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缺血的特点——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CSS)的磁共振亚组分析
1
作者 尹国阳 程磊 +1 位作者 王旭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504-504,共1页
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 carotid stenting study, 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 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 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 carotid stenting study, 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 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 支架置入 国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结局 被引量:3
2
作者 钟涛 刘东涛 +2 位作者 马向科 王剑锋 贾伟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8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患者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北大医疗淄博医院及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2例ACAS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或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患者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北大医疗淄博医院及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2例ACAS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或药物治疗的资料,分析介入治疗和单独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安全性。结果 102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70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治疗+标准药物治疗,32例拒行支架成形术或内膜剥脱术的患者给予标准药物治疗。随访1年,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4%(1例),对照组12.5%(4例),两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4,P=0.016)。治疗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41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2.4%(1例);对照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17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7.6%(3例)。治疗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37)。而本次研究中仅有2例术中出现心绞痛发作,经及时处理得到改善,无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例。结论对于ACAS患者和ACAS伴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支架治疗均优于单独标准药物治疗,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支架治疗 标准药物治疗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04-504,共1页
日本学者Takaiwa等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查15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70.0±6.5)岁。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认知功能 患者 平均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颖 王兵 +3 位作者 崔文军 安乾 丁语 李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67-3369,共3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15例均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Duplex 超声、CTA及头颅MRI检查,依据NASCET计算方...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15例均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Duplex 超声、CTA及头颅MRI检查,依据NASCET计算方法,入选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均≥70%,手术均选用全身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及CTA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3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8.6%和1.3%,3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5.8%和2.8%;12例患者随访中CTA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的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中远期脑卒中发生率,但远期存在再狭窄可能,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剥脱术 药物治疗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直径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庆华 殷允娟 +1 位作者 王鹏 吴清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直径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支架植入近期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根据支架植入术中所用预扩张球囊直径分为研究组(5 mm×30...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直径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支架植入近期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根据支架植入术中所用预扩张球囊直径分为研究组(5 mm×30 mm球囊,n=51)、对照组(4 mm×30 mm球囊,n=51).记录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狭窄率、对比剂浓度达峰时间和相对达峰时间.术后1个月随访手术前后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术后收缩压、心率低于术前(均P<0.05),但手术前后收缩压、心率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对比剂浓度达峰时间、相对达峰时间低于术前(均P<0.05),研究组术后达峰时间、相对达峰时间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个月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低于术前(均P<0.05),研究组术后狭窄率、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4 mm、5 mm直径球囊应用于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但5 mm球囊预扩张改善重度狭窄的血液流动学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症状动脉重度狭窄 动脉支架植入术 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迪 高众 +2 位作者 王苏平 钱永 杨秋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0-1101,共2页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发展迅速。2010年CREST试验显示,不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综合风险无显著差异。而CEA的心...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发展迅速。2010年CREST试验显示,不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综合风险无显著差异。而CEA的心肌梗死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CAS可作为CEA的替代治疗,尤其是在颈部解剖特点不适合完成CEA的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4例行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这一微创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技术 老年患者 内支架成形 临床分析 皮血管 动脉支架成形术 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郭梅 龚海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 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流灌注 直线回归分析 手术前后 回归模型 狭窄程度 回顾分析 影像学资料 半定量分析 手术后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脑氧饱和度监测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于芸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27-829,共3页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目前治疗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常用外科方法[1]。患者能否从CEA手术中获益,取决于围术期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术后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包括血栓栓塞和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目前治疗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常用外科方法[1]。患者能否从CEA手术中获益,取决于围术期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术后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包括血栓栓塞和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2]。围术期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操作引起的斑块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剥脱术 脑氧饱和度 近红外光谱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cerebral 后神经系统 监测 高灌注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长期随访的警示
9
作者 蒋丽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57-157,共1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被认为是预防症状性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发生卒中的有效方式。一些前瞻性随机试验已证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可以作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其疗效并不优于CEA。目前极其缺乏两者疗效相比的长期随访...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被认为是预防症状性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发生卒中的有效方式。一些前瞻性随机试验已证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可以作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其疗效并不优于CEA。目前极其缺乏两者疗效相比的长期随访资料。为此,Steinbauer等报道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单中心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置入术 长期随访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前瞻随机试验 动脉内膜切除术 治疗方式 随访资料 随访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