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房维持器和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左慧懿 梁皓 +3 位作者 罗霄 杨钊 何剑 谭少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对比前房维持器和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5眼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B组25眼为对照组,行黏弹剂维持前房下超声乳化。采用非接触式... 目的对比前房维持器和黏弹剂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5眼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B组25眼为对照组,行黏弹剂维持前房下超声乳化。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随访观察,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A组术后1周(24.02±18.38)%、术后1个月(28.01±16.00)%;B组术后1周(22.80±21.83)%、术后1个月(27.84±19.33)%;术后1周及1个月A、B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2、0.973)。两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的比较:A组术后1周(41.39±3.57)%及术后1个月(37.18±5.89)%均高于术前(36.80±5.75)%,B组术后1周(41.64±7.68)%及术后1个月(38.21±6.67)%均高于术前(36.92±5.57)%。两组不同时间中央角膜厚度:A组术后1周(525.92±39.69)μm及术后1个月(514.96±37.73)μm均高于术前(511.44±34.07)μm,B组术后1周(520.68±35.80)μm及术后1个月(504.96±32.28)μm均高于术前(497.00±30.43)μm。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中前房维持器持续维持前房并未加重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说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前房维持器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石路漫 雷方 +2 位作者 陈彬川 徐一帆 李帅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连续病例8365例,纳入7283例(9100眼),统计CRAO例数7例(即CRAO组),利用随机数列法,以1∶8比例在纳入病例中随机选取56例(56眼)作为对照组,若入选者为CRAO患者则剔除,继续选择。统计白内障核硬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麻醉方式、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全身疾病等,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CRAO的风险因素。结果球后麻醉(风险比3.307,P=0.012)、后囊膜破裂(风险比4.287,P=0.034)是术后CRAO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患者CRAO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是危险因素。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1)、高度近视、青光眼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差异对于CRAO发生并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球后麻醉及后囊膜破裂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CRAO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针头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帅飞 陈彬川 雷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1,共4页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和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受到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青睐,但是超声能量在碎核的同时对眼内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乳化针头全堵时超声能量使用效率最高,而全堵解除后产生前房涌...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和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受到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青睐,但是超声能量在碎核的同时对眼内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声乳化针头全堵时超声能量使用效率最高,而全堵解除后产生前房涌动易损伤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后囊膜,核块脱落可延长手术时间。超声乳化针头的物理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超声能量和抽吸作用,其良好设计和轻微改进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现就超声乳化针头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针头 超声乳化吸出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8
4
作者 庄鹏 林映竑 +1 位作者 刘明玉 黄连珠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 ,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 ,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 ,选择病例 ,完成最初连续 96例 10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应用球周麻醉 ,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水分离...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方法 ,研究早期手术并发症。方法 经过理论学习 ,动物实验和充当助手 ,选择病例 ,完成最初连续 96例 10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应用球周麻醉 ,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水分离或水分层 ,单或双手法乳化晶状体核 ,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 ,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 38%和 74 % ,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0 %和 12 % .5 3眼 (5 3% )术后矫正视力达 0 .5以上。结论 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正规训练 ,严格掌握适应证 ,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早期超声乳化术达到囊外摘出术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学习曲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不同房角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2
5
作者 郑磊 张建华 +5 位作者 仲明 沈炜 刘志勇 张媛 吴晋辉 柳林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84-385,共2页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袁松涛 谢莉娜 刘庆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9-311,321,共4页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各个损伤因素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中所占的比率。方法:14只家猫28眼分为4组,处理因素为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摘除或不摘除晶体,以不同的能量摘除晶体。手术前后分别测量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不摘除...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各个损伤因素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中所占的比率。方法:14只家猫28眼分为4组,处理因素为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摘除或不摘除晶体,以不同的能量摘除晶体。手术前后分别测量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不摘除晶体而单纯释放超声能量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摘除晶体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且所使用能量的越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程度越大。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晶体核碎片引起角膜内皮损伤是首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在正常的手术过程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泪膜的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柯敏 张分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跟踪观察2006年4月至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50例(80眼,A组)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8例(158眼,B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7d、30d、90d的角膜...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跟踪观察2006年4月至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50例(80眼,A组)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8例(158眼,B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7d、30d、90d的角膜知觉、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以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It)等情况。结果术前2组比较,A组BUT缩短,Fl增多,SIt减少,角膜知觉减退,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眼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7d与术前比较,干眼症状加重,角膜知觉减退,BUT缩短,SIt和Fl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0d与术前比较,A组干眼症状加重,角膜知觉减退,BUT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Fl和SIt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干眼症状加重,BUT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知觉、Fl和SIt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90d与术前比较,2组干眼症状、角膜知觉、BUT、Fl和SI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的易患人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且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泪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4
8
作者 鄢秀菊 刘刚 李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手术技术,研究早期学习方法及手术并发症。方法经理论学习,动物实验,选择病例,临床实践96例10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结果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32%和64%,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手术技术,研究早期学习方法及手术并发症。方法经理论学习,动物实验,选择病例,临床实践96例10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结果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32%和64%,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0%和12%,63眼(63%)术后矫正视力达0.5以上。结论学习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正规训练,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处理并发症等,安全地完成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并发症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应用体会
9
作者 郭晓亮 韩丽荣 +1 位作者 刘志勇 柳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0-400,共1页
随着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得到普及,但其术中大切口引起的医源性散光使视力恢复受到了一定限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小,术后散光程度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1],逐渐受到眼科医生欢迎。我们应用该术治... 随着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得到普及,但其术中大切口引起的医源性散光使视力恢复受到了一定限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小,术后散光程度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1],逐渐受到眼科医生欢迎。我们应用该术治疗32例(41眼)白内障患者,收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陈耀琴 李卫红 关山越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33-534,537,共3页
目的研究前房内注射利多卡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散瞳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常规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记录2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麻醉效果及术后1d视力、瞳孔直径,术后1周角膜内... 目的研究前房内注射利多卡因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散瞳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常规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记录2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麻醉效果及术后1d视力、瞳孔直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利多卡因组和常规组术中瞳孔直径分别为(7.25±0.45)mm及(7.44±0.58)mm,术后1d瞳孔直径分别为(2.58±0.60)mm及(2.55±0.56)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d视力均>0.5(利多卡因组:0.5~0.7者12眼,0.7~1.0者31眼,>1.0者7眼;常规组:0.5~0.7者13眼,0.7~1.0者29眼,>1.0者8眼),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5.92±1.48)%和(5.47±1.2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前房内注射不含防腐剂的体积分数1%利多卡因0.3~0.5mL,有扩瞳作用,不必术前常规散瞳,且麻醉效果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出 利多卡因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11
作者 覃淑华 洪斌 高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428-429,共2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19眼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wk视力≥ 0 .5者 11例 (5 7.9% ) ,≥ 1.0者 3例 (15 .8% ) ,术后 1mo视力≥ 0 .5者...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19眼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wk视力≥ 0 .5者 11例 (5 7.9% ) ,≥ 1.0者 3例 (15 .8% ) ,术后 1mo视力≥ 0 .5者 15例 (78.9% ) ,≥ 1.0者 4例 (2 1.0 % )。结论 在具备良好的手术条件、熟练的操作技术下 ,根据外伤性白内障的不同情况 ,采用相应的超声乳化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 超声乳化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红深 王丽晶 +1 位作者 林松 柳绪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应用体会大连市三院眼科黄红深,王丽晶,林松,柳绪玲白内障超声乳比吸出术的突出优点是切口小及并发症少,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眼科已普遍采用,国内限于条件设备,尚未能够推广应用,1995年5月美国候根博...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临床应用体会大连市三院眼科黄红深,王丽晶,林松,柳绪玲白内障超声乳比吸出术的突出优点是切口小及并发症少,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眼科已普遍采用,国内限于条件设备,尚未能够推广应用,1995年5月美国候根博士一行3人来我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乳化吸出 超声波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丽丽 季拓 +4 位作者 齐丽丽 赵佳钰 魏达亨 吴佳妮 彭荟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53-1156,1161,共5页
目的观察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46例(178眼)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2组,微脉冲模式组(A... 目的观察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46例(178眼)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2组,微脉冲模式组(A组,88眼)、脉冲模式组(B组,90眼)。再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将2组患者各分为1(Ⅱ级核,59眼)、2(Ⅲ级核,86眼)、3(Ⅳ级核,33眼)小组。记录术前视力、白内障核硬度分级;比较2组术中所用的实际超声能量(actual power,AP)、有效超声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术后1 d和7 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 d、7 d和30 d的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CD)、六角形细胞比率和术后30 d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结果 A组和B组的AP、EPT比较:各组间比较AP均减少、EPT均缩短。A1、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组及A3、B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PHC比较:术后1 d、7 d、30 d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A1组与B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7 d A3组与B3组PH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0 d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术后30 d 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CVA:术后1 d、7 d 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0 d 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可使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超声时间缩短、超声能量降低,可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安全性、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冲模式 白内障超声乳化 角膜内皮细胞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被引量:1
14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5 位作者 祁勇军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叶湘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PE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制定了详细的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房角分离 房角切开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广平 张小亮 +1 位作者 张睿 桑延智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2.0~-0.5 D)患者39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RI)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散光-2.0~-0.5 D)患者39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均行LRI来矫正角膜散光。术前通过角膜地形图和IOL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角膜散光,术后1、3个月时复查角膜散光,并用Alpins法对患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进行矢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目标诱导散光向量、手术诱导散光向量、差异向量、矫正指数和变平指数等矢量参数。结果术前患者角膜散光为(-1.07±0.27)D,术后1个月下降到(-0.53±0.23)D,术后3个月为(-0.55±0.24)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光矢量分析显示,目标诱导散光向量为(1.07±0.27)D,手术诱导散光向量为(0.99±0.42)D,差异向量为(0.53±0.24)D;矫正指数为0.93±0.36(理想值为1),提示总体为少许欠矫;错位角绝对值为18.15°(15.19°),变平效果为(0.70±0.45)D,变平指数为0.65±0.42,散光矫正成功率为(50.42±19.29)%。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联合LRI矫正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角膜散光的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松解切开 角膜散光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人工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随机对照研究
16
作者 李凤洁 赵灿 +7 位作者 裴力 孙吉君 李晓凤 牛梦迪 田亚宾 贺晓珍 汪金琮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和干眼患者112例11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BE组49例51眼和玻璃酸钠组63例65眼,术后分别给予DCBE滴眼液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水肿分级、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和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结果。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TBUT和SⅠ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23.202、102.771、151.876,均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术前降低,SⅠt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DCBE组术后1周和1个月TBUT均较术前延长,玻璃酸钠组术后1个月TBUT较术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F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5.391,P=0.022;F时间=142.402,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1个月CF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DCBE组CFS评分均低于玻璃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DCBE组角膜水肿患者占5.9%(3/51),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的2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29)。结论DCBE滴眼液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即可促进角膜修复、稳定泪膜及改善干眼不适症状,其总体效应优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糖尿病 白内障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P-VEP与黄斑OCT的变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肖 周珺 +3 位作者 吴晓璇 高敬 刘瑞芬 赵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34眼)年龄40~71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1 d及术后1个月行P-VEP、黄斑部OCT检查,观察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下P100波的振幅、潜时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术后1个月低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8.94±4.65)μV,潜时为(108.25±16.65)ms,与术前1 d的振幅(5.66±4.02)μV和潜时(117.85±15.8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高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为(7.99±2.82)μV,潜时为(106.05±16.05)ms,与术前1 d的振幅(6.41±4.06)μV和潜时(110.45±19.95)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88.00±77.00)μm,与术前1 d的(183.00±82.0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P-VEP的P100波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术前比较,低空间频率及高空间频率的振幅升高、潜时缩短;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增加。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力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妮 郭海科 +3 位作者 金海鹰 郭月珍 陈开恩 李慧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2,185,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380例(380眼)手术顺利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排除术前有眼内手术史、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白斑者,以...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380例(380眼)手术顺利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排除术前有眼内手术史、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白斑者,以及术后出现严重角膜水肿、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患者,分为研究组190例(190眼)和对照组190例(190眼)。研究组术后立即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1.5g,每天3次,连续服用2周,对照组患者不服用,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视力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值分别为0.45、0.62、0.78、0.81、0.83、0.86,明显高于对照组0.25、0.37、0.43、0.52、0.61、0.66,研究组各时间点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研究组术后7d矫正视力均值为0.62,对照组术后6个月视力均值为0.61,研究组矫正视力恢复到较好水平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视神经视网膜缺血和缺氧状态,具有提高视力、较快恢复良好视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保护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玉娇 李楠 +6 位作者 孙秋爽 金韦奕 江美玲 刘颖锋 卢焱 孙丽霞 崔仁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5,共8页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IOL)保护下超声乳化手术(PHACO)对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Emery分级Ⅳ~Ⅴ级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IOL)保护下超声乳化手术(PHACO)对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Emery分级Ⅳ~Ⅴ级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ACO组、IOL保护PHACO组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组,分别行常规PHACO、IOL保护下的PHACO和ECCE,每组40例40眼。最终99例受试者完成随访,其中PHACO组30例30眼,IOL保护PHACO组35例35眼,ECCE组34例34眼。记录各组总手术时间、术中超声乳化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术后随访3个月,检测并比较3个组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角膜六角形内皮细胞比率(6A)、角膜散光值,不同等级裸眼远视力的眼数分布;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IOL保护PHACO组与PHACO组超声能量及超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91、0.982)。IOL保护PHACO组和PHACO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38.81±2.73)和(36.45±3.45)min,明显短于ECCE组的(69.60±4.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前3个组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PHACO组和IOL保护PHACO组裸眼视力较高的人数较ECCE组高(P=0.006、0.007);IOL保护PHACO组的ECD和6A分别为(2155.57±177.88)/mm^(2)和(41.31±5.18)%,均显著高于PHACO组的(1912.64±224.11)/mm^(2)和(36.18±3.27)%,IOL保护PHACO组的CV为(50.34±5.90)%,低于PHACO组的(55.67±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3、0.005)。术后1周和3个月,IOL保护PHACO组的角膜散光度数均显著低于ECCE组,且高于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OL保护下的PHACO相对常规PHACO可有效减少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损伤,相对ECCE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角膜散光。IOL保护下的PHACO是硬核白内障患者一种有效的改良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角膜内皮 源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前房 炎症 干眼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