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肺纤维化在病证结合模式指导下的疗效评价体系框架 被引量:14
1
作者 臧凝子 庞立健 +1 位作者 刘创 吕晓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18-2123,共6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的特殊类型,目前尚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药手段治疗IPF的临床试验开展较多,但评价标准、指标的选取却各有不同,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认识。本文从病证结合诊...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的特殊类型,目前尚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药手段治疗IPF的临床试验开展较多,但评价标准、指标的选取却各有不同,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认识。本文从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角度,概括和整理目前广泛应用的评价手段,结合最新诊疗规范的要求,提出了该病的疗效评价体系框架,并对框架内重要指标、方法进行阐述。以期由此完善临床试验设计,为今后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证据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病证结合模式 诊疗规范 疗效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证结合模式下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余霖 高清华 +4 位作者 周燕萍 周姝含 张思依 闫海琳 吕文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5年第8期2323-2330,共8页
目的 系统梳理病证结合模式下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现状,为优化该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近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归纳分析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思路、评价体系及存在问... 目的 系统梳理病证结合模式下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现状,为优化该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近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归纳分析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思路、评价体系及存在问题。结果 现有模型多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湿热环境暴露,复合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化学刺激构建病证结合模型,通过宏观体征、胃肠功能指标、炎性因子及肠道菌群等指标评价模型有效性,但仍存在模型稳定性不足、证候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结论 病证结合模式能较好模拟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特征,但需加强多模态评价体系构建与分子机制研究。可通过多学科技术融合推动动物模型标准化建设,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更精准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结合模式 脾胃湿热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医药学与转化医学 被引量:19
3
作者 罗国安 王义明 +2 位作者 梁琼麟 谢媛媛 范雪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动物-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新医药学 结合-整合-融合 “系统-系统”相互作用 整体系统生物学 结合”临床诊断模式 方、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 “临床-动物-临床”的新药研发模式 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