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11基因对病毒基因转录及ODV病毒粒子包埋的影响
1
作者
王海萍
张健家
+1 位作者
孔祥硕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8-836,共9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但其在病毒感染过程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m11敲除型病毒,并利用Bac-to-Bac系统重新构建恢复型及野生型重组病毒。转染试验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表明,Bm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但其在病毒感染过程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m11敲除型病毒,并利用Bac-to-Bac系统重新构建恢复型及野生型重组病毒。转染试验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表明,Bm11基因缺失并不影响出芽型病毒粒子(BV)的产生及病毒基因组DNA复制,但对晚期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显著(P<0.01)。经皮注射虫体实验结果显示,敲除型病毒的致死中时(LT50)明显长于恢复型病毒和野生型重组病毒。经口感染实验表明,添食106个野生型重组病毒或恢复型病毒多角体(OB)的家蚕死亡率均达到100%,而添食敲除型病毒多角体的家蚕死亡率只有64.89%,且死亡时间明显延长。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恢复型病毒和野生型重组病毒相比,Bm11敲除型病毒感染细胞内多角体包埋的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数量显著减少(P<0.01)。综上所述,Bm11虽不是BmNPV复制必需基因,但该基因的缺失对病毒晚期和极晚期基因转录以及ODV粒子包埋效率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
病毒
Bm11基因
基因转录
病毒粒子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杆状病毒Ac78 C末端保守区域的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赛男
杨凯
+1 位作者
刘文华
赵海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8-756,共9页
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的orf78(即Ac78)是最近被发现的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在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中具有重要功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c78的C末...
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的orf78(即Ac78)是最近被发现的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在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中具有重要功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c78的C末端105~108位氨基酸区域在GroupINPVs旁系同源物中高度保守.为研究该保守区域在Ac78功能中的作用,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了缺失该保守区域,并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的Ac78截短补回型重组病毒(vAe78:del105.108).荧光显微镜分析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vAc78:del105.108转染的Sf9细胞中,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virion,BV)产生量与Ac78全长补回型重组病毒(vAc78:HA)基本一致;电镜观察发现,在vAc78:del105.108转染的细胞中,呈现与vAc78:HA的现象一致的典型的杆状病毒感染特征,多粒包埋型病毒粒子(multiple nucleocapsid—enveloped occlusion-derived virion,M—ODV)以及包埋有M-ODV的包涵体均能正常形成;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在vAc78:del105.108感染的Sf9细胞中,从病毒感染细胞24h时开始,Ac78专一定位于感染细胞的内核膜附近,与vAc78:HA的现象一致.上述结果表明,Ac78的C末端105-108位氨基酸保守区域对于BV和M—ODV的有效产生以及Ac78的亚细胞定位非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
病毒
C末端保守区域
芽生型
病毒
粒子
多粒
包埋
型
病毒
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3
作者
黄博
朱梦瑶
+4 位作者
丘霈珊
张若男
张文庆
余小强
卢玉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应用广泛,已被开发成微生物杀虫剂和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等。NPV具有两种病毒颗粒: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和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两者的构成和组装存在差异。...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应用广泛,已被开发成微生物杀虫剂和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等。NPV具有两种病毒颗粒: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和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两者的构成和组装存在差异。病毒包涵体在肠道中溶解后释放出ODV进行初级感染,子代核衣壳通过质膜出芽产生BV引发全身性的次级感染。病毒感染昆虫后能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同时NPV病毒已进化出多种策略抑制或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如免疫信号通路、黑化和凋亡等过程。本文将总结鳞翅目特异性NPV与宿主的互作研究,着重介绍NPV的侵染机制、NPV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
病毒
杆状
病毒
包埋
型
病毒
粒子
芽生型
病毒
粒子
先天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11基因对病毒基因转录及ODV病毒粒子包埋的影响
1
作者
王海萍
张健家
孔祥硕
吴小锋
机构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出处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8-836,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772675)。
文摘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但其在病毒感染过程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m11敲除型病毒,并利用Bac-to-Bac系统重新构建恢复型及野生型重组病毒。转染试验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表明,Bm11基因缺失并不影响出芽型病毒粒子(BV)的产生及病毒基因组DNA复制,但对晚期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显著(P<0.01)。经皮注射虫体实验结果显示,敲除型病毒的致死中时(LT50)明显长于恢复型病毒和野生型重组病毒。经口感染实验表明,添食106个野生型重组病毒或恢复型病毒多角体(OB)的家蚕死亡率均达到100%,而添食敲除型病毒多角体的家蚕死亡率只有64.89%,且死亡时间明显延长。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恢复型病毒和野生型重组病毒相比,Bm11敲除型病毒感染细胞内多角体包埋的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数量显著减少(P<0.01)。综上所述,Bm11虽不是BmNPV复制必需基因,但该基因的缺失对病毒晚期和极晚期基因转录以及ODV粒子包埋效率均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
病毒
Bm11基因
基因转录
病毒粒子包埋
Keywords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
Bm11 gene
Gene transcription
ODV embedding
分类号
S476.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Q786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杆状病毒Ac78 C末端保守区域的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赛男
杨凯
刘文华
赵海洲
机构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8-756,共9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4A030313664)~~
文摘
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的orf78(即Ac78)是最近被发现的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在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中具有重要功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c78的C末端105~108位氨基酸区域在GroupINPVs旁系同源物中高度保守.为研究该保守区域在Ac78功能中的作用,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了缺失该保守区域,并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的Ac78截短补回型重组病毒(vAe78:del105.108).荧光显微镜分析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vAc78:del105.108转染的Sf9细胞中,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virion,BV)产生量与Ac78全长补回型重组病毒(vAc78:HA)基本一致;电镜观察发现,在vAc78:del105.108转染的细胞中,呈现与vAc78:HA的现象一致的典型的杆状病毒感染特征,多粒包埋型病毒粒子(multiple nucleocapsid—enveloped occlusion-derived virion,M—ODV)以及包埋有M-ODV的包涵体均能正常形成;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在vAc78:del105.108感染的Sf9细胞中,从病毒感染细胞24h时开始,Ac78专一定位于感染细胞的内核膜附近,与vAc78:HA的现象一致.上述结果表明,Ac78的C末端105-108位氨基酸保守区域对于BV和M—ODV的有效产生以及Ac78的亚细胞定位非必需.
关键词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
病毒
C末端保守区域
芽生型
病毒
粒子
多粒
包埋
型
病毒
粒子
Keywords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
conserved C-terminal region
budded virion (BV)
multiple nucleocapsid-enveloped occlusion-derived virion (M-ODV)
分类号
S476.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3
作者
黄博
朱梦瑶
丘霈珊
张若男
张文庆
余小强
卢玉珍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194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002100)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8SKLBC-KF03)。
文摘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应用广泛,已被开发成微生物杀虫剂和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等。NPV具有两种病毒颗粒: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和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两者的构成和组装存在差异。病毒包涵体在肠道中溶解后释放出ODV进行初级感染,子代核衣壳通过质膜出芽产生BV引发全身性的次级感染。病毒感染昆虫后能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同时NPV病毒已进化出多种策略抑制或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如免疫信号通路、黑化和凋亡等过程。本文将总结鳞翅目特异性NPV与宿主的互作研究,着重介绍NPV的侵染机制、NPV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
病毒
杆状
病毒
包埋
型
病毒
粒子
芽生型
病毒
粒子
先天免疫
Keywords
Nucleopolyhedrovirus
baculovirus
occlusion-derived virus
budded virus
innate immunity
分类号
Q965 [生物学—昆虫学]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11基因对病毒基因转录及ODV病毒粒子包埋的影响
王海萍
张健家
孔祥硕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杆状病毒Ac78 C末端保守区域的功能初步分析
李赛男
杨凯
刘文华
赵海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黄博
朱梦瑶
丘霈珊
张若男
张文庆
余小强
卢玉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