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修复烧伤后完全耳廓缺损 被引量:9
1
作者 魏刚强 徐刚 +2 位作者 段晨旺 韩志强 杨庆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在烧伤后耳廓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烧伤后全耳廓缺损患者18例,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进行全耳廓再造术,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于耳后行扩... 目的探讨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在烧伤后耳廓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烧伤后全耳廓缺损患者18例,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进行全耳廓再造术,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于耳后行扩张器埋置术,在患侧乳突区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80 mL和50 mL各一个;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在不牵拉耳后皮瓣的情况下适当切除颈部瘢痕,取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支架,自耳后上方取颞浅筋膜瓣覆盖耳支架后方,耳后创面植以中厚皮片。结果 1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无坏死,植皮均成活。随访8~24个月,再造耳廓外形良好,双侧耳基本对称,皮肤色泽红润、感觉正常;移植肋软骨支架无排出、吸收和变形。结论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法修复烧伤后耳廓全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并发症,是可以作为烧伤后耳廓缺损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皮肤扩张法 耳廓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99a-3p对小鼠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冼文娇 梁景南 +1 位作者 卢巍 洪跃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4-940,共7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199a-3p(miR-199a-3p)对小鼠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靶基因。方法 构建小鼠皮肤瘢痕疙瘩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99a-3p、瘢痕疙瘩相关基因和Smad1的mRNA表达。原代分离和体外... 目的 探讨微小RNA-199a-3p(miR-199a-3p)对小鼠皮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靶基因。方法 构建小鼠皮肤瘢痕疙瘩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99a-3p、瘢痕疙瘩相关基因和Smad1的mRNA表达。原代分离和体外培养成体C57BL/6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脂质体将miR-199a-3p模拟物和Smad1 siRNA转染至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99a-3p的靶基因;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验证miR-199a-3p和沉默Smad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过表达miR-199a-3p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瘢痕疙瘩相关基因和Smad1的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别转染Smad1 siRNA和miR-199a-3p模拟物后瘢痕疙瘩相关基因、Smad1的蛋白表达。结果 疤痕疙瘩组织中瘢痕疙瘩相关基因Col1a1(t=-3.334,P=0.016)、Col3a1(t=-5.927,P=0.001)和ACTA2(t=-3.673,P=0.010)mRNA表达和Smad1(t=-4.403,P=0.010)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小鼠皮肤组织,而miR-199a-3p(t=7.059,P<0.001)表达显著下降。在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miR-199a-3p可以抑制瘢痕疙瘩的相关基因Col1a1(t=5.514,P=0.005)、Col3a1(t=5.132,P=0.014)和ACTA2(t=4.136,P=0.026)mRNA表达和相关蛋白Col1a1(t=4.643,P=0.001)、Col3a1(t=6.554,P=0.003)和α-SMA(t=4.681,P=0.008)表达。miR-199a-3p与Smad1 3′-UTR有结合作用。过表达miR-199a-3p抑制Smad1 mRNA(t=3.556,P=0.024)和蛋白(t=3.781,P=0.019)的表达。分别转染miR-199a-3p模拟物和Smad1 siRNA后均能同时抑制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F=18.622,P<0.001、<0.001)和瘢痕疙瘩的相关蛋白Col1a1(F=18.804,P=0.003、0.022)、Col3a1(F=33.212,P=0.001、0.001)和α-SMA(F=10.181,P=0.020、0.028)表达。结论 miR-199a-3p通过靶向Smad1抑制瘢痕疙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疙瘩 皮肤成纤维细胞 微小RNA SMA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促渗剂与负极性驻极体促进5-氟尿嘧啶体外透过大鼠增生性瘢痕和背部皮肤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春晓 徐立丽 +5 位作者 梁媛媛 郭鑫 黄平 许佳捷 崔黎丽 江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比较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氟尿嘧啶(5-FU)体外经增生性瘢痕皮肤的促渗作用,为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1%氮酮、10%油酸乙酯、-1 000V驻极体、-1 500V驻极体和-2 000... 目的比较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对5-氟尿嘧啶(5-FU)体外经增生性瘢痕皮肤的促渗作用,为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1%氮酮、10%油酸乙酯、-1 000V驻极体、-1 500V驻极体和-2 000V驻极体作用后5-FU的体外经大鼠瘢痕皮肤或背部皮肤的透皮规律。结果 (1)1%氮酮和10%油酸乙酯均可促进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渗透,且10%油酸乙酯的促渗效果优于1%氮酮。(2)化学促渗剂作用下的5-FU经大鼠瘢痕皮肤和背部皮肤的体外渗透规律相似,但是5-FU经瘢痕皮肤的累积透皮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3)负极性驻极体对5-FU均具有良好的促渗作用,促渗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2 000V驻极体、-1 500V驻极体、-1 000V驻极体。同样,负极性驻极体作用下5-FU经大鼠瘢痕皮肤的累积透过量少于经背部皮肤的累积透皮量。结论化学促渗剂和负极性驻极体均能促进5-FU的经皮渗透。其中,10%油酸乙酯和-2 000V驻极体对5-FU的促渗效果最佳,可用于驻极体5-FU缓控释贴剂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驻极体 氮酮 油酸乙酯 透皮给药 瘢痕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12/13位密码子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成久 郭瑞珍 王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6-578,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H-ras/N-ras/K-ras)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方法:从14例皮肤病理性瘢痕,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 目的:探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H-ras/N-ras/K-ras)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方法:从14例皮肤病理性瘢痕,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28个样本均成功提取DNA,扩增出基因片段,经测序均未发现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论: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的突变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RAS基因 皮肤病理性瘢痕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E肽修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制备及对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曾静 熊庆 +3 位作者 张丽丽 袁娟 何莹 邱黎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制备SPACE肽修饰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SPACE)并探讨其对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PACE肽融合表达于FGF21的羧基端,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FGF21-SPACE重组蛋白,并制备相应的卡波姆凝胶制剂,聚丙烯酰胺凝胶... 目的:制备SPACE肽修饰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SPACE)并探讨其对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PACE肽融合表达于FGF21的羧基端,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FGF21-SPACE重组蛋白,并制备相应的卡波姆凝胶制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Western blot鉴定其分子量,对重组蛋白携带的组氨酸(His)标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其透皮能力。皮下注射博来霉素诱导小鼠皮肤瘢痕模型,动物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FGF21组、FGF21-SPACE组。HE与Masson染色检测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31、TGF-β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纤连蛋白、胶原蛋白Ⅰ的表达。结果:FGF21与FGF21-SPACE的理论分子量分别为25.54 kD与26.61 kD,与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相一致。涂抹FGF21-SPACE凝胶的皮肤组织His染色强度明显强于FGF21凝胶,而空白凝胶则为阴性染色。与FGF21组相比较,FGF21-SPACE组的真皮厚度与纤维化程度降低,CD31表达升高,TGF-β1、α-SMA、纤连蛋白、胶原蛋白Ⅰ表达降低。结论:FGF21-SPACE重组蛋白具备较好的透皮能力,可以抑制皮肤瘢痕形成,促进血管生成,降低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皮肤瘢痕 纤维化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cyclin A、p21^(WAF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开梅 郭瑞珍 陈世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cyclin A、p21WAF1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yclin A、p21WAF1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 目的探讨cyclin A、p21WAF1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yclin A、p21WAF1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 A mRNA、p21WAF1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yclin A、cyclin A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21WAF1蛋白、p21WAF1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在皮肤瘢痕癌中,cyclin A与cyclin A mRNA(r=0.766,P<0.01)、p21WAF1与p21WAF1mRNA(r=0.791,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A与p21WAF1蛋白(r=0.656,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cyclin A mRNA与p21WAF1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5,P<0.05)。结论 (1)cyclin A及其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2)在瘢痕癌中,cyclin A、p21WAF1同时存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异常表达;(3)p21WAF1及其mRNA在瘢痕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反馈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瘢痕肿瘤 肿瘤变 CYCLINA P21WAF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章伏生 陆树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SDS电泳DNSC荧光显色测定tTG的活力。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增生性瘢痕皮肤tTG的底物FN的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高(P<0.01);(2)免疫组化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多(P<0.01);(3)免疫印迹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4)增生性瘢痕组织tTG活性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与底物(胶原、FN)增加、tTG含量增多、活性增强、交联过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组织转谷氨酰胺酶 纤维连接蛋白 皮肤增生性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莎丽 杨琳 +5 位作者 刘勇 姚超然 宋爽 刘洋 袁晓环 武艳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积雪草苷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博莱霉素(1 mg&#...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积雪草苷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博莱霉素(1 mg·mL^(-1))1 mL,积雪草苷组于4 h后经皮下注射积雪草苷(20 mg·mL^(-1))1 mL,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阴性对照组则在此两个时间点给予相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21 d后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检测。结果病理组织学显示,积雪草苷组皮肤瘢痕较薄,纤维化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其真皮层胶原厚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厚度;皮肤纤维化程度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也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积雪草苷可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肌成纤维细胞以及炎症细胞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苷 博来霉素 皮肤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瘢痕癌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彬雄 邵一鸣 李德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163,共2页
皮肤瘢痕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率约1%~2%。瘢痕癌常发生于深Ⅱ度、Ⅲ度烧伤或创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其他原因如种痘、毒蛇咬伤、骨髓炎、褥疮、静脉阻塞等也可引发该肿瘤,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烧伤整形外科... 皮肤瘢痕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率约1%~2%。瘢痕癌常发生于深Ⅱ度、Ⅲ度烧伤或创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其他原因如种痘、毒蛇咬伤、骨髓炎、褥疮、静脉阻塞等也可引发该肿瘤,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烧伤整形外科病理确诊的皮肤瘢痕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和预防方法,为今后进一步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临床分析 烧伤整形外科 延期愈合 Ⅲ度烧伤 毒蛇咬伤 静脉阻塞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联合皮内阻滞治疗皮肤瘢痕痛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莫海兵 包蕾 张志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2,共2页
皮肤瘢痕痛是由皮肤创面愈合后形成或正常皮肤自然发生的瘢痕引起的原发性疼痛。皮内阻滞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皮肤瘢痕痛国内少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此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皮肤瘢痕 皮肤提取物 阻滞治疗 疫苗接种 临床观察 皮内 炎症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瘢痕癌为首发表现的肺癌一例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晓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皮肤瘢痕 首发表现 肺癌 诊断 治疗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手术区备皮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
12
作者 蒋琪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9期820-822,828,共4页
目的 :调查瘢痕区皮肤的细菌种类及分布情况 ,改进备皮方法并观察其在预防切口感染和促进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将 4 9例瘢痕整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2 4例为常规方法对照组 ,B组 2 5例为改进方法观察组。每例患者于入院日... 目的 :调查瘢痕区皮肤的细菌种类及分布情况 ,改进备皮方法并观察其在预防切口感染和促进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将 4 9例瘢痕整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2 4例为常规方法对照组 ,B组 2 5例为改进方法观察组。每例患者于入院日及备皮前、后作瘢痕区皮肤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观察瘢痕区皮肤细菌生长的种类、分布及备皮前后的清洁、去菌效果 ,分析细菌生长与瘢痕严重度的相关性。比较术后两组体温变化 ,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 ,并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瘢痕区皮肤细菌阳性率高达 83.33%~ 88.0 0 %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11种细菌的分布与瘢痕严重度无关 ,但与瘢痕有无破溃有关。两种备皮方法均能减少瘢痕区细菌数量 ,但B组效果优于A组。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 ,术后 1周内体温变化均值B组明显低于A组 ,而抗生素应用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 结论 :改进的备皮方法能更有效地清洁瘢痕区皮肤 ,去除 6 4 %的细菌 ,而且不引起疼痛 ,对预防切口感染、促进愈合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皮肤 切口感染 预防和控制 术前备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极性驻极体与氮酮联合调控5-氟尿嘧啶在SD大鼠皮肤中的储存
13
作者 梁合鹃 黄平 +3 位作者 苑旺 安晓强 崔黎丽 江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0-616,共7页
为寻求临床上5-氟尿嘧啶(简称5-FU)治疗增生性瘢痕更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以5-FU为模型药物,以质量分数为3%的氮酮(简称3%氮酮)为化学促渗剂,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了经不同等效表面电位正极性驻极体与3%氮酮联... 为寻求临床上5-氟尿嘧啶(简称5-FU)治疗增生性瘢痕更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以5-FU为模型药物,以质量分数为3%的氮酮(简称3%氮酮)为化学促渗剂,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研究了经不同等效表面电位正极性驻极体与3%氮酮联合作用时5-FU药物体外经SD大鼠腹部、背部和瘢痕皮肤的渗透规律以及在这3类皮肤中的储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等效表面电位为500 V、1 000 V、2 000 V的正极性驻极体分别与3%氮酮联合作用对5-FU药物的经皮渗透均具有促进作用,等效表面电位越高,5-FU累积透皮量就越小;(2)5 000 V正极性驻极体与3%氮酮联合作用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作用明显被削弱;(3)不同等效表面电位正极性驻极体均可增加皮肤角质层和去角质层皮肤中5-FU滞留量,5-FU滞留量与驻极体的等效表面电位正相关;(4)在瘢痕、背部和腹部皮肤中5-FU滞留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背部皮肤、瘢痕皮肤、腹部皮肤。综上所述,不同等效表面电位正极性驻极体与3%氮酮联合作用均可促进5-FU体外经SD大鼠皮肤的渗透,高等效表面电位驻极体可使更多5-FU滞留于皮肤组织中,符合增生性瘢痕治疗中5-FU用药的预期效果,可为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技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性驻极体 5-氟尿嘧啶 氮酮 SD大鼠 瘢痕皮肤 增生性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凤 程晓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7期671-672,共2页
膝关节镜手术由于创伤小,疼痛轻,皮肤瘢痕小,术后恢复快,卧床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深受患者欢迎。随着关节镜手术病例数的增加和难度的增大,对护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9月~2009年11月我科成功为5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施行膝... 膝关节镜手术由于创伤小,疼痛轻,皮肤瘢痕小,术后恢复快,卧床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深受患者欢迎。随着关节镜手术病例数的增加和难度的增大,对护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9月~2009年11月我科成功为5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施行膝关节镜手术,术前后配合正确有效的护理,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 膝关节镜手术 患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术后恢复 2009年 皮肤瘢痕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