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装配式梁桥横向联系疲劳损伤评估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岩 杨婷婷 +1 位作者 商贺嵩 秦丽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88,共10页
为探讨实际运营条件下各因素对装配式混凝土梁桥横向联系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基于线性Miner累积损伤准则提出了该类桥型横隔梁钢板连接构造的疲劳评估方法和框架.依托工程实例,研究了随机交通的动力冲击效应、运行状态和桥面退化等因素... 为探讨实际运营条件下各因素对装配式混凝土梁桥横向联系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基于线性Miner累积损伤准则提出了该类桥型横隔梁钢板连接构造的疲劳评估方法和框架.依托工程实例,研究了随机交通的动力冲击效应、运行状态和桥面退化等因素对横向联系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按照95%保证率考虑随机车载冲击效应的影响,依照规范给定的冲击系数考虑冲击效应会明显低估构件的实际疲劳寿命;车辆运行状态对疲劳损伤影响显著,其他因素相同情况下,密集运行状态造成的疲劳累积损伤值较一般运行状态时小;桥面退化对横隔梁疲劳损伤影响明显,可造成车辆一般和密集运行状态下的结构疲劳寿命降低60.01%和34.88%.对新桥横向联系设计,建议考虑规范冲击系数和车辆一般运行状态进行疲劳验算;对既有桥梁疲劳评估,建议按实际交通状况考虑随机车辆冲击效应、车流运行状态和桥面退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损伤评估 混凝土桥梁 横向联系 车桥耦合振动 桥面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机床基础件疲劳损伤评估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卢超 潘尚峰 张玉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共3页
为确定基础件可再制造性,需要对基础件进行疲劳损伤评估。采用应力-疲劳损伤模型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基础件高周疲劳损伤。使用材料HT300进行疲劳加载实验,得到描述材料疲劳寿命特性的S-N曲线,对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的切削力进行... 为确定基础件可再制造性,需要对基础件进行疲劳损伤评估。采用应力-疲劳损伤模型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基础件高周疲劳损伤。使用材料HT300进行疲劳加载实验,得到描述材料疲劳寿命特性的S-N曲线,对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的切削力进行基于概率分布的循环次数统计计算。以ANSYS为分析工具,建立重型机床简化模型,导入切削力循环次数分布数据和材料疲劳力学性能参数,建立基于安全系数和可用寿命的疲劳损伤评估模型,对基础件疲劳损伤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机床 疲劳损伤评估 可用寿命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桥耦合效应的大跨悬索桥钢-混组合梁疲劳损伤评估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劲松 香超 祁海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229,共12页
为了研究不同疲劳车辆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钢-混组合梁的疲劳寿命,以及在考虑车桥耦合效应变化时运营期内钢-混组合梁疲劳损伤累积变化规律,以某主跨720 m的悬索桥为例进行了分析。基于局部梁段有限元模型静力分析确定了疲劳细节关注... 为了研究不同疲劳车辆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钢-混组合梁的疲劳寿命,以及在考虑车桥耦合效应变化时运营期内钢-混组合梁疲劳损伤累积变化规律,以某主跨720 m的悬索桥为例进行了分析。基于局部梁段有限元模型静力分析确定了疲劳细节关注点,得出相应的应力集中系数;利用P-M及CDM两种评估模型对疲劳荷载模型Ⅲ、AASHTO规范标准疲劳车及河北省疲劳荷载谱三类疲劳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度及疲劳寿命进行了评估;考虑车桥耦合动力效应分析了车辆载重量、行车速度、桥面铺装恶化及未来交通量增长对结构运营期内的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钢-混组合梁悬索桥疲劳状态评估最不利梁段为1/8跨处,易发生疲劳破坏的节点为靠近吊点位置的主梁顶板与腹板连接处。疲劳荷载模型Ⅲ与当地疲劳荷载谱作用下的疲劳损伤量比较接近,AASHTO疲劳车作用下的损伤累积量明显低于另外两类。不同部位疲劳细节关注点的累积损伤量变化趋势与速度的关系不太明确,行车载重量、交通量增长以及桥面铺装恶化均加速疲劳损伤累积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钢-混组合梁 车桥耦合效应 疲劳损伤评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支撑结构疲劳损伤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艳 杜艳强 +2 位作者 王新武 杨哲 王振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313-6319,共7页
风力机支撑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复杂,其振动特性和疲劳问题是决定风力机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对1.5MW风力机的环境数据和塔底应变进行长期监测,研究风力机设计规范给出的疲劳计算方法中未涵盖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分析风速与塔底应... 风力机支撑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复杂,其振动特性和疲劳问题是决定风力机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对1.5MW风力机的环境数据和塔底应变进行长期监测,研究风力机设计规范给出的疲劳计算方法中未涵盖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分析风速与塔底应力的关系。然后,使用雨流计数法和Palmgren-Miner准则,研究在相差不大的风速和风向下,转速对塔底应力和疲劳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机停机时的塔底应力较叶轮旋转时小得多,产生的疲劳损伤也最小;启停机过程会使塔底应力呈现非平稳特征,强烈影响结构的应力幅值和疲劳损伤。此外,分析代表性样本的不同选择对损伤结果的影响。因此,在疲劳损伤评估时,应更加准确地定义荷载工况并选择合理的代表性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疲劳损伤评估 随机性 非平稳响应 代表性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记忆和表面纹理特征融合的再制造毛坯疲劳损伤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涛 鲍宏 +2 位作者 朱达荣 汪方斌 雷经发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615-1621,共7页
为提高再制造损伤评估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磁记忆和表面纹理特征融合的构件损伤评估方法。通过磁记忆特征和表面纹理特征建模,提取磁信号及其梯度的样本熵参数以及表面纹理的能量、熵、反差和相关参数,分析了各特征参数的损伤... 为提高再制造损伤评估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磁记忆和表面纹理特征融合的构件损伤评估方法。通过磁记忆特征和表面纹理特征建模,提取磁信号及其梯度的样本熵参数以及表面纹理的能量、熵、反差和相关参数,分析了各特征参数的损伤时序变化规律。分别从数据层和指标层建立特征融合模型。在数据层将磁特征和表面纹理特征参数作为非线性映射的输入,得到其与损伤之间的映射关系。指标层采用D-S证据理论方法,进行磁和表面纹理特征量之间的信息融合,将各损伤状态作为识别框架,通过Bayes近似,得到融合后的各证据信度函数值,并依据函数值进行损伤状态评估。最后选取疲劳试样进行了该方法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制造 疲劳损伤评估 磁记忆 表面纹理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损伤磁性无损评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冲冲 董丽虹 +2 位作者 王海斗 徐滨士 李国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113,共7页
磁性无损检测技术是评估铁磁材料疲劳损伤以及重要结构件可靠性的重要检测手段。针对铁磁材料的疲劳损伤,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磁性无损检测技术,如磁巴克豪森噪声(MBN)、磁声发射(MAE)、漏磁(MFL)和金属磁记忆(MMM)等,对其产生机理及应用... 磁性无损检测技术是评估铁磁材料疲劳损伤以及重要结构件可靠性的重要检测手段。针对铁磁材料的疲劳损伤,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磁性无损检测技术,如磁巴克豪森噪声(MBN)、磁声发射(MAE)、漏磁(MFL)和金属磁记忆(MMM)等,对其产生机理及应用特点进行了概述;对几种磁性检测技术在疲劳损伤评估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几种技术尚存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损伤评估 磁巴克豪森噪声 磁声发射 漏磁检测 金属磁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水下井口全钻井过程波激疲劳精细化评估
7
作者 李家仪 刘秀全 +4 位作者 许亮斌 邱娜 畅元江 陈国明 赵苏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0,105,共8页
传统的水下井口波激疲劳评估没有考虑不同钻井阶段水下井口结构组成变化,导致水下井口波激疲劳评估精度有限。为此,提出基于整体-局部交互分析的全钻井过程水下井口波激疲劳损伤精细化评估方法,建立钻井全过程复杂结构水下井口局部精细... 传统的水下井口波激疲劳评估没有考虑不同钻井阶段水下井口结构组成变化,导致水下井口波激疲劳评估精度有限。为此,提出基于整体-局部交互分析的全钻井过程水下井口波激疲劳损伤精细化评估方法,建立钻井全过程复杂结构水下井口局部精细模型及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导管耦合系统整体模型,研究整体模型与局部模型交互机制,并构建整体模型与局部应力传递关系,精细化评估水下井口全钻井过程波激疲劳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全钻井过程水下井口结构组成变化对隔水管系统和远离泥线导管处的波激疲劳几乎无影响,但对水下井口局部及泥线附近导管的波激疲劳存在较大影响;钻井第二阶段水下井口波激疲劳损伤最为严重,且水下井口底端始终为疲劳极限位置。所得结论有助于判断钻井过程中水下井口疲劳状态,保证作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井口 全钻井过程 整体-局部交互分析 波激疲劳 疲劳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载运煤敞车超常低周疲劳刚柔耦合评估新方法
8
作者 靳世英 朴思扬 +3 位作者 聂春戈 张俊林 李向伟 朴明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0-80,共11页
备用传力路径变化不确定性使准静态应变能成为决定平面心盘旁承接口耦合程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既有方法丧失了小位移线弹假设的应用前提。根据这一相关性发现,提出了刚柔耦合疲劳损伤评估新方法。为了攻克散料运输铁路货车刚柔耦合... 备用传力路径变化不确定性使准静态应变能成为决定平面心盘旁承接口耦合程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既有方法丧失了小位移线弹假设的应用前提。根据这一相关性发现,提出了刚柔耦合疲劳损伤评估新方法。为了攻克散料运输铁路货车刚柔耦合仿真难题,采用了实体单元及边界共节点处理技术。在正常AAR5级谱和局部扭曲叠加谱激励输入下满载运煤敞车刚柔耦合仿真分析表明:上旁承运行荷载增大迫使车体结构扭曲产生不高于2 Hz的低频敏感响应。钩缓冲击座附近焊缝疲劳损伤评估结果与现场塑性破坏完全吻合。由于局部刚度不足,短竖梁补强设计也很难奏效。借鉴通用敞车耳板铆接的设计经验,合理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结构补强方案,使满载运煤敞车不会再发生上述塑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载运煤敞车 刚柔耦合仿真技术 模态结构应力恢复 焊缝疲劳损伤评估 超常低周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疲劳损伤检测的非线性声学方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吕文瀚 吴先梅 陈家熠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4-881,共8页
金属材料的疲劳损伤有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疲劳损伤主要来源于位错,而随着疲劳程度的不断加深,位错密度也不断的增加,这将导致疲劳后期微裂纹的产生。这两个阶段产生声学非线性效应的机理不同,分别用位错模型、微裂纹模型对其产生... 金属材料的疲劳损伤有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疲劳损伤主要来源于位错,而随着疲劳程度的不断加深,位错密度也不断的增加,这将导致疲劳后期微裂纹的产生。这两个阶段产生声学非线性效应的机理不同,分别用位错模型、微裂纹模型对其产生非线性效应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阶段的疲劳试样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材料早期疲劳损伤,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加,其接收声波信号中的非线性谐波成分越来越显著,并且随着激励电压的增加,非线性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可用接收信号中的谐波激发情况来评估材料的早期疲劳损伤程度。而对于材料疲劳后期出现微裂纹后,其产生的非线性与早期疲劳损伤相比,谐波成分更加丰富,并且随激励电压的增加谐波幅度增加明显,可据此来判断材料中的疲劳损伤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非线性 谐波激发情况 疲劳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强度减弱系数在压力容器设备疲劳评估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树林 邱砚明 傅吉坤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20年第6期15-18,共4页
按照设计规格书设计的压力容器设备,依据载荷波动的工况,按JB 4732—1995 相关条款的判断不能免除疲劳分析,要按照规范要求做疲劳累计损伤的判断。按规范要求都是取评估点的峰值应力幅值做疲劳分析,建议涉及结构不连续处的点的疲劳评估... 按照设计规格书设计的压力容器设备,依据载荷波动的工况,按JB 4732—1995 相关条款的判断不能免除疲劳分析,要按照规范要求做疲劳累计损伤的判断。按规范要求都是取评估点的峰值应力幅值做疲劳分析,建议涉及结构不连续处的点的疲劳评估尽量使用疲劳强度减弱系数这一参数来评估疲劳。掌握这一方法,对正确评估分析点的疲劳损伤有很好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强度减弱系数 疲劳累计损伤评估 应力集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气动载荷作用下高速列车风机底板连接铆钉疲劳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少青 刘凯 +1 位作者 熊伟 周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003-3012,共10页
针对复杂服役环境交变气动载荷下高速列车底板-铆钉结构的疲劳损伤问题,提出基于服役气动载荷-铆钉结构应力分布的疲劳载荷谱编制及损伤评估方法。首先,建立列车底板/铆钉/梁板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方向气动载荷下底板弯曲效应对铆钉结... 针对复杂服役环境交变气动载荷下高速列车底板-铆钉结构的疲劳损伤问题,提出基于服役气动载荷-铆钉结构应力分布的疲劳载荷谱编制及损伤评估方法。首先,建立列车底板/铆钉/梁板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方向气动载荷下底板弯曲效应对铆钉结构强度的影响机理,获取气动载荷-铆钉应力的非线性传递因子;然后在列车底板布置气动差压测点捕捉底板服役气动载荷谱;最后,结合服役气动载荷谱和非线性传递因子编制铆钉结构的动应力载荷谱,基于雨流计数和Miners累积损伤准则建立铆钉结构二维八级载荷谱,并采用第四强度理论应力准则进行疲劳损伤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交变载荷下,高速动车组达到服役寿命960万km时,铆钉结构2个危险点在3个分区气动载荷及平均气动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总损伤分别为0.64,0.53,0.56,0.51和0.19,0.52,0.36,0.13。疲劳总损伤达到1.0,即认为铆钉结构气动致疲劳失效,由计算结果可知,高速动车组服役寿命内,铆钉结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气动载荷 铆钉结构 载荷谱 疲劳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尺度杜芬阵列的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玉华 全四龙 刘树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439-9444,共6页
针对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中二次谐波信号比较弱且是经过复杂传播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利用变尺度杜芬阵列对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评估材料的疲劳损伤。首先对杜芬振子进行频率变换、分析初始相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构建检测实际工程信... 针对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中二次谐波信号比较弱且是经过复杂传播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利用变尺度杜芬阵列对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评估材料的疲劳损伤。首先对杜芬振子进行频率变换、分析初始相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构建检测实际工程信号的杜芬阵列模型,并对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进行变尺度变换,使杜芬阵列与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相匹配。当处理信号输入杜芬阵列模型时,第二个杜芬振子相轨迹由混沌状态过渡至大尺度周期状态,微弱二次谐波信号可以被有效地检测出来。根据杜芬振子总驱动力幅值和响应信号幅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二次谐波信号幅值进行有效估算。最后,探究随机噪声对检测模型的影响,当待测信号含有噪声时,杜芬振子相图仍变为大尺度周期状态,随着信噪比降低,相轨迹越来越粗糙,且稳定性变差。以上分析表明,利用构建的杜芬阵列模型能够有效检测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的二次谐波,对材料的疲劳损伤状态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芬阵列 超声非线性输出信号 微弱信号检测 疲劳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igue damage evaluation by metal magnetic memory testing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慧鹏 董丽虹 +1 位作者 董世运 徐滨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65-70,共6页
Tension-compression fatigue test was performed on 0.45% C steel specimens.Normal and tangential components of magnetic memory testing signals,Hp(y) and Hp(x) signals,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K of Hp(y) and Hp(x)M of... Tension-compression fatigue test was performed on 0.45% C steel specimens.Normal and tangential components of magnetic memory testing signals,Hp(y) and Hp(x) signals,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K of Hp(y) and Hp(x)M of Hp(x),throughout the fatigue process we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Abnormal peaks of Hp(y) and peak of Hp(x) reversed after loading; Hp(y) curves rotated clockwise and Hp(x) curves elev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fatigue cycle number at the first a few fatigue cycles,both Hp(y) and Hp(x) curves were stable after that,the amplitude of abnormal peaks of Hp(y) and peak value of Hp(x) increased more quickly after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Abnormal peaks of Hp(y) and peak of Hp(x) at the notch reversed again after failure.The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to exhibit consistent tendency in the whole fatigue life and behave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stages of fatigue.In initial and crack developing stages,the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 to dislocations increase and crack propagation,respectively.In stable stage,the characteristics remained constant as a result of dislocation blocking,K value ranged from 20 to 30 A/(m·mm)-1,and Hp(x)M ranged from 270 to 300 A/m under the test parameters in this work.After failure,both abnormal peaks of Hp(y) and peak of Hp(x) reversed,K value was 133 A/(m·mm)-1 and Hp(x)M was-640 A/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p(y) and Hp(x) signals were relat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fatigue,so it is feasible and applicable to monitor fatigue damage of ferromagnetic components using metal magnetic memory testing(MM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magnetic memory testing MMMT signal tension-compression fatigue test feature ext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