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英文)
1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4 位作者 邓本强 洪波 许奕 张永巍 张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84-128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症状性狭窄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 方法 :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起始段狭窄部位 ,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1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 ,均...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症状性狭窄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 方法 :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起始段狭窄部位 ,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1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 ,均成功地采用支架成形术 ,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 72 .5 %和 13.3%。临床随访 3~ 15个月 ,15例症状完全缓解 ,2例好转 ,1例症状无改善。血管造影随访 3~ 12个月无 1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 ,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需要有长期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可行 近期疗效 球囊扩张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康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85-390,共6页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25%~40%,70%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动脉-动脉栓塞所致。由于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原因,椎动脉起始部(vertebral artery origin,VAO)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因而成为了后循环缺血最重要的原因[1]。研究表...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25%~40%,70%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动脉-动脉栓塞所致。由于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原因,椎动脉起始部(vertebral artery origin,VAO)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因而成为了后循环缺血最重要的原因[1]。研究表明,9%~33%的后循环缺血性的患者有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VAOS)或闭塞[2-3]。据新英格兰后循环缺血登记的年发病率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起始狭窄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17
3
作者 姜卫剑 王拥军 +5 位作者 杜彬 戴建平 王素香 王保国 王桂红 金旻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对侧椎动脉仅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区域 ,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 (孤立性后组循环 ) ,1例为狭窄的椎动脉直接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部 10例 ,位于颅内段 6例 ,1例患者为椎动脉近端 2处狭窄。MoriA型病变 12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平均狭窄率从 73.2 % (5 0 %~ 95 % )下降到 5 .1% (0~ 30 %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1~ 12个月 (平均 4 .4个月 ) ,按Malek评分 ,疗效极好 15例 ,疗效较好 1例。结论 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进行内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诊断 症状基底动脉狭窄 内支架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峰 刘永晟 +2 位作者 纪东华 陶定波 孙晓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在 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 ,11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TCD示血流通畅 ,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动脉 成形术 症状 内支架 腔内 狭窄程度 患者 内膜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防治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慧玭 李慎茂 张广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0-1003,共4页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方法不断发展。口服药物治疗、各种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与磁化支架等为解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各种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起始 支架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的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华扬 孟秀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471-476,共6页
关键词 起始 动脉 狭窄 影像学 缺血卒中 颈内动脉系统 致死疾病 后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积极药物治疗后闭塞后介入再通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倪贵华 赵卫东 +4 位作者 田向阳 倪小宇 孙波 陈林芳 丁涟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58-760,共3页
患者男,75岁,“一过性意识不清1d”入院。患着于入院前1d晚间跳舞时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跌倒,当时无抽搐,约2min后清醒.仍感头昏不通,拟“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收入我科.
关键词 动脉起始狭窄 闭塞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长期随访结果
8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共1页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Chen等回顾性研究了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47例患者。研究者们对纳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术指征、手术过程、临床及介入影像随访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一...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Chen等回顾性研究了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47例患者。研究者们对纳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术指征、手术过程、临床及介入影像随访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一例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起始 随访结果 支架治疗 药物洗脱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狭窄 症状 人口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闫宏伟 徐善才 +1 位作者 张广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8-381,共4页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与后循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正相关,一旦发生将严重破坏患者的生存质量。25%~30%的后循环卒中由椎动脉狭窄引起。椎动脉狭窄可以发生于颅外段或颅内段,而椎动脉起始部是后循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最常见的部位,...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与后循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正相关,一旦发生将严重破坏患者的生存质量。25%~30%的后循环卒中由椎动脉狭窄引起。椎动脉狭窄可以发生于颅外段或颅内段,而椎动脉起始部是后循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造成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起始 支架置入 狭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巧玉 刘嘉慧 +1 位作者 徐琳颖 季晓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治疗方式作一综述,旨在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基底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四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军 缪中荣 +5 位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吉训明 秦晓红 宋庆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50-353,共4页
目的 通过应用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以探讨防止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例患者,1例右颈内动脉C4段重度狭窄伴左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1例右侧大脑中动... 目的 通过应用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以探讨防止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例患者,1例右颈内动脉C4段重度狭窄伴左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病变狭窄程度经DSA造影证实均在90%以上,狭窄长度为13-15 mm。在全身麻醉下,以Seldinger's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置入6 F动脉鞘,使用6 F Envoy导引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将CypherTM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 结果 DSA造影证实:1例右颈内动脉C4段伴左椎动脉开口狭窄,管径恢复正常,2例椎动脉V4段及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中已有应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尝试,临床效果及能否预防再狭窄,尚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治疗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动脉开口重度狭窄 预防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1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共1页
德国莱比锡Park医院Werner等报道了该中心使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经验。他们在2003至2008年,采用紫杉醇涂层支架治疗28例(男17例,平均年龄66岁)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
关键词 动脉起始 支架治疗 药物洗脱 狭窄 动脉颅外段 PARK 平均年龄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30例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东 李慎茂 +3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焦力群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 动脉颅外段 动脉开口 重度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MRA与DSA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汪璇 李明华 +3 位作者 方淳 潘玉萍 李文彬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疾病 DSA检查 增强MRA 颅颈 颅内血管狭窄 颅外颈动脉 -基底动脉 Willis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一例
15
作者 范一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64-365,共2页
每一台手术完成后,尤其是疑难病例,都像通过了学生时代的一门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患者的预后得到评定.但学生可以毕业,而医师却永无终点.因为对不同患者的同一种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是不同的.我的职业生涯就在这样... 每一台手术完成后,尤其是疑难病例,都像通过了学生时代的一门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患者的预后得到评定.但学生可以毕业,而医师却永无终点.因为对不同患者的同一种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是不同的.我的职业生涯就在这样一次次大考中进步着.对每次满意的手术,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而这一次我却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起始闭塞 血管内治疗 病例报告 手术治疗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