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7E和IL-17F及其受体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学良 孙雪梅 +5 位作者 赵晓晖 杨丽娟 沈维高 肖梓屾 郭冲 刘艳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4-578,696,697,共7页
目的:观察配体白细胞介素17E(IL-17E)、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RB(IL-17RB)和白细胞介素17RC(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结肠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肠炎、5例增生性肠息肉及3... 目的:观察配体白细胞介素17E(IL-17E)、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RB(IL-17RB)和白细胞介素17RC(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结肠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肠炎、5例增生性肠息肉及3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17E、IL-17RB、IL-17F和IL-17RC在肠炎、肠息肉和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配体与受体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以及配体阳性表达率与肠癌恶性度的关联。结果:IL-17E、IL-17F、IL-17RB和IL-17RC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癌细胞;IL-17E在肠炎和肠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癌组织(P<0.05),且随肠癌恶性度升高而降低;IL-17F在肠息肉和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炎组织(P<0.05),且随肠癌恶性度的升高而升高;IL-17RB在肠炎及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癌组织(P<0.05)。与肠炎和肠息肉比较,肠癌组织中IL-17RC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在肠癌组织中,IL-17F阳性表达率与IL-17RC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关系(r=0.667,P=0.001)。结论:IL-17F、IL-17RC、IL-17E和IL-17RB信号可能参与了肠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E 白细胞介素17f 白细胞介素17RB 白细胞介素17RC 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IL-17F融合蛋白在E.coli中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宇锋 盛伟华 +1 位作者 缪竞诚 杨吉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5X-3/hIL-17F,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GST-hIL-17F融合蛋白,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法从自行构建的含hIL-17F基因的pUCm-T/hIL-17F载体中扩增其成熟肽基因序列,亚克隆于pGEX-5X-3中,构建原... 目的: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5X-3/hIL-17F,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GST-hIL-17F融合蛋白,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法从自行构建的含hIL-17F基因的pUCm-T/hIL-17F载体中扩增其成熟肽基因序列,亚克隆于pGEX-5X-3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5X-3/hIL-17F,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包涵体融合蛋白,经纯化后进行Westernblot鉴定。MTT法分析GST-hIL-17F纯品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生长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对ECV304内皮细胞表达IL-6、IFN-γ和TNF-α的生物学作用,并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法分析其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GST-hIL-17F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5%,能产生约41kD的融合蛋白,且Westernblot证实确为GST-hIL-17F目的蛋白。GST-hIL-17F具有明显抑制ECV304内皮细胞增殖和上调表达IL-6的生物学效应,并具有显著的抗血管形成活性。结论:hIL-17F重组原核表达和血管形成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已获成功,为进一步研究rhIL-17F的抗血管形成机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f GST-融合蛋白 生长抑制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