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FE结合GC-MS/O分离分析29种淡香型天然香辛料香气活性成分 被引量:4
1
作者 蒲丹丹 孟瑞馨 +3 位作者 曹博雅 郑瑞仪 孙宝国 张玉玉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8,158,共15页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萃取(SAFE),分离富集29种淡香型天然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GC-MS/O)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将各类香气活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构建相关系数矩阵网络,建立了不同香辛料的网...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萃取(SAFE),分离富集29种淡香型天然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GC-MS/O)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将各类香气活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构建相关系数矩阵网络,建立了不同香辛料的网络可视化图。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44种香气活性成分,其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为151种,包括烯烃类31种、醇类20种、酯类13种、酮类18种、醛类13种、酚类10种、含硫类11种、酸类9种、醚类6种、烷烃类7种和含氮类4种。芳樟醇和香兰素分别在28、25种淡香型香辛料中检出。香荚兰、枯茗、芒果和月桂叶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分别为香兰素、4-异丙基苯甲醛、柠檬醛和4-异丙基苯甲醛;枫茅、月桂叶、豆蔻、甘牛至、草果、迷迭香、罗幌子和藏红花中醇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香叶醇、α-松油醇、桉叶油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4-萜品醇、桉叶油醇、(1α,2α,5α)-2-甲基-5-(1-甲基乙基)-双环[3.1.0]己-2-醇;刺柏、圆叶当归、姜黄、甘草、迷迭香、调料九里香和菖蒲中的烯烃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茴香脑、大根香叶烯、α-姜黄烯、反-菖蒲烯、β-瑟林烯、洋芹脑和茴香脑;蒙百里香、葫芦巴、罗幌子中主要的酚类化合物为丁香酚;刺山柑、欧芹中主要的酯类化合物为乙酸松油酯;芒果、香椿中的含硫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最高,分别为3-甲硫基丙醛和1-甲基乙基丙基二硫;芝麻主要以2,6-二甲基吡嗪和4-烯丙基苯甲醚为主;石榴和山奈的主要香气活性成分为茴香脑;杨桃的主要香气活性成分为水杨酸甲酯。29种淡香型香辛料分为4大类,其中香椿的介中心度最高,表明其在淡香型香辛料网络中起着核心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香型香辛料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嗅闻仪 香气活性成分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法分析3种悬钩子属植物的脂溶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
作者 张柯媛 胡筱希 +2 位作者 黄周锋 陆国寿 卢文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695,共11页
对比研究了3种悬钩子属植物(蔷薇梅、茅梅及覆盆子的脂溶性成分,并探究其体外药理活性。对3种植物的脂溶性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3种植物的脂溶性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通过DPPH/ABTS^(+)清... 对比研究了3种悬钩子属植物(蔷薇梅、茅梅及覆盆子的脂溶性成分,并探究其体外药理活性。对3种植物的脂溶性进行提取,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3种植物的脂溶性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通过DPPH/ABTS^(+)清除自由基方法测定3种植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比较了3种植物的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共鉴定出104个化合物。蔷薇梅、茅梅和覆盆子中分别鉴定出54、51、51种化合物,分别占脂溶性成分总含量的68.33%、84.31%、80.27%;蔷薇梅、茅梅及覆盆子的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结果的IC50值分别6.67±2.14、0.07±0.02、3.78±1.04 mg/mL,清除ABTS+自由基测定结果的IC50值分别3.27±0.11、0.06±0.01、2.41±1.24 mg/mL,抗炎测定结果,与LPS模型组比较,蔷薇梅及覆盆子处理组的100、50、25μg/mL处理组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茅梅处理组100、50μg/mL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剂量的增加,NO含量有减少的趋势。三种悬钩子属植物中的成分主要是烷烃类、醇类、脂肪酸类成分,3种植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钩子属 脂溶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番石榴叶有效成分、抗氧化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朝丹 王秋菊 +5 位作者 李建强 冯春梅 任二芳 黄燕婷 宁琳 罗小杰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了联合评价浸渍法、热回流法、超声辅助乙醇和超声辅助低共溶试剂法(UADEE)对番石榴叶的提取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番石榴叶样品的显微结构,以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NaNO_(2)-Al(NO_(3))3比色法、福林酚法分别测定番石榴叶提取液的总... 为了联合评价浸渍法、热回流法、超声辅助乙醇和超声辅助低共溶试剂法(UADEE)对番石榴叶的提取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番石榴叶样品的显微结构,以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NaNO_(2)-Al(NO_(3))3比色法、福林酚法分别测定番石榴叶提取液的总皂苷、总黄酮、总酚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番石榴叶中黄酮单体的含量,LC-MS法分析其代谢物,并评估其抗氧化与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UADEE对番石榴叶细胞内部结构的破坏性最强,样品总皂苷、总黄酮与总酚含量分别为79.28、80.51、120.52mg/g,黄酮成分番石榴苷、萹蓄苷、瑞诺苷含量分别为7.96、7.74、3.99mg/g,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UADEE处理组中黄酮类、三萜类、酚类成分在番石榴叶总代谢物中分别占9.830%、27.267%、1.013%。UADEE组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45.18、904.67μg/mL,活性显著强于其他3组(P<0.05)。本研究结果为番石榴叶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及其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叶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法 有效成分 DPPH自由基清除率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GC-MS/O法比较18种浓香型天然香辛料香气活性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蒲丹丹 孟瑞馨 +3 位作者 曹博雅 郑瑞仪 孙宝国 张玉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8-1344,1392,共18页
采用溶剂萃取法,结合溶剂辅助蒸发(SAFE)装置,分离富集了18种浓香型天然香辛料的挥发性香气活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C-MS/O)对香气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192... 采用溶剂萃取法,结合溶剂辅助蒸发(SAFE)装置,分离富集了18种浓香型天然香辛料的挥发性香气活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C-MS/O)对香气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192种香气活性成分中,烯烃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为46种,其次为醇类39种、酯类29种、酮类22种、醛类20种、酚类13种、烷烃9种、酸类8种、醚类5种、含硫化合物1种。18种浓香型天然香辛料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分为4类:(1)以茴香脑为主的龙蒿、八角茴香、莳萝和小茴香;(2)以反式-肉桂醛、桉叶油醇为主的阴香;(3)以4-烯丙基苯乙酸酯和丁香酚为主的丁香、以桉叶油醇为主的小豆蔻、以乙酸桂酯为主的大清桂、以合成右旋龙脑、百里香酚和香芹酚为主的百里香、以反式-肉桂醛和丙位依兰油烯为主的桂皮、以左旋香芹酮为主的葛缕子、以黄樟素为主的肉豆蔻和以3-甲基苯甲酸乙酯为主的芹菜籽;(4)以芳樟醇和香叶醇为主的芫荽籽、以芳樟醇和4-烯丙基苯甲醚为主的甜罗勒、以乙酸芳樟酯为主的牛至、以肉豆蔻醚为主的多香果和以甲基丁香酚为主的香豆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香辛料 溶剂辅助蒸发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香气活性成分 食品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钱柳叶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勇 郭婷思 +7 位作者 谢敏 谭李宏 李文楚 郑豪 黄费炳 杨玉佩 王炜 翦雨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4-842,共9页
目的 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 Iljinskaja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青钱柳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C18反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 目的 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 Iljinskaja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青钱柳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C18反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paloside C(1)、cyclopaloside A(2)、juglanosides E(3)、vaccinin A(4)、ent-mururin A(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8)、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9)、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3)、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4)、香橙素(15)。总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为(1.83±0.04)μg/mL,化合物1、4~5分别为(29.48±1.86)、(0.50±0.07)、(0.71±0.07)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四氢萘醇苷类,化合物4~5、8~10、14为首次从青钱柳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较少见的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潜在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胡止痛方“病证-方药-成分-活性”关联性探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陶野 杨洪军 +4 位作者 林朔 唐仕欢 肖学凤 李德凤 许海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54-2060,共7页
"病证-方药-成分-活性"关联性研究有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本文以元胡止痛方为范例,从中医的角度阐述气滞血瘀型头痛与该方的功效;从现代医药学角度系统总结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元胡止痛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 "病证-方药-成分-活性"关联性研究有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本文以元胡止痛方为范例,从中医的角度阐述气滞血瘀型头痛与该方的功效;从现代医药学角度系统总结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元胡止痛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等。在此基础上,探索元胡止痛方"病证-方药-成分-活性"关联性,为揭示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胡止痛方 病症-方药-成分-活性 气滞血瘀证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桂花浸膏与净油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英杰 郭智鑫 +4 位作者 卞建明 谢秋涛 李高阳 汪凯 朱向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51-160,共10页
为分析与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桂花浸膏与净油挥发性成分及香气特征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桂花浸膏与净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 为分析与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桂花浸膏与净油挥发性成分及香气特征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桂花浸膏与净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并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香气雷达图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干燥方式下,桂花浸膏与净油样品中共鉴定挥发性成分有113种,不同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PLS-DA筛选出36种变量投影重要性大于1的标志性挥发性成分,对不同干燥方式浸膏和净油的区别判断预测准确率为99.6%。ROAV和香气雷达图结果表明,二氢-β-紫罗兰醇、香叶基香叶醇、壬醛、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对桂花浸膏和净油香气贡献较大,上述挥发性成分提供了花香、木香、果香气息,尤其是冷冻干燥提取的浸膏香气更为浓郁,PCA表明冷冻干燥有利于桂花浸膏和净油香味品质的提升。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干燥方式桂花浸膏与净油的挥发性成分及香气特征差异,为其产品的工艺优化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浸膏 桂花净油 干燥方式 亚临界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法分析20种辛香型香辛料香气活性成分 被引量:8
8
作者 曹博雅 蒲丹丹 +3 位作者 郑瑞仪 孟瑞馨 孙宝国 张玉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1-132,共12页
为研究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推进其加工和应用标准化进程,本实验利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分离提取香辛料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20种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嗅闻分析,在香辛料... 为研究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推进其加工和应用标准化进程,本实验利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分离提取香辛料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20种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嗅闻分析,在香辛料样品中共嗅闻到203种香气活性化合物(香气稀释因子≥9),主要由醇类、含硫类化合物、烯烃类、酯类、酮类、醛类、酚类、酸类组成,不同种类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所有样品可以很好地划分为3组。大蒜、大葱、小葱、洋葱的香气活性成分以含硫类化合物为主,其余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以烯烃类、醇类、酚类、酮类为主。含硫类香气活性成分在大蒜中检出含量最高,为3 484 777.68μg/kg,在大蒜中检出多种具有葱属植物风味特征的二硫醚、三硫醚等含硫类化合物;烯烃类香气活性成分在姜中检出含量最高,为72 847 224.14μg/kg,检出姜的主要香气成分α-姜烯、β-倍半水芹烯等;醇类香气活性成分和酮类香气活性成分在野薄荷中检出含量较高,分别为284 886.09μg/kg和196 167.66μg/kg,检出野薄荷的特征香气成分薄荷醇、香芹酮;醛类香气活性成分在木姜子中检出含量较高,为469 242.68μg/kg,检出木姜子的主要香气成分柠檬醛、香茅醛等。本研究解析了辛香型香料的关键香气成分,为其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香型香辛料 溶剂辅助蒸发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香气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牛膝药对抗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作用及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韩艺杰 袁开智 +2 位作者 王冰 张振秋 孙艳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5-258,I0012,共5页
目的研究何首乌-牛膝药对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筛选活性成分。方法采取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分析何首乌-牛膝药对指纹共有峰并进行成分确认;采用维甲酸复制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探讨何首乌-牛膝药对的抗骨... 目的研究何首乌-牛膝药对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筛选活性成分。方法采取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分析何首乌-牛膝药对指纹共有峰并进行成分确认;采用维甲酸复制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探讨何首乌-牛膝药对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应用SPSS分析色谱结果与肝、肾湿重、骨干湿比数据和ELISA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筛选何首乌-牛膝药对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结果HPLC-MS联用法分析结果共确定10个共有指纹峰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杯苋甾酮、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二苯乙烯苷、25-S-牛膝甾酮、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牛膝皂苷D。生物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何首乌-牛膝药对能使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骨钙素(BGP-OCN)指标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和血清I型胶原C端肽(CTX-1)降低;何首乌-牛膝药对组肝、肾指数明显下降,骨干湿比上升,体质量变化明显。结论何首乌-牛膝药对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筛选出作用最显著活性成分为没食子酸、β-蜕皮甾酮、大黄素和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牛膝药对 骨质疏松 维甲酸 ELISA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孢灵芝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0
作者 霍雅琴 王雨曦 +2 位作者 魏玉莲 张怡轩 袁海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研究窄孢灵芝Ganoderma angustisporum J.H.Xing,B.K.Cui&Y.C.Dai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窄孢灵芝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ODS、TLC、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 目的研究窄孢灵芝Ganoderma angustisporum J.H.Xing,B.K.Cui&Y.C.Dai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窄孢灵芝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ODS、TLC、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cetyl-L-phenylalanine ethyl ester(1)、N-acetyl-L-phenylalanine methyl ester(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6,8-di-O-methylaverufin(4)、aversin(5)、m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6)、5-甲苯-1,3-二醇(7)。化合物1~2、4~7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33.80±0.47)、(45.45±7.95)、(48.80±5.86)、(39.48±2.82)、(41.47±6.68)、(55.38±10.12)μmol/L,其中化合物1的抑制活性较强。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7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孢灵芝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泽兰根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活性研究
11
作者 赵金诺 覃怡发 +3 位作者 张轩 张梦娇 晏晶晶 梁皓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8-1706,共9页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hymol(1)、8,10-dehydro-9-hydroxythymol(2)、1-[4-hydroxy-3-methoxy-5-(3-methylbut-3-en-1-ynyl)phenyl]wethanone(3)、speciosin L(4)、(R)-8-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5)、1,4-[13C]-1,2,3,4-tetrahydro-5-naphthyl-amin(6)、eupatriol(7)、3β,6-hydroxytremetone(8)、泽兰酮(9)、(2 R,3 S)-5-acetyl-6-hydroxyl-2-isopropenyl-3-ethoxy-dihydrofuran(10)、(2 R,3 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11)、6-羟基-2 H-苯并呋喃-3-酮(12)、3,5-dimethyl-2,3-dihydrobenzofuran(13)、2,4-bis-(5-acetyl-6-hydroxy-benzofuran-2-yl)-4-methyl-pent-1-ene(14)、1,1′-[[(2 E)-4-methylpent-2-ene-2,4-diyl]bis(6-hydroxy-1-benzofuran-2,5-diyl)]diethanone(1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泽兰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为首次从华泽兰中分离获得。采用对硝基苯基-β-吡喃半乳糖苷法与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分别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诱导糖尿病发生的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3、4、5和12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3.7、10.1、21.3、22.5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阿卡波糖(4.6μg/mL);化合物1、3、4和12具有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15.2、8.6、2.2和21.2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齐墩果酸(12.5μg/mL),化合物4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药正钒酸钠(7.5μg/mL)和齐墩果酸(12.5μg/mL)。研究表明,炔类化合物3和4均具有较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计算化合物3和4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本论文首次采用双靶点对华泽兰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抗糖尿病活性及构效研究,发现化合物3和4可作为抗糖尿病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化学成分 抗糖尿病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型紫苏叶精油GC-MS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2
作者 曾燕茹 陈少美 徐陞梅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9期44-50,共7页
为了深入探究PK型紫苏叶精油的抗氧化潜力,通过气相色谱分析(GC)技术筛选出一种紫苏酮含量高于40%的精油,进一步采用GC-MS技术对该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分析该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PK型紫苏叶精油在抗氧化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科... 为了深入探究PK型紫苏叶精油的抗氧化潜力,通过气相色谱分析(GC)技术筛选出一种紫苏酮含量高于40%的精油,进一步采用GC-MS技术对该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分析该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PK型紫苏叶精油在抗氧化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紫苏叶精油中含量大于0.5%的化学成分有17种,均为萜类及其衍生物,占精油总含量的89.72%,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紫苏酮(44.98%)、异白苏烯酮(13.06%)和β-石竹烯(10.53%)。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显示:PK型紫苏叶精油对DPPH和ABTS自由基都有清除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7.00、2.66 mg·mL^(−1),且具有一定的铁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其RP0.5AU分别为11.96、1.83 mg·mL^(−1)。研究表明PK型紫苏叶精油的上述抗氧化活性指标均与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型紫苏叶精油 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和生物信息分析的丁氏三阳透解汤成分鉴定及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玲玲 张宇婧 +5 位作者 郭旭冉 郑海涛 张勇 豆子莹 丁樱 闫永彬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053-3060,3066,共9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MS/MS)对丁氏三阳透解汤干浸膏及含药血清的活性成分进行鉴定,探寻丁氏三阳透解汤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UPLC-Q-Orbitrap/MS/MS技术对丁氏三阳透解汤干...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MS/MS)对丁氏三阳透解汤干浸膏及含药血清的活性成分进行鉴定,探寻丁氏三阳透解汤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UPLC-Q-Orbitrap/MS/MS技术对丁氏三阳透解汤干浸膏、含药血清、空白血清进行主要成分鉴定,运用Xcalibur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成分裂解数据库对质谱峰进行指认,确定丁氏三阳透解汤活性成分,用生物信息分析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结果:共鉴定出丁氏三阳透解汤有效活性成分18种,包括木犀草素、4′-O-甲氧基葛根素、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柚皮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没食子酸、黄芩苷、山柰酚等。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丁氏三阳透解汤主要活性成分可作用于炎症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丁氏三阳透解汤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炎症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发挥作用。结论:成功鉴定了18种丁氏三阳透解汤的有效活性成分,丁氏三阳透解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氏三阳透解汤 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生物信息分析 成分鉴定 物质基础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成分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常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培凤 卢永仲 +2 位作者 汪小杰 李焱 张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83,共6页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后进行结构鉴定,采用PNPG法评价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为镰刀属内生真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ydroxybenzaldehyde(G1)、4-hydroxyacetophenone(G2)、anhydromevalonolactone(G3)、flazine(G4)、salicylic acid(G5)、p-hydroxybenzoic acid(G6)、di-(2-ethylhexyl)-phthalate(G7)、tere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G8)、thymine(G9)、uridine(G10)、adenosine(G11)、2′-deoxyuridine(G12)、nicotinic acid(G13)。各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依次为G4>G11>G10>G13>G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臭常山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10、G11、G13首次从镰刀属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4和G11有较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常山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产地香樟叶精油成分及抑菌活性比较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进 曹先爽 +3 位作者 宋丽 丁兆青 汤锋 岳永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1-136,共6页
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3个不同产地(广西、江西和安徽)的香樟叶精油成分差异,比较3种香樟叶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产地香樟叶精油中检出挥发性成分的数量依次为:江西香樟22种,安徽香樟20... 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3个不同产地(广西、江西和安徽)的香樟叶精油成分差异,比较3种香樟叶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产地香樟叶精油中检出挥发性成分的数量依次为:江西香樟22种,安徽香樟20种,广西香樟16种。3种香樟叶精油的共有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不小于1%的共有成分为月桂烯、β-石竹烯和芳樟醇。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在3个产地的精油中差异较大,依次为:广西产地(76.97%)>江西产地(32.40%)>安徽产地(1.39%)。进一步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广西产地的香樟叶精油成分,结合保留指数,鉴定出44种化合物。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广西产地的香樟叶精油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对苹果炭疽菌、番茄灰霉菌和小麦赤霉菌的半抑制浓度值(处理48 h后)分别为:31.74、35.79 mg/L和38.02 mg/L。香樟叶精油中的芳樟醇成分对其抑菌活性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为香樟叶精油在果蔬防腐保鲜剂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精油 挥发性成分 抑菌活性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链霉菌15-4-2中的抗MRSA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郁蕾 戴好富 +3 位作者 曾艳波 李小娜 梅文莉 曾会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研究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15-4-2发酵液中的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柱层析等方法对白刺链霉菌15-4-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分离... 目的研究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15-4-2发酵液中的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活性跟踪,采用柱层析等方法对白刺链霉菌15-4-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分析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N-(2-羟基-1-(4-甲氧基苯基)乙基)乙酰胺(1)、2-(4-甲氧基苯基)-2-(丙胺基)乙醇(2)、cytoxazone(3)、对羟基苯甲酸(4)、(2S,3R)-3-羟基-2-甲基丁酸(5)、对甲基苯酚(6)和1,4-二甲氧基苯(7)。结论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5和6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其中,1、3、4和5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链霉菌15-4-2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胡长玉 吴永祥 +3 位作者 吴丽萍 赵成龙 葛超 王雅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5-922,共8页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到5个不同极性萃取物(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分析萃取物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还原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到5个不同极性萃取物(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分析萃取物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还原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α-淀粉酶抑制作用为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甲醇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白芨不同极性萃取物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氯甲烷萃取物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含量(311.27±0.96 mg/g)和总黄酮含量(22.19±1.47 mg/g)。各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能力和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依赖关系。白芨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淀粉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其IC50值为15.75 mg/m L。总酚含量与抗氧化及α-淀粉酶抑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多酚类物质是白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GC-MS分析了甲醇粗提物并鉴定出15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量的93.13%,主要化学成分为酯类(53.01%)、芳香族类(28.68%)、有机酸类(8.97%)化合物,表明芳香族类化合物中的多酚类物质是主要的活性成分,酯类、有机酸可能是潜在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白芨萃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白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活性成分 抗氧化 α-淀粉酶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活性成分梓醇抗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金红 张瑞 +1 位作者 胡雅儿 夏宗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地黄活性成分梓醇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常规培养PC1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梓醇,24 h后加20μmol/L Aβ25-35,48 h后观察梓醇的作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发生率,半定量RT-... 目的探讨地黄活性成分梓醇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常规培养PC1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梓醇,24 h后加20μmol/L Aβ25-35,48 h后观察梓醇的作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发生率,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Bax和Bcl-2 mRNA表达。结果梓醇终浓度1×10-5mol/L和1×10-4mol/L显著提高PC12细胞存活率(P<0.05和P<0.01);1×10-4mol/L显著降低细胞凋亡发生率(P<0.01)。Aβ25-35损伤可引起凋亡相关蛋白BaxmRNA的表达增加,梓醇终浓度5×10-5mol/L和1×10-4mol/L有降低作用(P<0.05和P<0.01);同时Aβ25-35使Bcl-2 mRNA的表达降低,梓醇有提高作用(P<0.05和P<0.01)。结论地黄活性成分梓醇有对抗Aβ25-35损伤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活性成分 梓醇 PC12细胞 细胞凋亡 AΒ25-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法结合GC-MS定量酒醅中39种挥发性生物活性成分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金沅 王松 +4 位作者 陈璐 周庆伍 李安军 李贺贺 孙宝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147,共8页
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古井贡酒入池醅和出池醅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选择其中39种经文献报道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39种化合物在3种出池醅(上层、中层、下层)中的总... 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古井贡酒入池醅和出池醅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选择其中39种经文献报道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39种化合物在3种出池醅(上层、中层、下层)中的总含量分别为(25.65±1.19)μg/g、(30.87±1.59)μg/g、(90.14±2.63)μg/g;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不同酒醅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入池醅与下层醅处于对立象限,生物活性成分差异较大;下层醅与中层、上层醅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 生物活性成分 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齿苋活性成分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被引量:12
20
作者 白冰 李玉萍 +3 位作者 叶军 王得解 周春丽 苏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7-658,660,共3页
[目的]观察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兔小肠黏膜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方法]提取分离马齿苋活性成分,在体外建立微量酶反应体系,pNPG作为底物,以阿卡波糖为参照,检测马齿苋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 [目的]观察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兔小肠黏膜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方法]提取分离马齿苋活性成分,在体外建立微量酶反应体系,pNPG作为底物,以阿卡波糖为参照,检测马齿苋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马齿苋总提取液、粗多糖和总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果接近于阿卡波糖,不饱和脂肪酸和总黄酮无抑制作用。[结论]马齿苋防治糖尿病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和多糖,可能具有阿卡波糖样的降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活性成分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