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氧状态下神经系统的改变和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北芳 刘威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5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缺氧状态 护理 高原低氧环境 高原缺氧 病理性改变 急性缺氧 医疗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康复及自我训练指导 被引量:1
2
作者 邵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228-228,共1页
腰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随年龄增长的生理改变过程,长期过度的活动和超负荷的承载,使腰椎加快老化,并在外力的作用下,继发病理性改变,这些改变会引起腰腿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预防这种腰椎老化退变,加强腰背肌力量的锻练至关重要,... 腰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随年龄增长的生理改变过程,长期过度的活动和超负荷的承载,使腰椎加快老化,并在外力的作用下,继发病理性改变,这些改变会引起腰腿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预防这种腰椎老化退变,加强腰背肌力量的锻练至关重要,出现各种症状后,合理选择康复疗法也很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改变 康复疗法 训练指导 神经功能障碍 病理性改变 生理改变 腰腿疼痛 超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源性髂动脉输尿管瘘1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超 孙伟 +1 位作者 毕良宽 于德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62-864,共3页
输尿管动脉瘘是1908年由Moschcowitz[1]首次描述的一种罕见却可能致命的疾病,该病通常表现为血管、动脉瘤或人工血管与泌尿集合系统相通后而引起血尿。从解剖学上讲,输尿管动脉瘘多发生在输尿管越过髂总动脉处。输尿管动脉瘘发生的危险... 输尿管动脉瘘是1908年由Moschcowitz[1]首次描述的一种罕见却可能致命的疾病,该病通常表现为血管、动脉瘤或人工血管与泌尿集合系统相通后而引起血尿。从解剖学上讲,输尿管动脉瘘多发生在输尿管越过髂总动脉处。输尿管动脉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化疗、血管病理性改变,如动脉瘤形成、既往血管或盆腔手术、怀孕、感染以及留置输尿管支架。2019年我院收治1例医源性髂内动脉输尿管瘘,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改变 动脉瘤形成 盆腔手术 集合系统 输尿管瘘 髂内动脉 医源性 髂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缝隙连接蛋白重构与心律失常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金轶 钟国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9期699-702,共4页
缝隙连接(GJ)是存在于两个相邻心肌细胞间的一个低阻抗通道,胞质中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经过这一通道相互沟通,传导着多种电和化学信号。因此,GJ通道调控着心肌细胞间的通讯,控制并保证健康心脏的协调性收缩。缝隙连接蛋白重构是... 缝隙连接(GJ)是存在于两个相邻心肌细胞间的一个低阻抗通道,胞质中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经过这一通道相互沟通,传导着多种电和化学信号。因此,GJ通道调控着心肌细胞间的通讯,控制并保证健康心脏的协调性收缩。缝隙连接蛋白重构是指GJ及组成GJ的缝隙连接蛋白(Cx)的变化,如数量缺失或重新分布及Cx的异常组合等,可见于各种病理性改变的心脏,可致非协调性收缩和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重构 健康心脏 心律失常 GJ通道 小分子物质 病理性改变 化学信号 非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注意生活细节有助缓解病情
5
作者 吴建新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11期46-46,共1页
胃食管反流病不是因为胃和十二指肠出现严重的病理性改变,而是与患者年龄、活动少、内脏功能减退、精神压力过大、工作负担过重、生活规律被干扰、饮食习惯不好以及胡乱吃药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生活细节 病情 缓解 病理性改变 十二指肠 患者年龄 功能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慢性肾脏病的肾间质纤维化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邵小航 焦军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7期654-655,共2页
肾间质纤维化是由慢性肾脏病所产生、引起的最为常见的病理性改变形式之一,如果患者不能再早期对该病进行及时地防预、医治,就可能在后期演变为末期肾病,进而引发一些心、脑血管方向的疾病,情况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目前,肾脏穿刺活检... 肾间质纤维化是由慢性肾脏病所产生、引起的最为常见的病理性改变形式之一,如果患者不能再早期对该病进行及时地防预、医治,就可能在后期演变为末期肾病,进而引发一些心、脑血管方向的疾病,情况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目前,肾脏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纤维化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病理性改变 肾脏纤维化 肾间质纤维化 肾脏穿刺活检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脑血管 末期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魏国 何敏 +3 位作者 范合璋 蒋良双 王伟 袁成雷 《中国实用医药》 2006年第4期41-42,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理性改变,探讨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接受胆囊收缩功能测定、B超判断胆囊病理性改变。所有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胆囊有...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理性改变,探讨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接受胆囊收缩功能测定、B超判断胆囊病理性改变。所有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胆囊有病理性改变者72例、胆囊功能减退者156例、胆囊功能减退合并胆囊病理性改变者62例。其中62例胆囊功能减退合并胆囊病理性改变者胆囊结石发生率达35.5%(22/62),与胆囊正常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9.05P<0.01)。肝功能A级胆囊结石发病率为25.7%,B级为31.2%,C级为36.4%,三者之间胆囊结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级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为48.6%,B级为66.7%,C级为85.7%,A级、B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40P<0.05);A级、C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3.7P<0.01);C级、B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级胆囊病理改变发病率为25.7%,B级为22.6%,C级为42.9%,A级、B级与C级之间胆囊病理改变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76P<0.05、χ2=7.99P<0.01)。结论胆囊病理性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是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囊结石 胆囊收缩功能 胆囊病理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e-LoxP技术新建Gad2^(tdTomato)/non-Gad2^(ZsGreen)工具鼠实现GABA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
8
作者 刘慧 李淑娇 +7 位作者 王瑞青 蒲雪茵 罗婷婷 李凯峰 吴菲菲 杨雁灵 王璐 王亚云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264-264,共1页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元,其功能异常被证明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病理性改变。目前已经研究出多种特异性转基因小鼠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但是,目前尚无一种技术能够实现...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元,其功能异常被证明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病理性改变。目前已经研究出多种特异性转基因小鼠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但是,目前尚无一种技术能够实现在一个动物体内同时示踪GABA能神经元(GABAergic neuron)与非GABA能(non-GABAergic)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改变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异常 GABA能神经元 转基因小鼠 特异性标记 抑制性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脊疗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变凤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第5期28-29,共2页
颈椎病是一种综合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道,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 颈椎病是一种综合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道,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心悸、颈项发僵、活动受限、发硬、疼痛、背部沉重、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以及皮肤感觉减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综合征 小针刀治疗 疗效观察 整脊疗法 病理性改变 中老年人 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妊娠期皮肤病的预防与护理
10
作者 杨一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3期I0006-I0006,共1页
妊娠期孕妇由于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内分泌和血管功能等发生变化,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可出现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约有90%的孕妇皮肤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主要与妊娠期体内皮质类固醇激素、雌激素水平改变以及免疫、代谢状态有关。... 妊娠期孕妇由于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内分泌和血管功能等发生变化,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可出现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约有90%的孕妇皮肤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主要与妊娠期体内皮质类固醇激素、雌激素水平改变以及免疫、代谢状态有关。这些改变所产生的复杂临床过程,不仅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严重者还会危及胎儿,加之大多数孕妇不能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使得病变日益严重。尽管大部分孕妇妊娠期间皮肤改变属于良性病变,并且在产后可自行消退,但是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妊娠期皮肤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皮肤病与妊娠的相关性,有助于理解妊娠期皮肤生理及病理性改变的临床特点,评估孕妇的疾病风险,进而缓解大部分患者病情,有助于疾病康复以及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改变 皮质类固醇激素 疾病风险 临床过程 代谢状态 血管功能 免疫系统 新陈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入出院全程责任护理的效果
11
作者 周壮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8期890-890,共1页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责任护理 出院后 患者实施 动脉血压升高 全程 全身性疾病 病理性改变 并发症 高血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三)如何治疗糖尿病肾病
12
作者 李因笃 《求医问药》 2011年第11期6-7,共2页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肾脏微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肾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发生此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0%...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肾脏微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肾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发生此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0%。此病患者的‘肾脏可发生肾小球硬化、肾小动脉玻璃样改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间的系膜区扩张等病理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硬化症 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 肾小球基底膜 微血管发生 病理性改变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拉克索对防治帕金森病更具优势
13
作者 韩咏霞 《求医问药》 2010年第9期38-38,共1页
金森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此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在6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在7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由于中脑的黑质细胞发生了病理性改变,使多巴胺的合成减少,造成乙酰胆碱的功... 金森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此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在6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在7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由于中脑的黑质细胞发生了病理性改变,使多巴胺的合成减少,造成乙酰胆碱的功能相对亢进,使患者出现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完全治愈帕金森病,所以人们一般是依靠综合治疗措施来阻止和延缓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普拉克索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老年人群 防治 病理性改变 细胞发生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