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0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介素-10及白介素-15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晓冬 李萌 +1 位作者 刘海霞 张丹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33,共6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IL)-10及IL-15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M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个体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IL-10及IL-15水平,并对MM患者进... 目的:研究白介素(IL)-10及IL-15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M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个体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IL-10及IL-15水平,并对MM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L-10及IL-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同DS分期中IL-10及IL-15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及IL-15水平在Ⅱ及Ⅲ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Ⅰ期(均P<0.05)。治疗后sCR+CR组IL-10及IL-15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VGPR+PR组IL-10及IL-15水平亦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显著高于sCR+CR组(均P<0.05)。IL-10>22.01 pg/ml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短于IL-10≤22.01 pg/ml的患者(均P<0.001),IL-15>48.56 pg/ml的患者中位PFS及中位OS亦显著短于IL-15≤48.56 pg/ml的患者(均P<0.05)。结论:MM患者IL-10及IL-15水平与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治疗后IL-10及IL-15水平均下降,且IL-10及IL-15水平越低,疗效越好。IL-10及IL-15水平低于阈值的患者,中位PFS及OS均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白介素-10 白介素-15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β在极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预警价值及机制初探
2
作者 朱晗懿 石欢 +1 位作者 俞创奇 郑凌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1-672,共12页
目的·探究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在预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索影响IL-1β释放的关键机制、关键细胞亚群及OMSI患者免疫细胞间通信网络。方法·选... 目的·探究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在预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索影响IL-1β释放的关键机制、关键细胞亚群及OMSI患者免疫细胞间通信网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OMSI患者共62例,包括中度感染20例、重度感染21例和极重度感染2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极重度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上述指标预测极重度感染的能力。分别选取2例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结合2名健康对照(GSE224198)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分析,明确促炎关键细胞亚群及关键基因随着感染程度加重的变化趋势,通过CellChat分析细胞间通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及Westernblotting验证PBMC中炎性小体激活水平。结果·与中度和重度感染患者相比,极重度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P<0.05)和IL-1β(P<0.05)水平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显示IL-1β是极重度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14,95%CI 1.256~2.621,P=0.002)。联合IL-1β和PCT预测极重度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3。scRNA-seq显示,感染加重过程中单核细胞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基因、IL1B基因表达持续上调,中间型单核细胞是表达IL1B基因的主要细胞亚群。IL-1Β-IL-1R信号通信、趋化因子配体(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C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信号通信在单核细胞中显著增强;T细胞与单核细胞间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信号通信亦显著增强。随着感染的加重,外周血NLRP3和IL1B的mRNA水平逐渐升高,NLRP3、caspase-1 p20、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IL-1β蛋白表达水平持续升高。结论·联合入院IL-1β和PCT水平可有效预测OMSI极重度感染。感染患者PBMC中NLRP3炎性小体激活。IL-1β的升高与中间型单核细胞密切相关,同时单核细胞介导的IL-1Β-IL-1R、CCL、ICAM信号通信及T细胞介导的MIF信号通信共同促进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白介素- 中间型单核细胞 单细胞RNA测序 细胞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1β、铁蛋白与衰弱状态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3
作者 戴靖榕 李燕 +6 位作者 李婕 黄红 肖斐 李丽萍 易丹 何四华 黄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4-489,506,共7页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中血清白介素(IL)-1β、铁蛋白(SF)与衰弱状态并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云南省某医院老年医学科389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FRIED评估量表分为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中血清白介素(IL)-1β、铁蛋白(SF)与衰弱状态并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云南省某医院老年医学科389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FRIED评估量表分为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衰弱期组,其中衰弱前期及衰弱期患者259例,并根据是否合并OP将衰弱状态患者分为非OP组和OP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外周血指标,并采用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合并OP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分析IL-1、SF与腰椎骨密度(BMD)、左股骨颈及左髋关节BMD的关系。结果259例衰弱患者中,OP组78例(30.1%),非OP组181例(6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9,95%CI(1.028,1.132),P=0.002]、IL-1β[OR=1.065,95%CI(1.007,1.126),P=0.029]、SF[OR=1.004,95%CI(1.001,1.006),P=0.002]、便秘[OR=2.766,95%CI(1.310,5.841),P=0.008]、尿失禁[OR=3.302,95%CI(1.286,8.476),P=0.013]是衰弱并发OP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衰弱患者中,血清IL-1、SF与腰椎BMD(L1-L4)、左股骨颈及左髋关节BMD均呈负相关。结论IL-1β、SF与衰弱状态并发OP的关系密切,通过降低IL-1β、SF水平有望成为干预衰弱并发OP的潜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 铁蛋白 衰弱 骨质疏松症 老年综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6和白介素-8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晓东 王微 +3 位作者 周贺 尹文 王跃民 裴建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6和白介素-8中的作用。方法整体实验观察大鼠静脉注射U50488H(1.5 mg.kg^-1)后血中AngⅡ水平的变化;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Ⅱ+U50488H组,AngⅡ...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6和白介素-8中的作用。方法整体实验观察大鼠静脉注射U50488H(1.5 mg.kg^-1)后血中AngⅡ水平的变化;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Ⅱ+U50488H组,AngⅡ+U50488H+nor-BNI(κ阿片受体阻断剂)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溶液、AngⅡ(10^-9-10^-5mol.L^-1)或提前给予κ阿片受体激动剂或(和)阻断剂诱导0-24 h,收集0、3、6、12、24 h等时间点的细胞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IL-6和IL-8水平。结果静脉注射U50488H可明显降低血中AngⅡ的水平,该作用可被nor-BNI(2 mg.kg^-1)所阻断。AngⅡ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释放IL-6和IL-8,提前给予U50488H(10-5mol.L^-1)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释放IL-6和IL-8。而nor-BNI(10^-5mol.L^-1)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但可完全阻断U50488H的上述作用。结论 U50488H可通过下调AngⅡ水平和抑制AngⅡ的作用来减少内皮细胞产生IL-6和IL-8,表明κ阿片受体可能在抗炎中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阿片受体 U50488H 白介素-6(IL-6) 白介素-8(IL-8)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β基因敲除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子木 梁维凤 +1 位作者 常晶晶 胡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4-1231,共8页
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脑内一种常见的促炎因子,在生理水平下由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释放并维持在较低表达量。文章选用成年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的行为学范式研究IL-1β基因敲除对小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IL-1β基... 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脑内一种常见的促炎因子,在生理水平下由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释放并维持在较低表达量。文章选用成年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的行为学范式研究IL-1β基因敲除对小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IL-1β基因敲除不会影响小鼠的基本运动能力,但显著减少了小鼠进入Y迷宫新臂和新物体识别测试中嗅探新物体的时间和次数,增加了小鼠在悬尾以及强迫游泳测试中的静止时间。结果表明敲除IL-1β基因降低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诱导了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该研究证明了IL-1β基因敲除会对小鼠的基本认知行为和情绪行为造成损害,为后续研究生理条件下炎症因子的正常表达对脑功能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β(IL-1β) 空间记忆 工作记忆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18、-33和IgE水平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孟祖东 盛晚香 +2 位作者 王恒 王晶 宋继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8、IL-33及Ig E表达水平与CU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U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及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8、IL-33及Ig E表达水平与CU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U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及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IL-18、IL-33和Ig E的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U组治疗前血清IL-18和Ig 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与治疗前相比,CU组治疗4周后血清IL-18和Ig E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U组IL-33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U发病机制可能与IL-18和Ig E水平升高有关,而与IL-33无明显相关;2CU组治疗前后IL-18和Ig E水平变化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性,为评价CU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参考指标;3枸地氯雷他定能调控CU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IL-18和Ig 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白介素-18 白介素-33 Ig E 枸地氯雷他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奶牛泌乳后期泌乳性能、免疫功能和乳腺肥大细胞白介素-4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郝振荣 朱志宁 +2 位作者 王明 蒋林树 郭玉琴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79-1686,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泌乳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免疫功能和乳腺肥大细胞白介素-4水平的影响。选择12头泌乳后期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和A、B、C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0、10、20、30 mg/...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泌乳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免疫功能和乳腺肥大细胞白介素-4水平的影响。选择12头泌乳后期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和A、B、C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0、10、20、30 mg/kg)。分离采自奶牛乳腺的肥大细胞,并分别与0、0.25、0.50、0.75 mg/mL的大豆异黄酮共育。结果表明:1)大豆异黄酮可显著减缓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下降趋势(P<0.05),其中A、B和C组奶牛的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7.29%、12.66%和10.13%;2)B和C组乳蛋白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大豆异黄酮可提高血清和乳中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的含量,B和C组效果显著(P<0.05),显著降低生长抑素(SS)含量(P<0.05);4)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提高血清(P<0.05)、乳(P<0.01)和乳腺组织(C组,P<0.05)中白介素-4(IL-4)的水平;5)0.25 mg/mL大豆异黄酮能够极显著增加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IL-4表达量(P<0.01)。由此可知,大豆异黄酮能够通过对乳腺免疫指标表达量的调控,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增强奶牛的免疫功能,可促进乳腺肥大细胞IL-4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荷斯坦奶牛 泌乳性能 免疫功能 白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重复电刺激、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18水平与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丽香 李晓峰 +3 位作者 李吕力 罗永坚 李燕华 肖继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61-2563,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重复电刺激检查结果与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方法:32例新发病MG患者进行临床绝对评分后,分析不同部位重复电刺激(RNS)检查的波幅衰减度及MG各临床分型的RNS波...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重复电刺激检查结果与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方法:32例新发病MG患者进行临床绝对评分后,分析不同部位重复电刺激(RNS)检查的波幅衰减度及MG各临床分型的RNS波幅衰减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MG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相关性。结果:和正常健康人群相比,MG患者外周血清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Ⅱ型、Ⅲ型MG患者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Ⅰ型患者,MG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RNS波幅衰减程度与临床绝对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MG患者重复电刺激波幅衰减程度和血清IL-6、IL-18水平与临床绝对评分呈正相关,可能是反映MG病情的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白介素-6 白介素-18 重复电刺激 临床绝对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疗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8、γ-干扰素的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申培红 李惠翔 +4 位作者 陈奎生 李苏宜 杨吉龙 李伟 魏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57,共3页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前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白介素 8(IL 8)、γ 干扰素 (γ IFN)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 2 7例恶性肿瘤患者热疗前后血清sIL 2R、IL 8、γ IFN水平。结...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前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白介素 8(IL 8)、γ 干扰素 (γ IFN)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 2 7例恶性肿瘤患者热疗前后血清sIL 2R、IL 8、γ IFN水平。结果 :热疗后患者血清sIL 2R水平显著降低 (t=2 .2 5 ,P <0 .0 5 ) ,IL 8水平显著增高 (t=1.83,P <0 .0 5 ) ,γ IFN显著升高 (t=2 .2 3,P <0 .0 5 ) ,并观察到热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可以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L 2R水平 ,提高IL 8、γ IFN的水平 ,从而有助于解除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疗 高强度聚焦超声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白介素-8 Γ-干扰素 肿瘤免疫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白介素-8和弹性蛋白酶在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易阳 周国平 +6 位作者 钟闻燕 钱金强 李春华 郭宁 熊建新 涂国华 姚圣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气道中中性粒细胞、白介素8(IL-8)和弹性蛋白酶(NE)在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常州儿童医院诊断为急性毛支的41例患儿和对照组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毛支根据入院lowell... 目的探讨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气道中中性粒细胞、白介素8(IL-8)和弹性蛋白酶(NE)在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常州儿童医院诊断为急性毛支的41例患儿和对照组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毛支根据入院lowell评分为重度组(≥10分,10例)和轻度组(<10分,31例),所有毛支患儿在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对照组进行诱导痰的细胞分类检查和ELISA方法检测IL-8和弹性蛋白酶。结果急性毛支患儿诱导痰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急性发作期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毛支患儿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毛支患儿诱导痰中IL-8、弹性蛋白酶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在急性毛支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IL-8趋化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气道,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弹性蛋白酶,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参与急性毛支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诱导痰 白介素-8 弹性蛋白酶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白介素-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丁法明 王聪霞 +5 位作者 张春艳 张岩 吴小三 阎娇娟 贾珊 张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650,共5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181例,分为冠心病组(n=50)、冠心病+糖尿病组(n=50)、糖尿病组(n=50),并设对照组(n=31).冠心病组、冠心...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181例,分为冠心病组(n=50)、冠心病+糖尿病组(n=50)、糖尿病组(n=50),并设对照组(n=31).冠心病组、冠心病+糖尿病组随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情况,并检测IL-18、MMP-9含量;糖尿病组随访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分别于6个月、12个月采血检测II-18、MMP-9含量.结果 ACS发生后血清IL-18、MMP 9水平显著升高;MMP-9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9,P=0.014,95% CI 1.396~19.298),IL 18与ACS的发生关系不明显;MMP-9浓度变化与IMT增量呈正相关(r=0.472,P=0.011,95% CI0.008~0.095).结论 MMP-9参与ACS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其含量变化对ACS、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 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4、12和干扰素-γ在早期显性梅毒转归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平玉 熊思东 +4 位作者 顾志英 阎春林 徐金华 陆海空 廖康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56-658,共3页
目的: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动态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12个月分别取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梅毒螺旋体(TP)共同培养,分别用ELISA及逆转录(RT)-PC... 目的: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动态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12个月分别取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梅毒螺旋体(TP)共同培养,分别用ELISA及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和PBMC中的IL-4、12、IFN-γ及其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转阴情况。结果:IL-12和IFN-γ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无明显相关性,IL-4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率呈负相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梅毒预后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白介素-4 白介素-12 干扰素-Γ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STAT3和AMPK信号通路调节白介素-6诱导的HeLa细胞的生物活性
13
作者 陈啸 闫婉婷 刘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2-1272,共11页
宫颈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的女性癌症,目前,手术和放疗仍然是治疗非转移性宫颈癌的主要方法,然而,复发性和转移性宫颈癌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宫颈癌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已知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作为肿瘤促... 宫颈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的女性癌症,目前,手术和放疗仍然是治疗非转移性宫颈癌的主要方法,然而,复发性和转移性宫颈癌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寻找新的更加有效的宫颈癌治疗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已知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作为肿瘤促进因子在宫颈癌的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但对于其内在机制的报道较少;且在宫颈癌的发展过程通常伴随着IL-6表达的增加。在IL-6存在的炎症病理条件下,MSCs对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否仍具有抑制作用仍未可知。本研究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IL-6诱导的HeL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STAT3/Bcl-2、AMPK/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侵袭结果证明,炎症因子IL-6显著促进HeL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而20%和50%MSCs条件培养基显著抑制IL-6诱导的HeLa增殖(P<0.0001)、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001)。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6显著上调抗凋亡信号通路中STAT 3和Bcl-2的mRNA(P<0.0001)和蛋白质(P<0.01)含量;同时下调AMPK、TSC 1和TSC 2等基因的表达(P<0.001),最终上调细胞代谢相关基因mTOR的表达(P<0.01)和蛋白质磷酸化水平(P<0.05)。20%MSCs条件培养基显著抑制HeLa细胞中STAT3/Bcl-2信号通路(P<0.05)。50%MSCs条件培养基显著抑制HeLa细胞中STAT3/Bcl-2信号通路(P<0.01)同时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P<0.05),诱导细胞周期阻滞(P<0.0001)。综上所述,MSCs条件培养基通过下调STAT3信号通路和上调AMPK信号通路抑制白介素-6诱导的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释IL-6在宫颈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为寻找宫颈癌治疗的新研究方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白介素-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AMP活化蛋白质激酶 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产生及对转录激活物-1磷酸化和白介素-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新宇 钱之玉 +1 位作者 高纪伟 郑家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γ-干扰素(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和IFN-γ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植物血凝素(PHA-L)刺激人PBMC和用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作...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γ-干扰素(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和IFN-γ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植物血凝素(PHA-L)刺激人PBMC和用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作为刺激信号诱导HaCaT细胞,ELISA方法检测IFN-γ和IL-8的产生,免疫印迹法检测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1(STAT1)及其磷酸化STAT1的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PHA-L诱导的人PBMCIFN-γ蛋白产生(P<0.05,P<0.01,P<0.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5.96×10-11mol/L。对rhIFN-γ引起的HaCaT细胞IL-8分泌升高现象亦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IC50值约为1.15×10-13mol/L。对1000U/mlrhIFN-γ刺激的HaCaT细胞总的STAT1表达无影响,显著抑制磷酸化STAT1的表达(P<0.01),IC50值约为9.45×10-11mol/L。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信号转导途径中STAT1的磷酸化和产生IL-8的病理性效应3个关键环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角质形成细胞 Γ-干扰素 白介素-8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CD23和白介素-4水平检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能兴 连昕 +2 位作者 黄长征 陈善娟 涂亚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02-703,共2页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依巴斯汀 SCD23 白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28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万里新 单丽红 +3 位作者 王旸 王文廉 蔡政 李琮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6-967,共2页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 恶性肿瘤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炎症痛兔血清皮质醇和白介素-8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向勇 刘菊英 +3 位作者 朱涛 秦成名 傅南安 杨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兔伤害反应、血清皮质醇(CS)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用手术法在兔星状神经节附近置入导管,选择24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SGB组(B组)和对照组(C组)。B和C组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3...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兔伤害反应、血清皮质醇(CS)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用手术法在兔星状神经节附近置入导管,选择24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SGB组(B组)和对照组(C组)。B和C组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3%福尔马林0.5ml致痛,A组同样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痛前10min,B组经导管注射0.25%布比卡因0.5ml,A和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痛前10min(T0)、致痛后10(T1)、60(T2)和120min(T3)取静脉血,放免法测血清CS和IL8浓度。结果SGB后福尔马林诱导的Ⅱ期伤害反应明显缓解。C组致痛后血清CS浓度显著升高,在T2时点达高峰(P<0.01);B组致痛后血清CS浓度无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T2和T3时点血清IL8浓度较T0及T1时点显著升高(P<0.01);B组T2和T3时点血清IL8浓度明显低于C组同时点(P<0.01)。结论SGB可减轻福尔马林诱导的Ⅱ期伤害反应,可抑制福尔马林刺激引起的血清CS和IL8浓度升高,这些改变可能与其治疗炎症痛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福尔马林致痛 皮质醇 白介素-8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白介素-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水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起 刘瑞风 +2 位作者 王丽 张开明 尹国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45-547,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IL)-8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IL)-8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收集传至3代后又培养72 h的骨髓基质细胞及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并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8和GM-CSF的水平。结果:90%以上分离培养的细胞表面高表达CD29,而CD34、CD45及人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阴性,即骨髓基质细胞纯度在90%以上;患者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IL-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M-CSF的分泌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8存在异常,表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骨髓基质细胞 白介素-8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c 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核因子-κB、白介素18和P物质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贺宪 黄东生 +3 位作者 彭焰 梁安靖 孔畅 曾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平均47.1±13.7岁。根据手术节段终板有无ModicⅡ型改变,将其分为ModicⅡ型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同时收集因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例年轻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29岁,平均24.2±3.7岁。对术中取出的软骨终板标本行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IL-18和SP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指数。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软骨终板无明显退变,A组退变程度重于B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C组NF-κB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55.39±17.74、36.01±14.80、4.42±2.84,IL-18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45.23±12.95、30.22±12.01、5.22±3.46,SP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38.29±19.26、25.83±16.52、0.97±1.32。A、B组NF-κB、IL-18和SP阳性细胞指数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明显高于B组(P〈0.05),NF-κB与IL-18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NF-κB、IL-18和S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升高,可能是ModicⅡ型改变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Ⅱ型改变 腰痛 核因子-κB 白介素-18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白介素-8与急性时相蛋白及血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啸洪 夏云 +2 位作者 张佩红 李华俊 阮学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研究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血白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血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将28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病原体的类型分为3组:病毒感染组167例、细菌感染组76例、... 目的研究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血白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血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将28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病原体的类型分为3组:病毒感染组167例、细菌感染组76例、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组44例,分别抽取3组患儿的血液测定IL-8、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并与38例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IL-8与C-反应蛋白(CRP)、转铁蛋白(TR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间均具有相关性(P<0.001);4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CRP、TRF、IL-8的均值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IL-8可作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鉴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儿童 白介素-8 急相蛋白质类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