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石东 叶亲颖 +2 位作者 陈丹娜 杨柳 刘彬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中医药疗法以及新兴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其中抗VEGF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VEGF靶点,显著降低眼内VEGF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诱导新生血管消退,是消除MCNV的一线用药。临床常用的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这些抗VEGF药物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难以维持,辅助中药以及光动力疗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目前,一些更为强效、持久针对MCNV的新药如DCZ19931、EV11、法瑞西单抗等正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有望为M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鹤龄 方一惟 +1 位作者 陈欣华 李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 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0例60眼病理性CNV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与对照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眼压(IOP)、CNV面积、BCVA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wk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时CMT、IOP、CNV面积及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能有效降低CMT及IOP,缩小CNV面积,显著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复方血塞通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3
作者 郑华宾 牛余舒 +1 位作者 周志 张春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90-993,共4页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3+PRN组患者22例22眼初始3 mo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PRN。初始治疗后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药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 mo,两组患者视力均改善,CMT均降低,CNV面积均减小(P<0.01),但两组患者BCVA、CMT、CNV面积均无组间差异(P>0.05)。1+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明显少于3+PRN组[2(1,3)次vs 3(3,4)次,P<0.05],但初始治疗后再注药次数多于3+PRN组[1(0,2)次vs 0(0,1)次,P<0.05]。结论:康柏西普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改善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治疗方案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治疗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给药方案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正峰 潘雪梅 +2 位作者 郭大东 丁美华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19-2022,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A确诊为pm-CNV。所有患者均接受“1+PRN”的治疗方案。随访中,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测量中心凹厚度(CFT)和CNV面积。结果:1a后,平均BCVA(LogMAR)从基线视力0.66±0.51提升到0.39±0.38(t=3.528,P=0.004)。CFT在治疗前为(275.08±48.74)μm,治疗后1a,CFT为(205.15±43.74)μm(t=4.630,P=0.001)。CNV面积在治疗前的基线为(0.48±0.24)mm2,治疗后1a的面积为(0.15±0.11)mm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5.329,P=0.000)。有21眼行1次注射,4眼行2次注射,仅有1眼行3次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应用“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提高pm-CNV患者视力,OCTA可以观察到CFT减轻和CNV面积的减小,但是长期的随访仍然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分析及单次光动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维锋 石安娜 +2 位作者 金昱 石浔 曾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观察
6
作者 刘方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4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8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対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8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対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实验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对治疗前后眼内压(IOP)、CNV面积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IOP、CNV面积和CRP均明显下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明显升高,CMT明显降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BCVA高于对照组,C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少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内注射 矫正视力 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田楠楠 亢泽峰 +3 位作者 张庆 江伟 李凌 王永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驻景方对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45只随机选出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带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 目的: 观察中药驻景方对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45只随机选出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带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性近视,A超检影(诱导失败者剔除出组)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双眼行氪激光光凝。中药组于光凝后第2d开始连续灌胃21d,3.285g/(kg·d),每次1.5mL,1次/d。21d后行脉络膜铺片、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形觉剥夺4wk后右眼均诱导出高度近视,且眼轴较左眼增长;脉络膜铺片及免疫荧光示模型组右眼CNV面积及视网膜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左眼(P<0.01),中药组右眼CNV的面积及VEGF的表达较模型组右眼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药组右眼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0.0589±0.0146)较模型组右眼(0.0972±0.0507)减少(P<0.01)。结论: 中药驻景方可抑制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及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驻景方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减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田楠楠 亢泽峰 张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6-908,共3页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CNV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75只随机选取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戴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性近视,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每组各30只,右眼行氪激光光凝。于光凝后第1天开始连续灌胃21 d,中药组予驻景方3.285 g·kg-1·d-1(1.5 m L·d-1),模型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7 d、14 d、21 d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造模完成后14 d、21 d时中药组VEGF表达的光密度值(0.130 1±0.019 6、0.055 6±0.011 9)较模型组(0.165 9±0.054 3、0.096 1±0.025 9)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造模完成后14d及21 d时中药组PEDF表达的光密度值(0.038 9±0.004 0、0.054 3±0.008 5)较模型组(0.030 5±0.007 7、0.029 3±0.0059)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RT-PCR结果显示,VEGF mRNA、PEDF mRNA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中药组VEGF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弱,而PEDF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强。结论中药驻景方可抑制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CNV模型中VEGF的表达,促进PEDF的表达,从而抑制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减驻景方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9
作者 崔丽红 杨智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26-528,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10mg/m L雷珠单抗0.05m L,随访4~10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平均治疗次数为1.52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23.93±12.46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40.63±7.2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4.27±9.36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P〈0.05)。治疗前CMT平均363.47±119.62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190.31±37.02μm,较治疗前下降72.82±60.5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病灶的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药物疗法 近视 退行性 抗体 单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蔡萌 田野 +1 位作者 王雅丽 沈策英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945-1948,共4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病情,随访时间为6mo,每次随访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OCTA检查。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mo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70±0.65次。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 AR)为0.96±0.17,治疗后1、3、6mo视力分别提高了0.23±0.09、0.34±0.07、0.3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1、8.191、8.894,P<0.05)。治疗前平均CMT为281.07±13.72μm,治疗后1、3、6mo分别下降了19.73±9.02、37.62±15.41、46.15±25.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07、13.360、9.531,P<0.05)。注射后OCTA显示CNV血管网直径缩小,密度降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OCTA能无创、快速获得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图像,为诊断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和监控其治疗效果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药物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在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昱 石安娜 +2 位作者 刘维锋 石浔 王永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66-968,共3页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26眼...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2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PDT治疗前后频域OCT图像中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及外层高反射厚度,观察不同时期OCT的形态变化。结果 26眼CNV生长方式均属于Ⅱ型。PDT治疗后6个月18眼视网膜层间厚度恢复,视网膜下液吸收,CNV反光团逐渐缩小或纤维化,中心凹形态恢复。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治疗后1周(339.96±74.40)μm增加,治疗后1个月(267.78±33.39)μm开始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层高反射厚度与术前(247.33±49.31)μm相比,从治疗后1个月(226.73±83.15)μm开始明显减少,但仅治疗后6个月(165.15±22.90)μ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频域OCT对病理性近视CNV行PDT治疗前后视网膜形态结构的连续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无损伤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 外层高反射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璐 杨新光 +2 位作者 王小丽 郑波 刘晖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经临床眼底检查、FFA和/或ICGA检查及确诊的继发于PM的CNV患者19例(19只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最佳矫正视力、眼...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经临床眼底检查、FFA和/或ICGA检查及确诊的继发于PM的CNV患者19例(19只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像、眼底血管造影CNV渗漏、OCT及mf-ERG检查结果。光动力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结果PDT治疗后全部患者视力改善或保持不变,无视力下降者。所有患眼眼底出血或渗出均减轻。FFA/ICGA检查显示:CNV停止渗漏11只眼,占57.89%;渗漏减少8只,占42.11%。OCT检查显示CNV明显变薄。PDT治疗后1个月mf-ERG3~5环N_1、P_1波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3个月时3~4环N_1、P_1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CNV经PDT治疗短期有效,安全性好,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秉文 吴星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病理性近视是仅次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可致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主要原因,且是50岁以下患者发生CNV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不仅被广泛... 病理性近视是仅次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可致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主要原因,且是50岁以下患者发生CNV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不仅被广泛用于AMD的治疗,在病理性近视CNV患者中也显示出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就近年来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IBIZUMAB 玻璃体内注射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
14
作者 李珂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2008-2009,共2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进行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的7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给予对照...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进行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的7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给予对照组腺苷钴胺片和血栓通治疗,给予观察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厚度(CMT),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BCVA高于对照组,C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10%(3/37),低于对照组的29.73%(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玻璃体注射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浦利军 刘庆淮 +3 位作者 黄爱萍 吴志贤 王丽芳 赵琪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4期83-85,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与诺适得治疗...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与诺适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根据BCVA变化评价视力提升情况,检查治疗前后眼内压(IOP)、CNV面积、黄斑中央区厚度(CMT),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记录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5±1.2)次,低于对照组的(3.8±1.8)次(P<0.05)。两组治疗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时点对照组(P均<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视力提升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OP、CNV面积、CMT及血清CRP、VEGF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可减少治疗次数,有效降低血清CRP、VEGF,从而提高治效果,且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诺适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丁雯芝 邹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7-989,共3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通常会导致不可逆性中心视力损害。目前,病理性近视性CNV(mCNV)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从机械牵拉理论、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学理论及分...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通常会导致不可逆性中心视力损害。目前,病理性近视性CNV(mCNV)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从机械牵拉理论、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学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mCNV进行总结。通过对mCNV发病机制的探讨为寻找更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流动力学改变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洪勇 蒋梅 +2 位作者 罗娜 顾丹 罗峥岩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60例,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VA和CMT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玻璃体腔...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60例,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VA和CMT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腔 康柏西普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视力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丛 闫明 宋艳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9-573,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影响视力预后和玻璃体内注药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病理性近视CNV患者47例49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13眼,女35例36眼。年... 目的观察和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影响视力预后和玻璃体内注药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病理性近视CNV患者47例49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13眼,女35例36眼。年龄(56.67±13.90)岁,屈光度(-13.64±3.92)D,眼轴长度(29.03±1.36)mm。患者均为首次治疗,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所有患眼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观察并记录患眼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变化及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将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及总注射针数分别与各基线资料(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logMAR BCVA、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进行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24个月随访期内,患眼第1年与第2年平均注射针数分别为(3.51±1.54)次、(0.57±1.02)次,总注射针数为(4.08±1.75)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M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NV面积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NV渗漏面积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与基线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CMT、CNV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为P>0.05),但与基线logMAR BCVA、CNV渗漏面积呈正相关(r=0.595、0.319,P=0.000、0.026)。总注射针数与基线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CNV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为P>0.05),但与基线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呈正相关(r=0.297、0.440、0.433,P=0.038、0.002、0.00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可以带来较好的视力与解剖形态收益,效果安全有效;末次随访BCVA与基线BCVA、CNV渗漏面积具有正相关性,总注射针数与基线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最佳矫正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
19
作者 黑凯文 张珑俐 +1 位作者 柯屹峰 李筱荣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病理性近视的一大威胁视力的并发症,作为近视性黄斑病变的附加病变之一,其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最近数十年,治疗的目的已从防止视力的丧失向恢复下降的视力转变。PM-CNV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复...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病理性近视的一大威胁视力的并发症,作为近视性黄斑病变的附加病变之一,其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最近数十年,治疗的目的已从防止视力的丧失向恢复下降的视力转变。PM-CNV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复杂多因素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有助于其诊断,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检测复杂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用于帮助作出治疗决定。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现已成为PM-CNV的一线治疗,临床实践中多采用3+PRN或1+PRN方案,两种方案均有效。PM-CNV基线病变大小、病变的位置、黄斑脉络膜厚度、视网膜萎缩的发展和扩大以及发病年龄被认为是PM-CNV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李平 宋徽 +3 位作者 冀垒兵 肖云 李明 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