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分析及单次光动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维锋 石安娜 +2 位作者 金昱 石浔 曾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新生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勐航 臧远胜 李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439,共6页
肺癌的生长和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新生血管生成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新生血管生成由肿瘤微环境所决定,多种信号分子共同参与其调控。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过程可归纳为:(1)肿瘤不断生长促使其微环境内部发生"... 肺癌的生长和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新生血管生成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新生血管生成由肿瘤微环境所决定,多种信号分子共同参与其调控。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过程可归纳为:(1)肿瘤不断生长促使其微环境内部发生"血管生成转换"而启动促血管程序;(2)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细胞外基质(ECM)降解与重构;(3)内皮细胞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诱导下通过重构的ECM发生定向迁移;(4)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细胞大量增殖;(5)在Dll4-Notch通路的诱导下,最终形成血管管腔结构并具有完善的供血功能。目前,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新生血管生成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均可能成为抑制肺癌的靶点。深入了解肺癌新生血管生成机制,对寻找有效的抗血管、抗肺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生成 病理性新生血管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和血浆中VEGF、TGF-β1和IL-6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34
3
作者 侯艳宏 崔红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4-629,共6页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以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多个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但这些细胞因子与NVG的关系研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NVG患者房水和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以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多个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但这些细胞因子与NVG的关系研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NVG患者房水和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B,(TG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确诊的NVG患者8例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10例10眼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10例10眼。眼部手术前Id收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4ml,离心后取上清液0.3~0.4ml,于眼部手术时收集房水0.1~0.2ml,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房水及血浆中VEGF、TGF-α,和IL-6质量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NVG组患者房水和血浆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2769.85±390.88)pg/ml和(529.93+95.20)pg/ml,明显高于POAG组的(208.12+58.59)pg/ml和(219.28±24.44)pg/ml及ARC组的(158.88±12.35)pg/ml和(172.82+31.91)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房水:F=433.80,P〈0.01;血浆:F=103.84,P〈0.01)。NVG组患者房水和血浆中TGF-α质量浓度分别为(157.94±113.00)pg/ml和(3895.78±2318.00)pg/ml,明显高于POAG组的(54.48±35.58)pg/ml和(2196.13±1185.39)pg/ml以及ARC组的(47.98±17.69)pg/ml和(1937.28_+933.27)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水:F=7.88,P〈0.01;血浆:F=4.18,P〈0.05)。NVG组房水和血浆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234.87±41.64)pg/ml和(26.974-8.19)pg/ml,明显高于POAG组的(38.97±19.06)pg/ml和(19.54±5.11)pg/ml以及ARC组的(29.48±14.61)pg/ml和(18.50±3.57)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房水:F=166.27,P〈O.01;血浆:F=5.59,P〈0.05)。结论NVG患者房水及血浆中VEGF、TGF-α、IL-6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OAG及ARC患者,提示3种细胞因子均参与NVG的发生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成为NVG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学 病理性新生血管/病因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代谢 转化生长因子β1/代谢 白细胞介素-6/代谢 房水/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面临的临床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6
4
作者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79,共3页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究竟何种手段是NVG治疗的关键?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应用、抗青光眼手术还是严格控制导致视网膜缺血因素的全视网膜光凝(PRP)?(4)如何建立治疗NVG的综合策略?本文中提出以保留视功能为核心治疗目的、以完成PRP为目标、以抗VEGF治疗和抗青光眼手术为关键手段的NVG综合治疗策略,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缺血/并发症 视网膜疾病/并发症 病理性新生血管 高眼压/ 治疗 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疗法 全视网膜光凝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评价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杜学松 刘恒 +3 位作者 陈晓 方靖琴 王舒楠 张伟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的方式,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胶质瘤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建立C6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移植后4 d、8 d、12 d、16 d、20 d、24 d行常规及DCE-MRI扫... 目的研究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的方式,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胶质瘤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建立C6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移植后4 d、8 d、12 d、16 d、20 d、24 d行常规及DCE-MRI扫描。取大鼠脑组织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肿瘤边缘区肿瘤细胞及肿瘤新生血管。结果距肿瘤组织边缘(257.658±53.663)μm范围内观察到血管共生现象,各观察点血管共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染色示共生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为强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黏合素C染色于移植第16天发现共生血管的退化及转化现象。DCE-MRI示移植第12天、第16天肿瘤边缘区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明显高于另外4个观察时间点(P<0.05),且与血管共生指数呈负相关(r=-0.9243、-0.8347,P<0.05),血浆容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6胶质瘤在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类型为血管共生;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与血管共生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有效检测胶质瘤新生血管的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新生血管 病理性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1在乳腺癌间质新生血管周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医术 李玉林 +2 位作者 李一雷 王心蕊 张丽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4-686,F002,共4页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1 )在乳腺癌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 5 0例手术切除乳腺癌新鲜标本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技术 ,同时采用 Western印迹法、 RT- PCR进行蛋白和 m RNA半定量分析 ,观察 TGFβ1 在乳腺癌...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1 )在乳腺癌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 5 0例手术切除乳腺癌新鲜标本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技术 ,同时采用 Western印迹法、 RT- PCR进行蛋白和 m RNA半定量分析 ,观察 TGFβ1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 蛋白质可表达在新生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 ,同时也可表达于乳腺癌癌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 ;TGFβ1 m RNA主要表达在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 ,极少数癌细胞呈弱阳性表达。通过 Western印迹法进行蛋白定量分析发现 ,随着血管密度的提高 ,TGFβ1 的蛋白增高 (P<0 .0 1)。RT- PCR结果显示 ,随着血管密度的提高 ,TGFβ1 的 m RNA增高 (P<0 .0 1)。结论 :TGFβ1 通过周细胞参与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周细胞 新生血管 病理性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价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璐 赵萍 +2 位作者 陈慧贞 伍凌鹄 刘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7-290,294,共5页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探讨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股动脉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62例存在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均行二维超声...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探讨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股动脉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62例存在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均行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检测患者股动脉斑块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情况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造影EI及AU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III、IV级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I、II级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斑块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EI和AUC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r=0.331、0.416、0.410,P<0.05)。结论 1利用超声造影成像检测脑梗死患者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特点为新生血管较丰富,斑块较不稳定。2股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情况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有望为临床预测及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股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剂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对外周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朝荣 张群林 +6 位作者 贺义 李艳兵 王卫民 王崇全 章正华 易建华 黄从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36-2239,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14只雄性新西兰兔结扎并离断单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动脉1h后,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7)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n=7)局部肌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14只雄性新西兰兔结扎并离断单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动脉1h后,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7)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n=7)局部肌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实验前(0d)、7d和28d进行股部血流动力学检测,于28d时处死动物做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7d和28d时,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示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血流信号较对照组丰富,且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流速较快(P<005),28d时血管阻力指数、血流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分析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单位面积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毛细血管数目与肌纤维数目的比值两组间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促进外周血管新生,可能成为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新生血管 病理性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抑制因子1对创伤组织新生血管化的促进作用观察
9
作者 孙荣距 张建波 +5 位作者 果应菲 秦宇红 党伟 张宪 袁晓玲 赵晓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对创伤组织新生血管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经基因鉴定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非创伤组(即正常对照组,n=4)和创伤组(包括Id1基因敲除组、Id1诱导表达组和Id1正常表达组,n=4)。采用MTT法测定Id1对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对创伤组织新生血管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经基因鉴定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非创伤组(即正常对照组,n=4)和创伤组(包括Id1基因敲除组、Id1诱导表达组和Id1正常表达组,n=4)。采用MTT法测定Id1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增殖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创伤1、24、48、72h后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化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105、内皮素-1(ET-1)等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并用报告基因技术检测Id1对VEGF、CD105、ET-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实验显示转染Id1siRNA后,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以72h时最显著(P<0.01);而转染pcDNAId1后,细胞增殖于48h时即增强(P<0.05),以72h时最显著(P<0.01)。创伤组Id1基因敲除大鼠VEGF、CD10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受到抑制(P<0.05),且伤后各时间点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d1诱导表达组24h后大鼠Id1、VEGF、CD105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于72h达高峰(P<0.01),而ET-1mRNA水平在伤后24h升高,48h达高峰(P<0.05),72h下降。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Id1敲除后VEGF、CD105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而Id1基因诱导表达后VEGF、CD105活性明显增强(P<0.01),但Id1对ET-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Id1能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增殖,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创伤组织中VEGF、CD105以及ET-1的表达,在组织细胞新生血管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Id1 创伤和损伤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0
作者 于博文 武琛 +4 位作者 薛哲 王文鑫 孔东生 程林 孙正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19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为中至重度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例,术前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术后行...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为中至重度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例,术前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24例患者中22例术前经颈动脉超声造影明确诊断、2例漏诊,术前诊断准确率约为91.67%(22/24);其中颈动脉斑块Ⅰ级6例(25%)、Ⅱ级6例(25%)、Ⅲ级6例(25%)、Ⅳ级6例(25%)。经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r=0.871,P=0.000);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0.848~1.006,P=0.000)。结论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颈动脉超声造影对预测斑块易损性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判断手术时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宇坤 李青 +3 位作者 张昊瑞 聂政 宋洪元 沈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特定中药小分子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相关血管新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并以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中药小分子为主,讨论了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新生血管 肿瘤新生血管 中药小分子 黄酮类 生物碱类 皂苷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浓度
12
作者 童剑萍 沈晔 +2 位作者 陈伟民 林顺潮 彭智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523.0±273.7)pg/m l,PEDF为(16.58.±13.11)ng/m l;对照组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108.3±72.3)pg/m l,PEDF为(0.35±0.57)ng/m l。两组间的VEGF和PEDF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0)。结论:活动性CNV患者房水中VEGF和PEDF增高,可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生物合成 色素上皮 眼房水/化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代谢 新生血管 病理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娜 宋洪元 +2 位作者 高鑫 张昊瑞 沈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9-213,共5页
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节炎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性质,文献报道纳米材料还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本文介绍... 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节炎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理化性质,文献报道纳米材料还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本文介绍了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及其分子机制,并重点讨论了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氧化铜纳米颗粒、氧化锌纳米颗粒、碳纳米颗粒等纳米材料抗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上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更多药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抑制剂 纳米粒子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病理分化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屈昭慧 高雪梅 +1 位作者 程敬亮 李玉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6-668,67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胃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程度判定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胃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程度判定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由2名病理医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8例胃癌组织切片的VEGF表达,并对胃癌分化程度进行分级,分别分析胃癌ADC值与VEGF表达和ADC值与胃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VEGF分级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VEGF分级呈负相关(r=-0.87,P<0.05),ADC值与胃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5,P<0.05)。结论 DWI ADC值与胃癌VEGF表达及病理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DWI可以反映胃癌VEGF表达水平及病理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病理 外科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喷射载VEGF_(165)、bFGF凝胶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熊鹿 黄晶 +3 位作者 周大燕 郭睿 吴奇 周志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压喷射心肌内给药的可行性以及载VEGF165、bFGF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对缺血心肌的促血管新生和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32只,随机均分为单纯心肌梗死(SMI)组,高压喷射生理盐水(NS)组,高压喷射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Chitosan)... 目的探讨高压喷射心肌内给药的可行性以及载VEGF165、bFGF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对缺血心肌的促血管新生和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32只,随机均分为单纯心肌梗死(SMI)组,高压喷射生理盐水(NS)组,高压喷射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Chitosan)组,高压喷射载VEGF165、bFGF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Chitosan+VEGF165+bFGF)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SMI组直接关胸,NS组、Chitosan组和Chitosan+VEGF165+bFGF组在结扎线以下左室前壁行高压喷射心肌内给药8~10次,1次/cm2。术后6周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处死动物前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术后6周心肌内仅有少量壳聚糖水凝胶样物质残留,其周围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与SMI组比较,Chitosan组和Chitosan+VEGF165+bF-GF组梗死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P<0.05),梗死面积缩小(P<0.05),左室舒张末压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明显改善(P<0.05)。结论高压喷射心肌内给药安全、可行;载VEGF165、bFGF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心肌内注射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缩小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 喷射 壳聚糖 水凝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眼病实验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16
作者 宦晨阳 马立沙 沈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0-425,共6页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长发育、组织和器官再生及许多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眼部病理性的血管生成是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主要特征,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对于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至关...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长发育、组织和器官再生及许多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眼部病理性的血管生成是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主要特征,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对于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研究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及其量化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实验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疾病 病理性新生血管 生物学模型 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杨德斌 姚晓华 +2 位作者 王静 孟盈 王迎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4-93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9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49例,根据有无急性缺血...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9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49例,根据有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n=101)和无症状组(n=48),分析SMI等级与增强强度(EI)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比较SMI与EI诊断脑卒中的效能。结果斑块SMI等级与EI呈显著正相关(r_s=0.8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1)、超敏C-反应蛋白(OR=1.232)、高血压史(OR=3.058)、EI(OR=2.209)、SMI等级(OR=2.606)均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显示,SMI等级、EI诊断斑块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0.869,两者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5,P=0.6203)。结论 SMI技术能够方便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风险分层,可为早期诊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造影剂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对血管新生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一凡 樊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9-534,共6页
血小板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涉及诸多生理过程,如正常组织生长与修复、伤口愈合、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胚胎发育时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化等。病理性血管新生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关系密切。血小板在血管新生中... 血小板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涉及诸多生理过程,如正常组织生长与修复、伤口愈合、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胚胎发育时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化等。病理性血管新生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关系密切。血小板在血管新生中发挥的功能受到严密的信号网络调控,具体调节机制包括释放多种促/抑血管新生蛋白和磷脂类信号分子;血小板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相互作用、由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促血管新生等不同的调控方式也参与其中。本文将对血小板在血管新生中的不同调控机制进行总结,对一些可能阐明血小板如何调控促/抑血管新生的假说进行讨论,简述现阶段血小板源产物的临床应用,为以缺血为病理基础或与血管新生或重塑异常相关的疾病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新生血管 理性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邹绍武 江积瑞 +1 位作者 孟翔凌 张长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材料取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1994年 10月~ 1997年 10月手术切除标本 73例。小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与小鼠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单...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材料取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1994年 10月~ 1997年 10月手术切除标本 73例。小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与小鼠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肿瘤组织中的VEGF蛋白和微血管 (MV)。结果  73例胃癌组织中 ,VEGF阳性表达率为 5 2 1% (38/ 73)。VEGF阳性表达的肿瘤的微血管计数 (MVC)高于阴性者 (P <0 0 1)。VEGF表达和MVC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 )、远处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VEGF阳性表达者复发率高于阴性者 ,VEGF阳性者预后较阴性者差。Cox s比例危险模型分析表明 :VEGF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 VEGF通过刺激新生血管生成 ,进一步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病理性新生血管 肿瘤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栓塞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中的应用现状
20
作者 谭杰 方志勇 +3 位作者 王庆 田壮博 谷鹏 兰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17,共5页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发病率高,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致残病因之一,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健康、经济负担。经保守治疗无效且不能手术的患者治疗方法有限,近期经导管栓塞已成为该部分患者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如膝骨性关节炎、粘...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发病率高,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致残病因之一,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健康、经济负担。经保守治疗无效且不能手术的患者治疗方法有限,近期经导管栓塞已成为该部分患者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如膝骨性关节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冻结肩)、肌腱病和颈背部肌肉疼痛等,均可形成病理性新生血管及炎性反应。通过经导管栓塞异常新生血管,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目前国内关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栓塞治疗研究较少,国外也缺乏大规模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该综述探讨了介入栓塞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基本原理,简述该技术的操作以及最新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经导管栓塞 膝骨性关节炎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病理性新生血管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