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症状性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磁共振影像特征与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金贝贝 温馨如 宋建勋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脑症状性发育性静脉畸形(symptomatic 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SDVA)是发育性静脉畸形因静脉高压、血栓形成或占位效应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亚型,常见表现包括出血、癫痫、头痛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MRI是SDVA诊断及症状评估... 脑症状性发育性静脉畸形(symptomatic 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SDVA)是发育性静脉畸形因静脉高压、血栓形成或占位效应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亚型,常见表现包括出血、癫痫、头痛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MRI是SDVA诊断及症状评估的核心工具,其多序列成像能力可清晰显示DVA特征性“海蛇头”征象,即放射状髓静脉汇聚至引流静脉,多模态MRI技术可以全面分析病变血流动力学、脑实质损伤及并发症。目前,尽管MRI在关于SDVA的研究中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仍存在病理验证缺失及病理生理机制不明等局限性。本文系统总结MRI在SDVA及其伴发病变影像学特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强调多模态MRI技术在提升诊断精度、揭示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临床医生针对SDVA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发育性静脉畸形 血管畸形 引流静脉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治愈性栓塞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特征分析
2
作者 高文龙 于增鹏 +2 位作者 唐俊 吴宣萱 梁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归纳总结单中心治愈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9月至2023年8月期间诊治的36例治愈性栓塞cAV... 目的本研究旨在归纳总结单中心治愈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9月至2023年8月期间诊治的36例治愈性栓塞cAVM患儿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诊治的81例非治愈性栓塞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总结分析获得治愈性栓塞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血管构筑特征以及手术相关资料。结果36例获得治愈性栓塞的cAVM患儿中,男26例、女10例;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5岁;畸形团以幕上(28/36,77.8%)、小型(23/36,63.9%)、浅部(23/36,63.9%)、非功能区(27/36,75.0%)为主;供血动脉以浅动脉(29/36,80.5%)、单支供血(27/36,75.0%)和无扩张及狭窄结构异常(28/36,77.8%)为主;静脉引流以浅静脉(26/36,72.2%)、单支引流(31/36,86.1%)和无扩张及狭窄结构异常(30/36,83.3%)为主;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级18例,Ⅱ级14例,Ⅲ级4例;2例(2/36,5.6%)发生出血性并发症,1例(1/36,2.8%)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0~2分34例(34/36,94.4%),≥3分2例(2/36,5.6%);出院后平均随访35.5个月,末次随访时mRS评分为0~2分35例(35/36,97.2%),≥3分1例(11/36,2.8%)。治愈性栓塞与非治愈性栓塞患儿在cAVM大小(χ^(2)=7.571,P=0.014)及病变部位深浅(χ^(2)=4.263,P=0.039)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变部位为幕上或幕上(χ^(2)=0.183,P=0.668)、功能区或非功能区(χ^(2)=0.145,P=0.70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愈性栓塞治疗儿童cAVM预后较好。SM分级较低,且血管构筑较简单的患儿容易实现治愈性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栓塞 治疗 血管构筑特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下颌畸形中央尖分别合并根尖周囊肿和发育性牙源性囊肿1例
3
作者 张世龙 苏恒 +1 位作者 满其文 余自力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6,共3页
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 deformity)是一种牙齿形态发育异常,畸形中央尖折断所引起根尖周囊肿(炎症性牙源性囊肿)较为常见并可以预测其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但合并发育性牙源性囊肿鲜有报道。发育性牙源性囊肿(developmental odontogenic ... 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 deformity)是一种牙齿形态发育异常,畸形中央尖折断所引起根尖周囊肿(炎症性牙源性囊肿)较为常见并可以预测其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但合并发育性牙源性囊肿鲜有报道。发育性牙源性囊肿(developmental odontogenic cyst)是由牙齿发育和/或萌出过程中的某些异常所导致的病理性上皮衬里空洞,目前对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的组织来源和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深入,许多理论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之上。本文报道1例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畸形中央尖,一侧伴发根尖周囊肿,另一侧伴发发育性牙源性囊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畸形中央尖 根尖周囊肿 发育牙源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评估及外科治疗进展
4
作者 聂玉婷 李宇 朱光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0-494,共5页
脑性瘫痪常伴有肢体畸形, 包括上肢、髋、膝、踝、足畸形等, 给患儿的生活和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膝关节屈曲畸形是脑性瘫痪患儿肢体畸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支具治疗、康复锻炼、肉毒素治疗、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以... 脑性瘫痪常伴有肢体畸形, 包括上肢、髋、膝、踝、足畸形等, 给患儿的生活和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膝关节屈曲畸形是脑性瘫痪患儿肢体畸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支具治疗、康复锻炼、肉毒素治疗、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以及外固定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案的具体适应证不同, 目前暂无相应的共识或指南。本文对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形成原因、评估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为脑性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瘫痪 膝关节屈曲畸形 下肢畸形 症状评估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完整的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赵小佩 肖婷婷 徐萌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49-754,共6页
目的分析房间隔完整的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IA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心脏中心,经超声心动图、心脏CTA或外科手术证实为PAPVC-IAS的患儿共16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分析房间隔完整的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IA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心脏中心,经超声心动图、心脏CTA或外科手术证实为PAPVC-IAS的患儿共16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预后转归。结果16例患儿中男7例、女9例,首次确诊年龄为4~101月龄。异位引流路径以心上型最为常见,其中左上肺静脉经过垂直静脉汇入左无名静脉7例(43.7%),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入上腔静脉3例(18.8%);其次为心下型,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至下腔静脉4例(25.0%);最少见的为心内型,肺静脉直接引流入右房2例(12.5%)。继发表现为右房、右室轻微增大,31.2%(5/16)的患儿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达到手术指征的患儿可给予手术治疗,PAPVC修复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结局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房间隔完整的肺静脉异位引流由于临床症状轻微,早期容易漏诊。若发现不能解释的房室扩大或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应考虑该病的诊断。该病通过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完整 部分静脉异位引流 心血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手术策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培峰 曹勇 +2 位作者 蔡楚伟 许海雄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0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 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展开分析。 结果男性、女性患者各6例,年龄12~72岁,中位年龄31.92岁,均以症状性脑出血起病。其中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根据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形态将患者归纳为5种模式:①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和(或)前方汇入直窦或Galen’s静脉的末端(3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②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侧方汇入岩上窦(3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③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外侧方汇入同侧的乙状窦(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④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汇入横窦(2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⑤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腹侧进入四脑室汇入室管膜静脉(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术后所有患者无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水肿,其中1例术后急诊行枕下减压术。所有手术患者在平均随访34.3个月内预后良好且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 结论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终末分支通常覆盖于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前上方,本研究中未发现发育性静脉畸形的主干向下方扩展,手术以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策略并未引起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 发育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形态 手术策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7
作者 杨嘉欣 何春渝 +2 位作者 刘蕾 陈文博 谢艳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信息,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8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对纳入模型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20项研究,共30个预测模型。纳入模型ROC曲线的AUC值范围为0.42~0.94。24个(80%)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对不同结局的定义和算法的区分度有明显差异。最常见的预测因子包括NIHSS评分、年龄、梗死的影像学征象或评分、血糖、收缩压和抗血小板药物。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呈现出建模算法多样化、模型性能更佳化、预测因素多元化等特点,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校准模型。此外,应更加关注模型的更新与外部验证,提高其外推性及临床效用,从而发挥模型更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颅内出血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静脉畸形保留与否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雷 古斌 刘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过程中是否保留发育性静脉畸形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5月手术治疗的41例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性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过程中是否保留发育性静脉畸形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5月手术治疗的41例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性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保留畸形静脉分为保留组(23例)和未保留组(1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Karnofsky评分(KPS评分)、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3个月KPS评分;进一步分别探究在病变最大径≥18 mm、深度≥21 mm以及病变累及功能区时,畸形静脉的保留与否对术后功能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病灶均获得全切。经对比发现保留组明显缩短了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P<0.05),并且术后1周KPS评分、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以及术后3个月KPS评分与未保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病变直径≥18 mm时,保留组和未保留组各项术后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当病变深度≥21 mm或病变累及功能区时,保留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减少术后1周脑水肿体积以及缩短术后住院天数(P<0.05),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过程中,力争保留畸形静脉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当病变位置深或者累及功能区时,保留畸形静脉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畸形 发育静脉畸形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高压引发静脉塌陷与搏动性耳鸣的生物力学研究
9
作者 田山 黄超 +1 位作者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3-383,共1页
目的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是一种与心率同步的客观性耳鸣,长期罹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高颅内压是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尚未明确,最近的临床影像发现,颅内压的升降与静脉窦的狭窄或扩张密切相关,而对二者的定量化分析... 目的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是一种与心率同步的客观性耳鸣,长期罹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高颅内压是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尚未明确,最近的临床影像发现,颅内压的升降与静脉窦的狭窄或扩张密切相关,而对二者的定量化分析目前仍然欠缺。本研究旨在探究颅内压-静脉窦形态-搏动性静脉声的定量化关系,以期为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疗提供相应的生物力学支撑。方法体外物理模型与数值仿真方法相结合。体外物理实验设置3种横静脉窦形态工况(引流等势、引流劣势、发育不全),利用近生理血液循环模拟-颅内压加载-搏动性静脉声采集实验系统,分析不同工况下在高颅内压(150 mm H_(2)O)加载下搏动性静脉声的RMS声压和频率特征。同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高颅内压状态下静脉窦形态及内部血流场变化。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模拟颅内压的增高,引流劣势和发育不全相较于引流等势更易被诱发产生搏动性耳鸣,且搏动性噪声的强度随着模拟颅内压的增高亦呈上升趋势。数值仿真表明,随着颅内压增高,双侧横窦的流量分配差距逐渐扩大,表现出明显的极端化。结论本研究定量化揭示了横窦引流差异及颅内压高低与搏动性静脉声之间的关系,即引流劣势、横窦发育不全可能是引发搏动性耳鸣的危险因素,而在高颅内压状态下,这两种情况下的双侧横窦引流会进一步极端化,进而被诱发产生搏动性耳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 颅内压增高 横窦 发育不全 颅高压 静脉 血液循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静脉直径比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PICC相关血栓的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许汇娟 刘颖 +3 位作者 姚嘉丽 姚晶晶 陈敏 邱甜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静脉直径比在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留置PICC的273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彩超监测有症状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目的探讨PICC导管/静脉直径比在预测血液肿瘤患者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方法选取留置PICC的273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彩超监测有症状性血栓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导管/静脉直径比最佳临界值。结果6.23%患者发生了有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导管/静脉直径比35%~45%、≥46%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的风险分别是≤34%患者的16.762、15.529倍。导管/静脉直径比38%是预测导管相关血栓的最佳临界值。结论导管/静脉直径比与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有症状性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置管操作时,应尽可能保证该比值≤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 导管/静脉 症状血栓 最佳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及其伴发病变的MRI表现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建勋 张水霞 +2 位作者 鲁虹霞 梁久平 彭华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8-522,共5页
目的评价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在不同MR序列的表现及其与伴发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DVAs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分析MRI不同序列DVAs及其伴发病变的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 1例多发DVAs合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多发DVAs合并右侧... 目的评价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在不同MR序列的表现及其与伴发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DVAs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分析MRI不同序列DVAs及其伴发病变的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 1例多发DVAs合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多发DVAs合并右侧侧脑室出血,3例多发DVAs未合并其他疾病。8例单发DVAs合并单发海绵状血管瘤,5例合并星形细胞瘤,1例合并颅内血肿,19例为单纯单发DVAs。16例DVAs病灶在T1WI呈点、条或小斑片状低信号,15例病灶在T1WI上未见显示;T2WI上16例病灶呈点、条或小斑片状低信号,5例病灶呈条状、片絮样高信号,10例在T2WI上未见显示;19例病灶DWI序列呈斑片状、条状低信号,8例呈等信号;10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患者中8例呈树枝状低信号,可见典型海蛇头征,2例未显示DVAs病灶;30例行3D-T1WI增强扫描的患者DVAs病灶均可清晰显示,19例显示典型海蛇头征及粗大引流静脉。结论常规MR序列可显示部分DVAs存在的伴发病变,DWI显示DVAs病变优于常规序列,SWI和3D-T1WI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DVAs并显示引流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静脉异常 磁共振成像 引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门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茂强 辜小芳 +3 位作者 关俊 王仲朴 刘凤永 王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门静脉 (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 9例PV阻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5例以门静脉高压症、食管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 (2例继发于肝移植后 ,3例HCC合并PV癌栓 ) ,3例为PV血栓形成 ,另 1例继发于腹...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门静脉 (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 9例PV阻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5例以门静脉高压症、食管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 (2例继发于肝移植后 ,3例HCC合并PV癌栓 ) ,3例为PV血栓形成 ,另 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手术。 4例采取经皮经肝途径穿刺PV分支 ,5例用TIPS途径。支架置入 4例、球囊扩张成型 6例次、局部溶栓和血栓清除 7例次。结果 治疗技术均成功 ,无重要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复查PV造影显示PV主干血流通畅。 3例腹部症状较明显的PV血栓形成患者 ,术后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随访时间 4~ 36个月 ,1例HCC患者于术后 11个月死于多器官转移 ;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术后患者 ,虽然PV主干恢复血流、临床症状曾一度改善 ,但于 12d后死于腹腔脓肿、多器官衰竭。其余 7例生存 ,Doppler超声复查证实PV主干血流通畅 ,患者未再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PV血栓相关症状。结论 介入微创技术 ,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局部溶栓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是治疗症状性PV阻塞的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静脉阻塞 介入治疗 PV 介入放射学 静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增强颅脑容积成像扫描诊断脑发育性静脉异常 被引量:9
13
作者 耿承军 夏云宝 +2 位作者 陈利华 杨晓亮 杨莉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3.0T MR增强颅脑容积成像扫描诊断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价值。方法分析24例临床诊断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MR平扫、增强及增强颅脑容积成像(BRAVO)。结果 24例中,22例可见单发脑发育性静脉异常,2... 目的探讨3.0T MR增强颅脑容积成像扫描诊断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价值。方法分析24例临床诊断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MR平扫、增强及增强颅脑容积成像(BRAVO)。结果 24例中,22例可见单发脑发育性静脉异常,2例多发;平扫病灶呈长T1短T2信号;常规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增强BRAVO扫描均清楚显示病灶内强化血管影;MIP、VR及MPR可多方位显示病灶的髓静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3.0T MR增强颅脑容积成像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发育静脉异常 颅脑容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精兵 王悍 +4 位作者 安潇 王麟川 高礼强 周志国 张贵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动脉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畸形后,超选择性病变动脉插管,用无水乙醇栓塞病变血管治疗。结...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动脉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畸形后,超选择性病变动脉插管,用无水乙醇栓塞病变血管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共进行12次治疗,无水乙醇用量5~25ml,11例肾动静脉畸形均成功栓塞,栓塞24~48h内肉眼血尿消失。术后l周内出现栓塞侧腰部酸痛、低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4~96个月无血尿复发,肾功能正常。结论经导管无水乙醇动脉栓塞安全有效、费用低廉,是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无水乙醇 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后路矫形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少强 陈伟 +2 位作者 吴彬彬 廖忠 梁珪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等因素有关[4、7、8],而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常合并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脊柱术后SSEH的原因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硬膜外血肿 矫形术后 症状 成人 脊柱术后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yx胶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鹏 赵卫 沈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介绍Onyx胶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4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18例,癫痫发作8例,头痛7例,神经功能障碍5例和偶尔发现2例。根据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4例,Ⅴ级... 目的介绍Onyx胶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4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18例,癫痫发作8例,头痛7例,神经功能障碍5例和偶尔发现2例。根据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4例,Ⅴ级2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Onyx胶液体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22例达到完全栓塞,10例80%~90%栓塞,5例60%~70%栓塞,3例50%左右栓塞。未能完全栓塞的18例中2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痊愈。11例发生并发症,导致1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6个月后血管造影随访,22例患者完全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性好,损伤小,Onyx胶适合作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材料,并能达到较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栓塞 ONYX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俊 胡庭杨 +1 位作者 袁建华 俞文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481-483,共3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畸形后,超选择性病变动脉插管,用明胶海绵、无水乙醇、弹簧钢圈等对病变血管进行栓...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畸形后,超选择性病变动脉插管,用明胶海绵、无水乙醇、弹簧钢圈等对病变血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所有7例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都成功栓塞,栓塞24h内7例肉眼血尿消失,术后1周内可有栓塞侧腰部酸痛、低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6~98个月无血尿复发,肾功能正常。结论经导管肾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动脉栓塞安全有效,对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肝静脉及门静脉发育异常伴三尖瓣下移畸形的超声表现
18
作者 冯丽萍 张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315-316,共2页
关键词 三尖瓣下移畸形 静脉发育异常 超声表现 静脉 先天 心慌气短 心包积液 劳力 肝脾大 浮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治愈性栓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鹏 沈进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439,共5页
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不断完善,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血管构筑认识逐渐提高,治愈性栓塞已经成为治疗BAVM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治愈性栓塞BAV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血管构筑、S-M分级、治疗方法、栓塞材料和并发症预防进... 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不断完善,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血管构筑认识逐渐提高,治愈性栓塞已经成为治疗BAVM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治愈性栓塞BAV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血管构筑、S-M分级、治疗方法、栓塞材料和并发症预防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栓塞 栓塞材料 并发症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选择诊治隐匿性颅内动静脉畸形一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2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9-260,共2页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检查未发现异常(图2),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6个月后于当地医院复查DSA,未见明显异常(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治疗 栓塞 隐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