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素化在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植物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雷苏炜 李魏 +2 位作者 董铮 李利华 戴良英 《作物研究》 2017年第4期459-462,共4页
泛素化广泛参与调控植物体内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如生长发育、先天免疫反应等。综述了泛素化在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发的植物先天免疫反应(PTI)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泛素化在细菌鞭毛蛋白和真菌几丁质等PAMP引起的PTI反应中的作用... 泛素化广泛参与调控植物体内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如生长发育、先天免疫反应等。综述了泛素化在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发的植物先天免疫反应(PTI)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泛素化在细菌鞭毛蛋白和真菌几丁质等PAMP引起的PTI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此外,还综述了病原微生物分泌的部分效应因子泛素化靶标或者通过抑制植物靶标泛素化以抑制PTI反应并达到侵染的目的,以为解析植物体内抗性调节机制和植物病原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泛素化 原物 相关分子模式 先天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免疫识别与病原物免疫逃避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宁媛媛 尤民生 王成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7-575,共9页
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复杂的天然免疫系统,病原识别是启动下游免疫反应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不同的模式识别蛋白来完成的。目前发现并鉴定的昆虫模式识别蛋白主要包括肽聚糖识别蛋白、类免疫球蛋白、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C... 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复杂的天然免疫系统,病原识别是启动下游免疫反应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不同的模式识别蛋白来完成的。目前发现并鉴定的昆虫模式识别蛋白主要包括肽聚糖识别蛋白、类免疫球蛋白、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C型凝集素及具多功能的载脂蛋白等,不同的蛋白种类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及识别对象。与昆虫免疫识别相对应的是,不同昆虫病原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不同策略的免疫逃避能力,以战胜宿主免疫而致病或最终杀死昆虫。本文就昆虫免疫过程中不同模式识别蛋白的结合对象、结构与功能,以及逐渐兴起的病原物通过分子伪装等进行免疫逃避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昆虫免疫与昆虫病理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只有当两方面研究相结合时,才能更好地揭示昆虫宿主与病原物之间免疫与抗免疫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 模式识别蛋白 相关分子模式 昆虫原物 免疫逃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心肌炎固有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解玉泉 陈瑞珍 陈灏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8-480,共3页
关键词 模式识别受体 固有免疫 毒性心肌炎 TLR receptor 相关分子模式 生物学反应 免疫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非寄主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红霖 王义琴 +1 位作者 储成才 李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77-982,共6页
非寄主抗性是植物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最普遍的抗病形式,由于它具有广谱持久的特性,因此在农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近年来对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植物非寄主抗性分子机制仍不十分了解。文章对目前研究的非... 非寄主抗性是植物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最普遍的抗病形式,由于它具有广谱持久的特性,因此在农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近年来对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植物非寄主抗性分子机制仍不十分了解。文章对目前研究的非寄主抗性产生分子机理、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系统、PEN1编码的SNARE蛋白参与非寄主抗性、非寄主抗性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寄主抗性 识别 病原物相关的分子模式 信号传导 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 突触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对Caco-2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会会 王迪迪 +6 位作者 杨彬 袁静静 陈利雪 刘秋圆 丁浩 梅俏 刘晓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对Caco-2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培养板制备Caco-2细胞模型,从C57BL/6J小鼠肝脏中提取mtDNA,然后在Transwell培养板顶侧加入不同浓度的mtDNA(0、1、5、10μg/ml)和异硫氰... 目的探讨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对Caco-2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培养板制备Caco-2细胞模型,从C57BL/6J小鼠肝脏中提取mtDNA,然后在Transwell培养板顶侧加入不同浓度的mtDNA(0、1、5、10μg/m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检测不同时间跨上皮电阻(TEER)和底室中FITC-dextran含量的改变,确定最佳mtDNA浓度;再将实验分为4组,分别加入FITC-dextran、mtDNA+FITC-dextran、ODN TTAGGG+FITC-dextran和mtDNA+ODN TTAGGG+FITC-dextran,检测不同时间TEER和底室中FITC-dextran含量的改变。同时分别用mtDNA、ODN TTAGGG、mtDNA+ODN TTAGGG预处理Caco-2细胞,采用qRT-PCR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9(TLR9)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IL-18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mtDNA作用时间的延长和作用浓度的增加,Caco-2细胞单层的TEER降低,底室中FITC-dextran含量增加,其中mtDNA浓度为10μg/ml时,TEER降低明显;以10μg/ml的mtDNA为对照,加入ODN TTAGGG可减少TEER下降程度,底室中FITC-dextran含量降低,同时TLR9 mRNA表达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结论mtDNA增加Caco-2细胞单层的通透性,机制可能与激活TLR9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线粒体DNA 炎症性肠 通透性 TOLL样受体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