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迟发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正松 石忠松 +1 位作者 齐铁伟 戴钦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5-145,共1页
关键词 迟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血管内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铃铛 宋毅 +5 位作者 冯清林 刘明冬 范仕兵 杜江峰 张鹏 冯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394-398,共5页
目的研究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CVS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SAH患者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高血压史、... 目的研究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CVS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SAH患者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Fisher分级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发生SCVS的患者共3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CVS组与非SCVS组在年龄、高血压、吸烟、脑室内积血、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血管痉挛程度、尼莫地平使用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龄、高血压史、Fisher分级是发生SCVS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0.567、1.982和2.713;而尼莫地平的使用是SCVS发生的保护因素,OR为0.799。结论 SAH后SCVS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年龄、高血压史、Fisher分级是SCVS的独立危险因素,尼莫地平使用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浓度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久君 何朝晖 +1 位作者 唐玖宁 车旭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动脉瘤破裂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先对可能影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目的探讨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动脉瘤破裂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先对可能影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血红蛋白浓度与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P=0.0023)。多因素分析提示在调整了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混杂作用后,血红蛋白浓度与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在110~120g/L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最低(P〈0.01)。结论血红蛋白浓度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在一定水平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毅明 李明昌 +3 位作者 石忠松 齐铁伟 郭少雷 黄正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8-502,共5页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治疗作用。方法3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48 h内,随机分到生理盐水组(A组)、硫酸镁治疗1组(B组)、硫酸镁治疗2组(C组),B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治疗作用。方法3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48 h内,随机分到生理盐水组(A组)、硫酸镁治疗1组(B组)、硫酸镁治疗2组(C组),B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10 mL后,继以每日25%硫酸镁40 mL静脉滴注,C组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20 mL后,继以每日25%硫酸镁80 mL静脉滴注,A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输入14 d并每日检测血清Mg2+浓度、血压及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6个月后随访并记录患者Glasgow Outcome Scall-Extended、Modified Rankin Scall用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17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A组7例,B组5例、C组5例;17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6个月GOSE评分,A组1/7例,B组3/5例、C组3/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9例患者中硫酸镁治疗组患者6个月后GOSE、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神经功能预后有改善倾向。然而,这些疗效评分差异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治疗安全且血清Mg2+水平较容易维持,硫酸镁有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趋势,但由于样本例数较少,其治疗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硫酸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喜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7-918,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7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10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年龄 Fisher分级 HUNT-HESS分级 吸烟 高血压 高血糖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