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总RNA提取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
作者 钱程 赵敏 +1 位作者 孙立娜 王开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89-1391,1397,共4页
以白囊耙齿菌等为材料,建立了一种从白腐真菌中提取总RNA的方法.该方法1h便可从菌丝中提取总RNA;获得的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为1.9~2.0,凝胶电 泳分析28SrRNA与18SrRNA亮度比约为2;其纯度和完整性能够达到进... 以白囊耙齿菌等为材料,建立了一种从白腐真菌中提取总RNA的方法.该方法1h便可从菌丝中提取总RNA;获得的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为1.9~2.0,凝胶电 泳分析28SrRNA与18SrRNA亮度比约为2;其纯度和完整性能够达到进行分子生物学其他领域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RNA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木质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和胞内蛋白质组的差异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柯军 闫绍鹏 +2 位作者 卢宏 李海峰 王秋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7-166,共10页
【目的】研究白囊耙齿菌5种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探讨该菌对不同基质的利用机制,为筛选用于生物制浆、林木病腐防治和工业污染物降解的高效菌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白桦、红皮云杉木屑作为... 【目的】研究白囊耙齿菌5种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探讨该菌对不同基质的利用机制,为筛选用于生物制浆、林木病腐防治和工业污染物降解的高效菌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白桦、红皮云杉木屑作为诱导物,不加木屑为对照,研究白囊靶齿菌5种主要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的活性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结果】木屑诱导下的木质纤维素相关胞外酶活性大都高于对照样品,且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木质素降解酶系中漆酶活性最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次之,锰过氧化物酶最弱;纤维素降解酶系中葡聚糖外切酶活性远大于葡聚糖内切酶活性,2种酶活性总体上趋于稳定,表达量较高,受培养时间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白桦和云杉木屑处理组中检测到32个胞内明显差异表达蛋白点,2个处理组各有3个特异的差异表达蛋白点。白桦木屑诱导下的特异表达蛋白与膜蛋白、膜运输和能量提供有关,而云杉诱导组特异表达蛋白均与蛋白合成有关。【结论】不同树种木屑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胞内蛋白质的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分解白桦木屑时分泌蛋白的胞内外运输可能是决定木材降解能力的关键,而在分解云杉木屑时其相关分泌蛋白的大量合成将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胞外蛋 胞内蛋质组 木质纤维素酶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及抗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苗苗 李士伟 +1 位作者 祝洪艳 徐多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54-1959,共6页
为表征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并筛选出具有抗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作用的活性多糖,研究活性多糖对GMC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实验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PC),经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得到耙齿菌多糖... 为表征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并筛选出具有抗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作用的活性多糖,研究活性多糖对GMC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实验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PC),经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得到耙齿菌多糖PCP-1、PCP-2。通过苯酚硫酸法、BCA法等测定其含量,甲基化,IR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采用MTT法、ELISA法考察对G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PCP-1和PC-2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8.05%、96.92%,酸性糖及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PCP-1主要由Man、Glc和Gal组成,具有多分枝结构,包含吡喃糖类型的结构,具备α和β两种构型;而PCP-2仅由Glc组成,没有分支,为α-构型吡喃聚糖。具有抗GMC增殖活性的均一多糖为PCP-1,可保护LPS诱导的GMC增殖,减少LN、FN蛋白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多糖 活性部位 肾小球系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囊耙齿菌锰过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和酶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崔周磊 王洪成 +1 位作者 武俊明 陈华友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0,共5页
将源于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的一种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后连接于表达载体pET-28a,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重组锰过氧化物酶经镍离子亲和层析分离得到纯酶,其分子质量和比酶活分别为43 ku和24... 将源于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的一种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后连接于表达载体pET-28a,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重组锰过氧化物酶经镍离子亲和层析分离得到纯酶,其分子质量和比酶活分别为43 ku和24 U/m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重组锰过氧化物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值为3.0,且该重组酶在20℃~50℃、pH 2.5~3.5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当添加的金属离子浓度为10 mmol/L,Na^+、Ca^2+和Mg^2+对重组酶酶活有促进作用;当添加的金属离子浓度为5 mmol/L时,除Ca^2+外,其他金属离子均能抑制重组酶的活力;Fe^2+、Cu^2+在10、5和1 mmol/L离子浓度下均对重组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重组锰过氧化物酶在48 h内可以有效降解玉米秸秆中35.8%及麸皮中27.3%的木质素,降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过氧化物酶 白囊耙齿菌 金属离子 木质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不同配方人工驯化栽培白囊耙齿菌比较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健 刘义勇 +3 位作者 胡志强 杜忠伟 王旭 王鑫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0期7-10,共4页
本文通过对6种不同配方人工驯化栽培白囊耙齿菌比较试验,发现6种不同配方栽培白囊耙齿菌均能长满菌袋,形成原基和子实体,但在长满菌袋、形成原基、子实体时间和平均产量有所差异。培养基4在接种后最先长满菌袋;培养基2形成原基最早,培养... 本文通过对6种不同配方人工驯化栽培白囊耙齿菌比较试验,发现6种不同配方栽培白囊耙齿菌均能长满菌袋,形成原基和子实体,但在长满菌袋、形成原基、子实体时间和平均产量有所差异。培养基4在接种后最先长满菌袋;培养基2形成原基最早,培养基4形成原基最晚;培养基6最先形成子实体,培养基4最后形成子实体;培养基3和培养基6在满袋、形成原基和子实体时间上相差很少,培养基6平均产量略高于培养基3。综合各种因素在日后白囊耙齿菌栽培中可选用培养基3,可以减少树木的消耗,保护环境,玉米芯成本较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不同配方 驯化栽培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囊耙齿菌5种不同开口方式栽培的效果比较
6
作者 李健 刘义勇 +3 位作者 胡志强 杜忠伟 王旭 王鑫 《食药用菌》 2023年第6期401-405,共5页
为提高白囊耙齿菌人工栽培子实体产量与质量,通过采用5种不同开口方式进行出菇管理比较子实体形成和成熟时间、形态和生物转化率等,筛选白囊耙齿菌最佳出菇开口方式。结果表明,5种开口方式栽培白囊耙齿菌均能形成原基,并获得成熟子实体... 为提高白囊耙齿菌人工栽培子实体产量与质量,通过采用5种不同开口方式进行出菇管理比较子实体形成和成熟时间、形态和生物转化率等,筛选白囊耙齿菌最佳出菇开口方式。结果表明,5种开口方式栽培白囊耙齿菌均能形成原基,并获得成熟子实体。其中,以开口方式(3)(260个小“-”口)与开口方式(5)(敞口)表现较好,子实体商品性好,生物转化率相近;开口方式(3)开口小,利于保湿,杂菌污染率低,子实体呈散朵状、根小、无栽培料粘连,商品价值高,可使用电动开口机开口,省时省力,但子实体发育偏慢;开口方式(5)子实体生长发育快,呈大朵状,但在浇水时易积水,为避免杂菌污染率高,要注意控制温度在26℃以下;其余3种开口方式((1)“/”口、(2)大“V”口和(4)大“—”口)子实体呈聚集状,商品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不同开口方式 子实体商品性 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秀丽 刘亚亚 +3 位作者 肖正璐 秦一统 段建锋 李欣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6期72-75,共4页
为了解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生物学特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果糖,氮源是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丝致死温度为50℃条件下处理15... 为了解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生物学特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果糖,氮源是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丝致死温度为50℃条件下处理15 min,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0~10.0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阳 子午岭 白囊耙齿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分离与ITS分子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亚亚 张秀丽 +2 位作者 秦一统 段建锋 肖正璐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6期43-46,共4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蜜环菌菌索中分离得到菌株Z,经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Z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ITS∶OL351834)。本文的结果可为子午岭林区白囊耙齿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分离 分子鉴定 子午岭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多糖真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常贵 谭智杰 +3 位作者 张巧毅 赵柔 黄婷 林元山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以马铃薯汁(PDA)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从自然界枯枝腐木中筛选产多糖真菌,经平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最优菌株TL-8,胞外多糖产量达1.1 g/L。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L-8菌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在发酵基本培养基初始... 以马铃薯汁(PDA)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从自然界枯枝腐木中筛选产多糖真菌,经平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最优菌株TL-8,胞外多糖产量达1.1 g/L。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L-8菌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在发酵基本培养基初始条件下,分别以培养条件(如温度、摇床转速、pH值、发酵时间等)和培养基成分(如氮源、碳源)作单因素优化,并根据单因素优化结果筛选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以确定白囊耙齿菌TL-8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发酵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乳糖(12 g/L)和葡萄糖(28 g/L)作复合碳源,采用酵母膏(6.0 g/L)和豆渣粉(9.0 g/L)作复合氮源,pH值6.0,摇床转速160 r/min,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的条件下培养8 d,白囊耙齿菌TL-8的生物量达15.78 g/L,胞外多糖产量达5.49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 多糖 白囊耙齿菌 摇瓶发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