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岩反应的锶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8
1
作者 董维红 苏小四 +2 位作者 谢渊 侯光才 柳富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2-348,共7页
利用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锶同位素和水化学资料,对该区水-岩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锶同位素示踪水-岩反应的分析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生了石膏、少量碳酸盐矿物及铝硅酸盐矿物... 利用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锶同位素和水化学资料,对该区水-岩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锶同位素示踪水-岩反应的分析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生了石膏、少量碳酸盐矿物及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反应,且北区地下水对石膏等硫酸盐矿物的溶滤作用强于南区,而南区地下水对铝硅酸盐矿物的溶滤作用强于北区;同时,南区碳酸盐矿物发生了溶解/沉淀的不一致性,即白云石发生溶解反应而方解石发生沉淀反应。采用锶同位素方法得出的水-岩作用结论与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锶同位素 地下水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18
2
作者 董维红 苏小四 +2 位作者 侯光才 林学钰 柳富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6,共6页
文章在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1124件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研究区浅、中、深三个不同循环深度地下水中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具有盆地北区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低、淡水发... 文章在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1124件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研究区浅、中、深三个不同循环深度地下水中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具有盆地北区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低、淡水发育,盆地南区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高、微咸水和咸水发育的分布特点。盆地北区地下淡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分水岭两侧的浅、中层地下水中和安边—东胜梁—四十里梁地表分水岭以东的无定河—乌兰木伦河地下水系统中。盆地南区除罗汉洞含水岩组地下水以淡水为主外,环河和洛河含水岩组中主要分布大面积的微咸水和咸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 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耀明 朱琳 +2 位作者 苏小四 侯光才 宫辉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文章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为基础,结合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水资源现状,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国标中部分指标限值提出了修正建议。通过建立浅层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以GIS为平... 文章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为基础,结合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水资源现状,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国标中部分指标限值提出了修正建议。通过建立浅层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以GIS为平台,对水质空间分布状况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指标的水化学分布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上相对较好,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Ⅳ类,完全满足生活生产用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驻点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侯光才 尹立河 +2 位作者 苏小四 王冬 张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3,共5页
地下水系统理论、达西定律和泰斯公式是水文地质学的三大支柱理论,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较好地刻画了盆地尺度地下水的循环特征,是指导区域地下水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工具。迄今为止,对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认识... 地下水系统理论、达西定律和泰斯公式是水文地质学的三大支柱理论,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较好地刻画了盆地尺度地下水的循环特征,是指导区域地下水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工具。迄今为止,对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实际的大型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发现并证实驻点存在的实例也不多见。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的二号剖面为例,利用双Packer系统获取的不同深度地下水位、水化学和同位素的分层数据,采用水动力学、水化学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等综合方法,以实际资料证实并发现在大型盆地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存在,但这个驻点并不是一个点,而是占据了一定的区域;理论研究认为驻点附近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较高,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也可以是较低矿化的水,它取决于含水介质中可溶盐量的多少。该项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点 地下水流动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苏耀明 苏小四 +1 位作者 侯光才 朱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78-1185,共8页
开展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以地下水水质量标准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以GIS为平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 开展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以地下水水质量标准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以GIS为平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盆地北区地下水水质总体上相对较好,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水质差异并不很大;盆地南区地下水水质总体上相对北区较差,中、深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地下水水质类别主要为Ⅳ、Ⅴ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地下水水质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相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正平 崔旭东 +1 位作者 黄金廷 尹立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23-1130,共8页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测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含水层系统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测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含水层系统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含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盆地 含水层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和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武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9-482,共4页
从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地球物理勘查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查明白垩系盆地地层分布特征 ;②进行地下水的水质判别。提出了应用频率域电磁法即Eh 4电导率成像系统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可能性 ,结... 从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地球物理勘查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查明白垩系盆地地层分布特征 ;②进行地下水的水质判别。提出了应用频率域电磁法即Eh 4电导率成像系统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可能性 ,结合实例对勘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Eh 4电导率成像系统勘查白垩系地层分布的合理性和进行水质判别的关键问题 ,认为E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盆地 Eh-4电导率成像 频率域电磁法 地层分布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 被引量:91
8
作者 侯光才 林学钰 +2 位作者 苏小四 王晓勇 刘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398,共8页
地下水系统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也是区域地下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和含水介质空间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区域地下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场和深井Packer系统所获得的... 地下水系统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也是区域地下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和含水介质空间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区域地下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场和深井Packer系统所获得的不同深度的水位数据以及同位素资料,将白垩系地下水流系统概括为局部水流系统、中间水流系统和区域地下水流系统3种类型。以盆地中部的白于山地表分水岭为界,划分为南北2个地下水亚系统和5个分支系统,其中南部黄土高原地下水亚系统为典型的自流水盆地,而北部沙漠高原地下水亚系统则具有潜水盆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自流水盆地 含水层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良平 胡伏生 尹立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三维地质建模是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基础。对于大尺度复杂区域的地质建模,选择了新一代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以现有的钻孔、物探和地质基岩图等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以ArcGIS为平台的含水层地下水信息系统,以数字高...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三维地质建模是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基础。对于大尺度复杂区域的地质建模,选择了新一代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以现有的钻孔、物探和地质基岩图等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以ArcGIS为平台的含水层地下水信息系统,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地表模型,用离散光滑插值方法建立白垩系各含水岩组地质模型和地质体模型。经过误差分析,所建立的地质模型能满足当前的精度要求,同时也验证了建模思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盆地 三维地质建模 GO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环境同位素组成及其水循环意义 被引量:29
10
作者 侯光才 苏小四 +6 位作者 林学钰 柳富田 易树平 董维红 俞发康 杨陨城 王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5-260,共6页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的环境同位素组成表明,区内各种地表水体(河流和湖淖)在δ18O和δD图上主要分布在雨水线右侧,其关系线的斜率明显小于雨水线的蒸发线,集中反映蒸发作用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盆地内地下水大致集中沿雨水...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的环境同位素组成表明,区内各种地表水体(河流和湖淖)在δ18O和δD图上主要分布在雨水线右侧,其关系线的斜率明显小于雨水线的蒸发线,集中反映蒸发作用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盆地内地下水大致集中沿雨水线分布,反映了白垩系盆地内地下水为大气降水成因。盆地南北两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具有明显差异性特点,集中体现了盆地南北两区水循环条件的差异。盆地北区各含水岩组间地下水垂向水力联系比较密切,垂向运动特点比较明显,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为200 m;南区地下水分层性明显,以水平径流为主,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为160 m。区内浅层地下水以富氚和高14C含量为特征,反映为现代水补给;而中、深层地下水则以贫氚和低14C含量为特征,反映为地质历史时期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地下水盆地 同位素特征 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48
11
作者 董维红 苏小四 +2 位作者 侯光才 林学钰 柳富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8-292,共5页
在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1125件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区不同循环深度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盆地北区大致以安边—四十里梁—东胜梁地表分水岭为界,东侧地区的浅层、中层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以... 在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1125件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区不同循环深度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盆地北区大致以安边—四十里梁—东胜梁地表分水岭为界,东侧地区的浅层、中层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以HCO3型水为主,地下水水平分带不典型;而分水岭以西的摩林河-盐海子地下水系统和都思兔河—盐池地下水系统中,包括浅层、中层和深层在内的各层地下水表现为沿地下水流向,向盆地北、西侧边界,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规律。而盆地南区地下水分层径流明显,水化学类型复杂,总体上存在一个以定边—环县—合水—华池—吴旗—定边为中心的北部由北向南、东部由东向西、南部由西南向东北的水平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 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白垩地下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可更新速率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万玉玉 苏小四 +1 位作者 董维红 侯光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3-630,共8页
为了缓解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供水压力和为当地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该区主要供水水源地的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的动力行为可以近似认为与地下水相同,因此,地下水系统中14C的输入、输... 为了缓解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供水压力和为当地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该区主要供水水源地的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的动力行为可以近似认为与地下水相同,因此,地下水系统中14C的输入、输出浓度可以提供地下水系统可更新能力的重要信息。利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14C数据,以地下水更新速率为指标,通过同位素数学物理模型定量评价了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随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中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多为0.1%/a~1%/a,可更新能力较强;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绝大多数都小于0.1%/a,可更新能力较弱;盆地北区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整体高于盆地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地下水盆地 更新速率 14C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C_S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浅层地下水年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柳富田 苏小四 +3 位作者 侯光才 林学钰 易树平 董维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8-302,共5页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利用CFCS方法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年轻地下水年龄进行测定,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结果表明,盆地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局部地下水系统、中间地下水系统和区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盆...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利用CFCS方法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年轻地下水年龄进行测定,取得了比较准确的结果。结果表明,盆地地下水系统可以分为局部地下水系统、中间地下水系统和区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盆地内局部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循环更替快,年龄为20 a左右,地下水年龄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中间地下水系统和区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循环更替相对较慢,年龄大于70 a,可以寻求14C等其他同位素方法确定准确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地下水盆地 浅层地下水 CFCS 地下水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湖眼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郧城 侯光才 +4 位作者 赵振宏 陶正平 尹立河 王冬 苏小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73-1177,共5页
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部分湖盆的边部发育有数量不等的"湖眼"。"湖眼"是分布在湖盆边部的特殊的泉,通过对湖眼的野外调查和物质成分分析,总结了湖眼的分布、结构、动态变化和物质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部分湖盆的边部发育有数量不等的"湖眼"。"湖眼"是分布在湖盆边部的特殊的泉,通过对湖眼的野外调查和物质成分分析,总结了湖眼的分布、结构、动态变化和物质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眼泥浆来自湖盆底泥,其水分可来自不同循环深度的地下水;湖眼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循环深度;湖眼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具有一定的水文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地下水盆地 地下水 湖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高矿化水体人工通道入侵与防治
15
作者 王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0-32,共3页
在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因人为沟通了下伏侏罗系高矿化承压水体与白垩系淡水体,而产生了高矿化水体沿人工通道对淡水体的入侵问题。采用控制性数值试验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进... 在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因人为沟通了下伏侏罗系高矿化承压水体与白垩系淡水体,而产生了高矿化水体沿人工通道对淡水体的入侵问题。采用控制性数值试验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理想数值模型分析了白垩系含水层在不同水力坡度条件下高矿化水体入侵的危害程度,指出高矿化水体入侵将对区内宝贵的淡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不同水力坡度条件下的入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式:首先应切断高矿化水体的入侵通道,对钻孔的侏罗系段进行封填;当水力坡度为零时,在原孔位上进行抽水治理;当水力坡度不为零时,应在原孔位下游的适当位置进行抽水治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可保证污染水体在白垩系含水层中不会在更大范围内扩散迁移,并可基本清除入侵的高矿化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矿化水体 人工通道入侵 理想数值模型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14)C年龄的校正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兴君 郭中小 +1 位作者 徐晓民 郝伟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2,共2页
利用化学稀释校正模型对鄂尔多斯白垩系中、深层地下水14C年龄进行了校正,并对中、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埋深比较大,难以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更新速度慢,其地下水14C年龄普遍大于中层地下水;鄂尔... 利用化学稀释校正模型对鄂尔多斯白垩系中、深层地下水14C年龄进行了校正,并对中、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埋深比较大,难以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更新速度慢,其地下水14C年龄普遍大于中层地下水;鄂尔多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14C年龄以分水岭为界,向两侧逐渐增大;北区的摩林河和都思兔河地下水系统,沿着地下水的流向,地下水14C年龄逐渐增大,说明这两个流域为地下水的排泄区;盆地北区中、深层地下水14C年龄明显较南区小,说明北区地下水更新速度快,循环条件比南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稀释校正模型 14C年龄校正 白垩系盆地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循环深度确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柳富田 苏小四 +2 位作者 董维红 苏耀明 俞发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4,共3页
地下水循环深度反映了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在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同位素技术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南北两区的地下水循环深度进行了研究。同位素数据表明,盆地北区现代水循环深度为210 m左右,现代水循环更替速度较快;南区现... 地下水循环深度反映了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在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同位素技术对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南北两区的地下水循环深度进行了研究。同位素数据表明,盆地北区现代水循环深度为210 m左右,现代水循环更替速度较快;南区现代水循环深度大约为160 m,水循环更替速度较北区稍慢。中深部环河组和洛河组地下水则保存着古地下水特征,地下水更替速度慢。因而可以加大北区地下水的勘察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地下水盆地 水循环深度 CFCS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