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被引量:25
1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4 位作者 符臣学 张朝春 钟继平 林松庆 陈宗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腰后凸畸形 重建 内同定 胸腰结核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药械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钢 丛永健 +4 位作者 谢宗贵 金鹏 李凡东 易玉海 张绪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 应用国产药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观察其疗效 ,探讨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方法  5 7例 89个病变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术中应用国产药械。经前、后外侧入路、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 ,操作在X线透视或CT监测下进行 ... 目的 应用国产药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观察其疗效 ,探讨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方法  5 7例 89个病变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术中应用国产药械。经前、后外侧入路、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 ,操作在X线透视或CT监测下进行 ,国产PMMA粉、液及对比剂比例为 3∶2∶1。手术前后CT检查对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血管瘤患者随访 5~ 2 4个月 ,转移瘤患者随访 7~ 12个月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穿刺成功率 10 0 %,术后CT检查显示PMMA填充病灶均在 5 0 %以上。 2 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血管瘤组术后 3d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 :CR 19例 ,PR 3例 ,临床治疗有效率达 10 0 %。随访 5~ 2 4个月 ,未发现注射PMMA的椎体有新压缩出现 ;转移瘤组 91.4%(32 / 35 )的患者术后 7d内症状明显缓解 ,止痛效果在 6个月内为 74.3%(2 6 / 35 ) ,1年内为 5 6 .3%(18/ 32 )。未发生由于PMMA外溢出现的临床症状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药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成形术 病变 临床应用 介入放射学 PVP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在椎体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晨颖 高思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35-1438,共4页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是基于传统DWI的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选取多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及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同时获得表征组织扩散和灌注的双重信息,可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IVIM DWI已逐步应用于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诊...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是基于传统DWI的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选取多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及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同时获得表征组织扩散和灌注的双重信息,可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IVIM DWI已逐步应用于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本文就IVIM DWI的原理及在椎体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注射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鹤飞 田庆华 +2 位作者 易飞 王涛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3-116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分期注射法对于脊柱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患者,443节手术椎体,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分期注射法)和B组(无分期注射法),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过程中采用...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分期注射法对于脊柱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患者,443节手术椎体,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分期注射法)和B组(无分期注射法),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75±0.85) m L,B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23±1.16) m L,A组患者81节椎体(23.9%)发生骨水泥渗漏,B组患者36节椎体(34.6%)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术后1 d和1个月VAS及ODI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与B组术后6和12个月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是治疗椎体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达到解剖学上的修复,从而最大程度恢复脊柱稳定性,缓解症状,在PVP中采用分期注射法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注射法 病变 经皮成形术 脊柱稳定性 解剖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下经皮椎体成形术 被引量:3
5
作者 袁宇 王林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63-46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椎体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 自 2 0 0 1年 8月以来在CT导引下对 18例 2 3个椎体共行 2 6侧PVP治疗 ,其中溶骨性转移瘤 7例、骨髓瘤 2例、血管瘤 3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6例。结果 本组病例...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椎体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 自 2 0 0 1年 8月以来在CT导引下对 18例 2 3个椎体共行 2 6侧PVP治疗 ,其中溶骨性转移瘤 7例、骨髓瘤 2例、血管瘤 3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6例。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熟练掌握PVP的穿刺定位技术 ,熟悉骨水泥的性状和使用方法的前提下 ,PVP技术为椎体病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安全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经皮成形术 病变 溶骨性转移瘤 骨髓瘤 血管瘤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良恶性椎体疾病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霞 王绍武 +3 位作者 伍建林 韩玉成 郎志谨 谢大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提出良恶性椎体疾病的鉴别要点。材料和方法:本组106例,其中40例恶性椎体病变和66例良性椎体病变,经病理、临床及随访证实。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1.5Tsigna成像仪。常规行自旋回波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2... 目的:提出良恶性椎体疾病的鉴别要点。材料和方法:本组106例,其中40例恶性椎体病变和66例良性椎体病变,经病理、临床及随访证实。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1.5Tsigna成像仪。常规行自旋回波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梯度回波T2*加权,矩阵256×192,层厚4.0mm,间隔1.0mm。结果:晕征(30%)、靶征(27.5%)T1WI椎间盘信号增高(7.5%)、跳跃征(40%)、椎弓根破坏(80%)、椎旁软组织肿物(40%),常见于恶性椎体病变。T1WI椎体信号增高(4.55%)、平行于终板的带状异常信号(12.12%)、椎体碎裂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19.71%)、椎间盘破坏(21.21%)、椎间隙变窄(33.33%)、常见于良性椎体病变。椎基底静脉消失征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要点。结论:磁共振椎体成像征象多。MRI用于鉴别良恶性椎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变 鉴别诊断 MRI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伴有椎间隙变窄的椎体密度增高
7
作者 许有生 曹来宾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5期431-433,共3页
关键词 间隙变窄 密度增高 病变 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型的健康教育在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骨折PVP术后的应用研究——评《脊柱外科护理学》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晶 李鹏 苗娜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I0004-I0004,共1页
《脊柱外科护理学》由冯岚,张雪梅,杨晓燕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030672766。绝经期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这是由于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导致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加速,骨密度逐渐减少。骨质疏松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生... 《脊柱外科护理学》由冯岚,张雪梅,杨晓燕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030672766。绝经期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这是由于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导致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加速,骨密度逐渐减少。骨质疏松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可能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常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或骨折,通过向病变椎体注入骨水泥,增加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并恢复椎体高度。然而,椎体成形术在术后需要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但是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减少引起的骨密度降低,在术后护理不当也容易导致骨折状况,因此对于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骨折的术后护理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期妇女 成形术 观察和护理 骨质疏松 病变椎体 张雪梅 缓解疼痛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苏保辉 王自立 施建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373-137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再治疗经过。10例行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及重新植骨术,3例重新行内固定手术,术后安置病灶引流管相应延长到3~14d;重新调整抗结核药物,延长...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再治疗经过。10例行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及重新植骨术,3例重新行内固定手术,术后安置病灶引流管相应延长到3~14d;重新调整抗结核药物,延长用药时间为9~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平均2.6年。10例患者治愈。结论:病灶的残留及不合理的化疗是脊柱结核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充分重建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再手术 内固定 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玉霜 唐华东 +1 位作者 郑志强 林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99-109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脊柱外科 复合控制性降压 手术中 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 手术出血量 血流动力学 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叫“蛋壳”技术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4-224,共1页
关键词 蛋壳 病变 脊柱骨折 弓根 20世纪 前方减压 发表论文 骨折块 皮质骨 松质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