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胁迫对白榆无性系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苏丹 李红丽 +2 位作者 董智 张晓晓 贾淑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6,共8页
为了促进滨海盐渍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引种栽培与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以3个白榆无性系Y65225、Y46和Y5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方法,分析白榆无性系在不同浓度(0.0%、0.3%、0.5%、0.7%和0.9%)Na Cl处理下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 为了促进滨海盐渍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引种栽培与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以3个白榆无性系Y65225、Y46和Y5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方法,分析白榆无性系在不同浓度(0.0%、0.3%、0.5%、0.7%和0.9%)Na Cl处理下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各指标的相关性,并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个白榆无性系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在各盐浓度胁迫下,Y51能够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最强;Y46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最大,抗氧化能力最差,Y46的MDA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受到的盐害最大;Y51的MDA含量增加幅度最小,受到的盐害最小。3个白榆无性系的SOD活性与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CAT活性与SOD活性、POD活性相关性不显著,CAT、POD活性与MDA含量相关性不强,SOD活性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SOD活性的增加,可显著减少MDA的积累,增强其抗盐性。综合各项指标,Y51抗盐能力最强,Y65225次之,Y46最差。建议在滨海盐碱地区造林时,优先采用Y51无性系。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白榆无性系在盐碱地的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无性系 抗氧化酶 丙二醛 耐盐性 滨海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榆无性系叶片N、P、K含量及与材积生长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苹 孙明高 +3 位作者 赵海军 陈吉虎 张金凤 李国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9,共4页
该文以 2 0个 1 0年生白榆无性系为材料 ,采用凯氏常量定氮法、钼蓝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叶片N、P、K的含量 ,并对叶片N、P、K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与材积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N、P、K含量在 2 0个无... 该文以 2 0个 1 0年生白榆无性系为材料 ,采用凯氏常量定氮法、钼蓝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叶片N、P、K的含量 ,并对叶片N、P、K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与材积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N、P、K含量在 2 0个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 ,变异系数较高 ,重复力达 0 97以上 .N、P、K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与材积呈正相关 .材积与N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与P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无性系 遗传变异 材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榆无性系生长特性及离子分布对NaCl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苏丹 殷小琳 +3 位作者 董智 慕德宇 张晓晓 贾淑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57,共10页
白榆是滨海盐碱地最重要的潜在造林树种,以白榆无性系EC7和EC51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5种NaCl浓度(0、50、85、120、155 mmol/L)下2个无性系生长状况及Na^+、Cl^-和K^+在各器官的积累特点,以期探索白榆无性系各器官离子分... 白榆是滨海盐碱地最重要的潜在造林树种,以白榆无性系EC7和EC51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5种NaCl浓度(0、50、85、120、155 mmol/L)下2个无性系生长状况及Na^+、Cl^-和K^+在各器官的积累特点,以期探索白榆无性系各器官离子分布与积累特征及其对NaCl的响应,比较2个无性系的耐盐性,为白榆无性系在滨海盐碱地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盐胁迫条件下,白榆无性系叶片黄化、干枯等盐害症状会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加重,在155 mmol/L的高盐浓度胁迫下,EC7植株死亡而EC51无死亡现象,且在相同NaCl浓度下EC7的盐害症状较EC51严重;NaCl胁迫明显抑制了白榆无性系生物量的积累,地上部位的抑制现象更加明显,在大于50 mmol/L的盐浓度胁迫下EC7各部分的生物量显著减少(P<0.05),EC51的生物量变化更加稳定,适应性更强。2)EC7和EC51各器官Na^+和Cl^-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a^+的分布特点为根>茎>叶。Cl^-的分布特点为根>叶>茎。在大于85 mmol/L的盐浓度胁迫下,EC51各器官的Na^+含量增加幅度较EC7小;EC51根中的Cl^-积累较叶中多,而EC7在叶中积累较多。EC51的离子分配模式减少了盐害离子在光合器官的积累。Cl^-含量在茎中最少,由此推断,茎器官可能只是一种传输通道。3)K^+在各器官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EC7的降幅较大,在根和叶中尤为明显,EC51在大于85 mmol/L的盐浓度下K^+含量变化较稳定,且EC51各器官中K^+含量均高于EC7。EC51在茎和叶中K^+/Na^+离子比值高于同浓度下EC7,表明EC51更能适应盐胁迫的高渗环境。研究表明,白榆无性系EC7和EC51均有一定的耐盐能力,能够在小于85 mmol/L的环境中良好生长,在盐浓度大于85 mmol/L的胁迫条件下,EC51较EC7有更强的适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无性系 盐害症状 生物量 离子分布 适盐能力 滨海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组培白榆无性系对盐分响应的差异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慕德宇 董智 李周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46,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组培白榆无性系耐盐响应,以期探索白榆无性系耐盐机制,为白榆耐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期优良组培白榆无性系耐盐筛选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试验筛选出的3个耐盐型(30号、51号、65225号)白榆无性系...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组培白榆无性系耐盐响应,以期探索白榆无性系耐盐机制,为白榆耐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期优良组培白榆无性系耐盐筛选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试验筛选出的3个耐盐型(30号、51号、65225号)白榆无性系与3个非耐盐型(7号、46号、68号)白榆无性系组培盆栽苗进行盐胁迫对比试验,通过控制NaCl浓度(0,0.3,0.5,0.7,0.9%)及水分(土壤水分过充足)的条件下,研究盐胁迫对耐盐型与非耐盐型白榆无性系生长量(树高增长率、地径增长率、干物质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钠离子与氯离子含量、光合特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表观叶内导度、气孔限制百分率、叶绿素)的影响。【结果】1)盐胁迫条件下,耐盐型与非耐盐型白榆无性系生长量均随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SOD,POD)随Na Cl浓度的升高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随NaCl处理浓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减少Na^+与Cl^-向地上部位的运输,使Na^+与Cl^-在根系内大量积累。2)通过对耐盐型、非耐盐型白榆无性系对比研究发现,在高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耐盐型白榆无性系通过在体内大量积累可溶性糖含量,并提高SOD酶活性的方式提高自身耐盐能力。【结论】白榆无性系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决定白榆无性系耐盐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白榆无性系耐盐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白榆无性系 耐盐 盐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榆无性系对比试验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玉忠 张曼 +1 位作者 张全锋 刘泽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0,共7页
在对29个3年生白榆无性系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无性系间生长差异并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单株材积大于总体均值的无性系有13个,最大的是12号,为0.049 8 m^3,是最小的... 在对29个3年生白榆无性系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无性系间生长差异并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单株材积大于总体均值的无性系有13个,最大的是12号,为0.049 8 m^3,是最小的3.2倍;除第1大侧枝基部到地面高度外,其他指标在白榆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较大,遗传性好,形质性状相对较差,受环境效应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从11个指标中提取3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25%,可实现对所有指标信息的反映,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F=a_1F_1+a_2F_2+a_3F_3,评价结果以YY1(11号)、YY2(12号)、古20(21号)、YY3(13号)这4个无性系的综合性状最优,同时应用主成分分类法将无性系分成速生型、较速生型和慢生型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无性系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良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王云云 熊艳 +4 位作者 肖宇 高宇 孙力 聂迪 张兴 《园艺与种苗》 CAS 2016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分析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山东省金乡县白洼林场的白榆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观测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各项指标,分析白榆无性系形态变异频率及其多样性指数。[结果]结果表明,各表型数量性状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 [目的]分析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山东省金乡县白洼林场的白榆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观测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各项指标,分析白榆无性系形态变异频率及其多样性指数。[结果]结果表明,各表型数量性状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形成高窄尖峭峰。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值在0.286 04~1.878 99,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在1.714 43~1.878 99,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286 04~0.887 32,说明数量性状的多样性要比质量性状的多样性丰富。白榆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995 346,说明白榆无性系的表观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且均匀度较高。[结论]为研究白榆的遗传变异规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无性系 变异频率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