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
18
1
作者
于舒怡
刘长远
+4 位作者
梁春浩
刘丽
关天舒
王辉
臧超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4-760,共7页
2012年对沈阳地区避雨和露地栽培条件下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比分析表明: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无核白鸡心品种最早发病且流行程度最大,其次为红地球品种,巨峰品种发病最晚,发生程度最轻。应...
2012年对沈阳地区避雨和露地栽培条件下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比分析表明: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无核白鸡心品种最早发病且流行程度最大,其次为红地球品种,巨峰品种发病最晚,发生程度最轻。应用SPSS11.5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并推导了沈阳地区露地栽培条件葡萄霜霉病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17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17日至8月14日,衰退期为8月14日以后;避雨栽培条件该病的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8月14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8月14日至9月11日,衰退期为9月11日以后,明确了指数增长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间。避雨栽培可有效推迟葡萄霜霉病的始发期和衰退期,均可达到28d,并可显著降低该病的病情指数。同一栽培条件,不同品种间葡萄霜霉病增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避雨栽培条件下,该病平均病病情指数最高增长速率2.0871·d-1,明显低于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增长速率4.5774·d-1。相对湿度对该病病情扩展具有显著影响,田间湿度越大,病情扩展越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避雨栽培条件
时间动态
病害比较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刘震
傅俊范
+2 位作者
景殿玺
周如军
李自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8,共5页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且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差异显著。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应用SPSS11.5软件对通过计算机所调查的3种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最适用于描述二比空栽培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可知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始发期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二比空栽培模式
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病害比较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生物菌肥对花生网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震
孔飞
+4 位作者
贾会丰
刘学良
张艳
李兵
鲁迪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26-30,共5页
利用植物病害流行学手段,通过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设计,明确两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土壤检测仪对试验小区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从6月10日调查开始到流行末期,施加微生物菌肥和施加...
利用植物病害流行学手段,通过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设计,明确两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土壤检测仪对试验小区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从6月10日调查开始到流行末期,施加微生物菌肥和施加常规肥料小区平均温度分别为27.0℃和27.1℃,小区平均湿度分别为50.1%和49.9%,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25.0℃和25.1℃,土壤平均湿度分别为51.1%和51.0%,土壤平均PH值分别为6.4和5.8,流行末期病情指数分别为35.5和42.8,病株率分别为94%和100%。试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环境的pH值存在差异。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为:施加常规肥料>施加微生物菌肥。通过计算机应用SPSS 27.0软件对所调查两种施肥方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指数增长期(始发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花生网斑病
时间动态
病害比较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灰斑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刘丽丽
傅连舜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5期88-91,共4页
大豆栽培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合理密植措施的实施,从而导致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有了新的变化趋势。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
大豆栽培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合理密植措施的实施,从而导致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有了新的变化趋势。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下大豆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20万株/hm2(L2)栽培密度和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的病情指数、温湿度均高于15万株/hm2(L1)栽培密度处理,进而证明栽培密度影响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通过SPSS19.0软件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下大豆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栽培密度
病害比较流行学
大豆褐斑短胖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
5
作者
陈尔冉
周顺新
桑立君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1期96-99,共4页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8℃,日平...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8℃,日平均湿度低4%。通过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
病害比较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被引量:
18
1
作者
于舒怡
刘长远
梁春浩
刘丽
关天舒
王辉
臧超群
机构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出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4-760,共7页
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03035)
文摘
2012年对沈阳地区避雨和露地栽培条件下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比分析表明: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无核白鸡心品种最早发病且流行程度最大,其次为红地球品种,巨峰品种发病最晚,发生程度最轻。应用SPSS11.5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并推导了沈阳地区露地栽培条件葡萄霜霉病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17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17日至8月14日,衰退期为8月14日以后;避雨栽培条件该病的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8月14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8月14日至9月11日,衰退期为9月11日以后,明确了指数增长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间。避雨栽培可有效推迟葡萄霜霉病的始发期和衰退期,均可达到28d,并可显著降低该病的病情指数。同一栽培条件,不同品种间葡萄霜霉病增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避雨栽培条件下,该病平均病病情指数最高增长速率2.0871·d-1,明显低于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增长速率4.5774·d-1。相对湿度对该病病情扩展具有显著影响,田间湿度越大,病情扩展越迅速。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避雨栽培条件
时间动态
病害比较流行学
Keywords
grape downy mildew
rain-sheher cultivation conditions
temporal dynamic
disease comparative epidemic
分类号
S436.631.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刘震
傅俊范
景殿玺
周如军
李自博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出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1791)
国家粮丰工程项目(2011BAD16B12)
文摘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且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差异显著。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应用SPSS11.5软件对通过计算机所调查的3种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最适用于描述二比空栽培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可知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的始发期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二比空栽培模式和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二比空栽培模式
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病害比较流行学
Keywords
northern leaf blight
two rows of plant with one row empty
broad row with two lines of plant
disease comparative epidemic
分类号
S435.13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生物菌肥对花生网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震
孔飞
贾会丰
刘学良
张艳
李兵
鲁迪
机构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处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26-30,共5页
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MS-459)。
文摘
利用植物病害流行学手段,通过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设计,明确两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土壤检测仪对试验小区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从6月10日调查开始到流行末期,施加微生物菌肥和施加常规肥料小区平均温度分别为27.0℃和27.1℃,小区平均湿度分别为50.1%和49.9%,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25.0℃和25.1℃,土壤平均湿度分别为51.1%和51.0%,土壤平均PH值分别为6.4和5.8,流行末期病情指数分别为35.5和42.8,病株率分别为94%和100%。试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环境的pH值存在差异。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为:施加常规肥料>施加微生物菌肥。通过计算机应用SPSS 27.0软件对所调查两种施肥方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指数增长期(始发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花生网斑病
时间动态
病害比较流行学
Keywords
Microbial fertilizer
Peanut web blotch disease
Time dynamics
Comparative Epidemiology of Diseases
分类号
S435.65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灰斑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刘丽丽
傅连舜
机构
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5期88-91,共4页
基金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目(CARS-04)
文摘
大豆栽培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合理密植措施的实施,从而导致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有了新的变化趋势。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下大豆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20万株/hm2(L2)栽培密度和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的病情指数、温湿度均高于15万株/hm2(L1)栽培密度处理,进而证明栽培密度影响大豆病害发生和流行。通过SPSS19.0软件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15万株/hm2(L1)、20万株/hm2(L2)、25万株/hm2(L3)栽培密度下大豆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栽培密度
病害比较流行学
大豆褐斑短胖孢菌
分类号
S435.65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
5
作者
陈尔冉
周顺新
桑立君
机构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1期96-99,共4页
基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铁岭综合试验站(CARS-02-45)
文摘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8℃,日平均湿度低4%。通过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出现较晚,而Logistic增长期(盛发期)常规模式长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
病害比较流行学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于舒怡
刘长远
梁春浩
刘丽
关天舒
王辉
臧超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
刘震
傅俊范
景殿玺
周如军
李自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微生物菌肥对花生网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刘震
孔飞
贾会丰
刘学良
张艳
李兵
鲁迪
《辽宁农业科学》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灰斑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的初步研究
刘丽丽
傅连舜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影响
陈尔冉
周顺新
桑立君
《农业科技通讯》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