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江剑华 沈仁泽 +1 位作者 邱斐 何剑全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9-535,共7页
目的研究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由医院收治并介入康复的98例肱二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各49例。对照组采用痉挛肌... 目的研究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由医院收治并介入康复的98例肱二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各49例。对照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而观察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运动功能表现的改善情况以及康复满意度和依从性。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和上肢FMA的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肌张力评定MAS量表的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康复满意度和依从性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应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能降低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强患者的运动表现和自理能力,有助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且无伴随药物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肱二头痉挛 发散式冲击波 痉挛肌电刺激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等速被动测试方法对偏瘫膝伸痉挛肌群的量化评定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军 瓮长水 +3 位作者 高怀民 王素平 刘冰 于增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53-256,共4页
目的:建立等速被动测试偏瘫下肢痉挛肌群量化评定的方法和量化指标,并研究其信度、效度及与步速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改良Ashworth 分> 1 分的12 例偏瘫患者;测试仪器为KinCom 等速装置,测试角度为60... 目的:建立等速被动测试偏瘫下肢痉挛肌群量化评定的方法和量化指标,并研究其信度、效度及与步速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改良Ashworth 分> 1 分的12 例偏瘫患者;测试仪器为KinCom 等速装置,测试角度为60°/s、30°/s、90°/s;并进行了测试后重复测试。此外尚进行了10m 步速测量。结果:平均被动阻力力距测试后重复测试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80 ~0-95 ;内容效度t 检验被动阻力力矩和阻力力距速度线性回归曲线上升斜率2 项痉挛量化指标受累侧与非受累侧之间有显著差异( P<0-05) ;实证效度检验2 项指标与改良Ashworth 分呈正相关,Speraman 等级相关系数为0-49 ~0-67 。阻力力距速度线性回归曲线上升斜率与步速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r = 0-51) 。结论:等速被动测试中平均阻力力距和阻力力距速度线性回归曲线上升斜率作为痉挛量化指标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其中回归曲线上升斜率在反映痉挛程度及应用上可能意义更大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肌 量化评定 等速装置 偏瘫 等速被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肌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叶大勇 刘颖 +2 位作者 雷欣 张化联 张敏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59-460,共2页
目的探讨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方法 60例足内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临床痉挛指数(CSI)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 目的探讨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方法 60例足内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临床痉挛指数(CSI)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X-3型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异常模式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足内翻 痉挛肌治疗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评价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肌肉硬度改变 被引量:12
4
作者 谭贤愧 刘明辉 +3 位作者 刘秀梅 刘洋 兰义 杨祖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TIQ)评价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肌肉硬度改变的价值。方法收集31例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患者,在其松弛状态下,于超声引导注射A型肉毒毒素,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对双侧旋前圆肌、...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TIQ)评价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肌肉硬度改变的价值。方法收集31例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患者,在其松弛状态下,于超声引导注射A型肉毒毒素,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对双侧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行VTIQ检查,测量剪切波速度(SWV),对比治疗前后以及患侧与健侧SWV差异。于治疗前后对患侧上肢肌力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并比较其差异,评价其与SWV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患侧旋前圆肌SWV值高于健侧(P=0.005);治疗后1个月,患侧旋前圆肌、旋前方肌SWV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患侧旋前圆肌、旋前方肌SWV值均小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前后患侧上肢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2,P=0.024)。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肌张力MAS评分与治疗前后患侧旋前圆肌的SWV值呈正相关(rs=0.629、0.653,P均<0.001)。结论 VTIQ可用于动态观察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患者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的肌肉硬度,由此定量评估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痉挛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 痉挛 超声检查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血塞通注射液对脑卒中后肌痉挛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孟海超 王正田 +5 位作者 王腾 陈云璇 王晓娜 常永霞 左小宏 马秋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血塞通注射液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纳入的120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照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肌松药治疗,实验组在...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血塞通注射液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纳入的120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照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肌松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血塞通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掌长肌、指浅/深屈肌、趾/拇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伸肌的IEMG、RMS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程中、治疗后实验组各肌肉的IEMG、RMS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MAS、FMA、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中、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出治疗前,且实验组疗程中、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更高出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踝关节背屈、外翻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中、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疗程中、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PA、FL、M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中、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疗程中、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6 min步行距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疗程中、治疗后的距离明显长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疗程中、治疗后的距离更长于治疗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血塞通注射液对脑卒中后肌痉挛中效果更为突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肌力水平,改善运动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功能 超声 脑卒中 血塞通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半侧咀嚼肌痉挛肌电图类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朝晖 赵燕平 谢秋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7-689,共3页
目的对半侧咀嚼肌痉挛(HMS)患者的不同肌电图表现进行分型。方法对16例半侧咀嚼肌痉挛的患者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表面电极肌电图检查,并对其不同肌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为牙齿接触状态时出现痉挛,发作时其运动单位... 目的对半侧咀嚼肌痉挛(HMS)患者的不同肌电图表现进行分型。方法对16例半侧咀嚼肌痉挛的患者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表面电极肌电图检查,并对其不同肌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为牙齿接触状态时出现痉挛,发作时其运动单位电位呈持续型发放8例(57.2%),节律型3例(21.4%),不规则型3例(21.4%)。而下颌休息位时出现痉挛为2例。结论HMS患者肌痉挛可呈不同形式运动单位电位发放且以持续型为主,多在牙齿接触状态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电图 运动单位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魏斌兴(综述) 李琦哲(综述) +1 位作者 颜海健(审校) 李青(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脊髓损伤(SCI)常引发肌痉挛这一长期后遗症,其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增高和随意运动的严重障碍,这些症状通常伴随患者一生。肌痉挛的发生与突触抑制的减弱和脊髓反射的过度兴奋密切相关。SCI后某些关键蛋白的下调,这些蛋白的靶向治疗已被证... 脊髓损伤(SCI)常引发肌痉挛这一长期后遗症,其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增高和随意运动的严重障碍,这些症状通常伴随患者一生。肌痉挛的发生与突触抑制的减弱和脊髓反射的过度兴奋密切相关。SCI后某些关键蛋白的下调,这些蛋白的靶向治疗已被证实可有效缓解肌痉挛症状。最近,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SCI后肌痉挛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方法通过重建突触抑制回路和增强神经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痉挛。目前,SCI后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仍然有限,为了更好地理解SCI后肌痉挛的具体发病机制,文章就SCI后肌痉挛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痉挛 细胞移植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戴亚圆 王晓军 +2 位作者 尹杰 董秋平 苏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4,共8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130例,按收集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完全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等速... 目的观察膝关节等速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轻中度肌痉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130例,按收集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完全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等速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5 d/周,40 min/d),等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5 d/周,20 min/d),治疗周期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患侧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来对比2组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下肢肌肉痉挛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MAS评分、屈伸肌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12.3±2.2)μV比(15.5±2.9)μV,(24.8±2.3)μV·s比(29.2±3.1)μV·s,(1.34±0.15)分比(1.56±0.25)分,(20.8±3.4)N·m比(12.3±2.5)N·m、(34.5±2.3)N·m比(26.3±3.6)N·m、0.60±0.16比0.47±0.14、(26.1±2.9)分比(21.3±2.4)分、(0.61±0.14)m/s比(0.46±0.15)m/s;均P<0.05]。等速组治疗后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和MAS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的峰力矩值及其比值、FMA-LE评分和步行速度分别为(10.9±1.8)μV、(22.4±2.1)μV·s、(1.25±0.18)分、(28.7±3.0)N·m、(41.5±2.8)N·m、0.69±0.18、(29.0±2.3)分、(0.69±0.18)m/s,与治疗前[分别为(15.4±2.2)μV、(29.6±3.0)μV·s、(1.58±0.34)分、(12.6±2.3)N·m、(26.1±3.1)N·m、0.48±0.17、(21.5±2.1)分、(0.48±0.17)m/s]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等速组轻度痉挛患者和中度痉挛患者与对照组内相应轻度痉挛和中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等速组内的轻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分别为(10.2±1.0)μV、(20.2±2.0)μV·s]与其治疗前[分别为(14.1±2.3)μV、(28.1±3.2)μV·s]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1.4±1.7)μV、(23.6±2.5)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等速组内的中度痉挛患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iEMG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11.8±1.5)μV比(16.9±2.6)μV,(24.9±2.2)μV·s比(31.3±3.8)μV·s;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RMS、iEMG分别为(13.2±2.5)μV、(26.1±2.7)μV·s]比较,R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E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改善下肢伸膝肌轻中度肌痉挛状态有积极效果,且痉挛程度越轻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等速力训练 痉挛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致全身性肌痉挛死亡1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邓怀冬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4-1145,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67岁,体质量55 kg,身高160 cm,2020年3月1日因1个月前双眼视物不见、在外院治疗未见好转到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健康,无药品不良反应史、药物过敏史,否认其他病史。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 1病例资料患者,女,67岁,体质量55 kg,身高160 cm,2020年3月1日因1个月前双眼视物不见、在外院治疗未见好转到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健康,无药品不良反应史、药物过敏史,否认其他病史。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双眼老年性成熟期白内障。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痉挛 死亡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联合手动调节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美睿 闫清华 +3 位作者 李京玉 宋金萌 赵金花 张广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或“半面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虽然是良性功能性疾病,但其呈渐进性发展,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等特点[1],严重者可导致患侧睁眼困难、口角歪斜等症状,极易引起社交尴尬,给病人造成严...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或“半面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虽然是良性功能性疾病,但其呈渐进性发展,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等特点[1],严重者可导致患侧睁眼困难、口角歪斜等症状,极易引起社交尴尬,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长期会引起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目前国内研究发现[2],口服药物、局部肉毒素注射、针刺疗法及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同时病人需面临效果差、疗效短、严重面瘫、开颅手术风险高等诸多不足之处,从而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亟需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持久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功能性疾病 微血管减压术 抽搐 口角歪斜 睁眼困难 开颅手术 针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11
作者 郭苏葶 郭兰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2-635,共4页
面肌痉挛(HFS)是指面部肌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可重复性高、安全性高,可以显示出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本文重点介绍了rs-fMRI在HFS... 面肌痉挛(HFS)是指面部肌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可重复性高、安全性高,可以显示出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本文重点介绍了rs-fMRI在HFS患者中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局部一致性 功能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马丙祥 张建奎 李华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9期805-806,共2页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拮抗 痉挛肌 交互抑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解决模式对面肌痉挛病人射频热凝治疗期间疼痛恐惧的影响
13
作者 张明敏 夏建妹 +2 位作者 潘洁 朱志红 费叶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45-948,共4页
疼痛恐惧是指个体在预感或遭遇疼痛时产生的焦虑或紧张的情绪反应,通常源于对疼痛的灾难化信念及负性解释[1]。一项研究报道显示,疼痛恐惧的发生率为15%~50%,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在清醒手术病人中尤为常见[2]。对于面肌痉挛(hemifacia... 疼痛恐惧是指个体在预感或遭遇疼痛时产生的焦虑或紧张的情绪反应,通常源于对疼痛的灾难化信念及负性解释[1]。一项研究报道显示,疼痛恐惧的发生率为15%~50%,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在清醒手术病人中尤为常见[2]。对于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病人,疼痛恐惧是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射频热凝治疗期间。Huang等[3]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术已被证实在治疗HFS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痛觉感受明显,容易引发强烈的疼痛恐惧[4]。这一情绪不仅影响手术体验,还可能增加术中并发症风险和手术失败率[5]。疼痛恐惧会通过加重病人的生理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暂停等),对手术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术后恢复和病人对未来疼痛的敏感性[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聚焦解决模式 射频热凝术 射频热凝治疗 呼吸暂停 茎乳孔 情绪反应 术中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795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连亚军 魏红玲 +12 位作者 张博爱 刘洪波 许予明 方树友 李增富 方桂远 卢宏 贾延劼 赵莘瑜 魏建科 贾延颉 张璐 宋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0-442,共3页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痉挛 眼睑痉挛 痉挛性斜颈 MEIGE综合征 痉挛 局限性张力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肌痉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4
15
作者 窦祖林 欧海宁 +2 位作者 沈建虹 袁晓峰 兰月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痉挛患者5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入肌肉局部。注射后佩戴抗痉挛矫形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痉挛患者5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入肌肉局部。注射后佩戴抗痉挛矫形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注射前、注射后2周、4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IM自我照顾项评分、步速和步长测量进行相关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程度(M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上肢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FIM)、步长和步速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的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肉彩色定位图 超声波引导注射 肉毒毒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策略 被引量:18
16
作者 朱晋 管宏新 +4 位作者 仲骏 李世亭 杨晓笙 周秋梦 焦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表面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朱琳 席艳玲 +2 位作者 黄海霞 严会荣 陈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FMA-U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伸展角度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伸展肱三头肌iEM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伸展肱二头肌iEM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屈肘时的肱三头肌和伸肘时的肱二头肌CR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缓解上肢屈肌痉挛,增加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协调上肢系统张力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屈痉挛 机器人辅助训练 表面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患者运动疗法中肌痉挛的体位控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彤 侯红 王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60-462,共3页
目的:分析常见功能活动对偏瘫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总结一套对抗这些肌痉挛的体位控制方法。方法:观察41例偏瘫患者在接受功能性活动,包括体位转换、移动活动、平衡活动及一些力量性训练过程中发生患侧上肢屈肌痉挛(不自主屈肘或握拳)和下... 目的:分析常见功能活动对偏瘫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总结一套对抗这些肌痉挛的体位控制方法。方法:观察41例偏瘫患者在接受功能性活动,包括体位转换、移动活动、平衡活动及一些力量性训练过程中发生患侧上肢屈肌痉挛(不自主屈肘或握拳)和下肢伸肌痉挛(不自主膝过伸或踝趾屈)的阳性率,以及采取对抗痉挛体位1个月后,患者步行中患肢肌痉挛被抑制的效应。结果:容易导致上肢屈肌痉挛出现的活动,如仰卧位坐起(73%)、健侧翻身(68%)、上楼/下楼(66%/59%)、步行及坐位站起(59%);容易引起下肢伸肌痉挛的活动,如患侧卧位坐起(54%)、健侧翻身及仰卧坐起(49%)、健侧抗阻屈膝(44%)。短暂体位控制对抗痉挛模式使上肢痉挛控制率达83%,下肢痉挛控制率达62%;长时间体位抑制使上肢痉挛的主动控制率达42%,下肢痉挛控制率达38%。结论:偏瘫康复早期一些功能活动可以诱发痉挛产生,抗痉挛抑制体位对此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运动疗法 痉挛 体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TOF-MRA成像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梅莉 郑建刚 +4 位作者 刘良卿 顾勇坚 贺俊斌 周鸿雁 吴刘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41-1343,137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三维时间飞跃(3D time of flight,3D-TOF)序列显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价值,研究血管压迫面神经与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2007年5月~...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三维时间飞跃(3D time of flight,3D-TOF)序列显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价值,研究血管压迫面神经与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2007年5月~2011年3月)面肌痉挛并做3D-TOF-MRA检查的患者资料,分析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3D-TOF-MRA检查发现其中30例有症状侧的面神经与临近血管存在压迫关系,39例面神经与临近血管存在接触关系,5例无接触关系。74例患者有症状侧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面神经。经统计学分析,患者存在症状与血管是否压迫或接触面神经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3D-TOF-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临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血管是否压迫或接触面神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患者术前评估与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痉挛 面神经 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疗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史树贵 罗明奎 +4 位作者 邵淑琴 范文辉 雷光荣 陈康宁 蔡昌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08-910,共3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122例面肌痉挛病人进行面部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其疗效进行书信、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9% (172/179),副作...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122例面肌痉挛病人进行面部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其疗效进行书信、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9% (172/179),副作用主要为短期上睑下垂、患侧眼流泪,复视;重复注射不能延长面肌痉挛的复发时间;其疗效与病程长短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病程越长,病情越重,有效时间越短。结论: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作用有限,反复注射不能控制其复发;病情越轻、治疗时间越早,疗效持续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肉毒毒素 A型肉毒毒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