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的回顾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高翠贤 古丽巴哈尔.司马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167-2169,2172,共4页
目的通过系统地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从而评估出有效、真实的无创性疾病活动指数。方法目前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的活动指数如下:Powell-Tuck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eo.m疾病活动指数、简易的结肠炎... 目的通过系统地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从而评估出有效、真实的无创性疾病活动指数。方法目前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的活动指数如下:Powell-Tuck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eo.m疾病活动指数、简易的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SCCAI)、Mayo疾病活动指数、小儿科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PUCAI)、内镜-临床疾病活动指数(ECC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AI)。本研究通过使用结肠镜活动指数、Mayo疾病活动指数、病理活动指数与以上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来评估疾病活动指数的有效性;以Mayo疾病活动指数进行分度,以此分度对余活动指数绘制ROC曲线,从而得出各疾病活动指数的真实性,从而评估疾病活动指数。结果 Seo.m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CCAI、CAI是比较真实、可靠的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在评估各疾病活动指数的有效性中,CAI、Seo.m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CCAI的平均相关系数(三个项目的平均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4、0.73、0.73、0.70,P<0.001;在评估各疾病活动指数的真实性中,Seo.m疾病活动指数、Truelove和Witts疾病活动指数、SCCAI、PUCAI、CA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99、0.918、0.914、0.899,P<0.001。结论 Seo.m疾病活动指数及SCCAI是目前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更有效、更真实的疾病活动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氟米特联合贝利尤单抗对狼疮性肾炎患者活动指数及肾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郭建 刘静 +1 位作者 靳欣 靳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贝利尤单抗对狼疮性肾炎(LN)活动指数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82例L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贝利尤单抗+来氟米特治疗)与对照组(来氟米特治疗),每组41例...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贝利尤单抗对狼疮性肾炎(LN)活动指数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82例L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贝利尤单抗+来氟米特治疗)与对照组(来氟米特治疗),每组41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24 h尿蛋白]、疾病活动程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实验室指标[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联合组BUN、sCr、UA、24 h尿蛋白水平、SLEDAI评分、抗ds-DNA、CRP、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6%vs.85.37%,P=0.048);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来氟米特与贝利尤单抗联合治疗LN,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疾病活动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能力,改善肾功能,且比较安全,临床应用推广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氟米特 贝利尤单抗 狼疮性肾炎 临床疗效 疾病活动指数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宋萧怡 许程洁 +1 位作者 张航烽 王甲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3,共6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疾病活动中的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将1 025例SLE患者纳入本研究,并依据系统性红...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疾病活动中的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将1 025例SLE患者纳入本研究,并依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将其分为非活动组(n=750)和活动组(n=27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自身抗体、常规实验室检查、细胞因子和肾脏病理学等指标。结果 活动组患者具有肾、肺、皮肤、关节炎表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 <0.05)。所有患者均进行了ANCA检测,核周型ANCA(perinuclear ANCA, p-ANCA)是最主要的核型,且与疾病的活动状态显著相关(P <0.05)。对两组患者的自身抗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有反应的患者有25例,所有患者对蛋白酶3(proteinase 3, PR3)均无反应;此外,两组之间的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非活动组相比,活动组p-ANCA+的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2-MG)显著升高、抗dsDNA抗体滴度及SLEDAI评分明显增加;相反,白蛋白、C3和C4水平显著降低(P <0.05)。同时,p-ANCA与IL-6水平明显相关,且IL-6水平随SLEDAI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此外,p-ANCA阳性的患者更易于发生狼疮性肾炎,但与肾脏病理无关。结论 在SLE患者中,p-ANCA的出现表明了更严重的疾病活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6 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病人自我效能、疾病活动度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4
作者 关玉霞 尤丽丽 +3 位作者 何叶 王田田 余旻虹 赵艳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21-1925,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病人自我效能、疾病活动度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炎症性肠病病人生存质量量表(IBDQ)、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M⁃SES)、疾病活动指数评价表对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73例炎症性肠病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病人自我效能、疾病活动度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炎症性肠病病人生存质量量表(IBDQ)、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M⁃SES)、疾病活动指数评价表对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73例炎症性肠病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炎症性肠病病人CDM⁃SES总分为(7.08±2.02)分,IBDQ总分为(142.23±39.50)分,疾病活动指数为(4.41±3.02)分。炎症性肠病病人疾病活动指数与IBDQ总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P<0.05),IBDQ总分与CDM⁃SES总分呈正相关(P<0.05)。自我效能在疾病活动指数和生存质量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结论]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干预措施提高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期病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病人的信心,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生存质量 自我效能 疾病活动指数 护理干预 相关性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6例疾病活动性的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满孝勇 李学平 +3 位作者 郑经芬 冒长峙 周晓鸿 谢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47-448,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价值。方法:以SLEDAI作为评价SLE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标准。结果:136例SLE患者SLEDAI得分最小为0分,最大为52分,平均(12.88±10.58)分,男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核...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价值。方法:以SLEDAI作为评价SLE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标准。结果:136例SLE患者SLEDAI得分最小为0分,最大为52分,平均(12.88±10.58)分,男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核抗体(ANA)、抗Sm抗体与SLEDAI无相关性。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SLEDAI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DAI与患者住院天数相关(相关系数r=0.477,P<0.05)。结论:SLEDAI为一种较好的评价SLE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方法,是患者治疗、预后评价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疾病活动指数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绝对数及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齐晖 李富荣 +6 位作者 刘冬舟 肖学吕 任莉莉 王新根 文锦丽 黄瑞芳 戴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46-548,共3页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型绝对数,分析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荧光染色标记DC,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DC亚型绝对数,并分析与SLEDAI、dsDNA、C3、C4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MDC(13630.5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型绝对数,分析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荧光染色标记DC,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DC亚型绝对数,并分析与SLEDAI、dsDNA、C3、C4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MDC(13630.50±2548.55)和PDC(9196.29±1837.75)较正常对照组(15859.18±2550.55和11362.5±2100.14)明显降低(P<0.05)。静止期MDC和PDC(14503.06±2165.74和9564.75±1748.62)较对照组无明显下降,活动期组两DC亚型(12466.33±2600.32和8514.67±1918.73)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SLE患者外周血MDC和PDC与SLEDAI、dsDNA明显负相关(P<0.01),与C3、C4呈正相关(P<0.05)。结论:DC参与疾病的发生,其绝对数可反映SLE疾病活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型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疾病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损FLT-1和KDR水平的测定对SLE患者疾病活动性及治疗转归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梁雄安 戴永江 +6 位作者 林岷格 邓斌 曾慧明 钟良宝 朱洪 谭顺 李荣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的测定对疾病活动性及治疗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织化学法)法检测皮损FLT-1及KDR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FLT-1和...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的测定对疾病活动性及治疗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织化学法)法检测皮损FLT-1及KDR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FLT-1和KDR的含量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和免疫指标(ANA、ds DNA等)的相关性,研究用FLT-1和KDR指标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并进行SLE病例的前瞻性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0.01),抗核抗体(ANA)高滴度组高于ANA低滴度组,dsDNA抗体阳性组高于dsDNA抗体阴性组,肾损害组高于非肾损害组;且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与SLE患者SLEDAI呈正相关。结论:FLT-1和KDR与SLE发病有关,可反映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同时定量检测可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活动和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受体 生长因子 疾病活动指数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apo M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杜文涵 王玲 +3 位作者 李慧 刘茵茵 申婷 胡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apolipoprotein M,apo M)的含量及其与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11月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SLE患者65例(SLE组)和对照组120例,根据...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apolipoprotein M,apo M)的含量及其与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11月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SLE患者65例(SLE组)和对照组120例,根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将SLE组又分为SLE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分别n=16,16,33),对照组又分为疾病对照组(n=60)和健康对照组(n=6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量SLE组和对照组血清apo M含量,并同时检测两组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1(apo A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 B)和抗ds DNA抗体,观察SLEDAI和抗ds DNA抗体同apo M的相关性。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的apo M和HDL显著降低,抗ds DNA抗体、TG和apo B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LE轻度、中度、重度活动组三组相比,apo M血清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LE患者血清apo M水平与SLEDAI和抗ds DNA抗体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51,-0.562,均P<0.01)。结论:SLE患者的血清apo M含量相比于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且与SLE疾病活动度有关,可作为监测SLE疾病活动度的一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M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 抗双链DNA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蕊花糖苷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阿热孜古丽·阿不拉 冯顺钱 +3 位作者 马慧丽 阿力努尔·艾麦尔 高莉 闫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4,共9页
目的从炎症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毛蕊花糖苷(acteoside,ACT)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作用。方法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法制备UC模型并给药治疗14 d,期间观察小鼠活动度,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EL... 目的从炎症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毛蕊花糖苷(acteoside,ACT)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作用。方法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法制备UC模型并给药治疗14 d,期间观察小鼠活动度,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损伤情况;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并分析菌群与炎症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给予ACT后,小鼠畏寒懒动情况改善,DAI下降;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整性恢复,黏膜损伤减轻;促炎因子MPO、IL-1β、IL-6、TNF-α、TF、PAF的表达量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升高;厚壁菌门、拟杆菌属等有害菌的丰度降低,拟杆菌门、另枝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升高;保护性细菌如拟杆菌门、毛螺菌属等与IL-1β、IL-6等促炎因子间呈负相关,变形菌门、链球菌属等损害性细菌与以上促炎因子间呈正相关。结论ACT对慢性UC小鼠的治疗作用机制与其缓解炎症和调节肠道菌群有关,且炎性因子与菌群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蕊花糖苷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疾病活动指数 16S rRNA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刺糖酸性多糖对UC小鼠的影响
10
作者 高霜 陈章浩 +2 位作者 李进发 干振 常军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研究刺糖酸性多糖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100 mg/kg... 研究刺糖酸性多糖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100 mg/kg)、刺糖酸性多糖低、高剂量组(100、400 mg/kg)。小鼠自由饮用3%(质量分数)DSS溶液7 d诱导UC模型,同时美沙拉嗪组和刺糖酸性多糖低、高剂量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相同体积去离子水。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体质量、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分泌,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鼠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与模型组相比,刺糖酸性多糖高剂量组与美沙拉嗪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体质量和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病理损伤明显改善(P<0.05);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有效调节了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减少;在属水平上,Akkermansia有益菌丰度显著增加,Escherichia致病菌丰度下降。刺糖酸性多糖能够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和减少有害菌,降低炎症因子分泌,进而缓解UC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酸性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炎症因子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恐惧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俞慧子 王笑笑 +5 位作者 张国丽 王程 孔瑾璟 陈雪 武丽君 王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1,共6页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恐惧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类别患者特征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2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运动恐惧量表、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恐惧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类别患者特征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2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运动恐惧量表、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巴氏强直性脊柱炎躯体功能指数、多维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恐惧得分为43.00(37.25,47.00),其中75.00%存在运动恐惧;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存在3个类别,分别为低水平运动恐惧组(25.91%)、中等水平运动恐惧组(55.46%)和高水平运动恐惧组(18.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每周功能锻炼、每周参与体育运动、是否接受过运动相关健康教育或专业指导、疾病活动指数、躯体功能指数和运动自我效能是患者运动恐惧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恐惧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且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其分类特征受多因素影响。临床护理人员需根据不同类别人群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精准化干预,以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恐惧水平,提升运动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运动恐惧 疾病活动指数 躯体功能指数 运动自我效能 功能锻炼 健康教育 潜在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双鹿健骨丸治疗骨质疏松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12
作者 何龙 李素美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双鹿健骨丸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患者疾病活动指数、血液流变学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自拟双鹿健骨丸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患者疾病活动指数、血液流变学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碳酸钙D 3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用自拟的双鹿健骨丸,两组均接受治疗6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I28)、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小板计数(PLR)]、预后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类风湿因子(RF)]、疼痛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DAI28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WBV、PV、EAI、PL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ESR、CRP及RF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双鹿健骨丸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有利于减轻疾病活动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预后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双鹿健骨丸 骨质疏松症 类风湿关节炎 疾病活动指数 血液流变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秦栓每日1次与每日2次给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郑晗晗 江学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观察美沙拉秦栓1次/d与2次/d给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随机、非劣效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6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美沙拉秦栓1次/d与2次/d给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随机、非劣效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6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A组(n=41)和B组(n=41)。A组给予美沙拉秦栓1.0g/次,晚睡前便后纳肛,1次/d;B组给予美沙拉秦栓0.5 g/次,便后纳肛,早、晚各1次。两组均给药8周。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疾病活动程度。以治疗第8周时DAI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治疗第8周时DAI各分项评分(大便次数、大便带血、黏膜炎症、总体评价)及临床缓解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完成8周治疗。两组治疗前后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第8周时DAI评分-B组治疗第8周时DAI评分(U1-U2)双侧95%可信区间(-0.33,0.87)的下限>-1.00,拒绝无效假设,认为A组的疗效不差于B组。两组治疗8周后大便次数、大便带血、黏膜炎症、整体评价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第8周,两组间大便次数、大便带血、黏膜炎症、整体评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治疗后,A、B两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95.1%(39/41)、90.2%(3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9,P=0.396)。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20/41),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0%(2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1,P=0.267)。结论在8周的临床试验中,美沙拉秦栓1.0 g 1次/d给药与0.5 g 2次/d给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疗效一致,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炎 氨水杨酸 栓剂 疾病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IL-4在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歆 柯晓 +2 位作者 陈锦团 高尤亮 周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7-701,共5页
目的检测IL-1β和IL-4在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探索其在评价炎症严重程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50只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及湿热证UC模型Ⅰ(3d)组、Ⅱ(7d)组、Ⅲ(14d)组、Ⅳ(21d)组,每... 目的检测IL-1β和IL-4在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探索其在评价炎症严重程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50只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及湿热证UC模型Ⅰ(3d)组、Ⅱ(7d)组、Ⅲ(14d)组、Ⅳ(21d)组,每组均10只大鼠。除正常组在自然环境饲养外,其余各湿热证UC模型组均置于高脂高糖饮食及高温高湿环境中,喂养4周后,用TNBS-乙醇灌肠法诱发湿热证UC。检测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IL-1β及IL-4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湿热证UC模型Ⅰ、Ⅱ、Ⅲ组大鼠DAI、CMDI、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模型Ⅱ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血清IL-4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模型Ⅱ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模型Ⅳ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湿热型UC发病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4参与了其发病过程,且IL-1β上升及IL-4下降水平同炎症严重程度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可作为炎症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DAI) 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 IL-1Β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药效学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志新 钱颖 +2 位作者 曹青日 杨世林 崔京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6-779,共4页
目的制备和考察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Cur-PLGA NP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 NPs,透射电镜观察外观形态,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微粒大小及分布,测定载药量。通过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钠(D... 目的制备和考察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Cur-PLGA NP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 NPs,透射电镜观察外观形态,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微粒大小及分布,测定载药量。通过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钠(DSS)溶液7 d,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考察Cur-PLGA NPs对模型动物疾病活动指数(DAI)的影响。结果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平均大小为(419±12)nm,载药量为(15.8±1.0)%。小鼠DAI(第7天)从小到大顺序依次为:正常组<纳米粒高剂量组<5-氨基水杨酸组<混悬液组<纳米粒中剂量组<纳米粒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结论姜黄素PLGA纳米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具有较好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PLGA 纳米粒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的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晓梅 李静 +6 位作者 张晓盈 金月波 余迪 孙晓麟 武丽君 何菁 栗占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8-963,共6页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淋巴细胞亚型以及效应型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 effector memory,Tfhem)细胞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作为活动性RA患者血液标志...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淋巴细胞亚型以及效应型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 effector memory,Tfhem)细胞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作为活动性RA患者血液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41例RA患者和32例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中Tfh(CD3^+CD4^+CXCR5^+CD45RA-)细胞亚型Tfh1(CXCR3^+CCR6-Tfh)、Tfh2(CXCR3-CCR6-Tfh)、Tfh17(CXCR3-CCR6^+Tfh)和Tfhem(CD4^+CXCR5^+CCR7lowPD-1high)的水平。收集入组R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上述细胞亚型表达水平与RA疾病活动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结果:RA患者外周血中Tfhem细胞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8%±5.7%vs.8.7%±2.0%,P=0.001)。Tfhem细胞表达水平与RA患者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joints,DAS28)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存在显著相关性(r(DAS28)=0.205,r(ESR)=0.141,P<0.05),与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及Ig M型类风湿因子(immunoglobulin M-rheumatoid factors,Ig M-RF)、Ig A、Ig M及Ig G等临床指标则无明显相关性。Tfh2表达水平在RA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02%±0.408%vs.1.730%±0.160%,P=0.013)。Tfh2-high组RA患者的Ig A[(3.045±0.261)g/L vs.(3.963±0.815)g/L,P=0.172]、Ig G[(13.800±0.862)g/L vs.(16.980±0.224)g/L,P=0.161]和Ig M[(1.135±0.083)g/L vs.(1.731±0.380)g/L,P=0.140]高于Tfh2-low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fh低表达组相比,Tfh2高表达组血清中IL-4[(2.322±0.214)ng/L vs.(3.994±0.751)ng/L,P=0.056]和IL-10[(1.898±0.105)ng/L vs.(3.125±0.880)ng/L,P=0.140]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hem细胞的表达与RA患者病情活动有关,可能在RA的发病过程中有预警作用,并可能成为将来治疗RA的靶细胞;Tfh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RA患者中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RA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疾病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天羽 张威 +1 位作者 林庶如 王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8-1290,共3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ecombinated mutant of human 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rh ITF)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11~12周龄、体质量(200±20)g的SD雄性大鼠32只... 目的观察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ecombinated mutant of human 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rh ITF)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11~12周龄、体质量(200±20)g的SD雄性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正常饲养)、模型组(灌胃蒸馏水)、美沙组(灌胃浓度为0.016 g/m L的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溶液)、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组(灌胃浓度为0.05 mg/m L的rh ITF溶液)(n=8)。造模并治疗12 d后,进行DAI评分,观察结肠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结果 ITF组:DAI指数在治疗后第4天(1.75±0.59)、8天(0.83±0.31)、12天(0.59±0.30)为逐渐降低趋势;溃疡愈合程度良好,结直肠病灶、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均优于其它组;血清、肠组织中TGF-β1含量为(414.07±54.24)、(418.60±19.74)ng/L,TNF-α含量为(44.89±2.54)、(48.67±7.12)ng/L,与美沙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rh ITF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症状、病理形态,通过上调抗炎因子TGF-β1、抑制促炎因子TNF-α的水平,减轻UC大鼠模型受损肠组织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治疗对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转归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丽花 周毅 杨学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治疗(环磷酰胺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转归预后的影响,通过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来评估规范化治疗的疗效和疾病的转归情况,进一步证实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疗效。方... 目的:探讨规范化治疗(环磷酰胺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转归预后的影响,通过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来评估规范化治疗的疗效和疾病的转归情况,进一步证实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规范化治疗的重型SLE50例。评估每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3﹑6和12个月时的SLEDAI评分,比较各阶段SLEDAI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规范化治疗的疗效。结果:SLEDAI评分在规范化治疗的半年内进行性下降,以第1个月最为显著,6个月后下降不明显。治疗后第1个月较治疗前下降8.54[(9.28±4.853)vs.(17.82±4.989),P=0.000],第2个月较第1个月下降2.56(P=0.008),第3个月较第2个月下降1.44(P=0.027),治疗后第6个月较第3个月下降2.08(P=0.004),第6个月与第12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SLEDAI评分(X)与治疗后第12个月SLEDAI评分(Y)有直线相关关系(r=0.402,P=0.004),直线方程为Y=-2.086+0.232X(R2=0.162,P=0.004)。结论:(1)规范化治疗能使重型SLE在短期内迅速控制病情;(2)SLEDAI评分能够比较好的评价病情,在规范化治疗的半年内进行性下降,以治疗后第1个月下降最为显著,在第6个月后变化不明显;(3)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的SLEDAI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冲击治疗 糖皮质激素 环磷酰胺 疾病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清miR-23a-3p和miR-27a-3p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巍 韩峥 +2 位作者 邹艳丽 黄莎莎 田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探究miR-23a-3p和miR-27a-3p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含有5%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 目的·探究miR-23a-3p和miR-27a-3p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含有5%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的饮用水诱导7 d,诱导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粪便形态以及隐血状况;7 d后,采集小鼠全血和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并称取湿重。qRT-PCR检测血清中miR-23a-3p和miR-27a-3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coactivator 1α,PPARGC1A)、PH域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磷酸酶2(PH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PHLPP2)、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和胱天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 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DSS诱导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体质量减轻、腹泻、肉眼血便等症状,结肠长度缩短、湿重减轻(均P<0.05),小鼠UC模型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iR-23a-3p和miR-27a-3p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结肠组织中PPARGC1A、PHLPP2、BAX、CYT-C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miR-23a-3p和miR-27a-3p在UC小鼠血清中呈低表达水平,可能通过介导结肠组织中PPARGC1A和PHLPP2表达上调,触发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微小RN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 PH域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磷酸酶2 线粒体途径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CF/c-ki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韬 侯丽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5-28,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CF)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kit表达水平,探讨SCF及其受体c-kit在SLE患者中是否存在异常,是否与SLE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并探讨SCF/c-kit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以ELISA法检...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CF)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kit表达水平,探讨SCF及其受体c-kit在SLE患者中是否存在异常,是否与SLE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并探讨SCF/c-kit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以ELISA法检测血清的SCF,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kit蛋白的表达率,对比分析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及正常对照组间SCF/c-kit水平的差异,同时对SLE患者进行SLEDAI评分,并分析各组SCF/c-kit水平与SLEDAI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SCF/c-kit水平升高,活动期更明显,且与SLEDAI呈正相关。【结论】SCF/c-kit在SLE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显著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SLE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SCF/c-kit有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SCF C-KIT SLE疾病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