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5
1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慢性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廖文江 刘贤升 +1 位作者 闫亚红 欧阳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2个月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2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6)。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3.15±2.47)mm Hg(1 k Pa=7.5 mm Hg)、(23.94±3.07)mm Hg,术后眼压分别为(14.95±1.86)mm Hg、(13.72±2.41)mm Hg,2组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1,P=0.294);2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眼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0,P=0.062)。2组术后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较术前均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2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0、0.924,P=0.199、0.3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36)。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急性闭角青光眼 人工晶状体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梅 方敏 +3 位作者 卓业鸿 凌运兰 林明楷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0-743,751,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小梁切除术成功控制眼压后,再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PACG患者的眼压、滤过泡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分次接受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的PACG患者共11例(11只眼)。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22.6(S=14.7)月,超声乳化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5.6(S=22.8)月。小梁切除术后,所有眼的眼压均下降,且即使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后,眼压仍能保持白内障手术前的眼压(P=0.010)。10只眼(90.9%)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mmHg以下。超声乳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成功率为54.5%(6/11眼)。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虹膜损伤。【结论】PACG小梁切除术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涂运输 阴正勤 +1 位作者 李灿 李家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9~24个月。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和降眼压用药数量等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配对t检验,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配对秩和检验,P<0.01)。前房深度加深(配对t检验,P<0.01)。房角全部开放36眼(78.26%)。术后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P<0.01)。术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数量明显减少(配对t检验,P<0.01)。另有7眼(15.21%)术后眼压仍>25mmHg,遂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结论晶状体摘除、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的一种有效的选择,但对房角关闭粘连超过270°以上,则有必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5
作者 黄晓燕 叶亲颖 黄玉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PAC或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分为PAC组(28例)和PACG组(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1个月、6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患者前房角度(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并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患者眼压,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AC组和PACG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1±0.21、0.32±0.19,术后6个月分别为0.57±0.28、0.58±0.26,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点间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AC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低于PACG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ACA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点间AC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PAC或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短期内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原发性房角关闭 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维娜 李成茂 吴晓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6-679,共4页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7例(29眼),患者入...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7例(29眼),患者入院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患者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动态房角镜下检测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BCVA和眼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中央前房深度、PAS范围、角膜内皮细胞数,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方案。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BCVA分布等级与术前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患者BC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1 d患者眼压也较术后其他时间点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8)。术前患者眼压最高,术后1 d眼压下降最明显,之后缓慢升高。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S范围均小于术前(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4,P=0.967)。术后4眼前房积血,给予止血、半卧位、制动等处理,3 d内积血消退。术后3眼前房渗出,给予激素滴眼液治疗后1周内渗出消退。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前房形态的远期变化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彩霞 陈云飞 +2 位作者 谢青 陈惠 彭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前房形态的远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PACG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前房形态的远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PACG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和眼压,同时利用0cT检查前房相关参数变化。结果术前患者裸眼视力为数指~0.5(0.16±0.08),术后3个月为0.2~0.8(0.45±0.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眼压为22~38(27.6±3.5)mmHg(1kPa=7.5mmHg),术后3个月为12~21(13.8±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及500μm房角开放距离均显著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瞳孔直径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各象限前房角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可有效改善PAcG患者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前房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建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99-1500,1514,共3页
目的 :观察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在南通市某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0例30眼,实行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 目的 :观察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在南通市某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0例30眼,实行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术后患者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眼压控制良好、视力恢复达预期、眼部损伤小等特点,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适宜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晋晖 柳林 +5 位作者 赵世红 仲明 彭亚军 沈炜 桑延智 付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07-412,共6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临床前期14眼,发作期2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27眼。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8,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术。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5±4.5)个月。结果:①单纯白内障组术前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1.9201,P〉0.05)。急闭临床前期组术后平均眼压下降(t=3.991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7441,P〈0.01)。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4976,P〈0.01)。②急闭发作期,慢闭组平均使用青光眼药物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⑧急、慢闭组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④前房深度急、慢闭组术后较术前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两组术后均较手术前增加。⑤56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只眼(85.7%)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8只眼(50.0%)矫正视力〉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单纯白内障术后眼压无影响,对急闭临床前期产生降低眼压作用,可治疗急、慢闭,急闭疗效优于慢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治疗 白内障/并发症 青光眼 闭角/外科学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 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控制液流系统应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晶 徐江宁 +2 位作者 刘美芳 李嘉文 刘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141-2147,共7页
目的对比主控系统和重力系统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效率及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4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 目的对比主控系统和重力系统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效率及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4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使用Centurion视觉系统超声乳化仪手术。主控组24例24眼,患者一眼应用主动液流控制系统;重力组24例24眼,患者另一眼应用传统重力灌注系统。记录术中效率及术后1 d、1周、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及中央角膜厚度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控组的总超声乳化时间、扭动超声使用时间、抽吸时间和液流使用量显著低于重力组(P<0.05)。累计释放能量和扭动能量振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 d、1周主控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和眼压的变化程度低于重力组(P<0.01)。术后1个月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 d、1周、1个月两组病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降低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enturion Vision System主控系统相对于传统重力控制系统有更高的超声乳化手术效率,能保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早期非接触眼压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液流控制系统 重力液流控制系统 原发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陈燕华 郑志坤 沈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分两步手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且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原发闭角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明 陈海英 +5 位作者 黄正如 王瑾瑜 邢茜 周卫文 李函 顾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联合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D)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51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联合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D)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51例(66眼)分为眼压控制组24例(32眼)、眼压未控制组11例(14眼)、门诊组16例(20眼),分别行LPIP及LPID治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6±2.61)个月。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房角开放状况,观察控制眼压时间、术后眼压、并发症。结果眼压控制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未控制组和门诊组的眼压在联合手术治疗后能迅速下降,2组术后0.5h、1h、2h的眼压分别为:(22.86±4.66)mmHg、(16.21±2.69)mmHg、(15.43±2.44)mmHg;(31.74±7.41)mm-Hg、(20.79±4.24)mmHg、(18.05±2.17)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各组随访期间眼压均低于21mmHg(1kPa=7.5mmHg)。术后12个月,眼压未控制组、眼压控制组、门诊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5.59±2.39)mmHg、(16.39±2.89)mmHg、(15.79±2.56)mmHg。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示LPIP术后房角能迅速有效开放,随访期间无周边虹膜前粘连进展。LPIP和LPID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LPIP能有效开放前房角,迅速降低眼压;联合LPID能安全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急性闭角青光眼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海涛 徐亮 +2 位作者 陈长喜 徐英英 马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眼前节结构,探索发生房角关闭特征性眼前节结构指标参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青光眼门诊中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急性发作病史且无青光眼视神经和视野改变患者41例,均接受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视野、视盘立体照相等检查,眼前节结构采用裂隙灯式OCT测量,参数包括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度数、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根部弯曲角度、虹膜根部弯曲距离、房角关闭象限数。结果急性发作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66±0.24)mm,与对侧眼(1.83±0.2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急性发作眼平均房角度数和房角开放距离为(4.49±5.25)°和(0.04±0.05)mm,与对侧眼(10.17±5.93)°和(0.09±0.06)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角度为(164.60±6.27)°,与对侧眼(160.00±3.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眼平均虹膜根部弯曲距离(1.30±0.23)mm,与对侧眼(1.19±0.2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眼房角关闭象限数为2.90±1.20,与对侧眼1.50±1.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角关闭率,急性发作眼中各象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颞侧较其他象限小(均为P<0.01);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其颞侧、鼻侧及上方的房角关闭率大于对侧眼相应象限(均为P<0.05)。通过判别分析发现,房角关闭象限数是具有判别急性发作眼和对侧眼能力的参数(P=0.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其对侧眼具有不同的眼前节形态特征,提示在原发性房角关闭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房角关闭的部位是下方,之后依次是上方、鼻侧及颞侧,房角关闭象限数有助于从形态学方面分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房角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急性发作 眼前节 房角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生物学特征(英文)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婕 江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共收录106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包括58名AACG患者和48名CACG患者,分为AACG...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共收录106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包括58名AACG患者和48名CACG患者,分为AACG发作眼、AACG对侧眼和CACG患眼3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验光、角膜曲率、A超等眼科检查,并进一步计算晶体眼轴比和相对晶体位置。结果:AACG发作眼具有前房浅、晶体厚、眼轴短、晶体眼轴比大等特点。晶体眼轴比>0.2的比例在AACG发作眼、CACG患眼和AACG对侧眼中,呈逐渐递减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ACG对侧眼和CACG患眼而言,AACG发作眼前房结构更为拥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参数 急性 慢性 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