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8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潘敏慧 万永继 祝仁英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8的生活史单型 ,所有时期核不成对 ,发育周期为 9~ 10d。蚕体内发育的裂殖体生殖呈带状分裂 ,以多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裂殖体近椭圆形 ,外被寄主细胞的内质网膜 ;母孢子以出芽方式进行原生质团的分割 ,形成多个...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8的生活史单型 ,所有时期核不成对 ,发育周期为 9~ 10d。蚕体内发育的裂殖体生殖呈带状分裂 ,以多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裂殖体近椭圆形 ,外被寄主细胞的内质网膜 ;母孢子以出芽方式进行原生质团的分割 ,形成多个单核孢子母细胞 ,孢子成熟不同步 ,孢囊内有几个至数十个孢子不等 ;SCM8孢子单核 ,卵圆形 ,大小介于SCM7(Endoreticulatusbombycis)和家蚕微孢子 (Nosemabombycis)之间 ,并随继代数的增加而趋小 ,到第 3代时大小稳定 ,与SCM7相近 ;成熟孢子的极膜层前部结构致密 ,后部结构相对疏松 ;孢子的极丝单列 ,9~ 10圈 ,极丝倾角为 4 2° ;后极泡圆形 ,较大。SCM8仅感染寄生家蚕的中肠上皮组织 ,具食下传染、无胚种传染能力 ,致病力较弱 ,感染中量 (IC50 )为 1 2 9× 10 5,病程 12d以上。SCM8的分类地位为微孢子虫门 ,单倍期纲 ,格留目 ,科、属暂未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微孢子虫scm8 家蚕 生活史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病原微孢子虫SCM_8的分离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敏慧 万永继 祝仁英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196-198,共3页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8,仅感染寄生家蚕的中肠上皮组织 ;孢子卵圆形 ,大小2 .82± 0 .2 0× 2 .1 9± 0 .1 3μm。孢子致病力较弱 ,感染中量 (IC50 )为 1 .2 9× 1 0 5粒 /ml;病程 1 2天以上...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8,仅感染寄生家蚕的中肠上皮组织 ;孢子卵圆形 ,大小2 .82± 0 .2 0× 2 .1 9± 0 .1 3μm。孢子致病力较弱 ,感染中量 (IC50 )为 1 .2 9× 1 0 5粒 /ml;病程 1 2天以上。病理组织学和胚种传染的研究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分离 孢子 SMC8 致病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尺蠖和丝棉木金星尺蠖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病原性和胚种传染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沈中元 徐莉 +1 位作者 刘挺 黄可威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6-41,共6页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桑尺蠖 病原 胚种传染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彦文 牟志美 +1 位作者 高绘菊 房德文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孢子 病原 粒子病 食下感染 胚种传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蚕蛾中分离的微孢子虫MZ_1(Nosema sp.)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172 5 0粒孢子 ,能在蚕体内经胚种传染给下一代。MZ1具有Nosema属的分类特征 ,初步定为Nosemas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家蚕 病原 家蚕蛾 胚种传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永珍 黄可威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3-169,共7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到的8 种不同来源的对家蚕有病原性的微孢子虫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其结果:(1) 未见外部形态有特征性差异。(2) 超微结构既存在相似性,如孢子壁分层、极丝结构、固定板等...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到的8 种不同来源的对家蚕有病原性的微孢子虫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其结果:(1) 未见外部形态有特征性差异。(2) 超微结构既存在相似性,如孢子壁分层、极丝结构、固定板等;也存在相异性,尤其是极膜结构、后极泡的内部构造、极丝圈数与倾斜角、核糖体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方面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孢子 结构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RNA序列分析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Endoreticulatus bombycis的进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敏慧 万永继 +1 位作者 鲁成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6-199,共4页
利用GENETOOL、TREECON软件包,对克隆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Endoreticulatus bombycis的SSU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序列和 GenBank中已登录的其他微孢子虫SSUrRNA序列进行了进化分析,构建了微孢子虫的进化树。该进化树显示:... 利用GENETOOL、TREECON软件包,对克隆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Endoreticulatus bombycis的SSU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序列和 GenBank中已登录的其他微孢子虫SSUrRNA序列进行了进化分析,构建了微孢子虫的进化树。该进化树显示:微孢子虫门分为4大类群,除第一、第二类群由双单倍期纲(Class Dihaplophasea cl.n.Sprague,1992)构成之外,其它2个类群均由双单倍期纲和单倍期纲(Class Haplophase cl.n.Sprague,1992.)构成;双单倍期纲分布在4个类群中,显示了微孢子虫发育呈现多系性;在真核生物中,缺乏线粒体营独立生活的双滴虫(Diplomonadida)首先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出来,接着是毛滴虫(Trichomonadida),然后是微孢子虫和真菌(Fungi),显示出了微孢子虫与真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微孢子虫的4大类群中,双单倍期纲中离异双倍期目(Dissociodihaplophasida)起源最早;单倍期纲中格留目(Glugeida)进化程度最高。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Endoreticulatus bombycis位于第三类群中,处于相对较高的进化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NA序列 家蚕 病原孢子 进化树 孢子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郑祥明 杨琼 +5 位作者 黄炳辉 王森财 廖森泰 方定坚 黄星光 农朝志 《广东蚕业》 1997年第2期41-44,共4页
从广州市石牌地区捕捉的菜粉蝶(Pieris rapae L.)成虫分离到微孢子虫,1995年春期检出率高达51.3%,秋期检出率亦有20.0%。微孢子虫孢子略有差异,绝大多数为长卵形,极少数为椭园形。长卵形孢子长径为3.76±0.120μm,短径为2.50±... 从广州市石牌地区捕捉的菜粉蝶(Pieris rapae L.)成虫分离到微孢子虫,1995年春期检出率高达51.3%,秋期检出率亦有20.0%。微孢子虫孢子略有差异,绝大多数为长卵形,极少数为椭园形。长卵形孢子长径为3.76±0.120μm,短径为2.50±0.021μm,长短径比为1.50,体积为12.30μm^3,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感染家蚕后可经卵传给子代。以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特异抗体致敏的胶乳颗粒行凝集反应呈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家蚕 孢子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挺 高永珍 +2 位作者 黄可威 严海峰 张玉正 《中国蚕业》 1998年第2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家蚕 病原孢子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
10
作者 杨琼 李夫涛 +2 位作者 吴福泉 唐翠明 蔡月仙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5-27,共3页
研究了从甜菜夜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包括适宜宿主品种和接种时期、感染中量、寄生部位、平均产孢量、单头蚕最大产孢量、传染方式等内容,以期利用家蚕为替代宿主大量繁殖甜菜夜蛾微孢子虫,以及开展微孢子虫生物防治实... 研究了从甜菜夜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包括适宜宿主品种和接种时期、感染中量、寄生部位、平均产孢量、单头蚕最大产孢量、传染方式等内容,以期利用家蚕为替代宿主大量繁殖甜菜夜蛾微孢子虫,以及开展微孢子虫生物防治实用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病原 甜菜夜蛾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旭华 朱方容 +3 位作者 刘吉平 石美宁 罗梅兰 李进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15-419,共5页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园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园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30μm,与N.b存在差异,采用PCR技术鉴别也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与N.b不同;通过添食感染家蚕,发现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重视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家蚕 孢子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旭华 罗梅兰 +8 位作者 汤庆坤 王桂文 黄深惠 潘国庆 蒋师东 夏青 王霞 毛洪斌 潘志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 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病原孢子 感染 分类地位 多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罗梅兰 黄旭华 +6 位作者 潘志新 蒋满贵 汤庆坤 黄深惠 安春梅 胡文娟 甘丽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6-863,共8页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孢子 家蚕 病原 生物学特 SSU RRNA基因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新微孢子虫 MG1、MG 的研究——Ⅰ.形态、病原性和传染途径 被引量:8
14
作者 方定坚 廖森泰 +9 位作者 郑祥明 朱德贞 陈汉明 刘隽 祁丽然 卢铿明 农朝志 白碧璋 毛铿祖 陈锦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2期35-38,共页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 Nageil)寄生家蚕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蚕病,除食下传染外,因其还能通过胚种传染给子代而被列为蚕种生产的检疫对象。家蚕微粒子虫(以下简称 N.b)曾长期被作为原生动物微孢子虫纲(Micr...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 Nageil)寄生家蚕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蚕病,除食下传染外,因其还能通过胚种传染给子代而被列为蚕种生产的检疫对象。家蚕微粒子虫(以下简称 N.b)曾长期被作为原生动物微孢子虫纲(Microspore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无多孢子芽膜亚目(Apanspor-oblastina)中微粒子虫属(Nosema)的模式种研究。70年代以来,日本相继从家蚕体中发现并分离出多种孢子形态大小与 N.b 有明显不同的微孢子虫,通过血清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粒子病 孢子 病原 传染途径 胚种传染 蚕种生产 镜检 形态 生物学特 母蛾
全文增补中
西南农大“病原性微孢子虫类研究与防治”通过鉴定
15
《四川蚕业》 1996年第3期7-7,共1页
由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承担的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类的研究与防治”近日通过省科委主持的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成果总体水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课题是把研究家蚕寄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病... 由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承担的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类的研究与防治”近日通过省科委主持的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成果总体水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课题是把研究家蚕寄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病理、检验识别技术及其防治作为攻关任务。经过几年的研究,在国内首次从家蚕体内分离到大型微孢子虫SCM6,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家蚕内网虫新种SCM7。 该成果在我省应用后已避免了巨大蚕种损失,在蚕种检疫等方面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显示了广阔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家蚕病原孢子 识别技术 内网 推广前景 经济和社会效益 西南农业大学 成果鉴定 首次发现 体内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廖模祥 刘吉平 +5 位作者 张国平 孟繁利 贾孟周 谈顺友 林高堂 向生刚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7期139-142,共4页
对菜粉蝶和桑尺蠖2种危害湖南省蚕桑生产较严重的昆虫微孢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探明在湖南省部分蚕区发生的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46.7%,桑尺蠖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15.8%。将2种微孢子虫收集后做进一步实验,得知菜粉蝶微孢子虫对... 对菜粉蝶和桑尺蠖2种危害湖南省蚕桑生产较严重的昆虫微孢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探明在湖南省部分蚕区发生的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46.7%,桑尺蠖微粒子病自然发生率为15.8%。将2种微孢子虫收集后做进一步实验,得知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强、胚种传染性较弱、致病力极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影响极小;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特别强、胚种传染性极弱、致病力也非常弱,对家蚕的饲养成绩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在湖南省蚕桑生产中发现的微孢子虫与典型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存在显著差异,为昆虫感染而来的异型微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感染 孢子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郑祥明 杨琼 +3 位作者 方定坚 廖森泰 邹宇晓 黄炳辉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80-383,共4页
为了探明广东省蚕区的家蚕新型微孢子虫来源 ,开展了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的调查及昆虫间微孢子虫交叉感染的研究。先后从广东省蚕区家蚕体内分离到 8种新型微孢子虫 ,与家蚕传统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相比 ,不论是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家... 为了探明广东省蚕区的家蚕新型微孢子虫来源 ,开展了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的调查及昆虫间微孢子虫交叉感染的研究。先后从广东省蚕区家蚕体内分离到 8种新型微孢子虫 ,与家蚕传统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相比 ,不论是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家蚕的病原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对广东省不同地区捕捉的 389种昆虫进行显微镜调查 ,从 5 1种昆虫体中检到微孢子虫 ,其中 ,2 8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 ,18种对家蚕具胚种传染能力。调查了 9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 5种昆虫的病原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孢子 资源调查 交叉感染 家蚕 粒子病 生物学特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桑兰叶甲分离出的一种微孢子虫(Mic-Ⅰ)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定坚 杨琼 +2 位作者 邹宇晓 郑祥明 黄炳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从广州郊区罗岗的桑园及菜地捕捉到的桑兰叶甲MimastracyanuraHope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的微孢子虫 (简称Mic Ⅰ )。孢子大小为 (3 35± 0 46 )× (1 96± 0 17)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两种类型 ;极丝 10~ 11圈 ;孢... 从广州郊区罗岗的桑园及菜地捕捉到的桑兰叶甲MimastracyanuraHope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的微孢子虫 (简称Mic Ⅰ )。孢子大小为 (3 35± 0 46 )× (1 96± 0 17)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两种类型 ;极丝 10~ 11圈 ;孢子表面抗原的血清学类型与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不同 ;在家蚕Bombyxmori体内以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Mic Ⅰ微孢子虫对家蚕具强病原性 ,对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和小菜蛾Plutellaxy lostella也有感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兰叶甲 分离 孢子 家蚕 变态孢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4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廖森泰 姚锡镇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9-122,T001,T002,共6页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pha属。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粉蝶 孢子 分类 病原 形态 食下感染 胚种感染 家蚕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粉蝶微孢子虫M-Pc2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2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39,共3页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微孢子虫M Pc2 ,M Pc2孢子大小为 (3.38± 0 .35 ) μm× (2 .4 3± 0 .17)μm ,孢子双核结构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典型的Nosema型发育过程 ,认为M Pc2应归入Nosema属 .
关键词 孢子 东方粉蝶 家蚕 病原 分类 M-Pc2 交叉感染 食下感染 胚种传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