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全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1
作者 李苗苗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2期29-33,共5页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鱼类病毒性疾病,常见海水鱼类如石斑鱼、鲈鱼、牙鲆、大菱鲆、鲷、鲳鲹等均有感染发病的报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2023年全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监...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鱼类病毒性疾病,常见海水鱼类如石斑鱼、鲈鱼、牙鲆、大菱鲆、鲷、鲳鲹等均有感染发病的报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2023年全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该病往年监测情况和研究进展,提出风险管控建议,以期为我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 神经坏死 防控工作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海水鱼类 大菱鲆 石斑鱼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核酸检测用标准物质的制备 被引量:5
2
作者 段燕喻 陈茹 +4 位作者 吴晓薇 朱道中 林志雄 田纯见 刘志玲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8年第2期102-107,共6页
利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设计NNV RNA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目的片段并连接至p GEM-T载体;采用体外转录方法,获得大量纯品RNA。初步定量稀释至... 利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设计NNV RNA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目的片段并连接至p GEM-T载体;采用体外转录方法,获得大量纯品RNA。初步定量稀释至约10~8 copies/μL,均匀性检验结果显示样品间差异<5%;稳定性检验表明,室温(20~25℃)保存7 d、冷藏(2~8℃)保存1个月和冷冻(-20℃)保存6个月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采用核酸浓度测定与拷贝数换算的方法,对转录的RNA片段进行定值,并根据委托单位的定值结果进行不确定度估算。核酸标准物质定值为(8.452±0.068)×10~8 copies/μL,可用作NNV核酸检测的标准质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实时定量RT-PCR 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信忠 龚艳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C00期141-146,共6页
综述了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原种类、危害性、防治方法以及神经坏死病毒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鱼类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进展 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文 陈偿 +8 位作者 赵哲 李璐璐 罗鹏 王艳红 任春华 胡超群 方哲 王冬梅 詹钟仁 《渔业研究》 2016年第5期419-426,共8页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能导致海水鱼脑、中枢神经及视网膜等神经系统坏死的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在稚鱼和幼鱼期,较强的致病力及高致死率给海水鱼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海水...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能导致海水鱼脑、中枢神经及视网膜等神经系统坏死的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在稚鱼和幼鱼期,较强的致病力及高致死率给海水鱼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文章主要综述了NNV的基本特征、诊断技术、病毒传播、疫苗免疫学等研究进展,介绍了NNV的防控技术及策略,为海水养殖鱼类NNV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鱼类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综述 乙型野田村 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及其预防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瑞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海水鱼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毒检测 感染途径 症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信忠 苏亚玲 +3 位作者 龚艳请 黄丽莎 俞秀霞 陈延坎 《福建水产》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地区 石斑鱼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症状 流行 PCR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全国海水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情况分析
7
作者 吴斌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1期42-47,共6页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海水鱼类传染病,可对多种常见经济鱼类造成危害,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根据2016—2021年全国海水鱼VNN监测结果,对该病的宿主种类、规格、易感水温...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海水鱼类传染病,可对多种常见经济鱼类造成危害,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根据2016—2021年全国海水鱼VNN监测结果,对该病的宿主种类、规格、易感水温和季节、流行区域、发病养殖场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病主要在石斑鱼等海水鱼类苗种中流行,且流行时段长,但主要发生于夏秋水温较高季节,在南方主要海水养殖区域广泛流行。针对VNN在我国的流行规律,提出了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执行苗种检疫,开展VNN免疫学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海水鱼VNN的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流行学分析 监测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野田村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8
作者 翁善钢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5-56,共2页
β-野田村病毒(betanodaviruses)是一种重要的新出现鱼类病毒,可以感染40种以上的海洋鱼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北美、非洲、南太平洋的鱼群中。此外,β-野田村病毒也有感染淡水鱼类的报道。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毒感染 鱼类 海洋鱼类 澳大利亚 南太平洋 淡水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原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楠 吴斌 +4 位作者 李苗苗 王巧煌 林国清 樊海平 林克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4-479,共6页
对福建省漳州市某水产养殖场发生的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从出现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症状的石斑鱼苗上取眼部、脑部组织进行研磨,将匀浆液接种到条纹月鳢细胞系(SSN)细胞株SSN-1及其克隆细胞株E-11,两株细胞... 对福建省漳州市某水产养殖场发生的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从出现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症状的石斑鱼苗上取眼部、脑部组织进行研磨,将匀浆液接种到条纹月鳢细胞系(SSN)细胞株SSN-1及其克隆细胞株E-11,两株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呈空泡化并脱落,E-11细胞较SSN-1细胞更早出现细胞病变,且病变更明显.将病鱼眼部、脑部组织的研磨液、细胞培养上清进行RT-PCR检测,均检测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VNNV)的特异性条带,目的片段大小为427bp,序列比对结果提示该病原为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直径约30nm的病毒颗粒,细胞质内大量病毒颗粒聚集成团,细胞器受损,细胞结构被破坏.将分离得到的VNNV进行温度、酸碱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0℃下处理30min后该病毒滴度明显下降,60℃处理30min后病毒失活;在pH为3、11的条件下病毒滴度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魏盟智 李亚军 +1 位作者 安鑫龙 邓晓东 《河北渔业》 2020年第5期51-53,共3页
主要综述了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基本特征、诊断技术等研究进展,介绍了神经坏死病毒的防控技术及策略,简单概述了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 石斑鱼(Epinephelus sp.)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石斑鱼苗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诊断
11
作者 陈晖 肖颖 +2 位作者 方成俊 张东斌 余晓薇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8年第1期104-106,共3页
2017年6—7月,福建省东山县某石斑鱼养殖场多批20~60日龄杂交石斑鱼苗发病,临床表现为游泳行为改变,致盲、打转,鱼体发黑,不食,继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多次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寄生虫、细菌学检查为阴性。应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2017年6—7月,福建省东山县某石斑鱼养殖场多批20~60日龄杂交石斑鱼苗发病,临床表现为游泳行为改变,致盲、打转,鱼体发黑,不食,继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多次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寄生虫、细菌学检查为阴性。应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检测引物,采用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神经坏死病毒(NNV)特异性的421 bp基因片段,以此诊断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苗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寄生虫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2
作者 陈爱平 江育林 +4 位作者 钱冬 陈昌福 李安兴 黄捷 杨冰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6-57,共2页
2008年农业部兽医局委托动物流行病学中组织专家编写动物疫病释义,为便于解读水生动物的疫病,本刊现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水生动物疫病种类的分类及各病的释义分期进行刊登。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动物疫 动物流行 农业部兽医局 水生动物 种类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
13
作者 闽农 《现代渔业信息》 2007年第6期31-31,共1页
本刊讯: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该病已在全世界多种鱼类中发病流行,尤对仔幼鱼危害很大,死亡率高达100%,对成鱼也有很高的致死率。由于该病有极高的传染性... 本刊讯: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该病已在全世界多种鱼类中发病流行,尤对仔幼鱼危害很大,死亡率高达100%,对成鱼也有很高的致死率。由于该病有极高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被国际兽疫组织(OIE)列为重要的鱼类病害,该传染病的病原体为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ms.N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鱼类 神经坏死 毒性 视网膜 仔幼鱼 死亡率 致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鲈海水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
14
作者 石晓艳 袁玲 +3 位作者 毛灿 李勇 陈浩然 古群红 《海洋与渔业》 2021年第6期92-93,共2页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又称海鲈、七星鲈、花鲈、青鲈、海鲈鱼、日本真鲈等,鲈形目、鮨科、花鲈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近海,在我国黄渤海海区分布较多,属于沿海广温广盐性的冷水性育种...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又称海鲈、七星鲈、花鲈、青鲈、海鲈鱼、日本真鲈等,鲈形目、鮨科、花鲈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近海,在我国黄渤海海区分布较多,属于沿海广温广盐性的冷水性育种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鲈 海水鱼 广盐性 冷水性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鲈形目 鮨科 朝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MCP和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ompN1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转丹 肖正泮 +6 位作者 武新丽 孙艳 罗应 吴昊 韦双双 裴业春 王大勇 《热带生物学报》 2020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目前在针对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疫苗研究中,主要是将神经坏死病毒某些蛋白作为抗原进行注射免疫,但是传统的注射免疫并不能有效地激发黏膜免疫。笔者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MCP)与鮰爱德华氏菌的跨粘膜蛋白ompN1融合表达,拟制备... 目前在针对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疫苗研究中,主要是将神经坏死病毒某些蛋白作为抗原进行注射免疫,但是传统的注射免疫并不能有效地激发黏膜免疫。笔者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MCP)与鮰爱德华氏菌的跨粘膜蛋白ompN1融合表达,拟制备能够抵抗神经坏死病毒的粘膜疫苗;利用从NCBI GenBank库里获得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外壳蛋白MCP和鮰爱德华氏菌的外膜蛋白ompN1的基因序列,将两者进行序列优化与全基因合成,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MCP-ompN1 pET28a和MCP pET28a和ompN1 pET28a,并在大肠杆菌内分别诱导表达融合蛋白MCP-ompN1,MCP,ompN1后,再利用包涵体纯化及透析复性获得MCPompN1,MCP,ompN1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纯化得到了较纯的MCP-ompN1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得到的MCP-ompN1融合蛋白不仅具有MCP抗原性,还具有ompN1抗原性。本实验通过原核表达纯化得到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MCP和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ompN1的融合蛋白MCP-ompN1,为进一步验证融合蛋白MCP-ompN1能否作为抵抗神经坏死病毒的粘膜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鮰爱德华氏菌 融合蛋白 包涵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与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智发 龚艳清 陈信忠 《福建水产》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关键词 鱼类 细胞培养技术 神经坏死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检测 毒性 视网膜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情况公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本刊讯 《中国水产》 2019年第8期18-18,共1页
本刊讯为及时掌握我国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情况,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防控,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水生动物疫情,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对11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及新发外来疫病... 本刊讯为及时掌握我国重大水生动物疫病情况,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防控,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水生动物疫情,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对11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及新发外来疫病进行了专项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疫监测 检出率 阳性样品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苗及其在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二)
18
作者 王玉堂 《中国水产》 2018年第8期81-84,共4页
上接2018年7期(三)国内外水产疫苗的研究热点1.分子技术在水产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在水产疫苗工业中最为常用的形式是灭活疫苗,到目前国内外获准上市的疫苗仍以此类为主。近二十年来应用分子技术研究水产疫苗成为热点,这是由于分子疫苗有... 上接2018年7期(三)国内外水产疫苗的研究热点1.分子技术在水产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在水产疫苗工业中最为常用的形式是灭活疫苗,到目前国内外获准上市的疫苗仍以此类为主。近二十年来应用分子技术研究水产疫苗成为热点,这是由于分子疫苗有诸多优点:化学性质更为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免疫 DNA 造血器官 草鱼出血 呼肠弧 坏死 免疫保护率 虹彩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月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19
作者 王立新 刘忠松 李清 《中国水产》 2019年第7期93-98,共6页
7月份是全年气温和水温较高的月份,养殖水生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随饵料投喂量的增加,残饵和水生动物代谢物大量增多,导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造成水质恶化,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养殖水生动物... 7月份是全年气温和水温较高的月份,养殖水生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随饵料投喂量的增加,残饵和水生动物代谢物大量增多,导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造成水质恶化,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肠炎 罗非鱼链球菌 南美白对虾 烂鳃 情预测 细菌性败血症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白斑综合征 弧菌 水生动物疾 水体环境 刺激隐核虫 细菌性败血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石斑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斌 李苗苗 +7 位作者 林国清 郑乐云 樊海平 丁少雄 陈由强 尤颖哲 王万东 王孟华 《中国水产》 2019年第2期34-37,共4页
石斑鱼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福建省的石斑鱼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2017年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2.10%。笔者在石斑鱼产业发展调研过程中发现石斑鱼产业仍面临育苗水平不高,养殖病害较严重的挑战,建议实施种业创新、建设示范基地、拓... 石斑鱼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福建省的石斑鱼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2017年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2.10%。笔者在石斑鱼产业发展调研过程中发现石斑鱼产业仍面临育苗水平不高,养殖病害较严重的挑战,建议实施种业创新、建设示范基地、拓展精深加工及培育特色品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福建省 苗种质量 苗种繁育 网箱养殖 工厂化养殖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总产量 福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