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姚鹏 张锦 +1 位作者 蒋晶晶 孟凌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9-1012,1017,共5页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NGF在骨癌痛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鞘内置管,并分别注入生理盐水(cancer组)、NGF(cancer+NGF组)或anti-NGF(ca...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NGF在骨癌痛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鞘内置管,并分别注入生理盐水(cancer组)、NGF(cancer+NGF组)或anti-NGF(cancer+anti-NGF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sham组)。在不同时点观察疼痛行为学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cancer各组大鼠体质量减轻;且cancer+anti-NGF组大鼠体质量比cancer组大鼠增加。与sham组比较,cancer组大鼠自发缩足次数增多,缩爪潜伏期(PWL)缩短,缩爪阈值(PWT)降低;与cancer组比较,cancer+anti-NGF组大鼠缩足次数明显减少,PWL延长,PWT增高;而cancer+NGF组大鼠与cancer组比较,缩足次数增多,PWL缩短,PWT降低。结论 NGF可加剧大鼠骨癌痛,而anti-NGF可显著减弱骨癌痛大鼠的痛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神经生长因子 疼痛行为学 鞘内注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在骨癌痛大鼠DRG的变化及其对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姚鹏 蒋晶晶 +2 位作者 张锦 孟凌新 崔健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7期426-431,共6页
目的:检测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及P75的表达,并观察鞘内注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NGF在骨癌痛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观察疼痛行为... 目的:检测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及P75的表达,并观察鞘内注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NGF在骨癌痛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观察疼痛行为学变化,造模21天,检测大鼠DRG神经元NGF、TrkA及P75蛋白及mRNA表达;并进一步将骨癌痛大鼠分成cancer及cancer+anti-NGF组,观察anti-NGF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结果:接种侧DRG神经元NGF及其受体在骨癌痛大鼠的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cancer组大鼠的PWL缩短,PWT降低,鞘内使用anti-NGF后PWL延长,PWT增高。结论:NGF加剧大鼠骨癌痛,anti-NGF在骨癌痛中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感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神经生长因子 疼痛行为学 鞘内注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升降散治疗SD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谌凌燕 陈冬建 吴智兵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通过建立大鼠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模型,采用不同剂... 目的:探讨加味升降散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通过建立大鼠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模型,采用不同剂量加味升降散治疗,在不同治疗时间点对自发性疼痛行为、机械痛阈、热痛阈进行检测。结果:低、中、高剂量加味升降散治疗组在连续治疗21 d后其自发性疼痛评分的平均值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的平均值,其中高剂量组的自发痛评分最低(0.57±0.53)。不同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著升高,高剂量组最高。结论:加味升降散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自发性疼痛行为、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和热刺激的敏感性,并且在一定的用量范围之内,随着加味升降散用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会越好,但不能完全恢复到与正常组相同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升降散 iCCI 模型 自发性疼痛行为学 机械痛阈 热痛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DK5抑制剂Dinaciclib对幼年大鼠急性切口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莉 王军 +4 位作者 肖杭 石林玉 杨磊 屈美敏 贾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2-1214,1239,共4页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新型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s 5,CDK5)抑制剂Dinaciclib后,幼年大鼠急性切口痛疼痛行为学的变化。方法:45只SD清洁级7~21 d幼年大鼠(简称幼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切...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新型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s 5,CDK5)抑制剂Dinaciclib后,幼年大鼠急性切口痛疼痛行为学的变化。方法:45只SD清洁级7~21 d幼年大鼠(简称幼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切口痛给药组(D组),每组15只。除C组外,I组及D组均做切口痛模型;各组均在造模前1 d同一时间行鞘内穿刺给药。各处理组分别在造模前24 h(T0)、造模后2 h(T1)、造模后6 h(T2)、造模后12 h(T3)、造模后24 h(T4)检测幼鼠术侧机械缩足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结果:各组造模前基础PMWT和PWT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及造模前相比,I组造模后2 h、6 h术侧PMWT和PWTL显著降低(P<0.05);与I组相比,D组大鼠在造模后2 h,PMWT和PWTL开始升高(P<0.05)。结论:鞘内预先注入新型CDK5抑制剂Dinaciclib可有效缓解幼鼠术后急性切口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CDK5抑制剂 Dinaciclib 幼年大鼠 急性切口痛 疼痛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开胸手术后慢性疼痛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棠 刘薇 黄宇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参考Buvanendran法建立大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7、14、21...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参考Buvanendran法建立大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7、14、21、32及40d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冷刺激反应。结果术后1、7、21、32和40d模型组大鼠MWT显著低于术前、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术后1、7、21、32和40d模型组冷刺激反应明显高于术前、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41.7%。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大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为探索和验证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术后慢性疼痛 动物模型 疼痛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及脊髓G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贾子普 任浩 +1 位作者 李倩 罗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42-348,共7页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作用于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神经干结扎部位后大鼠疼痛行为学、坐骨神经组织学变化,检测脊髓L4~6节段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作用于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神经干结扎部位后大鼠疼痛行为学、坐骨神经组织学变化,检测脊髓L4~6节段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变化。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Sham-Sham(SS)、CCI-Sham(CS)、CCI-PRF(CP)。结扎CS、CP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干,制作CCI模型;S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术后第14天,将PRF作用于CP组大鼠坐骨神经干结扎处;SS、CS组仅放置电极针不通电。不同时间点观察3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变化。治疗后14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脊髓L4~6节段GDNF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变化。结果:造模后CS、CP组大鼠结扎侧机械、热痛阈均较SS组明显降低,PRF治疗后14天CP组大鼠痛阈较CS组明显升高;光镜下CP组较CS组神经轴索数量、轴索直径、髓鞘厚度明显增加;CP组大鼠与CS、SS组大鼠相比较L4~6节段脊髓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结论:PRF可能通过上调脊髓中GDNF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行为学 光镜 ELISA G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致大鼠腰痛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7
作者 刘红珍 徐洋杰 +7 位作者 赵秦 齐光辉 王海燕 李森 刘媛 谭波涛 殷樱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A(振动1 h)、B(振动3 h)、C(振动6 h)组和D(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5 d将大鼠分别暴露于10 Hz的六自由度振动台1、3和6 h。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4、7和14天行von Frey测试、旷场实验、转棒疲劳实验、步态分析、24 h摄食量等行为学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多裂肌组织学变化。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持续性低频振动暴露大鼠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1)、24 h摄食量减少(P<0.01)、直立次数减少(P<0.05)、转棒跌落速度降低(P<0.05)、支撑时比较缩短(P<0.05)、足印面积减小(P<0.05)、步行速度降低(P<0.05)。多裂肌组织学显示细胞水肿,肌细胞形态紊乱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均,肌间隙细胞核增多,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结论持续低频振动环境暴露会导致大鼠腰痛相关行为学和腰部多裂肌组织学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动 急性腰痛 动物模型 疼痛相关行为 多裂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对CCI大鼠背根神经节HCN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益鸣 张挺杰 冯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3-329,335,共8页
目的:观察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r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变化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 ac... 目的:观察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r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变化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s,HCN)的表达水平。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全部建立CCI模型后随机均分为两组(n=36):脉冲射频组(P组)和对照组(C组)。P组:制模后7 d对其坐骨神经结扎近端行PRF;脉宽20ms,频率500 kHz,脉冲频率2 Hz,温度42℃,持续时间8 min。C组:制模后7 d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但无脉冲治疗,持续时间8 min。制模前、制模后7 d、PRF后1、7和14 d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PRF后1、7和14 d,每组各处死12只大鼠,测定DRG中HCN-1和HCN-2的表达水平(其中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另外6只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结果:制模后7 d,两组大鼠的热痛阈均显著降低(P<0.01),出现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脉冲射频后,P组的热痛阈逐渐升高,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比例逐渐降低,实验结束时两组疼痛行为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实验结束时,P组DRG中HCN-1和HCN-2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HCN通道可能参与PRF的神经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N通道 脉冲射频 神经调控 神经病理性痛 疼痛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在紫杉醇诱发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莹 冯艺 李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2-477,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腹腔注射紫杉醇诱发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后疼痛行为学变化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n=10):空白对照... 目的:观察大鼠腹腔注射紫杉醇诱发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后疼痛行为学变化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n=10):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和紫杉醇制模组(paclitaxel group,P组)。P组隔日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共4次;C组隔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共4次。在制模前及制模后第7、14天和第21天测定大鼠体重及疼痛行为学变化。给药结束后第21天时,处死大鼠;每组分别对6只大鼠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对4只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以确定各组大鼠L4~6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水平。结果:紫杉醇制模组大鼠在制模后第7天即出现痛觉过敏,第14天出现触诱发痛,并持续至21天,疼痛程度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NGF在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相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大鼠NGF的表达与行为学的改变呈正相关(r=0.677,P〈0.01)。结论:NGF在紫杉醇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中枢敏化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紫杉醇 神经病理性痛 疼痛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Y和受体在腰椎动静力失衡大鼠模型中表达及对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燚 谢玮鑫 +2 位作者 肖洁 陈雪梅 李展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9-695,共7页
目的:观察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Y1R、Y2R在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组和假手术(sham operation,SHAM)组大鼠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表达的差异,以... 目的:观察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Y1R、Y2R在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组和假手术(sham operation,SHAM)组大鼠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表达的差异,以及与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的相关关系,探讨NPY及受体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6月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雌性未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椎间盘退变组和假手术组(n=6),前者采用动静力失衡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后者做假手术处理,造模后12周通过MRI和X线评估椎间盘退变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并测量2组大鼠MWT及TWL,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大鼠IVD和DRG中NPY及受体的表达,分析其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值与疼痛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疼痛检测发现,术后12周IDD组大鼠MWT较SHAM组大鼠明显降低[(9.44±2.91)g vs.(17.99±4.40)g,P=0.002],TWL明显降低[(9.17±0.39)s vs.(13.53±1.69)s,P=0.002]。(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与SHAM组相比,IDD组大鼠IVD和DRG中NPY的表达明显升高[IVD:[(0.15±0.03)vs.(0.11±0.02),P=0.021;DRG:(0.23±0.04)vs.(0.17±0.04),P=0.018],Y1R表达明显降低[IVD:(0.10±0.02)vs.(0.13±0.01),P=0.009;DRG:(0.05±0.01)vs.(0.08±0.01),P=0.000],2组大鼠IVD和DRG中Y2R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2组大鼠IVD和DRG中NPY的MOD值与MWT之间成负相关关系(r=-0.605,P=0.037;r=-0.617,P=0.033);2组大鼠IVD和DRG中Y1R的MOD值与MWT之间成正相关关系(r=0.696,P=0.012;r=0.735,P=0.006)。2组大鼠IVD和DRG中NPY的MOD值与TWL之间成负相关关系(r=-0.603,P=0.038;r=-0.708,P=0.010);2组大鼠IVD和DRG中Y1R的MOD值与TWL之间成正相关关系(r=0.624,P=0.030;r=0.834,P=0.001)。结论:在腰椎动静力失衡大鼠模型中,NPY可能通过外周Y1R参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动静力失衡 椎间盘源性腰痛 疼痛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用于大鼠肠道术后镇痛与肠道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晓晨 马晓冉 +1 位作者 鞠辉 冯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656-661,共6页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对结肠切除吻合术后大鼠的肠功能、疼痛及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12),行肠切除吻合术。从术毕起连续3日分别给予各组以下药物:脂肪乳(Z组,0.4 ml/d)、低剂量氟比洛芬酯[F1组,1...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对结肠切除吻合术后大鼠的肠功能、疼痛及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12),行肠切除吻合术。从术毕起连续3日分别给予各组以下药物:脂肪乳(Z组,0.4 ml/d)、低剂量氟比洛芬酯[F1组,12.5 mg·(kg·d)^(-1)]、中剂量氟比洛芬酯[F2组,25 mg·(kg·d)^(-1)]、高剂量氟比洛芬酯[F3组,37.5 mg·(kg·d)^(-1)]。于术后12 h、24 h、36 h、48 h、60 h定时观察是否出现新鲜粪便;在术毕当日至术后第3日测定手术切口疼痛行为学变化。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7天每组各处死6只动物,测定吻合口爆破压力,吻合部位COX-2表达(免疫组化法)及羟脯氨酸含量(碱水解法)。结果:各组术后排便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术毕当日至术后第3日,F1、F2、F3组大鼠对10 g von Frey纤毛刺激手术切口的阳性反应率均较脂肪乳组下降(P<0.01)。F3组大鼠在术后3天、7天的吻合口爆破压力、COX-2表达情况和羟脯氨酸含量均较Z组明显降低(P<0.05),F2组大鼠术后第7天吻合口的爆破压力较Z组明显降低、术后3天吻合组织COX-2表达较Z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以改善大鼠肠道术后疼痛,对肠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高剂量的氟比洛芬酯可能增加吻合口愈合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肠吻合术 肠功能 疼痛行为学 吻合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对保留性神经损伤大鼠Nav1.8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燕尧 张爱民 +2 位作者 蒋宗滨 吕时甲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03-90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 T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8(Nav1.8)m RNA的表达水平,探讨PRF治疗神经病... 目的:通过观察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 T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8(Nav1.8)m RNA的表达水平,探讨PRF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SNI组)、假治疗组(Sham组)和治疗组(PRF组)。于制模前0天,制模后4、6、8、10天,PRF治疗后6、12、18、24、30、36、42天测定四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在PRF治疗6天后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42天后每组处死剩余大鼠,取其腰4、5的背根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NI术后,SNI组、Sham组和PRF组大鼠的MWT较C组显著降低(P<0.01);PRF治疗后,PRF组大鼠的MWT及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 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NI组和Sham组(P<0.01)。结论:PRF治疗对SN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Nav1.8可能是PRF发挥镇痛作用的一个关键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SNI模型 疼痛行为学 NAV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鼠痛敏并调控CACNA2D1的表达 被引量:6
13
作者 龙兴震 余胜丽 +4 位作者 马尊峰 霍文耀 孙蔺波 张洋 白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3-909,共7页
目的明确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分子作用靶点。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加巴喷丁治疗PHN的分子靶点并通过共沉淀试验验证。制备PHN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疾病模... 目的明确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分子作用靶点。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加巴喷丁治疗PHN的分子靶点并通过共沉淀试验验证。制备PHN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疾病模型组、模型组+50 mg·kg^(-1)加巴喷丁组、模型组+100 mg·kg^(-1)加巴喷丁组、模型组+200 mg·kg^(-1)加巴喷丁组,每组9只,并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痛觉行为学;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qPCR测定大鼠脊髓组织CACNA2D1、Bax和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共沉淀试验证明,CACNA2D1是加巴喷丁的靶基因,二者能够稳定结合。各组大鼠在造模后机械痛阈和热疼痛阈明显降低,GABA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分别腹腔注射50、100和200 mg·kg^(-1)加巴喷丁后,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疼痛阈明显增加(P<0.05),GABA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P<0.05)。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加巴喷丁浓度的增加,Bax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Bcl-2和CACNA2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qPCR检测Bax、Bcl-2和CACNA2D1 mRNA表达水平与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加巴喷丁能够上调靶蛋白CACNA2D1的蛋白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促进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网络药理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行为学 细胞凋亡 CACNA2D1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清风痛宁对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霞 陈德森 +3 位作者 李莉 胡熙耀 万超 吴胜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对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将40只雌性SD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0.5 mg组和2 mg组,采用手术摘除双侧卵巢以建立大鼠骨质疏模型,术后2个月再剪断L3椎体前缘建...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对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将40只雌性SD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0.5 mg组和2 mg组,采用手术摘除双侧卵巢以建立大鼠骨质疏模型,术后2个月再剪断L3椎体前缘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模型。成模后0.5 mg组和2 mg组分别于L3夹脊穴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4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采用机械触诱发痛和自发痛观察疼痛行为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脑脊液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6-酮-前列腺素E1α(6-keto-PGE1α)、一氧化氮(NO)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含量。采用骨定量超声诊断技术检测骨折腰椎骨定量振幅衰减(BUA)及骨密度(BMD)。结果:与模型组比,2 mg组抬腿次数和抬腿持续时间降低,大鼠4周后足缩足阈值均值明显提高,1、2、3、4周机械缩足阈值(MWT)逐步提高,且脑脊液中n Nos、NO、CCK-8和6-keto-PGE1α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骨定量超声显示BUA及BMD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可增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大鼠下丘脑n NOS分泌、抑制6-keto-PGE1α和NO合成、降低CCK-8和6-keto-PGE1α而产生中枢镇痛作用,并可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正清风痛宁 6-酮-前列腺素E1α 八肽胆囊收缩素 疼痛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动态机械加压诱导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游 王祖强 侯树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17-825,共9页
目的:尝试通过棘突间持续动态机械加压,诱导建立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大鼠模型,探讨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棘突间置入加压弹簧,在实验组大鼠中构建腰椎关节突关节持续动态加压模型,并与对照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进行... 目的:尝试通过棘突间持续动态机械加压,诱导建立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大鼠模型,探讨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棘突间置入加压弹簧,在实验组大鼠中构建腰椎关节突关节持续动态加压模型,并与对照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进行对照,从大鼠疼痛相关行为学和关节突关节滑膜TNF-α和IL-1β表达量两方面进行评估。疼痛行为学的评价方法包括von Frey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测量、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测量、步态分析,从而建立大鼠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模型。结果:实验组大鼠疼痛相关行为学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均发生明显改变,包括von Frey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降低、热刺痛阈值降低、足印面积减小、支撑相缩短、摆动相延长、摆动速度降低,同时实验组大鼠关节突关节滑膜TNF-α和IL-1β含量均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升高。结论:通过向大鼠活体内植入棘突间加压弹簧,实现大鼠腰椎关节突关节持续机械动态加压,能够成功构建机械诱导型大鼠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动物模型,可为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关节突关节 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动物模型 疼痛相关行为 机械加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