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白叶枯菌自然群体的毒力结构与致病力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殷尚智 过崇俭 +1 位作者 张长平 陈毓苓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30-37,共8页
从水稻白叶枯病叶标样151份中,分离获得80个原始菌株,又从原始菌株稀释分离得单菌落菌株441个。对感病品种金刚30、金南风和抗病品种早生爱国3号、矢租,徐444分别剪叶接菌。并对接菌后发现的弱毒菌进行血清学测定。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 从水稻白叶枯病叶标样151份中,分离获得80个原始菌株,又从原始菌株稀释分离得单菌落菌株441个。对感病品种金刚30、金南风和抗病品种早生爱国3号、矢租,徐444分别剪叶接菌。并对接菌后发现的弱毒菌进行血清学测定。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存在水稻白叶枯菌的弱毒菌型,它们在血清学方面与强毒菌是同质的。因此水稻白叶枯菌自然群体是由包括基本无毒性的弱毒菌在内的不同致病型组成的混合群体,其中弱毒菌对强毒菌毒性的抑制可表现出数量的或质量的差异。弱毒菌对强毒菌毒性的抑制随弱毒菌在混合接种物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加强。代表自然群体的原始菌株的致病力与其毒力结构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菌 毒力结构 自然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交叉接种对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变异的影响
2
作者 杨雅云 彭新禧 +7 位作者 徐福荣 和建平 阿新祥 董超 张恩来 张斐斐 汤翠凤 戴陆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3-592,共10页
为了探索影响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变异的因子,以2个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菌株2001-2、K-1为供试菌株,在毫糯扬、金南风、滇粳优5号和合系41等不同品种组合上连续接种或连续交叉接种后分离菌株,利用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和分子... 为了探索影响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变异的因子,以2个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菌株2001-2、K-1为供试菌株,在毫糯扬、金南风、滇粳优5号和合系41等不同品种组合上连续接种或连续交叉接种后分离菌株,利用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和分子检测手段,对获得的菌株的致病型及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始菌株2001-2与其7个获得菌系(23个菌株)的致病型都不同,其中,除获得菌系6-2的3个菌株致病力增强外,其他6个获得菌系的20个菌株致病力均减弱;而原始菌株K-1的抗感反应模式与其获得菌系6-8的7个菌株完全相同。利用IS1112、hrpF引物进行菌株PCR扩增以及UPGMA聚类分析并将相应序列测序,结果显示,供试菌株IS1112、hrpF分子谱型的遗传分簇与菌株致病型之间无一一对应关系;在基因序列上,各菌株的IS1112和hrpF的两个序列片段表现出不同的碱基变化特征。两个原始菌株接种在不同抗性品种组合上获得的菌系的致病性变异具有特殊性和不定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 白叶枯菌 交叉接种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抗性鉴定揭示基因聚合的多向性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周俊飞 章山 +2 位作者 孙婧 张伟 高利芬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3,共7页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系(籼稻IR24和粳稻TP309),4个单基因抗病系IRBB3、IRBB5、IRBB21和CBB23(分别含Xa3、xa5、Xa21和Xa23)和3个多基因抗病系IRBB54、IRBB50和IRBB59(分别含xa5+Xa21、xa5+Xa4、xa5+Xa21+xa13)对8个白叶枯菌小种的抗性。前期对xa5、Xa21单基因和基因聚合后的效应进行了报道,发现江汉大学保存的P8小种克服了Xa21介导的抗性。发现P8在TP309和IRBB3上都诱导8个小种中最长的病斑,进一步证明了P8致病力的变异;IRBB54、IRBB50和IRBB59对包括P8在内的8个小种表现出抗性,表明了基因聚合策略应对致病菌毒性变异的有效性;而Xa23单基因对所有小种的抗性都达到了三基因聚合系IRBB59的高抗性水平,但在和xa5聚合后抗性被弱化,呈现负向的拮抗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水稻基因聚合育种时,应充分考虑小种的致病性变异和基因聚合的多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 白叶枯菌 毒性变异 基因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DNA微阵列分析水稻防卫反应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 被引量:4
4
作者 裴雁曦 李德葆 +1 位作者 骆红梅 董海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9-401,共3页
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了水稻受白叶枯菌侵染后一对近等基因系(中早14R、9S)的防卫信号传导途径.在mRNA水平,对检测到的相关基因(如病程相关蛋白、信号传导、转录因子等)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分析结果表明:白叶枯菌侵染下,乙烯(... 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了水稻受白叶枯菌侵染后一对近等基因系(中早14R、9S)的防卫信号传导途径.在mRNA水平,对检测到的相关基因(如病程相关蛋白、信号传导、转录因子等)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分析结果表明:白叶枯菌侵染下,乙烯(ET)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在防卫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核基因接受信号后改变了一些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应答病原物的侵入.实验结果还提示,水稻的一些基因通过表达丰度的改变对乙烯信号途径产生反馈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微阵列技术 水稻 防卫反应 信号传导 基因 乙烯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白叶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曾富华 王勇刚 +1 位作者 姚志雄 罗泽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4,共7页
以稻白叶枯菌 (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弱毒株 75 1和Ni(NO3) 2 作为诱导因子处理水稻幼苗。表明不同处理均在第 2d表现出最大诱导效果 ,Ni(NO3) 2处理后的相对诱导效果达 50 8% ;可溶性蛋白质IEF和SDS PAGE显示 ,诱导蛋白一... 以稻白叶枯菌 (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弱毒株 75 1和Ni(NO3) 2 作为诱导因子处理水稻幼苗。表明不同处理均在第 2d表现出最大诱导效果 ,Ni(NO3) 2处理后的相对诱导效果达 50 8% ;可溶性蛋白质IEF和SDS PAGE显示 ,诱导蛋白一般在诱导后 2 4h及 48h出现。Ni(NO3) 2 处理后 48h ,SDS PAGE发现上位叶有新增谱带 (MW分别为 54 95和 3 2 3 6kD) ;IEF显示上位叶出现pI5 1谱带 ,诱导叶出现pI5 2 6谱带 ;POD同工酶诱导叶新增加 4条酶带 (Rf分别为 0 62、0 63、0 64及0 73 ) ,上位叶新增加两条酶带 (Rf为 0 63和 0 64)。不同诱导因子处理后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诱导后 2 4~ 48h增幅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诱导抗性 病程相关蛋白 过氧化物酶 白叶枯菌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