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福建省3例输入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1
作者
李曲文
梁雪晨
+3 位作者
高亚东
翁顺太
高源
邵祝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0-594,598,共6页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棒状杆菌(Diphtheria toxin repressor,dtxR)、(Toxin A,toxA)、(Toxin B,toxB)等毒力相关基因,进行MLST序列分型。结果3例病例有典型的皮肤白喉临床表现,皮肤破损部位均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2例病例分离到的2株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均为ST-703;1例病例分离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为ST-248。结论福建省存在白喉输入性风险,非毒原菌亦可引起皮肤白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毒力基因
皮肤
白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易旭
王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将收集的高于细菌型10 000倍浓度的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注射家兔,观察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变异可影响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蛋白质,从而使其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细菌L型
致病性
外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假白喉棒状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及护理
3
作者
辛秀俊
《山西护理杂志》
1998年第4期171-172,共2页
假白喉棒状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及护理TreatmentandNursingCareofCor-ynebacteriumPseudodiphtheriticumConjuctivitis辛秀俊XinXiujun(No....
假白喉棒状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及护理TreatmentandNursingCareofCor-ynebacteriumPseudodiphtheriticumConjuctivitis辛秀俊XinXiujun(No.251HospitalofP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炎
假
白喉棒状杆菌
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灌肠致医院假白喉棒状杆菌急性侵袭性肠炎2例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亚萍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灌肠
假
白喉棒状杆菌
医院感染
侵袭性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喉毒素-(Gly_4 Ser)_2-α促黑素重组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
6
5
作者
李泽鸿
张国利
+3 位作者
岳玉环
邱业峰
吴广谋
朱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共1页
白喉毒素(DT)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所产生的分子量为58 kD的外毒素,它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A和B两个片段, B片段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并能将A片段转位到胞浆,A片段具有核糖体依赖的酶活性,它通过灭活真核细胞的肽链延长因...
白喉毒素(DT)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所产生的分子量为58 kD的外毒素,它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A和B两个片段, B片段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并能将A片段转位到胞浆,A片段具有核糖体依赖的酶活性,它通过灭活真核细胞的肽链延长因子Ⅱ来阻断细胞蛋白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
毒素
重组蛋白
黑素
白喉棒状杆菌
胰蛋白酶
受体结合
宿主细胞
蛋白合成
延长因子
真核细胞
分子量
外毒素
可降解
B片段
酶活性
核糖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喉毒素越膜机理研究进展
6
作者
白向阳
吕安国
吴文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7-60,64,共5页
白喉毒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在受体个导的内吞作用下进入胞内体。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有关白喉毒素在胞内体的酸性环境中的特性研究。在酸性环境下,白喉毒素发生变构,T区疏水基团暴露并插入膜中,形成粘性孔道。T区形成的...
白喉毒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在受体个导的内吞作用下进入胞内体。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有关白喉毒素在胞内体的酸性环境中的特性研究。在酸性环境下,白喉毒素发生变构,T区疏水基团暴露并插入膜中,形成粘性孔道。T区形成的粘性孔道与白喉毒素结合,象分子伴侣一样,保持C区的线性结构,并使C区进入细胞膜。由于对白喉毒素作用机理的理解深入,逐渐产生一些新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
毒素
免疫毒素
越膜机理
棒
状
白喉
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福建省3例输入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1
作者
李曲文
梁雪晨
高亚东
翁顺太
高源
邵祝军
机构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出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0-594,598,共6页
基金
福建省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No.2021GGA036)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No.2019Y2001)联合资助。
文摘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棒状杆菌(Diphtheria toxin repressor,dtxR)、(Toxin A,toxA)、(Toxin B,toxB)等毒力相关基因,进行MLST序列分型。结果3例病例有典型的皮肤白喉临床表现,皮肤破损部位均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2例病例分离到的2株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均为ST-703;1例病例分离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为ST-248。结论福建省存在白喉输入性风险,非毒原菌亦可引起皮肤白喉。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毒力基因
皮肤
白喉
Keywords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virulence gene
cutaneous diphtheria
分类号
R379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易旭
王和
机构
贵阳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出处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文摘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将收集的高于细菌型10 000倍浓度的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注射家兔,观察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变异可影响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蛋白质,从而使其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细菌L型
致病性
外毒素
Keywords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L-form of bacteria
pathogenicity
exotoxin
分类号
R378.71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假白喉棒状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及护理
3
作者
辛秀俊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
出处
《山西护理杂志》
1998年第4期171-172,共2页
文摘
假白喉棒状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及护理TreatmentandNursingCareofCor-ynebacteriumPseudodiphtheriticumConjuctivitis辛秀俊XinXiujun(No.251HospitalofPLA,...
关键词
结膜炎
假
白喉棒状杆菌
治疗
护理
分类号
R777.310.5 [医药卫生—眼科]
R473.77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灌肠致医院假白喉棒状杆菌急性侵袭性肠炎2例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亚萍
机构
溧阳市中医院
出处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灌肠
假
白喉棒状杆菌
医院感染
侵袭性肠炎
分类号
R516.1 [医药卫生—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喉毒素-(Gly_4 Ser)_2-α促黑素重组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
6
5
作者
李泽鸿
张国利
岳玉环
邱业峰
吴广谋
朱平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出处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共1页
文摘
白喉毒素(DT)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所产生的分子量为58 kD的外毒素,它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A和B两个片段, B片段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并能将A片段转位到胞浆,A片段具有核糖体依赖的酶活性,它通过灭活真核细胞的肽链延长因子Ⅱ来阻断细胞蛋白合成.
关键词
白喉
毒素
重组蛋白
黑素
白喉棒状杆菌
胰蛋白酶
受体结合
宿主细胞
蛋白合成
延长因子
真核细胞
分子量
外毒素
可降解
B片段
酶活性
核糖体
分类号
R378.71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R392-33 [医药卫生—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喉毒素越膜机理研究进展
6
作者
白向阳
吕安国
吴文芳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出处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7-60,64,共5页
文摘
白喉毒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在受体个导的内吞作用下进入胞内体。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有关白喉毒素在胞内体的酸性环境中的特性研究。在酸性环境下,白喉毒素发生变构,T区疏水基团暴露并插入膜中,形成粘性孔道。T区形成的粘性孔道与白喉毒素结合,象分子伴侣一样,保持C区的线性结构,并使C区进入细胞膜。由于对白喉毒素作用机理的理解深入,逐渐产生一些新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白喉
毒素
免疫毒素
越膜机理
棒
状
白喉
杆菌
Keywords
Diphtheria toxin,Transmembrane,Immunotoxin.
分类号
R378.71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福建省3例输入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李曲文
梁雪晨
高亚东
翁顺太
高源
邵祝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易旭
王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假白喉棒状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及护理
辛秀俊
《山西护理杂志》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灌肠致医院假白喉棒状杆菌急性侵袭性肠炎2例
郑亚萍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白喉毒素-(Gly_4 Ser)_2-α促黑素重组蛋白的研究
李泽鸿
张国利
岳玉环
邱业峰
吴广谋
朱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白喉毒素越膜机理研究进展
白向阳
吕安国
吴文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