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李平 宋徽 +3 位作者 冀垒兵 肖云 李明 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修立恒 李佳林 +1 位作者 李常栋 沈志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CNV部分闭合或持续渗漏者则再次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BCVA、OCT、眼底彩照及FFA检查结果 ,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F=11.354,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4.242,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16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眼视力稳定;眼底彩照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FFA检查示14眼CNV完全闭合,4眼大部分闭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平均次数为2.56次,其中3眼行1次,8眼行2次,5眼行3次,2眼行4次。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血管成像术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倩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1106,共5页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目的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6mm×6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结论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 黄斑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新生血管 前瞻性研究 OCT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减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田楠楠 亢泽峰 张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6-908,共3页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CNV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75只随机选取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戴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性近视,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每组各30只,右眼行氪激光光凝。于光凝后第1天开始连续灌胃21 d,中药组予驻景方3.285 g·kg-1·d-1(1.5 m L·d-1),模型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7 d、14 d、21 d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造模完成后14 d、21 d时中药组VEGF表达的光密度值(0.130 1±0.019 6、0.055 6±0.011 9)较模型组(0.165 9±0.054 3、0.096 1±0.025 9)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造模完成后14d及21 d时中药组PEDF表达的光密度值(0.038 9±0.004 0、0.054 3±0.008 5)较模型组(0.030 5±0.007 7、0.029 3±0.0059)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RT-PCR结果显示,VEGF mRNA、PEDF mRNA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中药组VEGF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弱,而PEDF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强。结论中药驻景方可抑制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CNV模型中VEGF的表达,促进PEDF的表达,从而抑制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减驻景方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薇琦 Philip J Rosenfeld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病理性近视早期即可出现眼底病变且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视功能明显受损,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文章对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危害、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 病理性近视早期即可出现眼底病变且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视功能明显受损,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文章对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危害、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志坚 宋艳萍 +2 位作者 金中秋 丁琴 陈中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myopia,P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PM患者的临床...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myopia,P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PM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PDT治疗后1周内,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1.5mg(0.06mL)。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随访时,发现CNV部分闭合或仍有渗漏者给予再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比较联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F=33.149,P=0.000)。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以上43眼(63·24%),视力稳定22眼(32.35%),视力下降2行以上3眼(4.41%)。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显示病灶缩小,出血及神经上皮水肿完全吸收或消失。54眼(79.41%)CNV完全闭合,无荧光素渗漏;14眼(20.59%)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治疗眼OCT显示神经上皮水肿消失,CNV强反射区域明显缩小。所有治疗眼均接受1次PDT治疗,36眼行1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20眼行2次,12眼行3次,Bevacizum ab玻璃体内注射平均次数1.65次。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 ab治疗PM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封闭CNV,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Bevacizum 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陆秉文 吴星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病理性近视是仅次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可致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主要原因,且是50岁以下患者发生CNV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不仅被广泛... 病理性近视是仅次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可致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主要原因,且是50岁以下患者发生CNV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不仅被广泛用于AMD的治疗,在病理性近视CNV患者中也显示出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就近年来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IBIZUMAB 玻璃体内注射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在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金昱 石安娜 +2 位作者 刘维锋 石浔 王永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66-968,共3页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26眼... 目的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1例2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PDT治疗前后频域OCT图像中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及外层高反射厚度,观察不同时期OCT的形态变化。结果 26眼CNV生长方式均属于Ⅱ型。PDT治疗后6个月18眼视网膜层间厚度恢复,视网膜下液吸收,CNV反光团逐渐缩小或纤维化,中心凹形态恢复。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治疗后1周(339.96±74.40)μm增加,治疗后1个月(267.78±33.39)μm开始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层高反射厚度与术前(247.33±49.31)μm相比,从治疗后1个月(226.73±83.15)μm开始明显减少,但仅治疗后6个月(165.15±22.90)μ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频域OCT对病理性近视CNV行PDT治疗前后视网膜形态结构的连续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无损伤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 外层高反射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分析及单次光动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维锋 石安娜 +2 位作者 金昱 石浔 曾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早荷 万光明 +2 位作者 钱诚 梁申芝 王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两种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M-CNV患者49例(49眼)纳入本研...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两种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M-CNV患者49例(49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 05 m L,含雷珠单抗0. 5 mg)治疗。依据接受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1+PRN组(注射一次后再按需注射) 25例25眼、3+PRN组(连续注射3个月后再按需注射) 24例24眼。随访时间为12个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眼的平均治疗次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CNV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1+PRN组、3+PRN组患眼治疗次数分别为(1. 92±1. 12)次、(3. 21±0. 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 056,P=0. 000)。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PRN组患眼BCVA分别为(0. 57±0. 28)log MAR、(0. 50±0. 26) log MAR,3+PRN组患眼BCVA分别为(0. 58±0. 22) log MAR、(0. 51±0. 25) log MAR,两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214、-0. 172,P=0. 831、0. 864)。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PRN组患眼CMT值分别为(285. 16±66. 08)μm、(247. 40±55. 10)μm,3+PRN组患眼CMT值分别为(286. 29±29. 53)μm、(241. 04±35. 39)μm,两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080、-0. 480,P=0. 938、0. 632)。治疗后12个月,1+PRN组、3+PRN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92%,两组患眼CNV渗漏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46,P=0. 702)。结论 1+PRN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了注药次数,提示1+PRN方案更适合于PM-CNV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点及其抗VEGF药物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娜 张琦 赵培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51-1255,共5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患者常见的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该文主要对病理性近视的流行病学、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其抗VEGF药物的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丁雯芝 邹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7-989,共3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通常会导致不可逆性中心视力损害。目前,病理性近视性CNV(mCNV)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从机械牵拉理论、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学理论及分...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通常会导致不可逆性中心视力损害。目前,病理性近视性CNV(mCNV)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从机械牵拉理论、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学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mCNV进行总结。通过对mCNV发病机制的探讨为寻找更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流动力学改变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视力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丛 闫明 宋艳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9-573,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影响视力预后和玻璃体内注药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病理性近视CNV患者47例49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13眼,女35例36眼。年... 目的观察和评估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影响视力预后和玻璃体内注药次数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病理性近视CNV患者47例49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13眼,女35例36眼。年龄(56.67±13.90)岁,屈光度(-13.64±3.92)D,眼轴长度(29.03±1.36)mm。患者均为首次治疗,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所有患眼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观察并记录患眼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变化及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将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及总注射针数分别与各基线资料(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logMAR BCVA、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进行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24个月随访期内,患眼第1年与第2年平均注射针数分别为(3.51±1.54)次、(0.57±1.02)次,总注射针数为(4.08±1.75)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M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NV面积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CNV渗漏面积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24个月logMAR BCVA与基线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CMT、CNV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为P>0.05),但与基线logMAR BCVA、CNV渗漏面积呈正相关(r=0.595、0.319,P=0.000、0.026)。总注射针数与基线屈光度、眼轴、病理性近视分期、CNV位置、CNV面积均无明显相关(均为P>0.05),但与基线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呈正相关(r=0.297、0.440、0.433,P=0.038、0.002、0.00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可以带来较好的视力与解剖形态收益,效果安全有效;末次随访BCVA与基线BCVA、CNV渗漏面积具有正相关性,总注射针数与基线CMT、CNV面积、CNV渗漏面积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最佳矫正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参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佩然 刘星宇 +3 位作者 艾楠 王馨晨 王锐 杨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6-1632,共7页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ANGPTLs)是结构上与血管生成素相似的蛋白质家族。迄今为止,已经有8个ANGPTL被发现(ANGPTL1到ANGPTL8)。其不仅是血管生成因子,更是糖脂代谢、氧化还原调节、慢性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ANGPTLs)是结构上与血管生成素相似的蛋白质家族。迄今为止,已经有8个ANGPTL被发现(ANGPTL1到ANGPTL8)。其不仅是血管生成因子,更是糖脂代谢、氧化还原调节、慢性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进程中的核心角色,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综述ANGPTLs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中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MAFLD及相关并发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代谢 胰岛素抵抗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源性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与出生后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玮 杨向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34-1738,共5页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in which bone marrow (BM)-derived EPCs home to and incorporate into sites of new blood vessel formation,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ostnatal vasculogenesi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circulating BM-derived EPCs are involved in promoting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neovascularization, such as wound healing and tumor growth. They are of great clinical importance in pro- or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前体细胞 新生血管 病理性 新生血管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强(综述) 竺向佳 卢奕(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2-957,共6页
病理性近视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并伴有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在临床上应区别于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人群往往有更大概率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一系列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迄今为止,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病理性近视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并伴有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在临床上应区别于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人群往往有更大概率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一系列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迄今为止,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家系研究及病例报道等诸多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与高度近视及诸多眼部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部分基因在眼轴的过度增长及相关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病理性近视在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有别于单纯的高度近视,具有特征性的遗传背景,本研究基于已知的高度近视致病基因,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归纳整理:在病理性近视并发早发快速进展的核性白内障人群中存在胶原、抗氧化、眼底病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在病理性近视并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则存在升压基因及胶原相关基因的变异;此外,胶原和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变异与诸多病理性近视并发眼底病变有关。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遗传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为日后探讨病理性近视特征性遗传学改变奠定基础,对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诊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并发症 基因 白内障 开角型青光眼 眼底病变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
17
作者 管怀进 龚启荣 +1 位作者 田明华 胡楠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40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 组和对照组。前组23 例(23 只眼) 单纯用SRC 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 例(17 只眼) 行抗青光眼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局部应用5 - Fu 和地塞米松。术后随访1 m o ~5a ,平均6 mo 。结果 SRC 组的治疗成功率(73 .9 % ) 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41 .2 %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单纯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及术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屈光间质混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冷凝术 代谢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前后mfERG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璐 王润生 +4 位作者 郑波 王勇 潘爱珠 李沛 韩璐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66-768,共3页
目的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动态观察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sation,CNV)患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早期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经FFA/ICGA... 目的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动态观察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sation,CNV)患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早期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经FFA/ICGA、OCT检查确诊的继发于病理性近视黄斑下活动性CNV患者30例(30眼)行PD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行mfERG检查,并与未行PDT治疗的对照组12例(13眼)进行同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PDT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与治疗前反应密度值比较: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mfERG3-5环N1波、3-5环不等P1波振幅密度值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同期反应密度值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同期反应密度值和潜伏期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周后3环、5环N1波和5环、6环P1波振幅密度值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1个月后3-5环N1波、4-5环P1波振幅密度值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3个月后3-5环N1波、4-5环P1波振幅密度值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mfERG一阶反应的振幅密度值反映了PDT治疗对于稳定CNV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及改善CNV患眼黄斑中心凹旁的视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彦茹 黎晓新 李明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8-533,共6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SD-OCT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萎缩、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并分析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的不同眼底病变比例和年龄分布。结果在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学病因中,近视性CNV(MCNV)患者占63.0%(87/138),比例最高;其次为漆裂纹患者,占38.4%(53/138),MRS和黄斑萎缩分别占34.8%(48/138)和31.9%(44/138),黄斑前膜占30.4%(42/138),黄斑板层裂孔占10.1%(14/138),黄斑全层裂孔占13.8%(19/138),PIC占2.2%(3/138)。MCNV患者平均年龄(53.00±1.51)岁;漆裂纹患者平均年龄(53.00±1.77)岁;MRS、黄斑萎缩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00±1.64)岁和(57.00±1.76)岁;黄斑前膜患者平均年龄为(59.00±1.48)岁;黄斑板层孔、黄斑全层裂孔伴视网膜脱离(RD)和黄斑全层裂孔不伴RD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00±3.90)、(59.00±3.39)和(67.00±0.50)岁;PIC患者平均年龄为(31.00±8.50)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区结构的明显异常改变,以MCNV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病因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药对脑缺血后血管稳态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史婉丽 雷烨 +1 位作者 朱慧渊 张雯雯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3-847,855,共6页
脑缺血是一类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导致脑细胞死亡和神经功能受损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研究发现,血管稳态调节在防治脑缺血损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与神经元... 脑缺血是一类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导致脑细胞死亡和神经功能受损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研究发现,血管稳态调节在防治脑缺血损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与神经元、胶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恢复缺血部位脑组织的功能,减轻脑缺血损伤的程度。因此,维持血管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治脑缺血发生发展的关键。益气活血类方药可以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炎、抗氧化、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脂质代谢等不同途径调节血管稳态,从而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此外,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多途径、多组分、多靶点等优势,对脑缺血后血管稳态的调节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稳态 血管内皮 平滑肌细胞 血管新生 脂质代谢 益气活血 脑缺血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