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浅而不俗 明白如话——谈李清照词的白描手法
- 1
-
-
作者
马志强
-
机构
河南财经学院文秘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S1期89-90,共2页
-
文摘
浅而不俗明白如话———谈李清照词的白描手法马志强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她精通音律,擅长诗词、散文,且能书画,尤其是她的词作,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南渡之前,李...
-
关键词
李清照词
白描手法
语言运用
日常生活
思想内容
主人公
文学史
艺术特色
社会生活
士大夫
-
分类号
I222.8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白描手法在《金瓶梅》《红楼梦》中的运用
- 2
-
-
作者
林文山
-
出处
《河北学刊》
1986年第4期71-73,共3页
-
文摘
在中国,小说越来越往前发展,越趋于成熟,白描这种艺术手法用得越多而且越纯熟.白描一词,最初用于绘画,见诸画论.那意思,大致是指纯用墨线勾描、不着颜色却把描写对象的神韵现形纸上的艺术方法.有时略施淡墨渲染,但也仍然是“扫去粉黛,轻毫淡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后来,白描这个词,被小说评论家借用过来了.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都用过,意思大同小异.《水浒》第十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段写林冲(?)庄客擒拿经过:“却说众庄客引了二十余人,拖枪拽棒,都奔草屋下看时。
-
关键词
白描手法
《金瓶梅》
脂砚斋
西门庆
《红楼梦》
庄客
张竹坡
潘金莲
林冲
马道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不事渲染 简洁勾勒——谈白描手法
- 3
-
-
作者
贾秀荪
卢敏
-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9年第1期28-30,共3页
-
文摘
粗读《我的一家》,你会称道它的结构:分合自如,环环相扣、联缀成文。再细读一遍,这篇习作在描写上自有特点:不事渲染、简洁勾勒、质朴纯真。 讲到描写,我们总要想到形容、修饰,想到浓烈的色彩,这当然是不错的。老舍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但是,这仅仅是描写的一种风格。在描写中,还有一种不尚修饰,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白描。这种写法没有背景、气氛的渲染,也少用形容词修饰语,但同样能把形象、神情之类,再现于读者眼前。
-
关键词
白描手法
姐弟
写时
设喻
拿药
小弟
顶好
乡音
粗读
“真”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增强短新闻现场感的几种白描手法
- 4
-
-
作者
郑贱德
黄敬军
-
出处
《新疆新闻界》
1991年第5期24-,29,共2页
-
文摘
我们形容短新闻的现场感强时,常用这样的话: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说:好的现场短新闻能够把读者带到事件发生的场景之中,好像看到活生生的人,听到现场的各种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短新闻的现场感呢?这需要运用多种白描手法。下面不妨从描写对象角度将白描手法做一些粗略的分类。1、人物白描。就是用白描的方法勾勒人物轮廓。它可以通过肖像、行动、语言的白描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思想情感,把人写“活”,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人物肖像。在现场短新闻中,往往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简笔勾勒,不作过多交代,使读者有概貌了解,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特写《总书记的问候》,总书记的肖像是这样写的:“最前面的那位(江泽民同志)身材魁梧。
-
关键词
新闻现场感
白描手法
在现场
人物肖像
如见其人
描写对象
如闻其声
性格特征
吉林日报
画面感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鲁迅小说白描的特色
被引量:2
- 5
-
-
作者
韩丽梅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4年第5期101-105,共5页
-
文摘
鲁迅小说继承中外古典艺术的优秀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白描手法。关于白描的内涵,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总结其基本特点是:“‘自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即作家在主观上,要真诚,客观上要真实,修辞上要真切。不加粉饰,流泻真意,这是白描的精髓。白描手法的运用,使鲁迅小说在环境描写、肖像描绘、性格刻划、语言运用诸方面皆呈现出了独自的特色,使《呐喊》和《彷徨》别具一格。(一)
-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白描手法
环境描写
人物性格
孔乙己
优秀传统
祥林嫂
性格刻划
赵七爷
中国古典小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金瓶梅》的白描艺术
- 6
-
-
作者
蔡效全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6期101-106,共6页
-
文摘
小说的基本审美范畴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大凡优秀的小说家对于客观物象的审视、诠释、说明、批示,以至审美情感的寄托、审美理想的表现,都是通过立体感很强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并将产生的美感形式去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应该指出,作品美感形式的出现,即典型形象的显露,作家这个驾驭物象的主体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瓶梅》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西门庆的家庭琐事为线索,赤裸裸地表现了作家所生活着的那个荒唐、病态的社会,给我们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谢希大、玳安、王婆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真是个个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在研究人物的审美特征时,我们的评论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得出了一套审美格局。
-
关键词
西门庆
白描艺术
应伯爵
典型形象
典型人物
白描手法
客观物象
潘金莲
作家
审美特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写意传神 各尽其态——鲁迅孙犁白描艺术异同论
- 7
-
-
作者
吕锡成
-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7年第3期49-54,共6页
-
文摘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擅长白描手法的大师,那么,孙犁则是当代作家中运用白描手法的高手。他们的作品都以白描艺术为特色形成了为人们首肯心折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不仅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地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廊,而且还对白描这一我国传统艺术手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认为,“
-
关键词
孙犁
鲁迅
白描艺术
写意传神
白描手法
异同论
小说
浅花
写人
作品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储小兵设计作品
- 8
-
-
作者
储小兵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
出处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
文摘
设计说明:《留夏》作品以越南设计师Nguyen Cong Tri的设计为灵感来源进行二次创作。将服装效果图绘制在面料上,采用传统的中式刺绣与法绣相结合。平面手绘运用笔触较为飘逸灵动的白描手法,与讲究严谨细致的刺绣、珠绣相结合,体现出动静相宜、严谨中透着洒脱的艺术气息。
-
关键词
灵感来源
效果图绘制
珠绣
动静相宜
设计说明
二次创作
手绘
白描手法
-
分类号
TS94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台静农:深受鲁迅影响的地之子
被引量:2
- 9
-
-
作者
杨剑龙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3年第3期81-88,共8页
-
文摘
蜚声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乡土作家台静农,他的小说以描写其故乡安徽霍丘县的叶集镇的生活见长,他以简洁的笔触、写实的手法描写古老乡镇中“人间的酸辛和凄楚”①,以生动的场景、传神的对话揭示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和麻木,以谨严的结构、冷寂的格调展现乡村社会人生的“平凡与无味”②。
-
关键词
台静农
鲁迅影响
乡村社会
乡土作家
小说
二十年代
中国文坛
笔触
小说创作
白描手法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试论电影《我们俩》中的写实之美和现实意义
被引量:4
- 10
-
-
作者
甘露
-
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2-54,共3页
-
文摘
电影《我们俩》由中国女导演马俪文执导,在金鸡奖、日本东京电影节等国内外舞台上大获好评,讲述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之间的生活经历,当两个孤独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她们温暖了彼此的心灵,也改变了彼此的人生。《我们俩》全片采用写实的手法,简洁明快,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讲述得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
关键词
我们俩
马俪文
女导演
一唱三叹
东方特色
白描手法
令人
空巢老人
全景镜头
世事变迁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童年是一条河流——评孙卫卫《小小孩的春天》
- 11
-
-
作者
谈凤霞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66,共1页
-
文摘
童年在许多作家笔下,往往会因为隔着时空距离的回望而被有意无意地诗意化。在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中,作家孙卫卫的童年忆旧无意于描绘那种碧波荡漾的美丽,而是以他家乡陕西土地坚实的气韵来讲述童年结结实实的生活与梦想。率真是他散文写作的突出姿态,阅读这种率真便成了一种涤荡和洗礼。开篇之作《小时候的喜欢》道出了小时候种种喜欢,
-
关键词
孙卫
散文写作
时空距离
少年儿童出版社
诗意化
心旌
白描手法
羚羊挂角
开合自如
语言风格
-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秦观词的悲剧美
- 12
-
-
作者
丘振声
-
机构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1989年第4期77-80,共4页
-
文摘
读完了秦观现存的近百首词后,会强烈地感到,他的词作有着一个总的基调,这个基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愁”字。愁,与忧、恨、苦、悲、痛和伤心等意思相通或相近。秦观的词作中,除了少数早年的写酢酬或游览的之外,几乎首首都写愁,有的甚至字字都是愁;其中有离愁、乡愁、闲愁、穷愁和闺愁,等等。被贬之后。
-
关键词
悲剧美
秦观词
淮海
词作
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情
基调
人生价值
白描手法
乡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
- 13
-
-
作者
王玉括
-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7-11,共5页
-
文摘
赛珍珠不仅以中国小说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作品 ,而且还对它从理论上予以归纳。她以英语小说为参照系 ,发现中国小说有三个显著特征 :1 中国小说完全是“土生土长”的 ;2 中国小说的结构非常“生活化” ;3 中国小说的常用手法是白描 。
-
关键词
赛珍珠
中国小说观
结构
英语小说
白描手法
-
Keywords
Chinese nove
indigenous
formless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对王维《杂诗》(其二)的两种解读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王永强
-
机构
语文出版社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21,共2页
-
文摘
有人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其实,游子思乡又何尝不是呢?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表现“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杂诗》(其二)就是其中很纤巧、很精致的一首。诗人不事修辞,用白描手法记录了在他乡遇见从家乡来的故知,向他打听老家情况的四句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短短的二十字,我们至少可以作如下两种解读。
-
关键词
《杂诗》
解读
王维
永恒主题
白描手法
诗歌史
思乡
游子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F272.3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
被引量:3
- 15
-
-
作者
黄霖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4年第6期39-45,共7页
-
文摘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往往植根于具体作品的批评之中。明代各具特色的“四大奇书”,就为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四条不同的道路。其中《金瓶梅》一书,从明末《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以下简称《新刻》),到清代的张竹坡,再到现代的鲁迅,都称之为“世情书”。它不同于《三国》描写古代的帝王将相、兴废争战,也有别于《水浒》刻划超人的英雄豪杰、刀光剑影,更大异于《西游》虚设奇幻的牛鬼蛇神,
-
关键词
世情小说
张竹坡
我国古代
小说创作
小说理论批评
白描手法
四大奇书
儒林外史
西门庆
评点者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略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被引量:3
- 16
-
-
作者
张芙蓉
-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4期57-59,共3页
-
-
关键词
李清照
前后期
词风
艺术风格
故国之思
前期词
白描手法
《如梦令》
李易安
绚烂之极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双重主题的演变(上)——《呐喊》《彷徨》综论
被引量:2
- 17
-
-
作者
薛毅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1年第6期4-17,25,共15页
-
文摘
对于鲁迅,希望和绝望的彼此冲突具有持久的和动态发展的意义。我们在发现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改革家的希望一面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鲁迅作为一个彷徨者的绝望一面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对于鲁迅,希望是与理性紧密相联,绝望又能联结着超越理性限度之外的广阔领域。希望在与绝望的搏击中日益稳健、深沉,绝望在与希望搏击中不断表现出新的困惑和矛盾。正是在这种动态发展中,才使鲁迅一方面具有宏大的理性力量,一方面也有体验和表现超越理性的困惑和矛盾的巨大能力。本文旨在于从希望和绝望双重视角来认识《呐喊》和《彷徨》。对于《呐喊》,本文主要论述鲁迅如何从艺术上解决绝望和希望的冲突,让自己稳定于呐喊的启蒙理性位置,而免受绝望情感的强烈冲击。因为启蒙主义要求作者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病痛,一方面要关联于疗救的希望。但创作《呐喊》时的鲁迅仍有强烈的确信铁屋子万难破毁的绝望。这就需要作者去主动地压抑自我的绝望情感,从而关联到疗救的希望。本文认为喜副化和白描手法能在艺术上解决绝望和希望的冲突。喜剧化和白描手法能使作者由置身于黑暗世界而变为俯视黑暗世界,由主观情感直接抒发转为客观的间接的理性分析,这在艺术上能有效地抵挡住绝望情感的冲击,使作者能节制情感力量,发挥理?
-
关键词
《呐喊》
鲁迅
《彷徨》
双重主题
启蒙理性
启蒙主义
白描手法
双重视角
理性分析
启蒙者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钟声悠悠情思长——浅谈《枫桥夜泊》的意境美
被引量:2
- 18
-
-
作者
朱顺成
-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95年第3期127-128,共2页
-
文摘
月落乌啼,霜华满天,江枫隐隐,渔火点点,钟声回荡,客船漂泊,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描绘的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江夜泊图,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小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就在于它创造了完整的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枫桥夜泊》的意境美.
-
关键词
意境美
艺术意境
具体分析
三个方面
情景交融
张继
唐代诗人
白描手法
典型化
虚拟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段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重庆大轰炸》出版
- 19
-
-
作者
周松
-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6-56,共1页
-
-
关键词
《重庆大轰炸》
书评
特色
白描手法
史学著作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K265.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陈光明
-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6-72,共7页
-
文摘
梅尧臣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梅诗风格的评介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解放后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几乎都认为梅诗的基本风格是“平淡”,但又限于体例,都未作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相反,一些关于梅诗的论文却对这种论点持否定意见。例如,朱东润先生认为:“尧臣是一位激昂慷慨的战士,把他作品的特征,归结为平淡,是和他的身份不相称的。”“他的目标是李白、杜甫、韩愈;他的志愿是手执长戈大戟。
-
关键词
平淡风格
梅尧臣
诗歌
李杜
田家语
宛陵
白描手法
杜诗
诗风格
依韵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