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超联合血管CT成像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晓玲 宣之东 +1 位作者 郭卫东 王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628-3632,共5页
目的探讨彩超联合血管CT成像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01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静脉瘘成形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3组,各组67例。彩... 目的探讨彩超联合血管CT成像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01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静脉瘘成形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3组,各组67例。彩超组在术前术后仅行彩超检查,血管CT成像组仅行血管CT成像检查,联合组行彩超与血管CT成像检查,观察各组患者术后内瘘成功率与通畅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彩超与血管CT成像联合应用内瘘成功率与通畅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查(P <0.05);各组术后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均显著高于术前,且彩超与血管CT成像联合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查(P <0.05);彩超与血管CT成像联合应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指标检查(P <0.05);联合检查组中有26例患者表现正常,其中9例为吻合口近端静脉狭窄,11例为单纯流出静脉狭窄,6例为单纯流入动脉狭窄,5例为吻合口狭窄,8例为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2例为窃血。结论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中联合应用彩超与血管CT成像可促使内瘘成熟,逐步恢复血管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动静脉瘘成形术提供准确信息,,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血管CT成像 终末期肾脏病 动静脉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瘘失功能后在邻瘘口处行瘘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俞香宝 任海滨 +4 位作者 胡建明 曾鸣 王宁宁 孙彬 邢昌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60-762,F0004,共4页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腕瘘失功能后在邻瘘口处行瘘成形术的临床资料,为节约外周静脉提供一可行方法。方法:23例腕瘘失功能患者(A组),在邻瘘口处利用已扩张的头静脉与桡动脉再次行内瘘成形术;同期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首次成...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腕瘘失功能后在邻瘘口处行瘘成形术的临床资料,为节约外周静脉提供一可行方法。方法:23例腕瘘失功能患者(A组),在邻瘘口处利用已扩张的头静脉与桡动脉再次行内瘘成形术;同期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首次成形手术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其手术成功率、动脉及静脉内径、吻合口长度。结果:A组失功能部位82.61%在瘘口处,13.04%为头静脉血栓,其动、静脉内径明显比B组大[分别为(3.46±0.21)mm对(2.62±0.19)mm,(3.51±0.35)mm对(2.43±0.23)mm,P<0.001];A组吻合口大小(4.14±0.49)mm、B组为(7.35±1.63)mm,A组吻合口明显比B组小(P<0.001)。A组手术均成功,B组手术成功率90.67%,但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1~2周内使用瘘,透析血流量>300ml/min,B组术后(5.19±1.19)周使用瘘。结论:腕瘘失功能的部位主要在瘘口;利用已扩张的头静脉行瘘成形术的成功率高、瘘成熟期短、血流充足,可节约MHD有限的外周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 血液透析 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肝素对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坤英 颜炳丽 +1 位作者 赵战云 赵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135-3137,共3页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过程中肝素对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首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31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注...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过程中肝素对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首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31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注入肝素前及注入肝素后0.5、2.0 h时的血浆MPO水平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注入肝素前及注入肝素后0.5、2.0 h血浆MP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54,P<0.05)。注入肝素后0.5 h血浆MPO水平高于注入肝素前(P<0.05);注入肝素后2.0 h血浆MPO水平与注入肝素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入肝素后2.0 h血浆MPO水平低于注入肝素后0.5 h(P<0.05)。注入肝素前及注入肝素后0.5、2.0 h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4,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过程中体内血浆MPO水平可出现一过性升高,但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可能由肝素刺激血管壁使MPO释放引起,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肝素 过氧化物酶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阻滞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叶晓敏 叶仙华 胡丹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5-1097,共3页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拟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52例,随机均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臂丛神经阻滞组手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组术中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法。比较两...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拟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52例,随机均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臂丛神经阻滞组手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组术中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法。比较两组术中VAS疼痛评分、术中血管直径、术后4h内瘘血流量、手术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年的手术成功率及麻醉安全性。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组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1);臂丛神经阻滞组术中动脉直径、术中静脉直径和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1)。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24h手术成功率为98.68%,与局部浸润麻醉组的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2年手术成功率为88.16%,明显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的75.00%(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可减轻术中疼痛,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局部浸润麻醉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动静脉内瘘458例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矛 赵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6-288,共3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的手术的认识。方法:2004~2008年间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458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9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的手术的认识。方法:2004~2008年间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458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95%,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和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之间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别(P>0.05),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术较低(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是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或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继发于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成功率较低,应更注意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终末期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钛轮钉和缝合两种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体会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济东 张丽芹 +1 位作者 陈连华 徐煜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851-851,共1页
关键词 钛轮钉 动静脉内 肾功能衰竭 缝合术 钛轮钉吻合术 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