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瘀阻脑络、肾脑失济”探赜脑卒中后抑郁生物学发病机制及中医诊疗思路
1
作者 胥广宇 任路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58,共5页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共病,其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极为重要,在PSD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表明,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在PSD生物学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尤为彰显,各因...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共病,其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极为重要,在PSD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表明,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在PSD生物学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尤为彰显,各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PSD发生发展。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PSD是中医药干预防治的优势病种,在缓解抑郁症状、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成绩斐然。文章从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等新近生物学机制在PSD中的作用入手,结合“瘀阻脑络、肾脑失济”中医学病机,提出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诊疗思路,倡导针药同治的干预措施,旨在为深入了解PSD生物学发病机制以及未来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卒中后抑郁 生物学机制 海马突触可塑性 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 瘀阻脑络、肾失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保宁治疗瘀阻脑络证眩晕4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20-21,共2页
应用天保宁治疗瘀阻脑络证眩晕45例,总有效率88.89%,与应用丹参针45例作随机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天保宁组血液流变多项指标改善较丹参组为明显,此可能... 应用天保宁治疗瘀阻脑络证眩晕45例,总有效率88.89%,与应用丹参针45例作随机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天保宁组血液流变多项指标改善较丹参组为明显,此可能是天保宁疗效为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阻脑络 眩晕 天保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祛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树泉 徐西元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6期1083-1086,共4页
因虚致瘀、瘀阻脑络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这一核心环节,历代医家均有述及。从《内经》、《金匮要略》至《景岳全书》,从朱丹溪,李东垣至王清任,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论逐渐形成完善,当今的众多医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实验和临床... 因虚致瘀、瘀阻脑络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这一核心环节,历代医家均有述及。从《内经》、《金匮要略》至《景岳全书》,从朱丹溪,李东垣至王清任,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论逐渐形成完善,当今的众多医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实验和临床上验证和应用这一理论。而痰与瘀,这两个从中医学气血津液理论衍化而来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同源相关,密不可分,具重要地位。基于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益气祛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治疗方法,痰瘀同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当今众多医家的临床实践也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此,益气祛瘀化痰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法则之一,值得临床重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 瘀阻脑络 益气祛 同治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大脑微循环障碍与中医学“通络”之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家淳 覃启京 +6 位作者 孙伟明 王凯 赵志恒 于臻 李强 张玉莲 周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78-80,共3页
中医脑络与大脑微循环在分布、走行、吻合等特点上有相似之处,功能上脑络可以运载营卫气血,营养脑髓,为脑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这与现代医学中大脑微循环调节脑部血流量、维持脑组织功能的作用相对应。病理上,脑梗死在中医学中"脑... 中医脑络与大脑微循环在分布、走行、吻合等特点上有相似之处,功能上脑络可以运载营卫气血,营养脑髓,为脑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这与现代医学中大脑微循环调节脑部血流量、维持脑组织功能的作用相对应。病理上,脑梗死在中医学中"脑络瘀阻"的病理改变与现代医学所指因大脑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缺血缺氧状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脑梗死的治疗中,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活血化瘀通络法、开窍醒神通络法皆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恢复,改善脑梗死后大脑微循环障碍。因此,中医学中"通络"可部分解释为改善大脑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活血化瘀法分期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辨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博文 朱晓晨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228-1231,共4页
血瘀是中风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及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作为其治疗的基本治则,对改善脑梗死部位的血流灌注、影响侧支循环重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在临床上却不易把握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时期,再则如何正确... 血瘀是中风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及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作为其治疗的基本治则,对改善脑梗死部位的血流灌注、影响侧支循环重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在临床上却不易把握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时期,再则如何正确权衡活血化瘀法的用药轻重成为诊治一大阻碍。对此,通过临证发现,辨证的同时亦需灵活分期辨病治疗,即在疾病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程度的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法分期辨治缺血性中风病,在疾病诊治中具有临床意义,且能促进诊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论治 缺血性中风病 瘀阻脑络 活血化 扶正化 破血逐 临床辨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