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6在人脑胶质细胞瘤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袁玉会 于宏伟 刘云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45,154,158,共3页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脑胶质瘤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任美书 王玉顺 +1 位作者 张明义 王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71-472,共2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组织能量代谢衰竭,当局部血管闭塞后梗死灶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在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为了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这两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组织能量代谢衰竭,当局部血管闭塞后梗死灶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在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为了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这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我们选择2002—200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其血清IL-6和TNF-α变化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清白细胞介素-6 坏死因子-Α 卒中患者 老年 TNF-α 中枢神经系统 血清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联合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胶质瘤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春晖 焦保华 +3 位作者 康春生 史彦芳 郭毅 崔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5-330,共6页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后在荷瘤大鼠体内的治疗作用。方法提取1周龄大鼠骨髓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后在荷瘤大鼠体内的治疗作用。方法提取1周龄大鼠骨髓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BMSCs/tk)或白细胞介素18(BMSCs/IL-18)或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白细胞介素18(BMSCs/tk/IL-18),而后进行体内外试验检测其抗肿瘤作用。检测荷瘤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采用TUNEL方法检测胶质瘤内的凋亡细胞,抗-CD34染色检测微血管密度(MVD),检测淋巴细胞的浸润,记录试验大鼠的生存期。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稳定转染IL-18及tk基因,BMSCs/tk和BMSCs/IL-18/tk均显示了明显的旁观者效应,荷瘤鼠移植BMSCs/IL-18或BMSCs/IL-18/tk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浓度明显增高,并且接受移植的荷瘤鼠再次受到C6细胞冲击后可诱导快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微血管密度检测显示,BMSCs/IL-18(4.50±2.19)、BMSCs/tk/IL-18(3.65±2.13)与对照组(7.15±2.11)、PBS组(7.55±1.64)、BMSCs组(7.80±2.28)、BMSCs/tk组(7.65±1.84)比较有明显低的微血管密度(P<0.05),通过TUNEL检测、浸润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因子浓度及荷瘤鼠生存期比较,BMSCs/IL-18/tk比BMSCs/IL-18或BMSCs/tk显示了更加明显的抗肿瘤作用,BMSCs/IL-18/tk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联合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8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了明显的抗恶性胶质瘤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18 胶质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江辉 刘瑶 郭曲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585-586,共2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颅脑手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颅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0)和乌司他丁组(U组,n=20)。U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以乌司他丁3 000 IU/k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分...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颅脑手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颅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0)和乌司他丁组(U组,n=20)。U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以乌司他丁3 000 IU/k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分别于手术前、切开硬脑膜后30 min和手术毕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术毕两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明显较术前高(P<0.01),与C组比较,U组切开硬脑膜后及术毕血清IL-6明显降低(P<0.01),TNF-α亦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同时,也能抑制颅脑手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诱导,从而在颅脑手术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患者 手术 血清白细胞介素-6 切开 血清IL-6 坏死因子Α TNF-α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对C6胶质瘤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5
作者 王振华 薛一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721-723,共3页
目的:白细胞介素-6(IL-6)与脑胶质瘤的恶性增殖密切相关,本文探讨缓激肽作用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对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1μmol·L-1缓激肽作用下,C6胶质瘤细胞内及细胞培养液中... 目的:白细胞介素-6(IL-6)与脑胶质瘤的恶性增殖密切相关,本文探讨缓激肽作用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对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1μmol·L-1缓激肽作用下,C6胶质瘤细胞内及细胞培养液中IL-6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结果显示缓激肽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在不同时相点(0,5,10,15,30,60min)均有IL-6mRNA的表达,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免疫法结果显示,细胞培养液中未检测到IL-6的表达。结论:缓激肽作用C6胶质瘤细胞60min以内不引起IL-6的表达增强,这为缓激肽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利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 缓激肽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对轻型急性脑梗死青年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10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骆彩珍 高志琼 +3 位作者 江晋渝 杨小艳 汤建平 罗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青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轻型急性脑梗死青年患者52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为10...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青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轻型急性脑梗死青年患者52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为10-15分.年龄为35~4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7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红花注射液治疗20ml/d,25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及治疗后第7、14天清晨抽取静脉血,以同龄健康人群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IL-6、IL-10。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7d和14d后的NSS均明显降低(P=0.000);其中,治疗第14天,治疗组的NSS低于对照组(P=0.040)。与治疗前比,对照组第7天的血清IL-6水平无变化(P=0.078),第14天的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P=0.000);治疗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清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0)。治疗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42,P=0.000)。与治疗前比,对照组和治疗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且治疗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38)。对照组IL-6/IL-10比值与NSS的变化无相关性(r=0.962,P=0.177);治疗组IL-6/IL-10比值与NSS变化呈正相关(r=0.997,P=0.048)。结论:红花注射液的早期应用对于改善青年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进而降低IL-6/IL-10比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青年患者 轻型急性梗死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陆俊秀 赖春华 +2 位作者 杨冰岩 王维琼 罗世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评估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50例RDS早产儿为研究... 目的评估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50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根据胸片成像再分为Ⅰ、Ⅱ、Ⅲ、Ⅳ级;以同期住院的158例早产儿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生后第1、3、7天检测血清NT-proBNP及IL-6水平,同时监测他们的肺动脉压(PAP)。结果研究组生后第1 (t=-91. 04,P=0. 000; t=-11. 03,P=0. 000)、3 (t=-89. 10,P=0. 000; t=-9. 909,P=0. 000)及7天(t=-87. 91,P=0. 000; t=-8. 548,P=0. 000)的NT-proBN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级RDS患儿生后第1 (F=50. 89,P=0. 000)、3 (F=49. 16,P=0. 000)、7天(F=45. 45,P=0. 000)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逐级升高的趋势。各级RDS患儿生后第1 (F=0. 89,P=0. 448)、3 (F=0. 76,P=0. 518)、7天(F=0. 85,P=0. 469)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生后第1、3、7天的PAP分别为(49. 3±3. 7)、(40. 1±5. 4)、(39. 0±2. 6) mm Hg (1 mm Hg=0. 133 k 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 0±2. 7)(t=-90. 01,P=0. 000)、(30. 0±3. 1)(t=-81. 90,P=0. 000)、(26. 0±3. 0) mm Hg (t=-88. 89,P=0. 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与IL-6 (r=0. 876,P=0. 000)和PAP (r=0. 916,P=0. 000)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监测血清NT-proBNP水平有助于RDS早产儿的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氨基末端钠肽前体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IL-6调控基因的突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莎 蒋凌月 +4 位作者 钟静玫 徐艳 高建梅 严新民 张金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基因的突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2例脑梗死患者,健康对照组18名,采用PCR扩增、DNA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且ELISA定量分析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IL-6含量。结果 28.6%(12/42)的脑梗死患者在IL_6基因...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基因的突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2例脑梗死患者,健康对照组18名,采用PCR扩增、DNA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且ELISA定量分析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IL-6含量。结果 28.6%(12/42)的脑梗死患者在IL_6基因调控区-328 bp~+98 bp的+17 bp处均插入了一个C。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推测在IL-6基因调控区-328 bp~+98 bp的 +17 bp处的点突变可能与IL-6基因表达有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白细胞介素-6 调控基因 基因突变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细胞瘤患者IL-6的表达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越林 邱曙东 +1 位作者 刘瑄 党小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 研究脑胶质细胞瘤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含量、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患者IL 6的含量 ;免疫黏附法测定红细胞免疫活... 目的 研究脑胶质细胞瘤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含量、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患者IL 6的含量 ;免疫黏附法测定红细胞免疫活性及其调节功能 ;链亲和素 过氧化物酶 (S P)一步法测定CD3、CD4、CD8的细胞数。结果 脑胶质细胞瘤组IL 6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红细胞C3b受体 (RBC .C3bR)、红细胞免疫调节促进因子(RFER)亦明显降低 (P <0 .0 0 1) ,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RBC .ICR)、红细胞免疫调节抑制因子 (RFIR)则明显升高 ;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 (P <0 .0 1) ,而CD8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胶质细胞瘤患者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检测患者IL 6含量、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细胞亚群活性在脑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 细胞免疫 白细胞介素6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虹 李彦玲 +1 位作者 梁彤 党小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94-395,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 6(IL 6)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4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 2周后血T淋巴细胞亚群、IL 6、TNF α水平并与 5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 6(IL 6)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4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 2周后血T淋巴细胞亚群、IL 6、TNF α水平并与 5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急性期CD3、CD4、CD4/CD8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IL 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P <0 0 5 ) ,TNF 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2周后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IL 6水平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 ,TNF α仍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IL 6对神经元损伤修复作用减弱 ,TNF α含量增高 ,促进了免疫功能改变及在脑梗死中的致病作用 ,提示改善人体免疫功能 ,阻断TNF α的表达 ,增强IL 6的抗损伤促修复作用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血清学检查 T淋巴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6 坏死因子-Α 免疫功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申建凯 董丽华 +1 位作者 齐慧 张广森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和实体瘤骨转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 (IL) 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MM组37例,其中临床Ⅰ期7例,Ⅱ期8例,Ⅲ期22例;实体瘤骨转移阳性对 照组8例和正常对照组17例;用ELISA方法检...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和实体瘤骨转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 (IL) 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MM组37例,其中临床Ⅰ期7例,Ⅱ期8例,Ⅲ期22例;实体瘤骨转移阳性对 照组8例和正常对照组17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和IL 6的水平。结果:MM组和实体瘤骨转移组血清 VEGF和IL 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MM组的VEGF水平明显高于实体瘤骨转移组(P<0.05)。 随着临床分期增加,VEGF和IL 6水平呈递增趋势,VEGF水平在Ⅲ期高于Ⅰ期组和Ⅱ期组(P<0.05),IL 6在Ⅱ期 组高于Ⅰ期组(P<0.05)。各骨损评分组间IL 6水平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VEGF与血肌苷,尿轻链λ存 在密切的关系(P<0.01);IL 6与血钙,C反应蛋白存在密切的关系(P<0.01)。IL 6水平在临床参数C反应蛋 白、血钙、β2微球蛋白异常组高于其正常组(P<0.05);而VEGF水平在血肌苷、血轻链λ、尿轻链λ的异常组高于 其正常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VEGF和IL 6水平对于MM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分期、骨损程度和 病情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 血管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康爱英 武跃明 王国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54-354,共1页
关键词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梗死患者 慢性炎症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HS-CRP 研究发现 脂质沉积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中脑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宗泽 李光宇 +2 位作者 冷汝溥 李亮 单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19,共3页
目的:研究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中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在缺血后6,12,24,48h断头取脑,并采静脉血。... 目的:研究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中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在缺血后6,12,24,48h断头取脑,并采静脉血。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脑组织中IL-6和TNF-αmRNA的变化及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缺血脑组织中IL-6的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6h达到高峰,48h恢复到基础水平。血清中IL-6的含量在脑缺血后同样升高,12h达到高峰。而脑组织TNF-αmRNA的表达在12h达到高峰,血清中的TNF-α水平48h内仍继续升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以诱发血清和脑组织中IL-6和TNF-α的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白细胞介素6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与其受体及急性期蛋白反应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晓军 段萱 +3 位作者 黎燕 林红 付剑峰 陆道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及可溶性IL 6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leoma ,MM)病人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缓解 2 7例 ,未缓解 19例 )及正常对照者 (2 9例 )血清 ,利用‘7TD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及可溶性IL 6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leoma ,MM)病人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缓解 2 7例 ,未缓解 19例 )及正常对照者 (2 9例 )血清 ,利用‘7TD1细胞检测患者血清中IL 6的生物学活性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中的sIL 6R水平。采用DNA结合蛋白的凝胶阻滞电泳检测MM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急性期蛋白反应因子 (acutephasereactionfactor,APRF)活性。结果 :MM患者血清中IL 6及sIL 6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且其水平与骨髓瘤负荷量呈正相关。DNA结合蛋白的凝胶阻滞电泳结果表明 :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急性期反应因子APRF活性表达增强 ,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APRF活性的表达。结论 :在MM条件下 ,IL 6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某些调控机制 (如蛋白激酶等 )发生改变 ,从而使得核内的APRF激活转录 ,提示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多发笥骨髓 急性期蛋白反应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6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常晓萍 陈宏 温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01),与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性别的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湿疹组低于亚急性湿疹组和慢性湿疹组,亚急性湿疹组低于慢性湿疹组(P<0.05)。经过综合治疗2周及4周后,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湿疹患者中存在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异常,提示这2个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白细胞介素-21 B细胞淋巴因子6 Tfh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EAS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及IgG合成率研究
16
作者 宋学勤 赵靖平 吕路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8-248,252,共2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联系,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不仅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而且有广泛的中枢调节作用.但有关白细胞介素-6和免疫球蛋白G(IgG)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变化,国内外报道不一[1~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联系,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不仅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而且有广泛的中枢调节作用.但有关白细胞介素-6和免疫球蛋白G(IgG)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变化,国内外报道不一[1~6],尤其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对免疫球蛋白IgG合成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30例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的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例无精神疾患的轻微脑外伤患者脑脊液IL-6、IgG进行了检测,以便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免疫异常的原因提供有关的线索.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脊液 白细胞介素-6 IGG合成率 免疫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付胜奇 张淑玲 +2 位作者 冯来会 孙世龙 毛兴爱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体重在250~30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体重在250~30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给予亚低温、常温处理,使其肛温保持在(33±1)℃和(37±0.5)℃。12h后,自左室取血,断头取脑,检测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数目(免疫组化方法)和血清IL-6含量(免疫放射测定法)。结果实验组缺血局部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2.45±1.56)vs(18.27±2.45)个/HP,P<0.01];对照组血清IL-6含量、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184±38)vs(124±41)ng/L),P<0.01;(2.13±0.35)vs(1.48±0.25),P<0.01]。结论亚低温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IL-6含量和减少ICAM-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白细胞介素-6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细胞瘤患者IL-6的表达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观察
18
作者 张越林 刘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0-430,共1页
关键词 胶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细胞介素-33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并能促进胶质瘤细胞U251的侵袭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章建飞 曹文达 +2 位作者 汪璟 王清 鲁晓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在胶质瘤细胞U251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6例正常脑组织及86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IL-3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IL-33对U251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在胶质瘤细胞U251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6例正常脑组织及86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IL-3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IL-33对U251侵袭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IL-33对胶质瘤细胞NF-κB及其磷酸化状态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33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54.65%vs.6.25%,P<0.001)。IL-33在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和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和68.3%(P<0.001)。体外胶质瘤细胞的功能试验中,IL-33能促进U251细胞的侵袭(P<0.05),并伴随NF-κB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IL-33在胶质瘤中高表达,IL-33可能通过促进胶质瘤细胞NF-κB磷酸化,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对IL-33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胶质细胞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荷剑 柴立辉 +2 位作者 吴素霞 高林 贺维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分化的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细胞移植替代治疗诸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获取胎龄14.5d的SD大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白细胞介素-...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分化的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细胞移植替代治疗诸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获取胎龄14.5d的SD大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10μg/L)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0μmol/L)分别或联合对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进行诱导。诱导2周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RT-PCR检测NSE、TH及转录因子Nurr1和Lmx1b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IL-6处理组、BDNF处理组及2者联合处理组均较对照组NSE和TH阳性率高,且IL-6和BDNF联合处理组较单用IL-6或BDNF处理组的细胞阳性率高(P<0.05);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仅有NSE的表达,而IL-6处理组、BDNF处理组及2者联合处理组均有NSE、Nurr1、Lmx1b和TH mRNA的表达。结论:IL-6和BDNF均可在体外诱导胎鼠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向DA神经元分化,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前体细胞 多巴胺神经元 白细胞介素-6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