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黎明 张强 +3 位作者 李兴贵 胡大明 陈旭 罗秀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9,共6页
通过对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参与式调查与评估,确定了白水河生态旅游的可行的优先区域,比选出本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了白水河生态旅游“以大熊猫栖息地探秘、观鸟、生态教育与体验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定... 通过对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参与式调查与评估,确定了白水河生态旅游的可行的优先区域,比选出本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了白水河生态旅游“以大熊猫栖息地探秘、观鸟、生态教育与体验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定位,以及“飞来的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等形象定位,以及生态旅游活动布局,价格策略、营销策略、管理策略等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人保护区 生态旅游 发展 战略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偶蹄类活动节律调查 被引量:16
2
作者 彭科 陈旭 +3 位作者 温平 韦怡 杨志松 戴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76-82,共7页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51.2)和毛冠鹿(RAI=32.6),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余依次为林麝(RAI=13.2)、鬣羚(RAI=4.8)、羚牛(RAI=3.8),最少的为野猪(RAI=2.7)。2、年活动格局上,斑羚和毛冠鹿相似,羚牛和野猪相似,林麝在5月份活动最强,鬣羚在8月份活动最强。3、6种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显示,斑羚和毛冠鹿的日活动节律较为相似高峰都在6:00—10:00和18:00—20:00;林麝的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鬣羚出现在6:00—8:00;羚牛出现在8:00—10:00;野猪出现在14:00—16:00。随着季节变化6种偶蹄类的活动节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4、夜行性调查显示,所有6种动物种,林麝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夜行性不明显;羚牛、斑羚、鬣羚、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夜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蹄类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兽多样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邓玥 彭科 +2 位作者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579张照片和13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579张照片和13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目8科23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7种,近危(NT)物种2种。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为保护区新记录。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且在不同海拔段均被发现。本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鸟兽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稳定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布和优势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旭 刘可倚 +1 位作者 彭科 谢大军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37-141,共5页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并根据《四川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可分为6个植被型11个群系纲和25个群系。其中,1400~2000 m海拔段主要分布有14个群落类型,2000~25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型,2500~30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并根据《四川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可分为6个植被型11个群系纲和25个群系。其中,1400~2000 m海拔段主要分布有14个群落类型,2000~25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型,2500~30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型,3000~3500 m分布有9个分布类型,3500~4000 m有4个群落类型分布,4000~4800 m有2个群落类型。通过重要值统计不同海拔段各个群落类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建议通过建立有效保护体系、加强宣教、监测管护和科学研究达到对保护区植物植被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分布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白水河国家级保护区有蹄类保护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温平 彭科 +3 位作者 陈旭 韦怡 杨志松 戴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70-75,共6页
通过MaxEnt模型对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有蹄类保护物种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20次重复后斑羚、鬣羚、林麝、羚牛的训练集AUC值分别为0.962、0.947、0.924和0.945;(2)斑羚、鬣羚、林麝、羚牛得适宜栖息地分别占保护... 通过MaxEnt模型对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有蹄类保护物种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20次重复后斑羚、鬣羚、林麝、羚牛的训练集AUC值分别为0.962、0.947、0.924和0.945;(2)斑羚、鬣羚、林麝、羚牛得适宜栖息地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27%、25%、24%,次适宜栖息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19%、35%、34%,不适宜栖息地占保护区总面积59%、54%、40%、42%;(3)对斑羚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坡向、坡度和落叶灌丛,对鬣羚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竹林、栽培竹林和落叶灌丛,对林麝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坡向、落叶灌丛和竹林,对羚牛贡献最大的3个环境因子是坡向、竹林以及落叶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彭州市的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廖婷 廖静 +3 位作者 冉江洪 胡大明 罗秀海 张宣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4,共16页
通过2018-2019年的7次野外调查,结合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历史文献和标本记录等数据,统计出四川省彭州市分布有鸟类17目62科34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鸟... 通过2018-2019年的7次野外调查,结合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历史文献和标本记录等数据,统计出四川省彭州市分布有鸟类17目62科34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5种,中国特有鸟类18种。留鸟180种,夏候鸟86种,冬候鸟40种,旅鸟35种。在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179种,古北界种类56种,广布种31种。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居民农田区和阔叶林;阔叶林与居民农田区、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水域与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的相似性最低。本研究填补了彭州市鸟类多样性调查的空缺,为彭州市及周边区域的鸟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州市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群落相似性 居民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