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9—2021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历史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孟凡昌 李本霞 王娟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按照相应规则筛选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及登陆位置,分析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时间等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具体分析沿海各地区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49—2021年登...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按照相应规则筛选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及登陆位置,分析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时间等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具体分析沿海各地区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49—2021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呈略微减小趋势,有明显的高峰、低谷期,2018年后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强度主要集中于强热带风暴、台风级别,登陆月份主要集中于7—9月;1949—2021年登陆我国的低强度热带气旋有减小趋势,而高强度热带气旋有增大趋势,说明登陆的高强度热带气旋将会越来越多,这可能与全球变暖以及热带扩展有关;1949—2021年登陆热带气旋位置在纬向上有轻微的南落,经向上无明显变化,这和前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选取的数据源以及时间跨度不一致造成的;我国沿海各地区热带气旋登陆频次最高的是广东地区,其次是台湾地区、海南、福建地区,大体上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台湾地区高强度登陆热带气旋占比最多,其次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地区;长期来看,广东、台湾地区年热带气旋登陆频次呈现减小趋势,浙江、福建地区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历史变化规律 登陆位置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ño海区海表温度与1949—2022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2
作者 陈世发 全春焕 +2 位作者 杨林 毛兰花 刘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0,共9页
为研究Niño海区海表温度与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的相关性,利用1949—2022年登陆我国的TC数据,在探讨登陆TC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海温对登陆TC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我国的TC年际波动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海温影响,台风级及以上... 为研究Niño海区海表温度与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的相关性,利用1949—2022年登陆我国的TC数据,在探讨登陆TC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海温对登陆TC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我国的TC年际波动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海温影响,台风级及以上级别的TC登陆频数在9月最大,其余级别均在8月最大;TC的源地位置、纬度与海岸线走向是影响登陆我国TC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Niño各海区海温及海温距平值与登陆我国的TC均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存在2个月的滞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时空变化 海温 登陆 Niñ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登陆衰减模型改进
3
作者 全涌 金泽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6-1710,1767,共6页
通过优化区域划分并引入热带气旋登陆时移动方向角和海陆交界区域陆地比,对Vickery模型进行改进。以东南沿海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为例,将改进模型给出的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结果与热带气旋观测值以及既有方法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通过优化区域划分并引入热带气旋登陆时移动方向角和海陆交界区域陆地比,对Vickery模型进行改进。以东南沿海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为例,将改进模型给出的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结果与热带气旋观测值以及既有方法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利用热带气旋登陆时的移动方向强化了深入陆地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效果,利用陆地比强化了海岸线附近热带气旋中心压差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全路径模型 登陆衰减模型 陆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PES-TCM对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的预报及其性能评估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伟 余晖 梁旭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2-901,共10页
基于GRAPES-TCM对2006年登陆热带气旋的降水预报结果,对该系统的24 h和6 h降水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基于卫星降水反演的外推预报(TRaP,Tropical Rainfall Potential)和相似台风降水预报技术(Analog Prediction Technique for Typhoon.P... 基于GRAPES-TCM对2006年登陆热带气旋的降水预报结果,对该系统的24 h和6 h降水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基于卫星降水反演的外推预报(TRaP,Tropical Rainfall Potential)和相似台风降水预报技术(Analog Prediction Technique for Typhoon.Precipitation,TAPT)进行对比。各方法对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的综合预报能力通过分析预报和观测降水散点图、预报平均绝对误差(MAE)及均方根误差得到,降水分布型态的预报能力通过计算预报和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估计。此外,还分析了BS、POD、FAR、ETS评分等常用降水预报评估指标。结果显示,GRAPES-TCM的24 h降水预报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TRaP和TAPT都大。但是,GRAPES-TCM的24 h降水预报与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远比TRaP和TAPT高。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表明,GRAPES-TCM的漏报率远低于TRaP和TAPT,但3种方法的空报率在同一水平;对任一强度的降水,GRAPES-TCM的ETS评分总是最高,TRaP和TAPT对于大暴雨以上的强降水则几乎没有预报能力。对24小时内每6 h的降水预报,3种方法相对性能与24 h总降水相似。通过对各强度降水造成的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百分比的对比分析,发现GRAPES-TCM预报强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重与观测十分接近。总体上说,GRAPES-TCM能较好地预报出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的分布型态,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强于外推和相似预报方法,但是预报的降水量绝对误差偏大,尤其对暴雨级别以上降水,其BS值明显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GRAPES-tcM 降水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变化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韩鼎妍 李敏 +1 位作者 胡睿 谢玲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占主,且平均最大强度强于夏季。相比夏季,秋TCs更大比例(72.4%)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生成经纬度偏南、偏东;秋TCs的年均破坏潜力指标(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可达0.4×10^(7)m^(3)·s^(-2),与夏季相当;秋TCs登陆后比夏季更快消亡,移速更慢,PDI较小。秋TCs登陆数量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与夏季相当,登陆强度上升且上升速率为夏季1.8倍,移速减缓速率为夏季2.5倍,PDI下降速率明显弱于夏季。不同于夏季登陆TCs在拉尼娜年增多,秋TCs更易在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登陆广东秋TCs数与上一年冬春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3,并对后一年ENSO具有指示作用。秋TCs登陆频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显著相关,1977—1996和1997—2016暖冷两个位相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8。对比有无秋TCs的环境场,发现南海北部海温暖异常时,其西北侧激发的气旋性引导气流利于TCs登陆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登陆热带气旋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活动及其风雨变化的RegCM4集合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婕 石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6-370,共15页
登陆热带气旋通过带来狂风、暴雨,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财产造成巨大影响,合理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风雨影响,可为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文中基于5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驱动的区域气候模... 登陆热带气旋通过带来狂风、暴雨,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财产造成巨大影响,合理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风雨影响,可为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文中基于5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驱动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当代和两种情景下21世纪末期的动力降尺度模拟结果,评估了区域气候模式对当代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强度、路径、风雨影响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该热带气旋特征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可以合理再现观测中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主要特征,但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登陆辽宁、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和整个中国的热带气旋数量都将增多,其中辽宁、山东和江苏的增幅较大。相比当代,未来情景下登陆中国后的热带气旋强度和大风影响将增强。登陆热带气旋的路径频率有向北移动的倾向,热带气旋导致的平均降水强度在大部分地区将加强,在山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将减少。总体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末期将有更强、更多的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且其带来的风雨影响也将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登陆热带气旋 风雨影响 区域气候模式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我国内陆热带气旋的衰减趋势分析
7
作者 赵熠轩 仇欣 王其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衰减速度是否放缓存在争议,登陆时强度不同的TC的衰减趋势是否一致还不清楚.利用两个描述登陆TC衰减的物理量,即登陆衰减时间尺度τ和登陆衰减维持时间D,研究了1980-2021年登陆我国... 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衰减速度是否放缓存在争议,登陆时强度不同的TC的衰减趋势是否一致还不清楚.利用两个描述登陆TC衰减的物理量,即登陆衰减时间尺度τ和登陆衰减维持时间D,研究了1980-2021年登陆我国内陆TC的衰减变化趋势,并探讨了TC登陆强度分档对衰减变化趋势的影响.对于登陆我国内陆的TC,无论是τ还是D,整体来看都没有随时间显著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将TC的登陆强度分为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TS)、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STS)和台风(Typhoon,TY)档,发现不同强度档的登陆TC,其登陆地点以及登陆后的路径体现出不同特征,使得不同强度档登陆TC的衰减趋势存在差异.从TS档到STS档再到TY档,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从增加到减小再到明显减小,呈连续改变,而D的变化趋势从增加到减小再到增加,未呈连续改变,表明登陆TC的衰减变化趋势在不同登陆强度条件下存在不一致性.从显著性上看,只有TY档登陆TC的τ的变化满足90%置信区间显著下降趋势,表明登陆TC衰减趋势在不同登陆强度条件下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衰减趋势 登陆强度 衰减时间尺度 衰减维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8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胡娅敏 宋丽莉 +1 位作者 刘爱君 潘蔚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利用1949-2006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TC)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8 a登陆我国TC的频数、强度、初(终)旋日、台风季长度等气候特征参数的总体和区域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分析得出各参数的主要演变特征为:(1)1949-2006年登陆我国T... 利用1949-2006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TC)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8 a登陆我国TC的频数、强度、初(终)旋日、台风季长度等气候特征参数的总体和区域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分析得出各参数的主要演变特征为:(1)1949-2006年登陆我国TC频数呈下降趋势,台风季长度缩短、平均中心气压降低、登陆点区域分布也发生了改变;(2)登陆我国TC频数、中心气压、台风季长度等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突变;(3)相比于突变发生前(1949-1994年),突变后的12 a间,①登陆全国TC频数减少,并且沿海各省登陆TC频数大多减少或持平,只有浙江增加;②我国台风季长度缩短,并且除广西和浙江略增长外,其它沿海各省均一致缩短;③除登陆台湾TC的平均中心气压略上升外,登陆其它沿海各省TC的平均中心气压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tc) 气候特征参数 时间演变 区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统计及个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同美 温之平 +2 位作者 李彦 梁必骐 唐晓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7-100,共4页
热带气旋造成的危害与其登陆时强度、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和1989-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的资料,对登陆广东沿岸的热带气旋作了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时间等的分类统计。另外,在统计分析... 热带气旋造成的危害与其登陆时强度、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和1989-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的资料,对登陆广东沿岸的热带气旋作了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时间等的分类统计。另外,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一对登陆月份、登陆时强度、登陆地点相近,但登陆后维持时间不同的台风———9309号和9908号热带气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槽、副高的活动、西南季风的活跃程度、准静止锋云系的发展,以及高空辐散场的建立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水汽输送和维持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广东 维持时间 登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黄蜂”登陆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梁建茵 陈子通 +3 位作者 万齐林 丁伟钰 刘春霞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45-55,共11页
应用了高分辨率的卫星TRMM资料以及多种类资料的同化资料对登陆广东吴川的强热带风暴“黄蜂”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登陆前阶段和登陆阶段“黄蜂”风场的不对称性、降水分布、热力结构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北方干冷气流和南方西南季风相... 应用了高分辨率的卫星TRMM资料以及多种类资料的同化资料对登陆广东吴川的强热带风暴“黄蜂”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了登陆前阶段和登陆阶段“黄蜂”风场的不对称性、降水分布、热力结构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北方干冷气流和南方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对“黄蜂”增强和减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黄蜂”在风速分布、降水分布、对流活动等方面存在不对称性。在登陆前阶段“黄蜂”经历了一次强对流云团发展为螺旋云带的过程,降水增加;“黄蜂”登陆阶段,对流迅速减弱,降水明显减少。登陆前阶段的发展与北方小股干冷气流从中层进入,影响了“黄蜂”内部的热力结构,其位势不稳定得到加强有关;登陆阶段,北方干冷气流进入“黄蜂”内部低层以及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减弱,导致“黄蜂”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登陆过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198
11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张胜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3,共10页
利用1970~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32年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频率、位置、维持、衰减、变性、加强及消亡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的一些事实和特征。研究表明:在我国沿海不同地区(不包括岛屿)登陆的热带气旋,其... 利用1970~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32年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频率、位置、维持、衰减、变性、加强及消亡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的一些事实和特征。研究表明:在我国沿海不同地区(不包括岛屿)登陆的热带气旋,其陆上维持时间明显不同,从广西至浙江,维持时间向北增加;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明显衰减主要发生在登陆后12小时内,登陆时越强的热带气旋,衰减得越厉害;热带气旋在我国陆上消失的位置最北是黑龙江、最西可至云南,广西是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消失数最多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登陆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汽输送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维持和降水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69
12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徐祥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8,共8页
Bilis (0 0 10 )是一个登陆后长久维持的热带气旋 ,其维持期间与一条西南风低空急流水汽通道长时间保持联结。用中尺度模式MM5V3对其维持过程进行模拟 ,并通过多个敏感性试验 ,研究不同方向水汽输送对热带气旋在陆上维持和降水的影响。... Bilis (0 0 10 )是一个登陆后长久维持的热带气旋 ,其维持期间与一条西南风低空急流水汽通道长时间保持联结。用中尺度模式MM5V3对其维持过程进行模拟 ,并通过多个敏感性试验 ,研究不同方向水汽输送对热带气旋在陆上维持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界持续的水汽输送有利于热带气旋气旋性环流在陆地上维持 ,减缓其登陆后的强度衰减。水汽输送通过影响热带气旋的热力结构来影响热带气旋强度 ,充沛的水汽供应有利于热带气旋暖心维持。外界水汽输送有助于热带气旋雨带中的强对流活动 ,使雨量加强。而对流活动过程中水汽凝结潜热释放是热带气旋获得能量继续维持的重要条件。结果还表明 ,南边界水汽输送对热带气旋维持和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 ,其次是东边界。来自北界和西界水汽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水汽输送 登陆 降水 维持 数值试验 潜热释放 地上 敏感性试验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登陆维持和迅速消亡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8
13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2-490,共9页
采用动态合成方法,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LTC)和迅速衰亡热带气旋(STC)的涡度、动能、热量和水汽的收支平衡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LTC在陆上长久维持过程中,其低层正涡度衰减缓慢并保持一定强度。STC登陆后正涡度减弱较... 采用动态合成方法,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LTC)和迅速衰亡热带气旋(STC)的涡度、动能、热量和水汽的收支平衡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LTC在陆上长久维持过程中,其低层正涡度衰减缓慢并保持一定强度。STC登陆后正涡度减弱较快。(2)热带气旋登陆后涡度的收支主要取决于水平散度项、平流项和剩余项。散度项使LTC低层正涡度增加,高层减少,平流项和剩余项则使其低层涡度减弱,高层涡度增加。总体而言,LTC自高层获得正涡度的补充,STC则没有获得环境正涡度。(3)低层,摩擦耗散使LTC动能减少,但动能通量辐合可补充部分动能而减缓衰减。中高层,LTC登陆后36~60h动能收大于支,动能的增加一部分来自于斜压动能制造,一部分来自于次网格尺度。STC有类似的动能耗散,却无动能补充。(4)LTC登陆后保持一定强度,并从外界获得热量和水汽补充来支持积云对流发展,而积云对流对LTC的维持具有正反馈作用。STC登陆后没有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合成方法 Ltc Stc 涡度 动能 热量 水汽 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 迅速衰亡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09
14
作者 陈联寿 罗哲贤 李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1-549,共9页
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 ,登陆热带气旋研究已经成为热带气旋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探测技术能初步揭示出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发生的多种改变。近年来 ,国内外科学家实施了一系列外场科学试验 (Fieldscientificexperi ments) ,对登陆... 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 ,登陆热带气旋研究已经成为热带气旋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探测技术能初步揭示出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发生的多种改变。近年来 ,国内外科学家实施了一系列外场科学试验 (Fieldscientificexperi ments) ,对登陆热带气旋进行探测和研究 ,旨在提高预报的准确率。登陆热带气旋研究内容包括 :海岸和内陆山脉地形影响 ,结构和强度变化 ,登陆热带气旋的暴雨强度和分布 ,大风强度和分布 ,风暴潮强度和范围 ,登陆热带气旋在陆上的维持机制 ,陆地涡旋的路径和入海加强 ,边界层结构 ,陆面过程和能量交换 ,变性过程等。研究采用外场科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模拟或预报模式中使用同化资料尤其是卫星同化资料来构造初值场 ,取得较好结果。登陆热带气旋的研究目前正在展开 ,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研究表明 ,潜热释放和斜压位能释放是近海或登陆热带气旋加强或维持的两种主要能源。这两种能量可分别从水汽输送和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另外 ,陆面饱和湿地或水面的潜热输送、热带气旋与中尺度涡旋或热带云团的合并以及高空流出气流强辐散也对其加强和维持有利。世界气象组织的热带气象研究计划 (TMRP)正在组织对这一领域的总结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登陆台风 大气探测技术 潜热释放 热带气象 中尺度涡旋 水汽输送 科学试验 分布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杨玉华 应明 陈葆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9-696,共8页
利用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06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 利用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06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减少趋势,但登陆时达台风强度的年频数变化不明显;按登陆地点分区统计发现,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低压及(强)热带风暴年频数以减少为主,而登陆东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变化不明显。登陆点历年最北位置(最南位置)有南移(弱的北移)趋势,导致登陆点历年南北最大纬度差逐渐减小,这表明热带气旋登陆区域更为集中,在23°—35°N增多,而在35°N以北和23°N以南以减少为主。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季节延续期缩短了近1个月。热带气旋年平均登陆强度及其概率分布偏度有增加趋势,表明登陆的强台风有增加;登陆中国华南和东部地区的台风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前者比后者趋势更明显。另外,热带气旋年最大登陆强度差长期呈现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位置 登陆强度 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热带气旋长久维持与迅速消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量:184
16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 (LTC)和迅速消亡热带气旋 (S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研究表明 :(1)LTC登陆后 ,在一个长波槽前有向偏北移动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 ,而STC登陆后 ,无长波槽靠...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 (LTC)和迅速消亡热带气旋 (S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研究表明 :(1)LTC登陆后 ,在一个长波槽前有向偏北移动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 ,而STC登陆后 ,无长波槽靠近 ,并远离中纬度斜压锋区 ;(2 )LTC登陆后 ,仍与一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连结 ,而STC登陆后很快与这支水汽通道分离 ;(3)LTC登陆后逐渐变性 ,获取斜压能量 ,其环境风垂直切变增强 ,Δζ2 0 0 -850负值增大 ,而STC登陆后没有这样的特征 ;(4 )LTC登陆后 ,其高层与中纬度急流靠近 ,增强了其向东北方向的高空流出气流 ,而STC不存在这样一支流出气流 ;(5 )LTC登陆后 ,摩擦使其能量耗损 ,但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 ,而STC登陆后 ,有同样的能耗却无明显的环境能量补给。因此 ,当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后 ,从其移动趋势、与水汽通道的连结、与斜压锋区的关系和高空流出气流等特征 ,可以初步判断其是长久维持还是迅速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大尺度环流 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登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8年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位置和生成源地的变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胡娅敏 宋丽莉 罗晓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3-120,共8页
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 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陆高峰期,其中粤西和珠三角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而粤东无明显变化趋势。②登陆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大部分热带气旋从5月开始生成,随后源地逐渐向东向北扩大,9月达到最东和最北位置,从10月开始逐步南移和西移。但各区登陆时间与发生源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③登陆广东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生成区域也不同:登陆时达到热带气旋等级的集中生成于南海、菲律宾海盆和加罗林群岛,登陆时达到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等级的主要生成于南海,登陆时达到强热带风暴和超强台风等级的生成于西太平洋。各区均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居多、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较少,登陆粤东的强度强于粤西。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以登陆粤西最多,其次是珠三角,登陆珠三角和粤东的超强台风源地较粤西偏南偏东。登陆粤西和粤东的热带气旋源地分布于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区间内,而珠三角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广东 登陆位置 生成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中尺度降水分布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林爱兰 丁伟钰 +2 位作者 万齐林 梁建茵 何溪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3-37,共5页
利用每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 ,以 1 999~ 2 0 0 1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陆的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 ,从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两方面揭示了登陆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分布变化。结果表明 ,热带气旋登陆前后中尺度强降水... 利用每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 ,以 1 999~ 2 0 0 1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陆的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 ,从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两方面揭示了登陆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分布变化。结果表明 ,热带气旋登陆前后中尺度强降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登陆后降水不对称性加大 ;热带气旋登陆后中尺度强降水分布随时间变化 ,登陆后第 1 0个小时之前 ,中尺度强降水基本上分布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 ;而热带气旋登陆第 1 0个小时之后 ,中尺度强降水具有明显的“离心”或“偏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登陆 中尺度 强降水 降水分布 地面观测 个例分析 变化特征 利用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袁金南 谷德军 梁建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9-437,共9页
采用准地转的正压模式,研究了无非绝热加热时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作用对登陆热带气旋西北移动路径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登陆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边界层摩擦可以通过改变热带气旋X方向上... 采用准地转的正压模式,研究了无非绝热加热时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作用对登陆热带气旋西北移动路径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登陆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边界层摩擦可以通过改变热带气旋X方向上和Y方向上的移动速度以及改变热带气旋水平环流结构对登陆热带气旋西北移动路径产生一定的影响,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摩擦是造成登陆热带气旋强度迅速减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边界层摩擦 登陆热带气旋 路径 强度 正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中国大陆、海南和台湾的热带气旋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47
20
作者 任福民 王小玲 +1 位作者 陈联寿 王咏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4-235,共12页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资料信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信息化登陆资料效果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大陆、海南和台湾登陆的3类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繁的地区为台湾东部沿海、福建至雷州半岛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台湾东部沿海和浙江沿海部分地区是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大的地区,平均登陆强度达到台风级别,其中台湾南端的平均登陆强度为最强,达到强台风级别;5—11月为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季节,集中期为7—9月,8月最多;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主要集中在热带低压—台风,尤其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对于全部大陆、海南和台湾三地,50多年来登陆热带气旋频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只有登陆海南热带气旋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而所有登陆风暴(含以上强度)频数均无明显增多或减少趋势。总体而言,登陆大陆的TC最多、初旋最早、终旋最晚、登陆期最长;登陆海南的TC居中;而登陆台湾的TC最少、初旋最晚、终旋最早、登陆期最短。从登陆方式看,登陆一地的TC最多、登陆两地的TC次之,分别占总数的79.2%和20.6%,仅有1个TC登陆三地。在登陆两地的TC中,经台湾登陆大陆的TC频数最多、强度减弱最快,经海南登陆大陆的TC频数次之、强度减弱较慢,经大陆登陆海南的TC频数排行第3、强度减弱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资料信息化 登陆台风 气候特征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