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发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1
作者 徐婷婷 姚亮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2025年第5期234-243,共10页
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是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为评估虾类养殖过程中VCMD发生的风险,本文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法,首次... 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是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为评估虾类养殖过程中VCMD发生的风险,本文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法,首次构建虾类养殖过程中VCMD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病毒性偷死病发生),5个准则层(健康状况、水质水温、养殖模式、养殖管理和环境状况)和20个指标层(偷死野田村病毒感染、甲壳软、空肠空胃、腹节不透明、溶氧等);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420,0.127,0.094,0.214,0.146}。其中,指标层风险因素中偷死野田村病毒感染(0.173)、养殖密度(0.095)、腹节不透明(0.086)和甲壳软(0.084)等4个指标权重值较高,推测是影响VCMD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以山东3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场为例,运用多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得出3家凡纳对虾养殖场发生VCMD的风险概率分别为0.550、0.508、0.466,均为VCMD发生的高风险。该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相吻合,说明该模型可用于VCMD发生的风险估算,并对VCMD的防控起到早期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偷死病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文秀 万晓媛 +5 位作者 夏继涛 姚亮 徐瑞东 王伟 余星潼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3,共9页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 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虾类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掌握近年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2021—2022年间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CMNV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期间,从天津、山东、江苏、海南、湖北及新疆等地共采集1299份样品,样品种类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对虾(P.japonicus)、中国对虾(P.chinensi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中的共生生物。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CMNV检测,结果表明,凡纳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阳性样品采集地包括山东、江苏、海南、新疆、广西和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以及虾类养殖池塘共生生物包括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和卤虫(Artemia sinica)中也可检测到CMNV阳性。2021年和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CMN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4%(69/687)和11.44%(70/61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室外池塘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累计死亡,室内养殖对虾中CMNV感染主要引起对虾甲壳软化和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导致其大量死亡。对TaqMan 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患病虾肝胰腺和前中肠盲囊组织中可见嗜酸性病毒包涵体,附肢神经可见空泡化病理损伤,这些发生病理损伤的组织中均有明显CMNV RNA探针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多地养殖虾类以及养殖池塘共生生物中仍存在较高的CMNV阳性检出率,该病毒的流行危害风险仍然较高。建议在甲壳类养殖过程中加强CMNV检测与监测预警,进一步降低其扩散和流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CMD) 野田村毒(CMNV)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 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鲫鱼自然感染对虾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崇 王秀华 +2 位作者 刘爽 桑松文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共8页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是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一种新发疫病,近年来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查对虾池塘养殖系统中CMNV的自然宿主种类,本研究...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是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一种新发疫病,近年来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查对虾池塘养殖系统中CMNV的自然宿主种类,本研究在山东潍坊一个发生VCM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排水渠中采集了野生鲫鱼(Carassius auratus)样品,对其携带和感染CMNV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逆转录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鲫鱼样品的总RNA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CMNV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目标基因片段。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显示,鲫鱼脑部神经组织空泡化严重,脑皮层锥体细胞和二叠体颗粒细胞核固缩明显,心肌呈现典型的溶解样坏死病理变化,脑和心肌组织的病变部位均可见淡紫色CMNV探针杂交信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显示,鲫鱼脑中可见神经组织空泡化,心肌组织坏死严重,CMNV样病毒颗粒占据了心肌细胞内大部分区域。本研究表明,CMN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跨越物种障碍、感染对虾养殖池塘排水渠中的野生鲫鱼,并导致靶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同时也提示,CMNV感染其他鱼类尤其是淡水鱼类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偷死病(VCMD) 野田村毒(CMNV) 自然感染 宿主跳跃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