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二维定量冠脉X射线造影与目测对靶病变血管的评估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郝培远 陈爱华 +4 位作者 宋旭东 魏向龙 周珊珊 何非 涂圣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3-337,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三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3D QCA)、二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2D QCA)与目测法在评估冠脉X射线造影靶病变血管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09年11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60位患者65处靶病变血管段... 目的对比研究三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3D QCA)、二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2D QCA)与目测法在评估冠脉X射线造影靶病变血管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09年11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60位患者65处靶病变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Medis 3D QCA、西门子2D QCA、专家目测对靶病变管腔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参考血管直径的测量值,分析比较3D QCA、2DQCA的直径狭窄率测量值。结果冠脉X射线造影三维定量分析、二维定量分析、目测定量分析在成功三维重建62处(3例因靶血管少一个投照体位无法实现三维重建)靶病变中最窄处管腔面积狭窄率(%)(73.87±8.98 vs 79.10±8.06 vs 83.53±8.19,P<0.001)、长度(mm)(28.95±17.31 vs 26.20±16.04vs 27.21±16.58,P<0.001)、参考血管直径(mm)(2.67±0.29 vs 2.64±0.26 vs 2.76±0.29,P<0.001)有显著性差异,三维与二维对靶血管病变最窄处直径狭窄率(%)(54.21±9.48 vs 57.84±10.17,P=0.016)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edis 3D QCA对冠状动脉造影能成功实现三维重建,与专家目测和二维定量分析相比,三维定量分析系统能够恢复三维血管形态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二维重建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目测法 X射线 病变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A后三个月P物质对病变血管的舒张作用
2
作者 张月兰 胡健 朱丹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P物质(SP)是一种适于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当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裸露或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内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时,SP的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减弱或消失.本文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三个月患者行SP负荷冠状动脉... P物质(SP)是一种适于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当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裸露或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内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时,SP的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减弱或消失.本文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三个月患者行SP负荷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探讨病变血管对不同剂量外源性SP的舒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术后 P物质 病变血管 舒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空间多组学图谱揭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平滑肌表型转化与代谢重编程
3
作者 王中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37,共1页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随着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组织切片的二维空间结构可实现纳米级基因表达检测,深入揭示疾病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机制...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随着空间多组学和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组织切片的二维空间结构可实现纳米级基因表达检测,深入揭示疾病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鉴于此,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王中群教授团队对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进行了空间转录组、空间代谢组和单细胞测序的系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大学附属医院 表型转化 平滑肌细胞 多组学 代谢组 组织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葛沁 宋晓容 +1 位作者 杨晓松 欧阳昌汉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77,共5页
长期高血糖所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糖尿病靶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和代谢记忆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拟围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与糖尿病血... 长期高血糖所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糖尿病靶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和代谢记忆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拟围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糖尿病血管病变 翻译后修饰 表观遗传修饰 代谢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丛状病变的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新雨 任周新 赵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9,共15页
目前,进行性肺血管病变的干预成为临床肺动脉高压防治的瓶颈和焦点。肺小动脉的丛状病变是不可逆性肺血管异常重构的典型病理表现,也是Ⅳ期肺血管重构的判断标准。当前,对该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等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临床无有效的干预措施。... 目前,进行性肺血管病变的干预成为临床肺动脉高压防治的瓶颈和焦点。肺小动脉的丛状病变是不可逆性肺血管异常重构的典型病理表现,也是Ⅳ期肺血管重构的判断标准。当前,对该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等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临床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丛状病变体视学研究的新进展,重点阐释了“二次打击”等复合刺激诱导和基因工程技术产生的自发性或结合其它刺激产生的大鼠或小鼠丛状病变模型,对这些模型的特点和用途进行了评价,以期为肺血管丛状病变的肺动脉高压的动物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大鼠 血管丛状病变 复合刺激模型 基因工程技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伤口愈合困难的血管病变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畇翔 李斌 +5 位作者 牟晓娟 刘建君 韩琦朋 潘韬文 刘静 刁云鹏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7-581,共5页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是长期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于患者四肢。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愈合困难,患者往往面临截肢和死亡风险。因此,针对糖尿病性延迟愈合伤口的血管病变机...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是长期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于患者四肢。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愈合困难,患者往往面临截肢和死亡风险。因此,针对糖尿病性延迟愈合伤口的血管病变机制探索以及靶向筛选治疗药物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文就血管新生障碍和血管功能性病变在糖尿病皮肤溃疡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并初步总结经典降糖药物和天然化合物在抗血管病变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溃疡 延迟性愈合伤口 血管病变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侯雨桐 杨磊 +4 位作者 杨淑娜 秦伟 崔春梅 李迎 胡文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担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及眼底血管病变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查体的健康受试者290例,根据CSVD总负担评分进行分组,分为0分组...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担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及眼底血管病变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查体的健康受试者290例,根据CSVD总负担评分进行分组,分为0分组129例,1分组51例,2分组42例,3分组44例,4分组24例。受试者完成头部MRI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及认知功能评估,并对CSVD总负担和眼底血管病变进行评价。比较不同CSVD总负担评分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指标、眼底血管情况及认知功能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探究眼底血管病变与CSVD总负担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不同CSVD总负担组年龄、受教育年限、脑梗死/TIA、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连线试验、数字符号转换试验、Stroop色词干扰试验、语言流畅性测试、视网膜中央动脉等效值(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等效值(CRVE)、动静脉比值(AVR)、Scheie分级、深部白质高信号、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腔隙、脑微出血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SVD总负担与CRAE、AVR呈负相关(r=-0.655,P=0.000;r=-0.679,P=0.000),与CRVE、Scheie分级呈正相关(r=0.560,P=0.000;r=0.685,P=0.000)。多因素线性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CRAE、CRVE、AVR、Scheie分级与CSVD总负担显著相关(P<0.01),且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结论眼底血管病变与CSVD总负担增加密切相关,可作为探究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 数据相关性 眼底血管病变 脑小血管病总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汤然 汤稷旸 +4 位作者 韩馨瑶 张琳崎 黎晓新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2,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5、-0.529、-0.985,均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2、-0.300、-0.047、-0.265、-1.243,均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结论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金智丽 吴青青 +4 位作者 吴晓燕 陈明 范永臻 鲁志兵 王海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4-579,共6页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136例,将其分为强化降脂组[3个月...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136例,将其分为强化降脂组[3个月内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1.0mmol/L,且12个月内持续达标,n=69]和标准降脂组(12个月内将LDL-C逐渐控制<1.4 mmol/L,n=67)。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2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强化降脂组与标准降脂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相似,基线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3个月时,与入院时相比,强化降脂组患者的TC、TG、LDL-C、Lp(a)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标准降脂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TG、HDL-C和Lp(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出院3、6、12个月时,强化降脂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标准降脂组(P均<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出院12个月时,强化降脂组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降脂组(2.90%vs.14.93%,χ2=6.090,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标准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可显著降低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出院12个月时的MACE发生风险(HR=0.177,95%CI:0.037~0.838,P=0.029)。结论:在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中,与标准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很可能会降低短期MACE发生风险,未来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强化降脂策略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若梅 刘玉双 +9 位作者 江南 张和轩 周晴 杨莉琴 李强 杨华 赵志钢 何洪波 祝之明 闫振成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38-2144,共7页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我科诊治的390例T2DM患者资料,根据T2DM...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我科诊治的390例T2DM患者资料,根据T2DM下肢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分为T2DM有下肢血管病变组(n=158)和无下肢血管病变对照组(n=232),分析2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采用Row Mean Scores和Cochran-Armitage Trend检验研究SII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向前:LR”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SII对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相比,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年龄较大,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SII水平较高,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比例增加,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占比增加。下肢血管病变与SII/100(r=0.429,P<0.001)、年龄(r=0.517,P<0.001)、TC(r=0.161,P=0.001)、LDL-C(r=0.117,P=0.021)、颈动脉病变(r=0.101,P=0.047)、未服用他汀类药物(r=0.266,P<0.001)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年龄、LDL-C、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是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1)。SII联合年龄、LDL-C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预测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结论SII不仅是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也是反映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简便标志物,提示炎症反应对T2DM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2型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血管病变所致进展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龙宇 赵彪 王大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360,共6页
进展性卒中(PS)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占缺血性卒中的10%~40%,与非PS相比具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血管病变是PS最常见原因,但由于发病时间较长,PS的血管内治疗尚存在较多争议,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作者就大血管病变所... 进展性卒中(PS)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占缺血性卒中的10%~40%,与非PS相比具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血管病变是PS最常见原因,但由于发病时间较长,PS的血管内治疗尚存在较多争议,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作者就大血管病变所致PS血管内治疗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进展性卒中 血管病变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预测和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鹏竣 温莹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均属于糖尿病相关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直观的病理表现,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平行性。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有创的肾穿刺活检。糖尿病肾病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均属于糖尿病相关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直观的病理表现,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平行性。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有创的肾穿刺活检。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预测彼此的发生与发展,但目前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通过综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寻找二者共同的生物学标志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提前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 血管病变 生物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的效果
13
作者 郑国丽 王楠 +3 位作者 雷文博 徐瑶 夏晓波 熊思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1439,共9页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探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治疗对PCV并发SMH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PCV合并SMH的13例(13只眼)患者。纳入的患者术中均接受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原发病灶进展,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相关因素。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全部患者的视网膜下积血均完全清除;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BCVA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提升(均P<0.05);年龄大于60岁及小于60岁,病灶位于中心凹下及中心凹外的患者最终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5和P=0.006);病程、出血范围、术前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hemorrhage,VH)与术后6个月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10例椭圆体带完整,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整,微结构完整与不完整之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复查时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的有2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的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结论: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术后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能有效清除继发于PCV的SMH,手术并发症较少,在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视功能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除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恩沛 孙先勇 +3 位作者 高荣玉 刘建东 李南 杨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的PCV并发sPED患者共13例(13眼),所有患眼术前接受过至少3次(每月1次)的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雷珠单抗)注射治疗,且治疗无效。检测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PED高度及宽度变化,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患眼BCVA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7,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RT均较术前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0、-3.110、-3.180,P=0.001、0.001、0.002、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PED高度和宽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13眼平均接受过(4.15±1.40)次玻璃体内注药(雷珠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5.92±3.95)个月(相当于每6周注射1次)。术后随访6个月内13眼平均接受了(2.31±1.97)次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相当于每10周注射1次)。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CRT的降低量呈弱正相关(r=0.416,P=0.203);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PED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8、0.209,P=0.520、0.538)。术后1个月时,9眼出现PED复发或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后期配合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ED均改善。术后6个月时,3眼黄斑中心凹下PED完全消失,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1眼黄斑区视网膜仍存在活动性渗出。13眼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全身及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PCV并发sPED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CRT和改善PED,减少PED长期存在对视网膜的损害,但对术后6个月时患者BCVA的提高无明显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抽液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静 张春虹 +3 位作者 王俊宏 王学良 袁晓红 张喜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436,450,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变化规律,探讨IGF-1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常规测身高、体重、血压... 目的分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变化规律,探讨IGF-1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常规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用ELISA法测血清IGF-1水平;用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结果①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时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无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组,且血清IGF-1水平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③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病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GF-1水平可以反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并有可能作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6
作者 魏聪 申锷 胡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92-1296,共5页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研究表明,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多元醇通路、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己糖胺通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补体系统等产生的多种生物...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明确。研究表明,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多元醇通路、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己糖胺通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补体系统等产生的多种生物效应有关。文章就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病变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洛地特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金晖 孙子林 +4 位作者 邱宏玲 杨兵全 李素香 邓钢 秦永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031-2033,共3页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给予舒洛地特治疗3个月,前15 d给予舒洛地特注射液120 mg,1次/d,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后2个半月给予舒洛地特胶囊50 mg/次,2次/d,口服。采用...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给予舒洛地特治疗3个月,前15 d给予舒洛地特注射液120 mg,1次/d,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后2个半月给予舒洛地特胶囊50 mg/次,2次/d,口服。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用药前后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症状、无痛行走距离、能耐受疼痛的最大行走距离、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舒洛地特治疗后患者的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足背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ABI显著改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通过降低周围动脉阻力指数,增加搏动指数,改善周围血管血流量,有效增加患者最大行走距离及无痛行走距离,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 舒洛地特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ANP、BNP及C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连喜 陶征 +3 位作者 陈霞 赵江波 金惠铭 胡仁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9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34例)及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3例)血浆proANP、BNP ... 目的:探讨血浆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9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34例)及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3例)血浆proANP、BNP fragment及NT-proCNP浓度,分析各组间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1),而血浆CNP明显降低(P<0.01),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各亚组(微血管病变组、大血管病变组及微血管合并大血管病变组)间血浆利钠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与BN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9,P<0.05),ANP与CNP(r=-0.374,P<0.05)以及BNP与CNP(r=-0.653,P<0.01)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浆ANP、BNP及CNP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简便、价廉、可靠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心钠素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趾臂指数诊断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莉 杨彩哲 +4 位作者 王良宸 关小宏 张妲 陈莹 王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950-1954,共5页
目的探讨趾臂指数(TBI)在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8月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行踝肱指数(ABI)、TBI测量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65例,根据TBI分为TBI降低组(TBI<0.7,L-TBI组)和TBI正常组(TBI≥0.... 目的探讨趾臂指数(TBI)在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8月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行踝肱指数(ABI)、TBI测量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65例,根据TBI分为TBI降低组(TBI<0.7,L-TBI组)和TBI正常组(TBI≥0.7,N-TBI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吸烟史、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糖尿病控制目标达标率;以ABI≤0.9为诊断LEAD的金标准评价TBI<0.7对LEAD的诊断价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采用Kappa检验评价TBI与ABI的一致性。结果 N-TBI组138例、L-TBI组127例。两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糖尿病足患病率、脑血管疾病患病率、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BI组121例检测血脂指标,N-TBI组137例检测血脂指标。L-TBI组TC、LDL-C达标率均高于N-TBI组(P<0.05)。L-TBI组120例检测HbA1c,达标26例,达标率为21.7%;N-TBI组131例检测HbA1c,达标24例,达标率为18.3%。两组HbA1c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51)。TBI<0.7诊断LEAD的敏感度为81.8%(63/77),特异度为71.5%(313/438),阳性预测值为33.5%(63/188),阴性预测值为95.7%(313/327)。对ABI和TBI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337。结论 TBI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LEAD的敏感指标;TBI与ABI不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故TBI应在糖尿病患者中常规进行检测诊断早期LEAD,而不是作为ABI异常增高时的补充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趾臂指数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申虎威 李燕 +1 位作者 邢莉 杨爱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1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AS)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组不同糖耐量者进行连续3d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并用B型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AS)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组不同糖耐量者进行连续3d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并用B型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连续性及AS积分等指标。结果:(1)与糖耐量正常(NGT)组比较,糖耐量受损(IGT)组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且后2组间有显著差异。(2)从NGT组到IGT组再到T2DM组,IMT、AS积分等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逐渐增加,差异显著。(3)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IGT组和T2DM组血糖波动幅度比NGT组明显增大,以T2DM组最明显。(4)多元分析发现平均IMT和AS积分与MAGE正相关。结论:波动性高血糖与AS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幅度大的患者发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高。血糖稳态受损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波动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