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外产气法探究不同假单胞菌添加量对人工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1
作者 韩一铭 张照杰 +8 位作者 高宇凤 杨文华 任晓丽 宋超 石冬梅 章越 马梦辉 皇甫和平 王金明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69-2581,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假单胞菌添加量对人工瘤胃内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假单胞菌添加量。【方法】选用4头高产奶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以供体牛的全混合饲粮(TMR)为发酵底物。采用单因素四水平试验设计,对照组(CON)发酵底物中添加0.5 g TMR... 【目的】探究不同假单胞菌添加量对人工瘤胃内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假单胞菌添加量。【方法】选用4头高产奶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以供体牛的全混合饲粮(TMR)为发酵底物。采用单因素四水平试验设计,对照组(CON)发酵底物中添加0.5 g TMR,试验组(A~D)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1×10^(9)、2×10^(9)、4×10^(9)、8×10^(9) CFU/mL假单胞菌,每个水平设置3个重复,发酵2、4、6、8、10、12、24 h时记录pH及产气量,发酵结束后测定氨态氮(NH_(3)-N)、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含量;基于16S rR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瘤胃发酵液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1)发酵10 h时,C、D组瘤胃发酵液中pH显著低于CON组(P<0.05);各时间点所有处理组间的产气量、NH_(3)-N、MCP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2)发酵10 h时,B组瘤胃发酵液中乙酸、丁酸、总VF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ON组(P<0.05;P<0.01);发酵12 h时,A、B组瘤胃发酵液中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D组(P<0.05);发酵24 h时,各试验组瘤胃发酵液中丙酸、丁酸、异戊酸、乙丙比和总VF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ON组(P<0.05;P<0.01)。(3)C、D组瘤胃发酵液中16S rRNA和ITS的Chao1、Ace指数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ON组(P<0.05;P<0.01)。(4)在16S rRNA门和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D组瘤胃发酵液中变形杆菌门和克雷伯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C和D组琥珀菌属_UCG-001、理研菌属_RC9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B组瘤胃发酵液中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D组(P<0.05),norank_F082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D组(P<0.05)。(5)在ITS门和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B、C、D组瘤胃发酵液中柯达酵母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B组放线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2×10^(9) CFU/mL假单胞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无副作用,增加了VFA的产生,同时促进了纤维降解菌的增殖,因此,假单胞菌适宜添加量为2×10^(9) 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产气法 假单胞菌 瘤胃发酵液 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