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新生血管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熠 燕振国 曹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101-1103,共3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病变(AMD)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发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VEGF的相关研究可能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带来... 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病变(AMD)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发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VEGF的相关研究可能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带来新的治疗前景。本文就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抗-VEGF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新生血管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鹤龄 方一惟 +1 位作者 陈欣华 李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 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0例60眼病理性CNV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与对照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眼压(IOP)、CNV面积、BCVA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wk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时CMT、IOP、CNV面积及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能有效降低CMT及IOP,缩小CNV面积,显著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复方血塞通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正峰 潘雪梅 +2 位作者 郭大东 丁美华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19-2022,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A确诊为pm-CNV。所有患者均接受“1+PRN”的治疗方案。随访中,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测量中心凹厚度(CFT)和CNV面积。结果:1a后,平均BCVA(LogMAR)从基线视力0.66±0.51提升到0.39±0.38(t=3.528,P=0.004)。CFT在治疗前为(275.08±48.74)μm,治疗后1a,CFT为(205.15±43.74)μm(t=4.630,P=0.001)。CNV面积在治疗前的基线为(0.48±0.24)mm2,治疗后1a的面积为(0.15±0.11)mm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5.329,P=0.000)。有21眼行1次注射,4眼行2次注射,仅有1眼行3次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应用“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提高pm-CNV患者视力,OCTA可以观察到CFT减轻和CNV面积的减小,但是长期的随访仍然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分析及单次光动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维锋 石安娜 +2 位作者 金昱 石浔 曾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观察
5
作者 刘方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4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8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対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8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対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实验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对治疗前后眼内压(IOP)、CNV面积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IOP、CNV面积和CRP均明显下降,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明显升高,CMT明显降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BCVA高于对照组,C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少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内注射 矫正视力 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蔡萌 田野 +1 位作者 王雅丽 沈策英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945-1948,共4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病情,随访时间为6mo,每次随访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OCTA检查。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mo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70±0.65次。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 AR)为0.96±0.17,治疗后1、3、6mo视力分别提高了0.23±0.09、0.34±0.07、0.3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1、8.191、8.894,P<0.05)。治疗前平均CMT为281.07±13.72μm,治疗后1、3、6mo分别下降了19.73±9.02、37.62±15.41、46.15±25.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07、13.360、9.531,P<0.05)。注射后OCTA显示CNV血管网直径缩小,密度降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OCTA能无创、快速获得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图像,为诊断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和监控其治疗效果提供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药物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评价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杜学松 刘恒 +3 位作者 陈晓 方靖琴 王舒楠 张伟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的方式,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胶质瘤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建立C6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移植后4 d、8 d、12 d、16 d、20 d、24 d行常规及DCE-MRI扫... 目的研究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的方式,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胶质瘤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建立C6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移植后4 d、8 d、12 d、16 d、20 d、24 d行常规及DCE-MRI扫描。取大鼠脑组织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肿瘤边缘区肿瘤细胞及肿瘤新生血管。结果距肿瘤组织边缘(257.658±53.663)μm范围内观察到血管共生现象,各观察点血管共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染色示共生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为强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黏合素C染色于移植第16天发现共生血管的退化及转化现象。DCE-MRI示移植第12天、第16天肿瘤边缘区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明显高于另外4个观察时间点(P<0.05),且与血管共生指数呈负相关(r=-0.9243、-0.8347,P<0.05),血浆容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6胶质瘤在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类型为血管共生;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与血管共生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有效检测胶质瘤新生血管的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新生血管 病理性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价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璐 赵萍 +2 位作者 陈慧贞 伍凌鹄 刘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7-290,294,共5页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探讨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股动脉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62例存在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均行二维超声...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探讨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股动脉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62例存在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均行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检测患者股动脉斑块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情况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造影EI及AU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III、IV级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I、II级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斑块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EI和AUC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r=0.331、0.416、0.410,P<0.05)。结论 1利用超声造影成像检测脑梗死患者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特点为新生血管较丰富,斑块较不稳定。2股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情况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有望为临床预测及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股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剂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浓度
9
作者 童剑萍 沈晔 +2 位作者 陈伟民 林顺潮 彭智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523.0±273.7)pg/m l,PEDF为(16.58.±13.11)ng/m l;对照组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108.3±72.3)pg/m l,PEDF为(0.35±0.57)ng/m l。两组间的VEGF和PEDF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0)。结论:活动性CNV患者房水中VEGF和PEDF增高,可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生物合成 色素上皮 眼房水/化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代谢 新生血管 病理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病理分化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屈昭慧 高雪梅 +1 位作者 程敬亮 李玉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6-668,67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胃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程度判定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胃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程度判定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由2名病理医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8例胃癌组织切片的VEGF表达,并对胃癌分化程度进行分级,分别分析胃癌ADC值与VEGF表达和ADC值与胃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VEGF分级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VEGF分级呈负相关(r=-0.87,P<0.05),ADC值与胃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5,P<0.05)。结论 DWI ADC值与胃癌VEGF表达及病理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DWI可以反映胃癌VEGF表达水平及病理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病理 外科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德斌 姚晓华 +2 位作者 王静 孟盈 王迎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4-93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9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49例,根据有无急性缺血...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9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49例,根据有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n=101)和无症状组(n=48),分析SMI等级与增强强度(EI)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比较SMI与EI诊断脑卒中的效能。结果斑块SMI等级与EI呈显著正相关(r_s=0.8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1)、超敏C-反应蛋白(OR=1.232)、高血压史(OR=3.058)、EI(OR=2.209)、SMI等级(OR=2.606)均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显示,SMI等级、EI诊断斑块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0.869,两者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5,P=0.6203)。结论 SMI技术能够方便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风险分层,可为早期诊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造影剂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韦力 周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侵袭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血管密度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丽艳 周顺科 +3 位作者 刘军 谭泽兵 李代强 孙划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8,21,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PI后,切除肿瘤标本53个,以免疫组化法评价癌(28个)、良性实质肿瘤(25个)、癌旁无浸润腺体(26个)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 目的探讨乳腺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PI后,切除肿瘤标本53个,以免疫组化法评价癌(28个)、良性实质肿瘤(25个)、癌旁无浸润腺体(26个)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乳腺实质肿瘤的MVD与VEGF呈正相关(r=0.82,P<0.05),且时间-密度曲线(TDC)为流出型和平台型的MVD高于流入型和平坦型(F=6.47,P<0.01),乳腺癌的MVD高于良性实质肿瘤及癌旁正常腺体(t=17.67、15.99,P<0.05)。乳腺癌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增强平均值(AV)、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通透性(PS)、Patlak血容量(PBV)与MVD呈正相关(r=0.44、0.46、0.50、0.49、0.52、0.47,P<0.05)。结论 MSCTPI是一种可以较好地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活检定位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超声对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卜锐 邹建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5-557,共3页
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FU)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无创治疗技术,已应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涉及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与此同时,FU对肿瘤内较小血管的瞬间破坏、用于止血和溶栓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这将扩大FU的应用领域。本文就近年... 聚焦超声(focused ultrasound,FU)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无创治疗技术,已应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涉及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与此同时,FU对肿瘤内较小血管的瞬间破坏、用于止血和溶栓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这将扩大FU的应用领域。本文就近年来FU对血管方面的作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高强聚焦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超声止血 超声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像学新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立功 吴爽 +1 位作者 张景峰 阮凌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29,233,共4页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一直被认为是肿瘤获得血液供应的唯一途径,其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但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部分高度恶性肿瘤中并未达...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一直被认为是肿瘤获得血液供应的唯一途径,其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但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部分高度恶性肿瘤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研究者们对肿瘤新生血管之外是否存在另外的微循环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光学 分子影像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间质微血管密度与MMP-2表达和肿瘤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利 陆兴 +2 位作者 刘平平 胡洪义 刘凤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71-573,共3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分布以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关系,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检测50例鼻咽癌和15例炎性鼻咽部黏膜组织间质微血管...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分布以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关系,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检测50例鼻咽癌和15例炎性鼻咽部黏膜组织间质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分布,并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组织MVD为21.92±7.80,明显高于炎性鼻咽黏膜组织(9.23±1.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2阳性组MVD均值为25.46±6.79,高于MMP-2阴性组17.40±6.69,MMP-2的表达与MVD有关(P<0.01)。此外,鼻咽癌MVD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MMP-2可能促进鼻咽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2和MVD有可能成为判定鼻咽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E26转录因子-1表达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印鲁 宫向前 +3 位作者 李霞 傅勤烨 张建良 李兆亭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E26转录因子-1(Ets-1)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6例胃癌标本中Ets-1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种植瘤模型,分别应用Ets-1反义,正义寡核苷酸与PBS行瘤内注射,应用逆...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E26转录因子-1(Ets-1)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6例胃癌标本中Ets-1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种植瘤模型,分别应用Ets-1反义,正义寡核苷酸与PBS行瘤内注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瘤组织Ets-1mRNA的变化,并检测瘤组织Ets-1蛋白及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胃癌组织中Ets-1标记指数(LI)和MVD呈正相关(γ=0.495,P<0.05);经Ets-1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后,裸鼠瘤组织Ets-1mRNA及Ets-1蛋白表达降低,反义组MVD显著低于正义组与PBS组(10.4±3.1VS24.5±8.4,20.6±7.5,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Ets-1在促进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转录因子 寡脱氧核苷酸类 反义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D105和β-半乳糖凝集素3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娟 吉晓滨 +1 位作者 谢景华 李雯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10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中Endoglin(CD105)、β-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及与LS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LSCC和25例喉正常黏膜中CD105、Galectin-3的表...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中Endoglin(CD105)、β-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及与LS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LSCC和25例喉正常黏膜中CD105、Galectin-3的表达。结果 1LSCC中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为10.33±2.29,大于喉正常黏膜(1.20±1.04,t=18.732,P<0.05)。CD105标记的MVD(CD105-MVD)的表达与LSCC的组织学分级、T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复发、预后有关(P均<0.05)。2Galectin-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LSCC为86.84%,大于喉正常黏膜36%(χ2=25.44,P<0.05)。G a le c t i n-3蛋白表达与L SCC的T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复发、预后有关(P均<0.05)。3CD105和Galectin-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4生存分析显示,CD105、Galectin-3、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分级、有无复发是患者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LSCC中CD105与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均促进LSCC的发生、恶性发展及不良预后,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有助于LSC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鳞状细胞 半乳糖凝集素3 新生血管 病理性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丁昱 冯蕾 +3 位作者 张海钟 孙琰 林翠云 韩剑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增强密度(DE)。结果软斑组及混合斑组造影剂增强比率分别为100.0%(18/18)、85.7%(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分别为70.0%、2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00,P<0.001),增强斑块在各部位分布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与部位顺序呈正相关(r=0.404,P<0.01)。软斑组与混合斑组的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9,P>0.05)。软斑组及混合斑组的PI及D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7、12.224,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斑块易损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D靶向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其黏附效能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秀霞 宋竹清 +1 位作者 徐健蓉 胡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RGD超声微泡造影剂,探讨其在体外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b End.3)靶向黏附效果,为肿瘤血管新生超声分子成像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体系制备出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分为10μg/ml RGD肽封闭组和30...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RGD超声微泡造影剂,探讨其在体外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b End.3)靶向黏附效果,为肿瘤血管新生超声分子成像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体系制备出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分为10μg/ml RGD肽封闭组和30μg/ml RGD肽封闭组,未携带RGD肽微泡造影剂作为空白对照。粒径分析仪、普通光镜下进行表征或检测。体外培养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多肽封闭静态黏附实验验证靶向性和黏附效率;应用平行板流动腔芯片,设置不同流体剪切力,观察RGD靶向微泡造影剂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动态黏附效果。结果测得的RGD靶向微泡粒径为(4.09±0.07)μm。单个细胞表面黏附的微泡个数RGD肽封闭组与RGD-MBs组比较,10μg/ml RGD肽封闭组为(2.98±0.35)个(P<0.05),30μg/ml RGD肽封闭组为(1.78±0.23)个(P<0.001)。10μg/ml和30μg/ml RGD肽封闭实验表明,黏附在单个细胞表面的微泡数量分别降低54.64%和67.00%。在剪切应力1.5 dyne/cm2下,RGD靶向微泡在细胞表面黏附率随着剪切应力增大而增加(P<0.05)。当剪切应力为1.5 dyne/cm2时,RGD靶向微泡在细胞表面黏附率为(48.72±4.26)个,继续增大剪切应力,黏附率降低(P<0.05)。结论 RGD靶向微泡造影剂能特异性地黏附血管内皮细胞,有望作为超声分子探针检测评价整合素ανβ3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表达,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微泡 RGD肽 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病理性 整合素ΑΝΒ3 体外研究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