THP-1巨噬细胞分泌IL-1β和IL-18,以不同浓度阿托伐他...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炎性体在阿托伐他汀抑制THP-1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分泌中的作用。方法:用10μg/L脂多糖诱导THP-1巨噬细胞分泌IL-1β和IL-18,以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1、10和20μmol/L)孵育细胞24 h,或以10μ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细胞不同时间(12、24和48 h),或转染NLRP1 siRNA以沉默细胞内NLRP1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细胞内NLRP1炎性体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LRP1炎性体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IL-18的含量。结果:阿托伐他汀可抑制THP-1巨噬细胞NLRP1炎性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这种效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转染NLRP1 siRNA后,THP-1巨噬细胞NLRP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且阿托伐他汀对IL-1β和IL-18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NLRP1炎性体表达减少巨噬细胞IL-1β和IL-18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炎性体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3、6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美琪 刘维新 +4 位作者 来爽 兰雨桐 李虹 邓秋萍 陈轶楠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以肠道受累为主并可伴发肠外表现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受累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可被多种因素调控,其中炎症小体发挥了关键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以肠道受累为主并可伴发肠外表现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受累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可被多种因素调控,其中炎症小体发挥了关键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是一类多元化的家庭模式识别受体,是消化系统炎症反应及宿主防御体系的重要介质,能够调节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炎相关肿瘤的发病率,是肠道疾病中的关键调节因子。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其重要成员NLRP 1、NLRP 3、NLRP 6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更为密切,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分泌有关。本文着重阐述了NLRP 1、NLRP 3、NLRP 6在炎症性肠病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和肾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尤杨 夏岳 +4 位作者 戚国庆 高宏阳 杨志瑜 李柳 赵红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67-1372,I0020,共7页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和肾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尿酸血症组和非布司他组,每组15只。高尿酸血症组和...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和肾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尿酸血症组和非布司他组,每组15只。高尿酸血症组和非布司他组大鼠采用氧嗪酸钾灌胃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非布司他组大鼠每天给予7.2 mg·kg-1非布司他,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共4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大鼠尿量和饮水量升高(t=5.317,t=3.674,P<0.05),体质量降低(t=6.374,P<0.05),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t=21.463,t=15.342,t=4.603,P<0.05),血清IL-1β和IL-18水平升高(t=35.761,t=44.168,P<0.05),肾组织中ASC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17.064,t=26.314,P<0.05);与高尿酸血症组比较,非布司他组大鼠尿量和饮水量降低(t=4.027,t=2.976,P<0.05),体质量升高(t=3.694,P<0.05),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降低(t=13.064,t=7.461,t=3.528,P<0.05),血清IL-1β和IL-18水平降低(t=24.162,t=17.314,P<0.05),肾组织中ASC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8.061,t=11.057,P<0.05)。结论:非布司他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肾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及其下游炎性因子水平发挥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布司他 高尿酸血症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
12
作者 胡新力 王政 +3 位作者 崔鹏 孔超 王唯 鲁世保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8-394,共7页
骨质疏松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矿物质密度降低。研究表明炎症在骨质疏松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焦亡是由炎症小体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也被认为是与炎症有关的炎症性细胞死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焦亡在骨质疏松发病... 骨质疏松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矿物质密度降低。研究表明炎症在骨质疏松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焦亡是由炎症小体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也被认为是与炎症有关的炎症性细胞死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焦亡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综述焦亡产生的炎症介质对骨质疏松的作用,及通过焦亡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靶点,希望为今后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细胞焦亡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D供肾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馨 孙泽家 +1 位作者 蔡继飞 王玮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与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57例),比较两组供肾SCS灌注液中4种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细胞介素-18(IL-18)、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DGF的相关性,分析各生物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预测价值。结果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率为11%(7/64)。DGF组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高于IGF组(P=0.009),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呈正相关(r=0.43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升高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均为P<0.05),当联合检测NGAL和KIM-1时,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可信区间(CI)0.850~1.0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4(P<0.05)。结论DCD供肾SCS灌注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肾移植 静态冷保存(SCS)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 白细胞介素-18(il-18) 肾损伤分子-1(KI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