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17
1
作者 姜卫剑 王拥军 +5 位作者 杜彬 戴建平 王素香 王保国 王桂红 金旻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对侧椎动脉仅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区域 ,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 (孤立性后组循环 ) ,1例为狭窄的椎动脉直接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部 10例 ,位于颅内段 6例 ,1例患者为椎动脉近端 2处狭窄。MoriA型病变 12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平均狭窄率从 73.2 % (5 0 %~ 95 % )下降到 5 .1% (0~ 30 %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1~ 12个月 (平均 4 .4个月 ) ,按Malek评分 ,疗效极好 15例 ,疗效较好 1例。结论 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进行内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诊断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 内支架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子亮 孟艳莉 +4 位作者 李天晓 翟水亭 曹会存 薛绛宇 白卫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目的通过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MRI、DSA和CTP检查,了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部位、侧支循环、脑血流灌注等情况,并判断其相关性,筛选介入治... 目的通过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MRI、DSA和CTP检查,了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部位、侧支循环、脑血流灌注等情况,并判断其相关性,筛选介入治疗的适应人群。结果CTP0期与侧支循环1级(r=0.764,P=0.046)和2级(r=0.944,P=0.00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CTPⅠ期与侧支循环0级(r=0.905,P=0.005)和1级(r=0.969,P=0)具有很好的相关性;CTPⅡ期与侧支循环0级(r=0.889,P=0.007)和1级(r=0.923,P=0.003)有很好的相关性;颅外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CTP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62和0.966)。结论选择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适应证时要综合分析MRI、DSA和CTP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经皮腔内支架成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子亮 李天晓 +5 位作者 翟水亭 曹会存 薛绛宇 孟艳莉 白卫星 刘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2例患者: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8例;单纯基底动脉狭窄5例;优势或“孤立”椎动...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2例患者: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8例;单纯基底动脉狭窄5例;优势或“孤立”椎动脉狭窄合并基底动脉串联病变2例。治疗的24处病变:椎动脉开口8例,V4段椎动脉9例,基底动脉7例;Mori A型病变16例,B型病变8例。结果22例患者技术成功率95%,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8.3%,术后残余狭窄率平均15%(P〈0.01)。除1例基底动脉支架成形致血管破裂出血死亡,余病例在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7例患者随访1~24个月(平均13.5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12例,2分者4例,3分者1例。结论症状性椎基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疗效确切,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仍较大,临床就其适应证和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 动脉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逆转的孤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1例
4
作者 逯青丽 孙超 +6 位作者 宋沉生 刘国正 刘佩 刘燕 常乔乔 蔺雪梅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9-774,共6页
孤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ISBAS)的相关研究较少,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文报道1例ISBAS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6个月后,影像学最终发生逆转的诊疗经过。该患者发病时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入院后... 孤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ISBAS)的相关研究较少,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文报道1例ISBAS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6个月后,影像学最终发生逆转的诊疗经过。该患者发病时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入院后病情迅速恶化,影像学检查显示基底动脉次全闭塞。患者拒绝血管内治疗,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治疗3个月和6个月随访的MRA检查显示,患者基底动脉狭窄逐渐改善,最终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症状动脉狭窄 抗血小板治疗 降脂 影像学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5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缺血卒中 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郁芳 蒋初明 +5 位作者 李冬华 叶容臻 李宇东 李燕 张静 缪中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0期692-696,共5页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术 -动脉 狭窄 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巧玉 刘嘉慧 +1 位作者 徐琳颖 季晓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治疗方式作一综述,旨在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眩晕症 临床疗效 -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狭窄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谭泽锋 杨万勇 徐安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狭窄及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4例MCA或B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人资料.采用TCD诊断症状性MCA、BA狭窄并判定其狭窄程度.观察症状性MCA、BA狭...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狭窄及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4例MCA或B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人资料.采用TCD诊断症状性MCA、BA狭窄并判定其狭窄程度.观察症状性MCA、BA狭窄及其严重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症状性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57.70%)明显高于非症状性狭窄组(36.60%).Logistic回归显示症状性MCA或BA狭窄、女性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60、2.010.无狭窄及无症状性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症状性MCA、BA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7.2%、46.1%、65.2%和61.9%,各组间进展性卒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中度症状性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危险性最高.有良好侧枝循环代偿的重度狭窄病人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33.33%,低于无明显侧枝循环代偿者的88.88%,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症状性MCA、BA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密切相关,中度症状性MCA、BA狭窄发生进展性卒中危险性最高.良好侧支循环可能是重度症状性MCA狭窄进展危险较中度狭窄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 症状狭窄 狭窄程度 进展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令强 张之营 +1 位作者 缪中荣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4例,另1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多发重度狭窄。狭窄率80%~95%,狭窄段长度10~20mm。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血管残余狭窄均小于20%,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全部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均消失。本组5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分别行DSA检查随访,均未发现再狭窄,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近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重度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6 位作者 丁素菊 邓本强 张永巍 洪波 许奕 周晓平 张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报告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方法 14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9例恢复正常管径,5例狭窄程度减少80%以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TIA再发作或中风;8... 目的 报告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方法 14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9例恢复正常管径,5例狭窄程度减少80%以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TIA再发作或中风;8例影像学随访6-12个月,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早期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需要远期的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支架成形术 治疗 症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Apollo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帆 蔡玉琴 +4 位作者 郭贵军 郜利会 吕彦锋 徐国栋 孟庆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pollo支架治疗18例症状性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基础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pollo支架治疗18例症状性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基础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8例中,14例mRS评分≤2分,4例mRS评分>2分。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 动脉狭窄 球囊扩张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分期治疗——支架置入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
13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461-461,共1页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很高,需要进行积极的预防治疗。已有文献报道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可使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再通。日本Ota教授等将血管内介入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在患者接受...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很高,需要进行积极的预防治疗。已有文献报道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可使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再通。日本Ota教授等将血管内介入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在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使用药物稳定患者后循环血流约1~2个月,然后进行颞浅动脉一小脑上动脉旁路移植术。有3例患者接受了上述治疗,其中2例为椎动脉狭窄,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或强化药物治疗后症状仍加重。接受上述分期治疗后,3例患者均再无症状发作。研究者认为,这种分期手术对某些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分期治疗 支架置入 血管旁路移植术 症状 动脉旁路移植术 短暂脑缺血 后循环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田德名 朱玉胜 +1 位作者 周逢春 张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3期3318-3321,3326,共5页
目的:研究CTA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因椎基底动脉狭窄在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就诊的1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 目的:研究CTA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因椎基底动脉狭窄在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就诊的1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采用CTA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神经功能损伤标志物、炎症反应相关分子、斑块性质相关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后循环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IA组且不稳定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TIA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患者血清中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的含量均高于TIA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纤维斑块患者血清中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的含量均高于钙化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中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的含量均高于纤维斑块患者。结论:CTA能够准确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且与神经损伤程度、斑块性质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CT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楚怀 卓大宏 +2 位作者 赖在文 毛玉蓉 陈颖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8-102,共5页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 旋转复位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峰 刘永晟 +2 位作者 纪东华 陶定波 孙晓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在 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 ,11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TCD示血流通畅 ,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动脉 成形术 症状 内支架 腔内 狭窄程度 患者 内膜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清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作用的临床观察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孟胜喜 霍清萍 +7 位作者 王兵 彭文波 王宇新 梁芳 黄侃 汪天湛 谈嘉路 李文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研究恒清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方法:收集VBI眩晕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9)及对照组(67)。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下,治疗组采用恒清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疗... 目的:研究恒清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方法:收集VBI眩晕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9)及对照组(67)。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下,治疗组采用恒清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疗程4周,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眩晕症状评分、欧洲眩晕量表及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经颅多普勒检测(TCD)及生化检查,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S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51%,对照组总有效率73.1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眩晕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降低(P<0.01),EEV分值及DHI分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两侧VA和BA的Vp、Vm均升高(P<0.05或P<0.01),两侧VA和BA的PI和RI均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的TC下降(P<0.05),HDL-C升高(P<0.05),ASI明显下降(P<0.01),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RBC聚集指标、纤维蛋白原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恒清汤对VBI眩晕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VA和BA血流速度,降低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ASI,改善血流变指标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清汤 -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作用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逄锦峰 魏盾 +1 位作者 孙绪腾 赵长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 方法 对24 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 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 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 方法 对24 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 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 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 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 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 结论 椎 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以缓解椎 基底动脉 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动脉 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 成形术 -动脉 颅内段 无效 根据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徐晓彤 姜卫剑 +4 位作者 杜彬 董可辉 金旻 王清河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1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7例,狭窄57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d内的卒中事件8例,30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d内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动脉 狭窄 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迟路湘 史树贵 +6 位作者 陈康宁 范文辉 张临洪 何国厚 陈贞芳 丁宇 胡冬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0-228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1例为串联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9例,位于颈部椎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17例。Mori A型病变24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28例平均狭窄率为81.3%,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17例患者,时间为6个月,M alek评分为1分者15例,2分者2例。其中3例经DSA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狭窄 支架 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