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拉明对黄病毒类NS3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可树 朱剑文 +2 位作者 廖芳 徐三平 侯晓华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8-450,456,共4页
寻找有效的抗黄病毒类药物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病毒吸附培养细胞 Hep G2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苏拉明 ,4 8h后采取培养上清液及感染细胞 ,运用病毒滴度测算 ( plaque法 )、 Western blot法及 RT- PCR法 ,检测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寻找有效的抗黄病毒类药物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病毒吸附培养细胞 Hep G2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苏拉明 ,4 8h后采取培养上清液及感染细胞 ,运用病毒滴度测算 ( plaque法 )、 Western blot法及 RT- PCR法 ,检测其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苏拉明 5 0 μg/m l处理后产生的病毒量是对照组的 5 1.8% ,同时显示病毒 NS3蛋白质合成量减少 ,而对病毒 RNA无任何影响。提示苏拉明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主要是阻碍了病毒 NS3蛋白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NS3蛋白质 苏拉明 病毒抑制物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泛素修饰蛋白质ISG15及其修饰酶系的功能 被引量:3
2
作者 万新星 ZHANG Dian-Zheng 陈汉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受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干扰素刺激基因15编码蛋白质(ISG15)是第1个被鉴定的类泛素修饰蛋白质.目前已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发现了多种ISG15的作用靶蛋白,提示ISG15可能在免疫调节和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ISG15的结构与... 受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干扰素刺激基因15编码蛋白质(ISG15)是第1个被鉴定的类泛素修饰蛋白质.目前已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发现了多种ISG15的作用靶蛋白,提示ISG15可能在免疫调节和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ISG15的结构与生化特点,探讨ISG15在相关酶系作用下修饰目标蛋白质的机制,总结ISG15及其修饰酶系的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修饰蛋白质干扰素刺激基因15 泛素 修饰酶系 病毒活性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主要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变异分析
3
作者 秦照玲 罗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473,共9页
目的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鉴定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方法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突变氨基酸残基分类、蛋白质三维结构重建和氨基酸残基静电相互作用测量,以同源性最高的蝙蝠... 目的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鉴定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方法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突变氨基酸残基分类、蛋白质三维结构重建和氨基酸残基静电相互作用测量,以同源性最高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为参照,进行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初步分析确定SARS-CoV-2中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核糖核酸外切酶(ExoN)、尿苷酸特异性核糖核酸内切酶(NendoU)和刺突蛋白(S蛋白)上至少发生了10处影响静电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及其生物学功能。结论初步确定了SARS-CoV-2中主要蛋白质分子的关键氨基酸变异,为理解SARS-CoV-2的遗传特性、致病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有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蛋白质 氨基酸变异 蛋白质构象 盐键 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 被引量:58
4
作者 刘妍 成军 +3 位作者 王刚 李克 段惠娟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80-883,共4页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HCV核心表达质粒 pcDNA3 1( ) core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以HCV核心表达质粒 pcDNA3 1( ) core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 ,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 ,经Rsa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 2组 ,分别与 2种不同的接头衔接 ,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 2次消减杂交及 2次抑制性PCR ,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 ,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 ,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 ,成功构建人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 2 33个白色克隆 ,进行菌落PCR分析 ,其中 2 13个均得到 10 0~ 10 0 0bp插入片段。挑取 6 3个插入片段测序分析 ,其中 6个cDNA片段为未知序列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序列 ,已被GenBank收录。提示 6个新的cDNA全长序列 ,可能是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质 反式激活 消减杂交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E2蛋白结合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健 成军 +5 位作者 王琳 邵清 陆荫英 梁耀东 陈天艳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66-767,共2页
HCV的包膜蛋白E2 (E2 )的生物学特性与HCV感染的慢性化和抗病毒免疫关系极为密切。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多功能蛋白质与宿主蛋白的关系 ,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在酵母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型人肝cDNA文库中进行筛选 ,得到 76个与E2特异性结合... HCV的包膜蛋白E2 (E2 )的生物学特性与HCV感染的慢性化和抗病毒免疫关系极为密切。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多功能蛋白质与宿主蛋白的关系 ,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在酵母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型人肝cDNA文库中进行筛选 ,得到 76个与E2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 ,包括人类肝细胞癌相关抗原、硒结合蛋白、核苷传送系统、果糖磷酸激酶等 2 6种已知功能蛋白质基因和 14个未知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阐明E2在HCV致病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丙型 病毒包膜蛋白质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B结合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健 成军 +5 位作者 王琳 邵清 陆荫英 梁耀东 陈天艳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68-770,共3页
目前认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非结构蛋白 5B(NS5B)是病毒复制酶 ,但是对其生物学特性还不十分清楚 ,我们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NS5B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与含人肝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 ,于涂有X α gal营养缺... 目前认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非结构蛋白 5B(NS5B)是病毒复制酶 ,但是对其生物学特性还不十分清楚 ,我们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NS5B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与含人肝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 ,于涂有X α 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 Trp Leu His Ade)上筛选生长。挑选蓝色克隆 ,筛选出 33个与NS5B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克隆 ,其中有 31个已知功能基因及 2个未知功能基因。所克隆到的基因对以后研究NS5B的功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并为研究这些能与NS5B相互作用的基因在肝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丙型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病毒蛋白在C57-TgN(HBVadr2.0)SMMU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訾晓渊 巴月 +9 位作者 熊俊 张树忠 姚玉成 张南 李建秀 王新民 马凤云 叶煦亭 丛文铭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分析C57-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转基因小鼠血清和组织中病毒蛋白的表达及其特征.方法:以138只F6~F17代C57-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的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ELISA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 目的:分析C57-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转基因小鼠血清和组织中病毒蛋白的表达及其特征.方法:以138只F6~F17代C57-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的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ELISA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病毒蛋白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结果:转基因小鼠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分别为55.18%和25.00%,血清中HBsAg的出现时间多在3个月龄之前(占93.33%),且持续时间在9个月以上(占95.56%),个体之间具有一定差异.转基因小鼠肝组织中至少可检测到一种病毒蛋白,HBsAg、HBcAg和X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5.82%、58.24%和49.61%.HBsAg分布于肝细胞质中,HBcAg和X蛋白既可分布于肝细胞核中,也可分布干肝细胞质中.HBsAg的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门管区周围的肝细胞)和组织特异性(肝和肾),X蛋白除在肝脏和肾脏中表达外,还可在脑组织中表达.结论:C57-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转基因小鼠血清和肝肾等组织中有病毒蛋白的表达,病毒蛋白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和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小鼠 转基因 病毒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儿茶酚胺、S-100蛋白及D-乳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美芬 陈韬 +3 位作者 顾涛 罗云娇 杜曾庆 王明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968-197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儿茶酚胺(CA)、S-100蛋白和D-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7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确诊为HFMD的患儿129例。使用GC-2016γ放射免疫计数仪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CA测...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儿茶酚胺(CA)、S-100蛋白和D-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7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确诊为HFMD的患儿129例。使用GC-2016γ放射免疫计数仪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CA测定[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多巴胺(DA)];使用美国宝莱特ELx800NB酶标仪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S-100蛋白测定;使用美国宝莱特ELx800NB酶标仪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D-乳酸测定;使用德国ABI公司生产的7500PCR扩增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粪便病原体的检测及分型。结果 129例HFMD患儿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57例(44.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阳性26例(20.2%),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0例(15.5%),肠道病毒阴性26例(20.1%)。不同肠道病毒感染HFMD患儿NE、AD、DA、S-100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肠道病毒感染HFMD患儿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V71阳性HFMD患儿D-乳酸水平高于其他肠道病毒阳性、肠道病毒阴性患儿。结论不同肠道病毒感染HFMD患儿CA、S-100蛋白水平间无差异,而EV71感染HFMD患儿D-乳酸水平较高,存在肠屏障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感染 儿茶酚胺 S100蛋白质 D-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小权 成军 +3 位作者 张树林 王琦 李国力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的表达质粒pBIND和pACT中构建重组载体。将构建的pBIND-core和pACT-HCBP6重组载体和报告质粒pG5luc共转染HepG2细胞,并设背景对照组(pBIND+pACT)、阳性对照组(pBIND-Myod+pACT-Id)、2个阴性对照组(pBIND-core+pACT、pBIND+pACT-HCBP6)和空白对照组。采用Dual-荧光检测系统和TurnerBiosystemsVeritas微孔板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荧虫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BIND-core和pACT-HCBP6,共转染HepG2细胞之后,其荧虫素酶活性与海肾素酶活性的比值与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肝癌细胞系中确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HCV核心蛋白在细胞凋亡及细胞恶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病毒核心蛋白质 双杂交系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NA免疫技术制备抗登革2型病毒NS2B蛋白多克隆抗体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丽梅 陈宗涛 +5 位作者 高娜 田衍平 陈炜 张俊磊 王嘉丽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dengue virus serotype2,DV2)非结构蛋白NS2B的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7/NS2B,进行DNA免疫,制备小鼠抗NS2B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DV2-NS2B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P7/NS2B,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dengue virus serotype2,DV2)非结构蛋白NS2B的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7/NS2B,进行DNA免疫,制备小鼠抗NS2B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DV2-NS2B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P7/NS2B,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Vero细胞,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用该表达质粒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NS2B抗血清。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AGGS-P7/NS2B,该重组质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所获的抗血清,抗体效价达1∶3200,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证实抗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DV2-NS2B蛋白。结论通过DNA免疫所制备小鼠抗DV2-NS2B抗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DV2-NS2B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病毒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 NS2B 小鼠 近交BAL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对鼻咽癌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素珍 黄培春 +3 位作者 徐永 陈锦 蔡康荣 黄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646-1649,共4页
目的研究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对鼻咽癌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鼻咽癌CNE1细胞,脂质体介导端粒酶反义核酸处理转染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LMP1和P53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目的研究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对鼻咽癌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鼻咽癌CNE1细胞,脂质体介导端粒酶反义核酸处理转染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LMP1和P53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转染并表达LMP1基因的细胞的增殖能力、P53蛋白和hTERT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和转染空载质粒的细胞。端粒酶反义核酸作用组,LMP1基因转染细胞的LM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MP1基因转染细胞与未转染细胞和转染空载质粒的细胞的增殖能力、P53蛋白和hTERT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LMP1基因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和P53蛋白表达水平仍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和转染空载质粒的细胞(P<001)。结论EB病毒LMP1可促进鼻咽癌细胞P53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疱疹病毒4型 蛋白质 蛋白质P53 寡核苷酸 反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基因进化的新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一芳 李淑华 +4 位作者 张宏伟 韩磊 鹿文英 苏彤 曹广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基因的进化规律及M2蛋白的氨基酸替代情况。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甲型H1N1病毒M基因179条进行预分析,最终选取50条采用MEGA4.0软件对其进行比对,采用NJ法构建进化树,同时采用MEGA4.0软件对M2蛋白氨...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基因的进化规律及M2蛋白的氨基酸替代情况。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甲型H1N1病毒M基因179条进行预分析,最终选取50条采用MEGA4.0软件对其进行比对,采用NJ法构建进化树,同时采用MEGA4.0软件对M2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不同地区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M基因同源性高,达99.6%~100.0%,但与历史上流行的H1N1和H3N2流感病毒M基因差异较大,仅与1999-2002年间香港地区流行的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同源性较近,为96.7%~97.7%。2009年流行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历年来流行的H1N1人流感病毒相比,在第11、13、14、16、20、28、31、43、54、57、77、78、82、86、89、93位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与历年来流行的H1N1禽流感病毒相比,在第13、14、16、31、43、55、77、89位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与H1N1猪流感病毒相比,在第13、14、19、43、55位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历年来流行的H3N2人流感病毒相比,在第11、13、16、20、28、31、43、54、57、77、78、82、86、89、93位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与历年来在欧亚大陆流行的猪流感病毒相比,所比较的19个位点均有部分毒株发生变异;而与1999-2002年间在香港流行的H3N2猪流感病毒相比,仅在第13、14、21、43位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结论此次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M基因可能由香港地区流行的H3N2猪流感病毒重组而来。M2蛋白胞外编码区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提示在疫苗研制方面应注意由此带来的影响。跨膜区的突变可能是导致此次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类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第43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引起此次耐药的主要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流感病毒A型 H1N1亚型 病毒基质蛋白质 进化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对IFN-α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慧 邓永强 +6 位作者 陈水平 姜涛 韩剑峰 李晓峰 于学东 秦成峰 秦鄂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日本脑炎病毒抑制IFN-α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病毒特异蛋白,为阐明日本脑炎病毒抑制Ⅰ型IFN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日本脑炎病毒编码的7种非结构蛋白基因(NS1,N... 目的探讨日本脑炎病毒抑制IFN-α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病毒特异蛋白,为阐明日本脑炎病毒抑制Ⅰ型IFN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日本脑炎病毒编码的7种非结构蛋白基因(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它们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利用含萤火虫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ISRE-Luc,观察表达病毒不同非结构蛋白的细胞内IFN-α介导的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程度。构建融合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STAT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Red-STAT1,利用该重组载体在表达病毒非结构蛋白的细胞内观察融合蛋白Red-STAT1在IFN-α作用下的细胞内定位情况。同时,对表达病毒非结构蛋白的细胞内IFN-α介导的STAT1分子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日本脑炎病毒的7种非结构蛋白均可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正确表达,而且表达蛋白均位于细胞质中。在这7种非结构蛋白中,NS5可阻断STAT1分子的核转运及抑制STAT1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IFN-α介导的细胞内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结论日本脑炎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5对Ⅰ型IFN系统的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一种Ⅰ型IFN系统的拮抗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Ⅰ型 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 脑炎病毒 日本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A结合蛋白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彦伟 成军 +6 位作者 张忠东 杨艳杰 李强 董菁 黄燕萍 刘敏 王建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筛选丙型肝炎病毒 (HCV)非结构蛋白NS4A结合蛋白 ,为HCV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 ,以HCV非结构蛋白NS4A作为固相筛选分子 ,对T7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的筛选过程 ,经噬... 目的 筛选丙型肝炎病毒 (HCV)非结构蛋白NS4A结合蛋白 ,为HCV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 ,以HCV非结构蛋白NS4A作为固相筛选分子 ,对T7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的筛选过程 ,经噬斑的PCR扩增后 ,构建克隆载体 ,最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噬菌体经富集后 ,从随机挑选的 12个克隆中得到 2个阳性克隆 ,成功构建了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序列同源性分析 ,确定了与HCV非结构蛋白NS4A结合的是肝细胞蛋白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激活蛋白激酶 5 (MAPKAPK5 )。结论 用噬菌体人肝cDNA文库筛选得到了HCV非结构蛋白NS4A的结合蛋白 ,为进一步研究HC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技术 C型肝炎样病毒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 基因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腺病毒载体介导的EGFP基因在甲胎蛋白阳性肝癌细胞的特异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石毓君 刘长安 +5 位作者 龚建平 李旭宏 彭勇 梅英 米粲 霍艳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9-16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在甲胎蛋白(AFP)阳性的肝癌细胞中靶向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基于腺病毒载体Adeno-XTMExpressionsystem,以300bpAFP特异启动子替换穿梭质粒Pshuttle中CMV启动子,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 目的建立一种在甲胎蛋白(AFP)阳性的肝癌细胞中靶向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基于腺病毒载体Adeno-XTMExpressionsystem,以300bpAFP特异启动子替换穿梭质粒Pshuttle中CMV启动子,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亚克隆至Pshuttle,HEK293细胞包装腺病毒,收集病毒后分别转染人正常肝脏LO2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及HeLa细胞;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EGFP基因在3种细胞中的转录水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3种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Northern杂交显示,HepG2细胞中有大量EGFP基因的转录,而正常肝细胞LO2和HeLa细胞中仅能检测到微量基因的转录;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HepG2细胞内有强绿色荧光表达,而在LO2以及HeLa细胞内见极弱绿色荧光。结论在AFP特异启动子作用下,腺病毒携带的目的基因在AFP阳性的肝癌细胞中得到显著转录和表达,而在非AFP阳性细胞仅微量转录,蛋白表达极弱。该腺病毒载体可作为AFP阳性的肝癌基因靶向治疗的适宜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启动区(遗传学) 病毒载体 HepG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温怀凯 余坚 +2 位作者 李小永 陶洪群 张信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LP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HBV-LP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变化相...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LP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HBV-LP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r=0.949);不同模式的HBeAg血清中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LP水平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是判断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病毒/血液 病毒包膜蛋白质类/血液 肝炎抗原 乙型/血液 HBVDNA 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 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1b基因型核心蛋白对HepG2细胞Bax与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孝华 刘玲玲 +1 位作者 雷创 周清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1b基因型核心蛋白(C)对HepG2细胞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与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以探索1b型HCV C蛋白与HepG2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扩增出HCV-1b-C基因,经双酶切后连接pcDNA3.1(-),成功...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1b基因型核心蛋白(C)对HepG2细胞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与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以探索1b型HCV C蛋白与HepG2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扩增出HCV-1b-C基因,经双酶切后连接pcDNA3.1(-),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1b-C。利用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mRNA及蛋白的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成功后HCV-1b-C对HepG2细胞Bax与Bcl-2表达的影响,并设转染空质粒组及未处理组作对照。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CV-1b-C;瞬时转染HepG2细胞,成功表达HCV C mRNA及蛋白;转染C基因组的Bax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与转染空质粒组及未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C基因组的Bcl-2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与转染空质粒组及未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b基因型HCV C蛋白转染HepG2细胞会导致Bax表达减少及Bcl-2表达增多,降低Bax/Bcl-2比值,可能是抑制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病毒核心蛋白质 肝细胞 BCL-2相关X蛋白质 基因 BCL-2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2型病毒重组E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惠永 江丽芳 +2 位作者 曾祥凤 方丹云 郭辉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4-216,220,共4页
[目的]检测重组 D2V全长 E蛋白纯化后的免疫反应性与抗原性,为其亚单位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酵母表达上清超滤浓缩后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MCAC)法过柱,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观察蛋白条带.将纯化蛋白与... [目的]检测重组 D2V全长 E蛋白纯化后的免疫反应性与抗原性,为其亚单位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酵母表达上清超滤浓缩后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MCAC)法过柱,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观察蛋白条带.将纯化蛋白与组氨酸抗体、 D2V E单抗进行斑点印迹和蛋白印迹,以确定纯化物是否为含组氨酸尾的 D2V E融合蛋白,并用 ELISA检测纯化 E蛋白与不同 DV抗体的结合反应.用纯化的重组 D2V E蛋白免疫小鼠后测定其产生的抗体类型与滴度,以分析其抗原性.[结果]表达产物经 MCAC柱纯化获得单一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9× 103的蛋白,组氨酸抗体与 D2V E单抗的印迹试验证实该条带就是含多聚组氨酸尾型特异的重组 E蛋白(rEgp) , ELISA显示纯化的 rEgp保留有免疫反应性及型特异性,内糖苷酶 H消化证实其含有 N联高甘露糖残基.接种 rEgp可诱生针对 D2V抗原与重组 E蛋白的高效抗体.[结论]纯化的 D2V全长 E蛋白保留其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并具有型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病毒 膜糖蛋白 重组蛋白质 分离 纯化 抗体 层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及NAC对腺病毒E1A蛋白上调IL-8及ICAM-1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园园 冉丕鑫 +3 位作者 张锦 郑西卫 李冰 陈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E1A蛋白在致炎因素TNF-α作用下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炎症因子IL-8和ICAM-1表达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DXM)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作用。方法构建稳定表达E1A蛋白的A549细胞系(E1A+组)及对照质粒转染细胞系(E1A-组)。... 目的探讨腺病毒E1A蛋白在致炎因素TNF-α作用下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炎症因子IL-8和ICAM-1表达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DXM)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作用。方法构建稳定表达E1A蛋白的A549细胞系(E1A+组)及对照质粒转染细胞系(E1A-组)。用TNF-α刺激、DXM以及NAC干预细胞,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8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ICAM-1的表达。结果E1A+组在10μg.L-1的TNF-α作用前后细胞IL-8蛋白浓度分别为(48.49±0.27)ng.L-1和(22 841.75±12.92)ng.L-1,明显高于E1A-组作用前的(1.67±0.07)ng.L-1和作用后的(3 576.04±3.20)ng.L-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NF-α单独作用组相比,DXM和NAC预作用细胞可明显降低TNF-α诱导下IL-8的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1A+组在10μg.L-1的TNF-α作用前后细胞ICAM-1蛋白浓度(荧光强度)分别为17.12±3.32和35.12±3.19,均高于E1A-组作用前0.59±0.09和作用后29.72±3.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NF-α单独作用组相比,DXM和NAC预作用细胞可明显降低TNF-α诱导的ICAM-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1A蛋白能够增加TNF-α诱导下的IL-8和ICAM-1蛋白的表达。DXM和NAC能够明显拮抗TNF-α诱导下的IL-8和ICAM-1的蛋白表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腺病毒E1A蛋白对NAC及DXM的抗炎作用无明显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即早蛋白质 糖皮质激素 N-乙酰半胱氨酸 炎症反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彦伟 成军 +4 位作者 焦成松 张忠东 李强 李莉 陈菊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12,共3页
目的 制备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单链抗体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以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为固相抗原 ,利用抗原 抗体亲和性结合的原理 ,从半合成的人源可变区噬菌体抗体库中经过 3轮“吸附 洗脱 扩增”... 目的 制备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单链抗体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以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为固相抗原 ,利用抗原 抗体亲和性结合的原理 ,从半合成的人源可变区噬菌体抗体库中经过 3轮“吸附 洗脱 扩增”的筛选过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DNA序列分析 ,获得HCV核心蛋白的人源单链抗体 ;用该抗体对 772 1转染全长HCVcDNA后筛选的阳性克隆细胞中的HCV核心蛋白抗原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ELISA结果表明 ,制备的HCV核心蛋白人源单链抗体能与HCV核心蛋白抗原特异性结合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 ,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HCV核心蛋白抗原 ,与正常肝细胞无交叉反应。结论 此法制备单链抗体方法简便 ,周期短 ,可为HCV核心蛋白病原的检测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肝炎样病毒 病毒核心蛋白质 单链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