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相关的抗原靶点,设计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定向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成肾细胞瘤1(nephroblastoma or Wilm's tumor 1,WT1)是200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相关的抗原靶点,设计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定向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成肾细胞瘤1(nephroblastoma or Wilm's tumor 1,WT1)是200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评估所得的最佳恶性肿瘤抗原。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项目进入了临床转化研究阶段,主要包括多肽疫苗、DC疫苗和T细胞产品三类,其中galinpepimut-S、WT4869、Vaccell等疫苗均能使恶性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大大延长,同时安全性良好。因此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WT1多肽疫苗、DC疫苗及T细胞产品三个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展开更多
据全球癌症统计,宫颈癌是女性第2位最常见的肿瘤和第4位引起女性癌症死亡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由于不同的筛查力度,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据国家...据全球癌症统计,宫颈癌是女性第2位最常见的肿瘤和第4位引起女性癌症死亡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由于不同的筛查力度,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据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准则,展开更多
2021年7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团队、肿瘤介入科翟博团队,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团队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院士的合作研究成果“EGFR ac...2021年7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团队、肿瘤介入科翟博团队,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团队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院士的合作研究成果“EGFR activation limits response of liver cancer to lenvatinib”。研究人员通过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核酸酶基因编辑高通量功能筛选系统,发现敲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可提高肝癌细胞对仑伐替尼的药物敏感性。该研究发现,对仑伐替尼治疗无效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如联合应用EGFR靶向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可有效抑制肝癌进展。展开更多
2021年11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英文名"Nature"》刊出一篇由英国慈善机构全球癌症研究所资助的,题为"膳食棕榈酸通过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前转移性记忆"(英文名为"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2021年11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英文名"Nature"》刊出一篇由英国慈善机构全球癌症研究所资助的,题为"膳食棕榈酸通过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前转移性记忆"(英文名为"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的研究论文(以下称"该文")。该文作者发现,棕榈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转移,并且在移植后仍然有高度转移性。展开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研究组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研究组合作,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敲除技术结合高通量化合物筛选,提出了利用肿瘤细胞突变来特异诱导并清除肝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研究组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研究组合作,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敲除技术结合高通量化合物筛选,提出了利用肿瘤细胞突变来特异诱导并清除肝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的“组合拳式或分步式(One-two punch)”肝癌精准治疗新策略。该研究成果以“Inducing and exploiting vulnerabilit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为题于2019年10月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展开更多
文摘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相关的抗原靶点,设计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定向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成肾细胞瘤1(nephroblastoma or Wilm's tumor 1,WT1)是200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评估所得的最佳恶性肿瘤抗原。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项目进入了临床转化研究阶段,主要包括多肽疫苗、DC疫苗和T细胞产品三类,其中galinpepimut-S、WT4869、Vaccell等疫苗均能使恶性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大大延长,同时安全性良好。因此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WT1多肽疫苗、DC疫苗及T细胞产品三个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
文摘据全球癌症统计,宫颈癌是女性第2位最常见的肿瘤和第4位引起女性癌症死亡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由于不同的筛查力度,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据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准则,
文摘2021年7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团队、肿瘤介入科翟博团队,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团队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院士的合作研究成果“EGFR activation limits response of liver cancer to lenvatinib”。研究人员通过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核酸酶基因编辑高通量功能筛选系统,发现敲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可提高肝癌细胞对仑伐替尼的药物敏感性。该研究发现,对仑伐替尼治疗无效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如联合应用EGFR靶向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可有效抑制肝癌进展。
文摘2021年11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英文名"Nature"》刊出一篇由英国慈善机构全球癌症研究所资助的,题为"膳食棕榈酸通过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前转移性记忆"(英文名为"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的研究论文(以下称"该文")。该文作者发现,棕榈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转移,并且在移植后仍然有高度转移性。
文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覃文新研究组与荷兰癌症研究所RenéBernards研究组合作,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敲除技术结合高通量化合物筛选,提出了利用肿瘤细胞突变来特异诱导并清除肝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的“组合拳式或分步式(One-two punch)”肝癌精准治疗新策略。该研究成果以“Inducing and exploiting vulnerabilit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为题于2019年10月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