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1
作者 胡晓阳 黄晶晶 +1 位作者 彭铎 张大丙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84-4290,共7页
【目的】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 【目的】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0及其第4代雏鸭传代毒株Y140/4R接种1日龄北京鸭,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雏鸭肝脏、肾脏和血清中的病毒RNA水平。对Y140株及其第1~4代雏鸭传代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毒力返强有关的分子机制。【结果】接种Y140株的雏鸭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Y140/4R株的雏鸭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大体病变,死亡率为40%。与Y140株相比,Y140/4R株感染后3 d存活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2~3 d死亡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2~4 d,Y140/4R株产生的病毒血症水平显著高于Y140株(P<0.05)。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从第2代开始,2C、3D蛋白和3′-非翻译区分别发生I149V、V236I和A25G突变;从第3代开始,VP1蛋白发生E202D突变。【结论】雏鸭传代可驱动DHAV-3弱毒株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毒力变异株出现,使病毒在靶器官的复制能力以及形成病毒血症的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基因3(DHAV-3) 弱毒株 毒力返强 复制 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黄叶病调查及3种病毒基因型在广西的分布 被引量:7
2
作者 颜梅新 黄伟华 +10 位作者 林珊宇 朱桂宁 黄诚华 邓展云 韦金菊 贤小勇 林善海 覃振强 潘雪红 魏吉利 商显坤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9-775,共7页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CYLV)基因型类型和地理分布,为甘蔗抗病育种和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蔗区采集不同品种(品系)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特异引物(P1/P2)进行RT-PCR...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CYLV)基因型类型和地理分布,为甘蔗抗病育种和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蔗区采集不同品种(品系)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特异引物(P1/P2)进行RT-PCR检测.甘蔗黄叶病病毒基因型鉴定采用3对特异引物BRA-PER-F/BRA-PER-R、REU-F/B-REVd和CUB-F/CUB-R进行RT-PCR鉴定.[结果]SCYLV RT-PCR检测结果,124个样品中有57个样品可扩增出大小约630 bp的目的条带,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CYL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5%~99%.甘蔗黄叶病调查结果,124个样品中57个样品检测出SCYLV,感染率为46.0%.广西北部蔗区黄叶病感染最严重,SCYLV检出率为76.0%;桂西、桂中、桂南蔗区分别有50.0%、40.0%和36.8%的品种检出SCYLV;桂东蔗区SCYLV阳性检测率最低,为16.6%.在所调查的甘蔗品种中以柳城03-182、桂糖21、粤糖55和粤糖93-159感染SCYLV比较严重,主栽品种ROC22在柳城、宜州、钦州和金光农场均检测出阳性.病毒基因型调查结果,广西甘蔗黄叶病病毒基因型存在巴西-秘鲁(BRA-PER)、留尼汪岛(REU)和古巴(CUB)基因型等3种.主要以CUB型为主,占63.2%,除东部和西部蔗区外其他蔗区均有分布;其次是BRA-PER基因型,占56.1%,每个生态蔗区均有分布;REU基因型占5.3%,分布于柳州、凭祥、南宁蔗区.[结论]甘蔗黄叶病SCYLV已在广西各主要蔗区发生且蔓延,其病毒基因型存在3种且有不同程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 病毒基因 调查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变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永东 李文凡 +2 位作者 陈青峰 肖萍 杨彦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3-74,共2页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 ,对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 6 9...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 ,对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各基因型发生的BCP区A176 2T/G176 4A双突变分别为C型 18例 (4 3 9% )B型 3例 (16 7% )D型 2例 (2 0 % )。C型的BCP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型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故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双突变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A176 2T/G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炎 病毒基因 BCP区变异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2型流行株全基因组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贺志昊 孟庆玲 +5 位作者 乔军 刘昱成 杨海波 王国超 才学鹏 陈创夫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3-188,共6页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新疆流行株基因型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用乳头瘤病毒L1基因简并引物FAP59/FAP64对新疆沙湾县奶牛皮肤肿瘤组织样品进行PCR扩增,测序后确定,BPV基因型;设计6对BP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经...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新疆流行株基因型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用乳头瘤病毒L1基因简并引物FAP59/FAP64对新疆沙湾县奶牛皮肤肿瘤组织样品进行PCR扩增,测序后确定,BPV基因型;设计6对BP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经扩增、测序、拼接后获得BPV流行株全长基因组序列。L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PV2-SW01流行株为BPV-2基因型;该毒株基因组全长7 944bp,包括E6、E7、E1、E8、E2、E4、E3、E5、L2和L1 10个开放阅读框(ORF)。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BPV2-SW01归于Delta乳头瘤病毒属,与BPV-1和BPV-13进化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2 衣壳蛋白L1基因 基因组序列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1型贵州GZLZ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海 张军 +7 位作者 杨忠成 廖梅 周碧君 王开功 文明 程振涛 王伟 胡兴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55-757,共3页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PV)GZLZ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首先提取贵州六枝患病牛皮肤肿瘤样品DNA,以BPV L1基因的简并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测序并构建BPVL1基因进化树确定其为BPV1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BPV1参...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PV)GZLZ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首先提取贵州六枝患病牛皮肤肿瘤样品DNA,以BPV L1基因的简并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测序并构建BPVL1基因进化树确定其为BPV1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BPV1参考株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经扩增、测序、拼接后获得BPV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贵州六枝GZLZ流行株基因组全长为7 946 bp,具有BPV1基因型的结构特征。本研究为贵州地区的牛乳头状瘤的病原鉴定、流行规律以及科学的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1 基因组序列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乙型肝炎混合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焦健 王江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76,共2页
探讨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基因型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ELISA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HCV -RNA及HBV -DNA阳性率 (72 ... 探讨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基因型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ELISA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HCV -RNA及HBV -DNA阳性率 (72 5 1%和 30 4 1% )分别低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者 (85 4 2 %和 6 0 72 % ) ,Ⅰ / 1a型和Ⅲ / 2a型HCV与HBV混合感染较同类基因型HCV单独感染明显增加 ,Ⅱ / 1b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最高 ,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最低 ,尽管HCV、HBV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可能更为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炎 混合感染者 病毒基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分型双重RT-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熊浩 季新成 +4 位作者 王克栋 史茜 冉多良 彭武丽 于学辉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4期39-42,共4页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基因Ⅰ型和Ⅱ型5’端非编码区(5’-UTR)保守序列,设计两对针对基因Ⅰ型和Ⅱ型的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BVDV基因Ⅰ型和Ⅱ型的RT-PCR方法。该方法对两个...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基因Ⅰ型和Ⅱ型5’端非编码区(5’-UTR)保守序列,设计两对针对基因Ⅰ型和Ⅱ型的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BVDV基因Ⅰ型和Ⅱ型的RT-PCR方法。该方法对两个基因型的病毒检测灵敏度均为2TCID50,只比单重PCR的灵敏度低了10倍。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经临床应用验证,该方法可用来对两个基因型的BVDV进行同步分型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I 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II 双重RT-PCR 共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单晶 丁惠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557-559,共3页
关键词 肝炎病毒基因 乙肝病毒 临床意义 血清 DNA病毒 HBV 改变 性分 个别 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黎黎 王吉耀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关键词 肝炎病毒基因 肝炎病毒(HBV) 临床意义 慢性HBV感染 公共卫生问题 HBV基因 病毒治疗 慢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芙蓉 贾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5-336,共2页
关键词 肝炎病毒基因 研究进展 HBV血清亚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1型广西GX01流行株全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易驰喆 孙文超 +9 位作者 郑敏 涂悦进 张红云 闭璟珊 梁晟 韦显凯 苏姣秀 鲁会军 李文杰 罗廷荣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31-1739,共9页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1型(bovine papillomavirus genotype 1,BPV-1)广西GX01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同时了解该毒株引起宿主产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广西贺州市患病牛皮肤肿瘤样物制作石蜡切片后镜检观察,...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1型(bovine papillomavirus genotype 1,BPV-1)广西GX01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同时了解该毒株引起宿主产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广西贺州市患病牛皮肤肿瘤样物制作石蜡切片后镜检观察,提取病料DNA,以乳头瘤病毒L1基因的简并引物FAP59/FAP64进行PCR扩增以确定此病毒的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BPV参考株设计嵌套引物,对GX01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可在病变部位发现表皮细胞增生、肿胀,角质过度及挖空细胞等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X01株为BPV-1,其全基因组长为7 945bp,包含E1、E2、E4、E5、E6、E7、L1、L2 8个开放阅读框,符合BPV-1型基因组的结构特征;GX01与BPV-1参考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6%~99.6%,与BPV-2型参考株(M20219.1)、BPV-13型参考株(JQ798171.1)同源性分别为86.9%和87.2%。GX01株为广西地区首次经检测确认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牛乳头瘤病毒。本研究为广西地区乃至全国的牛乳头状瘤的病原鉴定、流行规律、遗传变异、疫源追溯及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1(BPV-1) 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型、C基因型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庭明 朱幼芙 +4 位作者 何海棠 毛乾国 吴爱华 梁蔚芳 骆抗先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6-18,共3页
探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用PCR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并研究 1998 1~ 2 0 0 2 4南方医院门诊和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以及干... 探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用PCR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并研究 1998 1~ 2 0 0 2 4南方医院门诊和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以及干扰素治疗效果。B基因型 70例 ,C基因型 6 0例 ,两基因型间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无统计学差异 ,干扰素治疗效果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HBVB、C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无统计学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基因 疗效 活检组织 B基因 干扰素治疗 慢性乙肝炎患者 肝炎病毒基因 显著性差异 研究 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与α干扰素疗效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唐美芳 杨俊文 骆成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1,共3页
观察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对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应答率的影响。对 41例慢性丙型肝炎用α干扰素 3MIU每天肌注一次 ,二周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 ,共 2 1周。治疗前用INNO -LIPA法作丙肝基因分型 ,并在治疗前、后每 2月及... 观察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对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应答率的影响。对 41例慢性丙型肝炎用α干扰素 3MIU每天肌注一次 ,二周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 ,共 2 1周。治疗前用INNO -LIPA法作丙肝基因分型 ,并在治疗前、后每 2月及停药 6月时用PCR法检测HCVRNA含量和定性、每月检测肝功能。按国际标准判断干扰素的治疗末应答 (ETR)和持续应答 (SR)。结果显示 1b型HCVRNA的治疗末应答率占 82 8% (2 4/2 9) ;持续应答率占 78 9% (15 / 19)。ALT的应答率分别是 78 3 % (18/ 2 3)和 76 5 % (13/ 17)。HCVRNA含量显示≤ 5× 10 5copies/ml的持续应答率高于 >5× 10 5copies/ml,二组P <0 0 1。治疗前ALT活力高低与干扰素治疗后ALT的应答率影响不大。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关键是治疗前HCVRNA在血清中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肝病毒基因 丙肝病毒 治疗末应答 持续应答 Α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F蛋白重组LaSota疫苗株的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雯 刘瑞菊 +3 位作者 孙军峰 刘怀然 韩宗玺 刘胜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7-411,共5页
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NDV)为我国NDV的主要流行病毒株,而经典疫苗株LaSota不能对鸡群起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为研发针对NDV基因Ⅶ型流行病毒株的疫苗,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LaSota的F基因编码区(CDS)替换为基因Ⅶ型流行病毒株CK/CH... 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NDV)为我国NDV的主要流行病毒株,而经典疫苗株LaSota不能对鸡群起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为研发针对NDV基因Ⅶ型流行病毒株的疫苗,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LaSota的F基因编码区(CDS)替换为基因Ⅶ型流行病毒株CK/CH/LHLJ/1/06株的F基因CDS,并将替换后的F蛋白的裂解位点突变为LaSota的裂解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NDFLsp-mF。将pNDFLsp-mF与表达NP、P和L蛋白的辅助质粒共转染BSR-T7/5细胞,拯救获得表达基因Ⅶ型NDV F蛋白的重组病毒(rLaSota-mF)。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与LaSota相似,rLaSota-mF能够在鸡胚中有效复制,病毒滴度EID50为109.375/0.1 mL。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rLaSota-mF的MDT为144.6 h,表明其为低毒力病毒株。将拯救获得的病毒连续传15代后所替换的基因及突变的位点能够在r LaSota-mF中稳定存在。本研究为研究与开发针对NDV不同基因型流行病毒株的疫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基因VII F蛋白 裂解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阳性B、C基因型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病毒抑制效应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春明 谭友文 +2 位作者 於学军 史正全 孙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基因 拉米夫定 肝炎病毒E抗原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新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广波 潘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90-93,共4页
甲型猪源性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其可引起猪、禽和人的上呼吸道感染。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出新的不能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并经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简称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在美国... 甲型猪源性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其可引起猪、禽和人的上呼吸道感染。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出新的不能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并经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简称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在美国和墨西哥引起暴发流行,并蔓延到世界各地,引起一些感染者死亡。文中综述了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基因分型、抗原特征、传播特点、致病特点、治疗等方面与已知各流感病毒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基因 抗原变异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2b干扰素治疗不同基因型丙肝疗效与免疫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祖贵 邓蕾 汪俊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8-241,共4页
根据Okamoto基因分型法对28例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进行了分型,18例为HCV-Ⅱ型,10例为HCV-Ⅲ型。重点研究了α-2bIFN治疗HCV-Ⅱ型患者和HCV-Ⅲ型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改变:在α-2bIFN治疗前,... 根据Okamoto基因分型法对28例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进行了分型,18例为HCV-Ⅱ型,10例为HCV-Ⅲ型。重点研究了α-2bIFN治疗HCV-Ⅱ型患者和HCV-Ⅲ型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改变:在α-2bIFN治疗前,HCV-Ⅱ型患者和HCV-Ⅲ型患者之间IgG、IgM、IgA、CD4百分比、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6项指标无明显差别。α-2bIFN治疗8w时,HCV-Ⅲ型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高于HCV-Ⅱ型患者CD4/CD8比值。α-2bIFN治疗1个疗程(12w)时,HCV-Ⅲ型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高于HCV-Ⅱ型患者。α-2bIFN治疗1个疗程后第4周(16w)时,HCV-Ⅲ型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仍明显高于HCV-Ⅱ型患者,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HCV-Ⅲ型和Ⅱ型患者IgG、IgM、IgA和CD8百分比4项指标改变无显著差异。α-2bIFN治疗HCV-Ⅲ型患者,其CD4百分比,CD4/CD8比值改变明显高于HCV-Ⅱ型患者。这可能是α-2bIFN治疗HCV-Ⅲ型患者疗效明显好于HCV-Ⅱ型患者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肝炎 病毒基因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Technivie用于治疗基因型4慢性丙型肝炎
18
作者 李鑫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393,共1页
2015年7月24日(FDA新闻发布)一美国FDA批准Technivie(ombitasvir、paritaprevir和利托那韦)与利巴韦林联合用于治疗基因型4丙型肝炎(HCV)感染无瘢痕和肝硬化的患者。美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为270万,其中病毒基因型4最为少见。T... 2015年7月24日(FDA新闻发布)一美国FDA批准Technivie(ombitasvir、paritaprevir和利托那韦)与利巴韦林联合用于治疗基因型4丙型肝炎(HCV)感染无瘢痕和肝硬化的患者。美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为270万,其中病毒基因型4最为少见。Technivie是首个与利巴韦林联合在无需使用干扰素情况下用于治疗基因型4HCV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 慢性丙肝炎 病毒基因 治疗 病毒感染者 新药 利巴韦林 FDA批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及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宝桐 范蕴明 +1 位作者 李德明 刘晓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观察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1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因1b型145例,基因6a型26例。140例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PEG-IFN-... 目的观察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1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因1b型145例,基因6a型26例。140例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PEG-IFN-2b)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31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PEG-IFN-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总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病毒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总早期病毒应答率(EVR)为78.95%,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9.59%。两组患者在EVR(P=0.091)、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P=0.542)、SVR(P=0.079)和复发率(P=0.497)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基因型患者的EVR(P=0.268)、ETVR(P=0.276)、SVR(P=0.479)和复发率(P=1.000)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均有较高应答率且疗效相当,对两种HCV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也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病毒学应答 肝炎病毒基因1b 肝炎病毒基因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喻霞云 顾国浩 高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9-720,共2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CHC患者均接受派罗欣(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900 mg/d)治疗,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HCV基因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HCV RN...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CHC患者均接受派罗欣(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900 mg/d)治疗,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HCV基因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HCV RNA量。结果43例CHC患者中只检出了两种基因型,以HCV-Ⅰ型为主(38例,占88.3%),HCV-Ⅱ型少见(5例,占11.7%)。43例CHC患者中,除1例治疗12周无效停药外,其他患者HCV RNA均转阴。5例HCV-Ⅱ型患者中4例(80.0%)为完全应答,1例(20.0%)无应答;38例HCV-Ⅰ患者中,30例(81.6%)患者为完全应答,6例(15.8%)部分应答,2例(5.3%)无应答。低水平组完全应答率较高(90%)、高水平组完全应答率较低(54.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HC治疗,早期、及时地应用干扰素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肝炎 肝炎病毒基因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利巴韦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