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6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南晚白垩世风成砂岩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1
作者 李祥辉 王旌羽 +1 位作者 郑辰予 刘芮岑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89-2202,共14页
风成砂岩作为气候指针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分析。华南晚白垩世风成砂岩的环境及气候研究尚存不足,古风向成因解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湖南南部长沙盆地、醴-攸盆地和茶-资盆地红花套组砂岩的岩相、结构特征和古风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 风成砂岩作为气候指针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分析。华南晚白垩世风成砂岩的环境及气候研究尚存不足,古风向成因解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湖南南部长沙盆地、醴-攸盆地和茶-资盆地红花套组砂岩的岩相、结构特征和古风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砂岩风化色多呈橘红、橘黄色,层系组厚一般3~10 m,可达20 m以上,发育大型高角度斜层理;碎屑颗粒以细粒砂为主,分选磨圆中等—较好;石英边缘发育红棕、褐色沙漠漆;颗粒表面见碟形、新月形、V形等撞击坑;砂岩颗粒支撑,颗粒间多铁泥质填隙;砂丘由再活化面(R)、叠置界面(S)、砂丘间迁移面(I)分隔。这些特征表明湖南红花套组砂岩系风成成因。同时,这些风成砂岩相不仅垂向上发育在下伏罗镜滩组冲积扇体系之上,而且侧向与冲积扇岩相交互或共生。冲积扇以阵发性碎屑流、泥质流沉积为特征,多属于旱地扇类型。风成砂岩相与旱地扇相组合指示干旱—半干旱气候,可能形成于相对温凉气候条件。风成砂岩在盆地中的分布局限特点及与近源冲积扇相伴生规律指示华南晚白垩世风成砂形成于山间砂丘环境,并非沙海型沙漠产物。研究区风成砂丘砂岩中存在NE和SE两组盛行地表去向古风向记录,与现代行星风系风向不甚匹配,可能是行星风系、东亚季风和局部反-折射风向叠加的综合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古环境 风成沙丘 古风系 白垩世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弧岩浆寂静期花岗质岩浆成因:以青藏高原东南缘腾冲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为例
2
作者 赵少伟 方肖雨 +3 位作者 文泰 赖绍聪 裴先治 李佐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11,共21页
陆缘弧岩浆活动常具有幕式特征,展现出弧岩浆爆发和寂静交替的现象。虽然对其律动特征广泛研究,但目前对于岩浆寂静期的岩浆成因机制了解较少。本文通过对比新特提斯洋俯冲相关的陆缘弧岩浆分布特征,以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陆源弧岩浆... 陆缘弧岩浆活动常具有幕式特征,展现出弧岩浆爆发和寂静交替的现象。虽然对其律动特征广泛研究,但目前对于岩浆寂静期的岩浆成因机制了解较少。本文通过对比新特提斯洋俯冲相关的陆缘弧岩浆分布特征,以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陆源弧岩浆寂静期的腾冲地块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过程,为寂静期岩浆的成因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腾冲地块户撒地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73Ma,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陆缘弧晚白垩世(85~65Ma)的岩浆寂静期,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和钙碱质花岗岩,具有富集的Nd-Hf同位素,其源岩为高黎贡山群正变质片麻岩。通过区域对比,晚白垩世(85~65Ma)新特提斯洋低角度俯冲相关的陆源弧应为挤压环境,腾冲地块同期花岗岩类应形成于加厚地壳背景下。通过与爆发期(55~50Ma)岩石组合、地化特征、锆饱和温度和斜长石环带特征的对比,本文认为腾冲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类是加厚地壳长期热积累诱发的下地壳片麻岩部分熔融的结果。因此,在幔源岩浆低通量的陆缘弧寂静期,通过加厚地壳长期热积累可以在陆缘弧局部形成长英质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寂静期 腾冲地块 白垩世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临武盆地晚白垩世凝灰岩形成时代及其源区研究
3
作者 罗心雨 刘飚 +3 位作者 孔华 阳杰华 吴堑虹 蒋华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5-698,共14页
湘南地区中生代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成矿事件,以往主要聚焦中三叠世与侏罗纪,近年越来越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被识别。临武盆地为典型晚白垩世陆内断陷盆地,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与白垩系南强组地层呈平行接触,为研究华南陆内晚白垩世岩浆活... 湘南地区中生代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成矿事件,以往主要聚焦中三叠世与侏罗纪,近年越来越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被识别。临武盆地为典型晚白垩世陆内断陷盆地,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与白垩系南强组地层呈平行接触,为研究华南陆内晚白垩世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次研究选取南强凝灰岩,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99.9±0.8)Ma(MSWD=1.5),确定其形成于晚白垩世,与区域上晚白垩世花岗岩和基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一致;锆石ε_(Hf)(t)(–10~–5),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C))变化范围为1825~1457 Ma,暗示其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下地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锆石结晶温度(t_(Ti))为810~1018℃,f_(O_(2))值为–12.63~–9.57,相比区域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更高的温度与更低氧逸度。综合分析认为尽管临武盆地四周主要为中-晚侏罗世花岗岩隆起,但是在盆地内部存在晚白垩世岩浆活动事件,为区域构造背景与岩浆活动研究提供了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基于镜质组反射率证据的修正
4
作者 焦守涛 刘东娜 +14 位作者 张旗 靳职斌 张玉生 原杰 周李岗 刘铁翊 解团结 范宗胜 闫彤彤 周新鹏 张双奎 卫倩倩 闫涛 张坤 尹碧菡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8-431,共14页
我们已经根据花岗岩的资料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本文增加了镜质组反射率资料,重新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经过对比,得出了许多新认识。对比说明,在下地壳填图中,镜质组反射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料。... 我们已经根据花岗岩的资料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本文增加了镜质组反射率资料,重新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经过对比,得出了许多新认识。对比说明,在下地壳填图中,镜质组反射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料。镜质组反射率可以记录它形成以后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是煤田和石油地质部门成熟度测量中广泛应用且可靠的方法之一。镜质组反射率方法对岩石学和矿床学也非常有用,因此可以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推测深部是否有隐伏岩体以及隐伏岩体的分布和规模,推测下地壳底部是否有地幔上涌以及地幔上涌的分布。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寻找隐伏岩体,再根据隐伏岩体找矿,是一个找矿的新方法。文中根据山西省镜质组反射率的分布,推测在若干R_(o)>3.0%的地区的深部有可能发现隐伏岩体,其中,祁县隐伏岩体已经被钻探验证所证实。山西省煤矿很多,凡是无烟煤分布区均是寻找隐伏岩体的有利地区。文中还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对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进行了修改,指出山西省中部和南部的深部为大片中生代(主要是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区,也是早白垩世时地幔上涌的区域。根据地层资料和花岗岩资料推测山西省北部(大同以北)为地壳厚度正常区,南部为地壳加厚区(为中国东部高原的一部分)。南部为地幔上涌区,北部无地幔上涌迹象;故南部下地壳为高温榴辉岩相区,北部下地壳为低温榴辉岩相区。地表有矿产分布的区域,下地壳为含流体榴辉岩相区。山西省中部和西部的下地壳可能为榴辉岩相-麻粒岩相过渡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在山西省可能呈现为向西缓慢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镜质组反射率 无烟煤 下地壳地质图 隐伏岩体 高原 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淮地区旗杆楼铁矿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5
作者 杜东旭 牛漫兰 +6 位作者 刘航 王磊 朱光 产思维 徐干干 衡哲 詹润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13,共23页
徐淮地区矽卡岩型矿床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内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岩是研究成岩成矿作用的极佳对象。本文重点对徐淮地区旗杆楼早白垩世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 徐淮地区矽卡岩型矿床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内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岩是研究成岩成矿作用的极佳对象。本文重点对徐淮地区旗杆楼早白垩世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并对旗杆楼铁矿中矽卡岩开展了岩相学和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源区属性,探讨了旗杆楼花岗岩对矽卡岩型铁矿形成的制约作用。旗杆楼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指示其形成于105.4±0.9 Ma;矽卡岩中石榴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02.2±1.6 Ma,代表了旗杆楼铁矿的成矿年龄,表明其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旗杆楼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组成,其P_(2)O_(5)(0.14%~0.19%)、A/CNK(0.68~0.97)、(Na_(2)O+K_(2)O)/CaO(2.11~6.53)和TFeO/MgO(1.13~2.54)均较低,与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一致。花岗岩的锆石ɛ_(Hf)(t)值为-18.3~-14.7,明显低于该地区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及高镁埃达克岩,指示其源区可能为古老的基性下地壳,幔源物质的贡献较小。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较于大别造山带埃达克岩,具有明显的亏损特征,暗示该地区早白垩世岩浆源区下地壳属性并非扬子克拉通下地壳,应该来源于华北克拉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旗杆楼花岗岩具有低Sr(108.5×10^(-6)~460×10^(-6))、Y(7.9×10^(-6)~10.8×10^(-6))、Yb(0.79×10^(-6)~0.96×10^(-6))、Sr/Y(10.05~44.23)和高(La/Yb)N(10.96~54.53)的特征,表明其源区存在斜长石和石榴石的残余,对应于1.0~1.5 GPa的熔融压力。徐淮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由高镁埃达克质岩向I型花岗岩的转换,受控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的西向俯冲所引发的岩石圈减薄。此外,旗杆楼花岗岩的岩浆氧逸度(logf_(O_(2))=-18.76~-9.32)明显低于徐淮地区杨桥孜铜金矿成矿岩体的岩浆氧逸度(logf_(O_(2))=-15.10~-2.12),综合分析认为,岩浆氧逸度及源区差异共同导致了旗杆楼铁矿与杨桥孜铜金矿成矿类型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杆楼铁矿 白垩世 花岗岩 岩石成因 氧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6
作者 彭世利 彭头平 +2 位作者 范蔚茗 刘用民 武利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3,I0011-I0013,共19页
腾冲和保山地块广泛分布晚白垩世岩浆岩,主要集中于腾冲地块中部和保山地块西缘的龙陵-象达-平河地区,关于其岩浆起源、成岩构造背景、动力学机制以及其与新特斯洋演化的关系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本文对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 腾冲和保山地块广泛分布晚白垩世岩浆岩,主要集中于腾冲地块中部和保山地块西缘的龙陵-象达-平河地区,关于其岩浆起源、成岩构造背景、动力学机制以及其与新特斯洋演化的关系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本文对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形成于~91 Ma、~83 Ma和~76 Ma;矿物组成和主量元素组成上,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岩普遍发育白云母,具高SiO_(2)含量和总碱含量,以及高铝饱和指数(A/CNK>1.21),低P_(2)O_(5)、MgO、TiO_(2)含量等特征,属于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岩是古老的上地壳泥质岩石脱水部分熔融,并经历斜长石、磷灰石和含钛铁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基于前人对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基晚白垩世100~70Ma的花岗岩应该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产物。综合分析显示,腾冲-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具多幕次爆发性特点,这些多幕次的岩浆爆发作用是新特提斯洋壳板片俯冲角度多期次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S型花岗岩 保山地块西缘 新特提斯洋 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狮泉河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对中特提斯洋西段闭合时限的制约
7
作者 黄玉 马菁宇 +1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0-1758,共19页
中、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研究拉萨地体的构造背景、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拉萨地体西段狮泉河地区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 中、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研究拉萨地体的构造背景、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拉萨地体西段狮泉河地区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工作。安山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102.6±0.9Ma, 狮泉河原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 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富集Pb同位素, 其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Sr-Nd同位素组成略亏损, 而安山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富集且具有宽泛的锆石εHf(t)值范围(-0.5~+10.0)。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 本文认为狮泉河中基性火山岩的源区为受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 可能形成于以班公湖-怒江洋为代表的中特提斯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相关的陆缘弧环境。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 直至早白垩世末期中特提斯洋盆在狮泉河地区仍未完全闭合, 为理解中特提斯洋自东向西逐渐闭合的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中特提斯洋 闭合时限 拉萨地体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岩浆活动:深俯冲流体循环的产物
8
作者 杨娇 温淑女 +4 位作者 王选策 庞崇进 何平 齐重向 梁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4-738,I0027,共16页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 煌斑岩对于理解地球系统深部流体循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在海南儋州大王岭地区发现的煌斑岩脉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揭示煌斑岩脉的岩石成因,从而构建煌斑岩岩浆活动与深部流体循环的有机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煌斑岩脉形成于92.2±2.1 Ma,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具有低硅(SiO_(2)=45.79%~53.63%)、高镁(MgO=6.24%~19.79%)、高钾(K_(2)O/Na_(2)O=0.71~25.1)的特征,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22.2~30.5),表明其来源于受流体交代富集的源区。样品具有高(^(87)Sr/^(86)Sr)_(i)(0.70947~0.71042)、低ε_(Nd)(t)(–5.43~–4.25)特征,指示其起源于EMⅡ型地幔源区,为富水含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相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和金云母的分离结晶作用。煌斑岩与同期基性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基性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资料,推测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为遭受深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海南岛晚白垩世煌斑岩能够有效示踪陆内伸展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地幔与深俯冲流体循环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白垩世 板内基性岩 交代地幔 深部流体循环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晚白垩世莲荷组恐龙蛋化石显微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9
作者 黎敬 时国 +3 位作者 楼法生 杨玲 许梦园 于娟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0-360,共11页
赣州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产地,其化石记录对揭示恐龙繁殖行为与古环境演变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通过多尺度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沉积学)对章贡地区莲荷组(K_(2)l)新发现恐龙蛋化石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蛋... 赣州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产地,其化石记录对揭示恐龙繁殖行为与古环境演变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通过多尺度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沉积学)对章贡地区莲荷组(K_(2)l)新发现恐龙蛋化石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蛋体外观呈长条状,长径为165~184 mm(均值174 mm),赤道直径为65~79 mm(均值73 mm),蛋身纹饰呈棱脊状,蛋壳柱状层与锥体层厚度之比在6:1左右,确认为大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magnus);(2)在扫描电镜下,锥体层整体保存完整、排列整齐,内部较为致密,乳突间隙较小,说明该窝恐龙蛋应处于胚胎孵化的初期;柱状层主要发育垂向微气孔,有利于气体和水分的交换。在柱状层之上有一层孔隙较大的疏松层,可以起到保护蛋壳的作用。蛋壳厚度偏大可能是受晚白垩世末期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3)根据含恐龙蛋地层岩性及构造,研究区属于冲积扇中-远端辫状河道沉积相,而从蛋窝的保存状态可知该窝蛋化石属于原地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 白垩世 蛋壳结构 超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禄丰盆地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莫雄 关奇 +7 位作者 王伟 刘军平 孙载波 卢晓萍 董啟兴 王涛 许欢 吕伟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1-371,共11页
通过详细追索调查,笔者等在禄丰盆地滑石板村一带发现大规模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产于白垩系下统马头山组下部紫红色钙粉砂质泥岩层面。足迹主要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臀类恐龙足迹等,足迹指示恐龙运动方向明显、足迹深度自南向北变化体... 通过详细追索调查,笔者等在禄丰盆地滑石板村一带发现大规模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产于白垩系下统马头山组下部紫红色钙粉砂质泥岩层面。足迹主要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臀类恐龙足迹等,足迹指示恐龙运动方向明显、足迹深度自南向北变化体现了古湖泊位于产地南部的古地理特征;鉴于足迹类型丰富、数量庞大、保存完整,为深入研究滇中地区早白垩世恐龙演化、生存环境及科普提供重要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恐龙足迹化石 马头山组 禄丰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河源盆地晚白垩世蜥脚类恐龙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11
作者 黄志青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13,共3页
广东河源盆地的晚白垩世“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化石,特别是世界上少有的恐龙蛋化石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方晓思等,2005;吕君昌,2005)。目前,河源盆地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种类达5科11属12种,数量达两万枚之多(王... 广东河源盆地的晚白垩世“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化石,特别是世界上少有的恐龙蛋化石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方晓思等,2005;吕君昌,2005)。目前,河源盆地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种类达5科11属12种,数量达两万枚之多(王强等,2022)。Tanaka等(2012)对河源盆地恐龙蛋的研究认为恐龙蛋所反映的恐龙种类至少有鸟臀类、蜥脚类、镰刀龙类、窃蛋龙类和伤齿龙类。然而,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恐龙蛋要少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陆相红层 河源盆地 恐龙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晚白垩世恐龙化石资源与保护管理思考
12
作者 易来萍 李华 +2 位作者 曾慧卿 张士贞 魏雪芳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0-112,共3页
江西赣州地区上白垩统红层产出的恐龙化石种类多、数量丰富,兼有蜥蜴类、龟鳖类、哺乳类等多种脊椎动物,形成一个独特的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对于恐龙的埋藏学、生活行为、恐龙蛋孵化、动物群演替及恐龙灭绝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江西赣州地区上白垩统红层产出的恐龙化石种类多、数量丰富,兼有蜥蜴类、龟鳖类、哺乳类等多种脊椎动物,形成一个独特的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对于恐龙的埋藏学、生活行为、恐龙蛋孵化、动物群演替及恐龙灭绝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恐龙化石自带“流量”,长期受到社会公众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将针对赣州的恐龙化石资源与保护管理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赣州恐龙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恐龙 化石资源 赣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早白垩世鸡冠山花岗斑岩的岩石成因:岩石地球化学及单矿物U-Pb-Hf-Nd同位素的制约
13
作者 吴渴 闫相宇 杨冬红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404,共17页
辽东半岛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为揭示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晚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提供了制约。文章选择丹东地区鸡冠山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开展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磷... 辽东半岛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为揭示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晚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提供了制约。文章选择丹东地区鸡冠山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开展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磷灰石原位微量元素-Nd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约束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花岗斑岩中锆石发育生长环带,结合较高的Th/U值(0.27~1.12),暗示其为岩浆成因;岩浆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26±1.4)Ma,表明鸡冠山花岗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具较高的SiO_(2)(75.70%~76.07%)、全碱(Na_(2)O+K_(2)O,7.88%~8.30%)质量分数,以及较低的MgO(0.08%~0.15%)质量分数,为弱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花岗斑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具明显的Eu负异常特征,富集Rb、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并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HFSEs),指示其弧岩浆的属性。花岗斑岩中磷灰石为岩浆成因,富集LREEs和LILEs,亏损HREEs和HFSEs,与全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相似。鸡冠山花岗斑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结合样品具相对富集的锆石ε_(Hf)(t)值(-15.5~-20.1)和磷灰石ε_(Nd)(t)值(-15.0~-16.7)以及相对古老的Nd-Hf二阶段模式年龄(2454~2135 Ma),表明鸡冠山花岗斑岩起源于古元古代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主要以辽河群变火成岩为主,形成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片向华北克拉通东部之下俯冲-后撤的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白垩世 花岗斑岩 磷灰石 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白垩世 库中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古野火事件及其对深时生态系统影响
15
作者 王帅 董涛 +3 位作者 李雅楠 徐小涛 高莲凤 张振国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7-509,共13页
早白垩世是全球野火盛行的时期。野火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古野火记录与全球CO_(2)、O_(2)含量和植被演化记录,总结早白垩世古野火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古野... 早白垩世是全球野火盛行的时期。野火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古野火记录与全球CO_(2)、O_(2)含量和植被演化记录,总结早白垩世古野火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古野火对深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早白垩世阿尔必阶惰质组含量(体积分数)为24.17%,阿普特阶惰质组含量为18.68%。基于惰质组含量与氧气含量的关系模型,计算出阿尔必期时大气氧气含量为24.92%,阿普特期时大气氧气含量为24.21%。惰质组反射率与燃烧温度关系模型反映出,东北地区早白垩世阿尔必阶和阿普特阶野火类型为地下火和地表火。阿普特阶和阿尔必阶的野火类型均以地下火为主。早白垩世早期被子植物以低矮、更短的生命周期、高叶脉密度和高光合作用速率为特征,更好地适应了早白垩世低强度的野火。早白垩世野火的频繁发生反过来促进被子植物广泛传播,导致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种类减少。野火导致地表侵蚀和径流作用增强,有助于大量陆源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或海洋,引发湖泊或海洋的富营养化,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当大量陆源有机质和浮游生物在水中下沉时,消耗水中氧气,有利于早白垩世缺氧环境和富有机质泥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白垩世 惰质组 古野火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雁荡山晚白垩世火山岩及地层厘定
16
作者 潘少军 陈小友 +3 位作者 张建芳 曾凡飞 顾明光 马俊祥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4-980,共17页
浙东南沿海地区是否存在晚白垩世火山岩,以及如何厘定其成岩年龄,一直是该区域地质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以南雁荡山地区白云山火山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工作,获得了8套高精度测年数据,4套火山岩和1套正长斑岩的年龄分布于90.32... 浙东南沿海地区是否存在晚白垩世火山岩,以及如何厘定其成岩年龄,一直是该区域地质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以南雁荡山地区白云山火山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工作,获得了8套高精度测年数据,4套火山岩和1套正长斑岩的年龄分布于90.32~98.37 Ma,确认该地区在晚白垩世仍存在强烈的火山活动。对6套晚白垩世火山岩样品开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主量元素呈现高硅、富碱、低铝,贫钙、铁、镁、磷、钛,高分异度等特征;微量及稀土元素呈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等富集,Co、Ni、Cr等亲铁元素含量低,且贫Ba、Nb、Sr、P、Ti等元素的特征;反映了该套火山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结晶分异演化程度和壳源特征。通过火山岩成因探讨,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浙江东南部自晚侏罗世以来上地壳挤压-伸展拉张作用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造就了南雁荡山地区晚白垩世火山活动。浙江东南区域不断有新的晚白垩世火山岩被发现,且岩性、地球化学组合特征与小雄组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更好地“安置”晚白垩世火山岩地层,建议新建“雁荡山群”,并根据岩性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在群内建立不同的“组-段”地层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火山岩 U-PB测年 地质意义 南雁荡山地区 浙江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察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7
作者 陈喜庆 杨欣杰 +4 位作者 滕超 邵杰 曹军 冯博 王涛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白垩纪岩浆岩广泛发育,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对探讨该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察达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和微量... 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白垩纪岩浆岩广泛发育,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对探讨该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察达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20 Ma,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L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Zr、Sr、Nb、Ta),Eu负异常明显,这些特征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花岗闪长岩中锆石ε_(Hf)(t)值为-7.62~-5.37,且具有古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1661~1518 Ma),指示其形成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相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仍然存在,并可能于该时期发生了南向的俯冲消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18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侏罗-早白垩世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中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科2井早白垩世沙河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德军 郑月娟 +4 位作者 张淑芹 张健 黄欣 陈树旺 孙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2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2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 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2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2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sp.孢粉组合(3832.94~3901.35 m)和Klukisporites triangulus-Aequitriradites sp.-Pristinuspollenites sp.孢粉组合(3395.46~3613.62 m),孢粉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Hauterivian)—巴列姆期(Barremian)早期,可作为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上部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标志;此外,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演化规律是针叶林、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针阔叶混交林,揭示研究区沙河子组后期气候带演替规律是暖温带—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气候干湿变化规律为湿润—半湿润—湿润—半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2井 白垩世 沙河子组 孢粉组合 古气候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薄竹山矿集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及锡银铅锌钨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学龙 李文昌 +10 位作者 张世涛 龙启和 蒙光志 张红 周杰虎 程家龙 朱俊 陆波德 刀俊山 刘益 陈显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53,共17页
薄竹山锡银铅锌钨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西缘,属于滇东南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锡银锌钨矿床为主,兼有铅锌铁铜等多种金属矿产,矿床均围绕薄竹山岩体分布,其中以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和官房大型钨矿最... 薄竹山锡银铅锌钨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西缘,属于滇东南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锡银锌钨矿床为主,兼有铅锌铁铜等多种金属矿产,矿床均围绕薄竹山岩体分布,其中以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和官房大型钨矿最为典型。研究表明,薄竹山矿集区锡银铅锌钨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复式岩体成岩时代可以追溯至91.2~84.1 Ma,属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晚白垩世酸性岩浆沿着薄竹山背斜核部与北西向断裂交合地带大规模侵位,在岩浆的顶托作用和底劈作用下,最终形成了薄竹山复式花岗岩体及白牛厂隐伏花岗岩体。薄竹山各单元岩体与白牛厂二长花岗岩、花岗斑体,以及团山、官房花岗岩均表现出一致的富硅(w(SiO_(2))为65.48%~74.92%)、富钾(w(K_(2)O)为4.17%~6.06%)的特征,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具中等负铕异常,各岩体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为一套准铝质—过铝质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及向碰撞后造山环境过渡的大地构造背景,属于造山运动的产物。区内成矿物质迁移与富集主要围绕着花岗岩体进行,发育形成了花岗岩接触带的夕卡岩型W、Sn、Fe矿床,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岩浆热液型Ag、Pb–Zn、Sn、Cu及外围地层中低温热液型Sb矿,这在区域上构成较为完整的与花岗岩侵位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世 花岗岩 构造岩浆活动 锡银铜铅锌多金属矿 薄竹山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