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荧光蛋白遗传标记腺病毒衣壳蛋白p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俊丽 王东阳 +3 位作者 南天惠 王丽娴 廖晓玉 夏海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3,共4页
采用在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标记pⅨ蛋白的腺病毒质粒载体.将PacⅠ线性化的腺病毒质粒载体转染HEK293细胞7~10d后获得病毒裂解液,然后将其在体外进一步扩增并经CsC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获得mCherry... 采用在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标记pⅨ蛋白的腺病毒质粒载体.将PacⅠ线性化的腺病毒质粒载体转染HEK293细胞7~10d后获得病毒裂解液,然后将其在体外进一步扩增并经CsC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获得mCherry标记腺病毒pⅨ蛋白的病毒颗粒.在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标记的病毒颗粒之后,将其加入A549细胞中,并在不同时间点追踪观察荧光标记的病毒颗粒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的红色荧光;在病毒与细胞孵育过程中,随着荧光标记病毒与A549细胞孵育时间的延长,病毒颗粒逐渐向细胞核周围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病毒 病毒示踪 病毒标记 衣壳蛋白p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标记毒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长明 危艳武 +3 位作者 张超范 谭斌 陆月华 孔宪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3,共5页
以临床分离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为材料,利用PCR法扩增病毒基因组,将2个基因组顺式连接插入到质粒载体中构建感染性分子克隆。通过引物设计替换碱基,在病毒基因组内插入Sal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经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获得带有... 以临床分离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为材料,利用PCR法扩增病毒基因组,将2个基因组顺式连接插入到质粒载体中构建感染性分子克隆。通过引物设计替换碱基,在病毒基因组内插入Sal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经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获得带有遗传标记的新毒株。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免疫电镜、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在病毒感染细胞中检出病毒特异抗原,其抗原性、病毒形态学及基因序列与亲本毒株一致。鉴于新病毒基因组内插入一个SalⅠ酶切位点,用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可与野生型病毒相鉴别。新毒株经细胞连续传60代,体外培养增殖性能稳定,毒价可达10^(6.6)TCID_(50)/mL。取病毒培养物经静脉和滴鼻途径接种35日龄抗体阴性仔猪4头,接种后表现出体温升高、进行性消瘦、被毛粗糙及体表淋巴结肿胀症状,迫杀后多种脏器中均能检测到病毒抗原与核酸。研究表明,利用感染性分子克隆手段构建带有遗传标记的PCV2新毒株,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性、疫苗免疫、分子诊断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遗传标记病毒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与A型口蹄疫重组标记疫苗病毒株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袁红 李平花 +11 位作者 马雪青 方先珍 白兴文 孙普 卢曾军 包慧芳 曹轶梅 李冬 付元芳 陈应理 张婧 刘在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100,共5页
为研制针对我国边境地区(尤其是西南边境)流行的A型口蹄疫(FMD)的标记疫苗储备病毒株,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东南亚地区流行的A型口蹄疫疫毒(FMDV)A/VN/03/2009株的P1基因,将其插入含FMDV编码非结构蛋白3A aa91-aa105位缺失的O/HN/93病毒... 为研制针对我国边境地区(尤其是西南边境)流行的A型口蹄疫(FMD)的标记疫苗储备病毒株,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东南亚地区流行的A型口蹄疫疫毒(FMDV)A/VN/03/2009株的P1基因,将其插入含FMDV编码非结构蛋白3A aa91-aa105位缺失的O/HN/93病毒全长重组质粒p OFS/3A_(91-105)中,构建FMDV A型和O型嵌合的全长重组质粒p O/3A_(91-105)-AP1。该重组质粒经Not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细胞中,拯救得到FMDV重组病毒。间接免疫荧光、RT-PCR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拯救的FMDV为正确的A型和O型间嵌合及3A aa91-aa105缺失的重组病毒。病毒蚀斑和一步生长曲线表明拯救病毒的感染性和复制能力稍低于其亲本病毒。该型间嵌合标记病毒的成功拯救为研制防控边境地区A型FMD的储备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型间嵌合 标记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病毒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袁笑妍 张御格 +2 位作者 姚丽娟 唐晨 李晓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6,共15页
病毒(virus)是一种专营胞内寄生的简单微生物,是造成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的侵染过程高度动态且复杂,单病毒示踪技术的发展为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精细过程提供了可能。单病毒示踪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与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的新方... 病毒(virus)是一种专营胞内寄生的简单微生物,是造成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的侵染过程高度动态且复杂,单病毒示踪技术的发展为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精细过程提供了可能。单病毒示踪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与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的新方法,允许对单一或多个病毒的生命活动进行观察。近几年,单病毒示踪技术在病毒入胞、复制、细胞间传染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使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介绍了病毒入侵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荧光标记在单病毒示踪上的应用,特别是对病毒不同结构的标记和成像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优化标记策略、解决对不同种类和结构的病毒实现高效标记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标记 病毒示踪 荧光染料 荧光蛋白 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病毒检测法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卿霆 欧阳和昊 +5 位作者 潘其聪 朱碧波 叶静 曹胜波 王秀羽 司有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40-4851,共12页
流式病毒检测法(flow virometry,FVM)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病毒颗粒及其特征的前沿技术。通过FVM,可以精确测量样本中完整病毒颗粒的浓度、表面靶抗原的丰富度以及相对直径等关键参数,进而实现对单个病毒颗粒的高效分析和表征... 流式病毒检测法(flow virometry,FVM)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病毒颗粒及其特征的前沿技术。通过FVM,可以精确测量样本中完整病毒颗粒的浓度、表面靶抗原的丰富度以及相对直径等关键参数,进而实现对单个病毒颗粒的高效分析和表征。随着仪器设备、荧光染料和标记策略的不断发展和优化,FV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该方法不仅被用于实现对单个病毒颗粒的精确分析,还被用于细胞外泌体和微囊泡的检测。本文总结了FVM的发展历程以及病毒等微颗粒的常用标记方法和应用领域,旨在为FVM在病毒学、免疫学、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病毒检测法 流式细胞术 病毒和外泌体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雪莉 刘佩芝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297-299,共3页
通过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合理选择药物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避免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我们对国内近年来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肝损害情况,及其合理选取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 通过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合理选择药物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避免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我们对国内近年来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肝损害情况,及其合理选取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乙肝病毒标记 肝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继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299-1299,共1页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标记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西莱治疗慢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涵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6-406,共1页
关键词 慢性肝损伤 凯西莱治疗 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病毒标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病毒性肝炎 抗-HBC HBsAg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 50岁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可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局部调控及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 被引量:2
9
作者 邱欣彤 史英武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追踪技术,观察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突触前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在成年雄性C57小鼠一侧盆神经注射伪狂犬病毒,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目的: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追踪技术,观察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突触前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在成年雄性C57小鼠一侧盆神经注射伪狂犬病毒,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脊髓神经元,观察盆神经初级传入的突触前神经元与痛相关神经元的共存情况。结果:将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病毒注入盆神经后,脊髓和脑内大量核团,如下丘脑、运动皮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和腰骶髓后连合核(DCN)都可观察到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DCN内存在大量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且SPR阳性神经元与盆神经跨突触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不共存,这些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呈GABA阳性。结论:DCN是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关键中继部位,内脏伤害性信息可能在DCN处进行初级调控后向上逐级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神经 初级传入 腰骶髓后连合核 逆行跨多突触标记病毒 SP受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