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疑难病证的诊治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亦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4,共2页
疑难病证,由于证情变化复杂,多不典型,难以分型论治,难以轻易收效。本文指出疑难病证的辨证思路有排除法、类比法、审独法、求异法等;用方思路为抓住方药功用,结合科研成果用药。
关键词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辨
证
思路
用方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补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被引量:
1
2
作者
程宜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1-52,共2页
用温补化痰祛瘀法治疗白塞病、顽固性复发性口疮、坐骨结节滑囊囊肿、左、右股骨上段慢性骨髓炎 ,辨证属于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 ,虚火外炎或阳气虚衰 ,阴凝痰瘀者 ,可用之。
关键词
温补化痰祛瘀法
白塞病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疑难病证诊疗思路与方法
3
作者
郭小青
刘智斌
《国医论坛》
2003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诊疗思路
诊疗方法
中医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杨继荪运用敛法治疗疑难病证经验
4
作者
俞仰光
潘智敏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敛法
中医治疗
杨继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判断疑难病证的要素
5
作者
储秀珍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11-12,37,共3页
简述了《内经》以下代表医家对疑难病证的认识,指出时间是判断疑难病的前提,疑与难是相对于某一时期的医学水平而言,被中医学界公认是判断疑病证的条件,难辨难治是判断疑难病证的重要依据,疑难病非一独立病名,广泛存在于中医各科各系统中。
关键词
疑难病证
诊断
病因失辨
标本失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湿化浊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6
作者
刘承仕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年第3期192-193,共2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利湿化浊
阳痿
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经》对疑难病证的认识初探
7
作者
邢玉瑞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17-19,共3页
近年来,对疑难病证的研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讨论了《内经》对疑难病的认识,认为《内经》所言的疑难病即病情复杂、涉及面广、症状疑似、虚实交错、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对疑难病的判断常从色、脉、证、时等方面综合分析。此外,并...
近年来,对疑难病证的研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讨论了《内经》对疑难病的认识,认为《内经》所言的疑难病即病情复杂、涉及面广、症状疑似、虚实交错、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对疑难病的判断常从色、脉、证、时等方面综合分析。此外,并就《内经》所论疑难病证的范围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疑难病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伏其所主 先其所因——蒲辅周治疗疑难病证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
5
8
作者
任光荣
《甘肃中医》
2005年第7期5-6,共2页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以治疗温热病和疑难病证而著称于世。蒲老在治疗疑难病证的临床实践中,突出体现《内经》中“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学术思想;强调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病情复杂时,必须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击中要害...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以治疗温热病和疑难病证而著称于世。蒲老在治疗疑难病证的临床实践中,突出体现《内经》中“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学术思想;强调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病情复杂时,必须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击中要害,病愈复杂,用药愈精。学习继承蒲老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探讨其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辅周
疑难病证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运用伏气理论辨治疑难病证举隅
被引量:
2
9
作者
王国孝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865-867,共3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最早阐明冬、春、夏、秋四季,感于寒、风、暑、湿之邪皆可感时不病,隐而不发,延时作祟,成为伏气。
关键词
伏气理论
疑难病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反治法是探讨疑难病证的有效途径
10
作者
王玉玺
《国医论坛》
1992年第5期21-22,共2页
一、反治法、疑难病的概念及其联系 反治法与正治法,都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基本治疗法则。《素向·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疾病征象而治,即“逆者正治”,它是由“微者逆之”的...
一、反治法、疑难病的概念及其联系 反治法与正治法,都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基本治疗法则。《素向·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疾病征象而治,即“逆者正治”,它是由“微者逆之”的原则而定。“微者”,是指病势轻微,病情单纯,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符的病证;“逆之”,即逆其征象而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治法
疑难病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疑难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11
作者
周天寒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9-10,共2页
根据文献资料及笔者多年临床体会,就疑难病证的概念、特点作了初步探讨,可为临床研究疑难病证提供思路。
关键词
疑难病证
概念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六经辨证法辨治疑难病症举隅
12
作者
吕光智
《现代中医药》
CAS
2005年第1期36-38,共3页
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指导 ,从临床病案中探讨六经辨治疑难病的方法 ,并拟定知经络联脏腑 ,分清主次 ;明阴阳提总纲 ,双向调节 ;重证候抓主方 ,辨证施治三种法则灵活运用 ,相辅相成治疗疑难病 。
关键词
六经辨
证
疑难病证
《伤寒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疑难病治疗6法
被引量:
1
13
作者
潘朝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68-169,共2页
本文将疑难病证治疗中带有规律性的大法总结为重病轻取法、甘缓调中法、辅佐心主法、攻补间用法、相反相成法、毒药攻坚法6法。
关键词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重症取轻法
城缓调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疑难杂证辨证方法探析
14
作者
安怀玉
杨存科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33-233,共1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辨
证
方法
临
证
施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疑难病验案述评
15
作者
钟继南
《江西中医药》
1992年第5期17-18,共2页
家父钟新渊,主任中医师,擅治内科杂病,临证思路敏捷,用药不拘常规常法。我随父临证20载,领悟颇多,现就家父治疗疑难病证验案数则,述评其证治特点,以就正于同道。1 腹中包块梁某某,女性,年龄55岁,1989年8月18日诊:患者自诉1989年8月10日...
家父钟新渊,主任中医师,擅治内科杂病,临证思路敏捷,用药不拘常规常法。我随父临证20载,领悟颇多,现就家父治疗疑难病证验案数则,述评其证治特点,以就正于同道。1 腹中包块梁某某,女性,年龄55岁,1989年8月18日诊:患者自诉1989年8月10日晚突然腹胀痛,往某某医院急诊,检查左下腹可扪及一包块,B超检查,见左下腹壁有一45×17平方毫米低回声暗区。未能作出明确诊断,试用消炎镇痛药,腹痛未能缓解。8月18日来我院门诊求治:患者腹胀痛,左下腹扪及之包块,表面光滑,按之不移,拒按,压痛明显。形瘦倦怠少气,口干尿少,唇红齿龈微烂,舌红,脉弦细。拟益气养阴,佐以疏肝调气:白参5克,麦冬9克,五味2克,北芪12克,莲肉12克,云苓9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痰浊与瘀血之关系
被引量:
11
16
作者
王林现
《江西中医药》
2007年第10期19-20,共2页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多痰""怪病从瘀"之说,提示疑难病证都与痰浊、瘀血相关,尤其是痰瘀同病,痰瘀交阻致使病证更加复杂怪异、多变,诊治困难。故在诊断疑难病证时要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治疗时要痰瘀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相关
痰瘀并治
疑难病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1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
17
《中国民间疗法》
1993年第1期33-33,共1页
中医论著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如何从实用的角度,科学地发掘、整理新方、奇术、秘技,一直为广大医家所求。《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丛书编委会经潜心耕耘,精选精评,缩龙成寸,聚精成晶,现已推出《’91中医新方妙术》,...
中医论著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如何从实用的角度,科学地发掘、整理新方、奇术、秘技,一直为广大医家所求。《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丛书编委会经潜心耕耘,精选精评,缩龙成寸,聚精成晶,现已推出《’91中医新方妙术》,书中不乏治病救人的锦囊妙计,一些医家因恃一方、一术而鸣于医坛,医家可凭此书按病索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龙成寸
丛书编委会
成晶
聚精
疑难病证
自疗
成串
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疑难病证的诊治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亦人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4,共2页
文摘
疑难病证,由于证情变化复杂,多不典型,难以分型论治,难以轻易收效。本文指出疑难病证的辨证思路有排除法、类比法、审独法、求异法等;用方思路为抓住方药功用,结合科研成果用药。
关键词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辨
证
思路
用方思路
Keywords
Intractable diseases
Therapeutic methed
Diagnosis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补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被引量:
1
2
作者
程宜福
机构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1-52,共2页
文摘
用温补化痰祛瘀法治疗白塞病、顽固性复发性口疮、坐骨结节滑囊囊肿、左、右股骨上段慢性骨髓炎 ,辨证属于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 ,虚火外炎或阳气虚衰 ,阴凝痰瘀者 ,可用之。
关键词
温补化痰祛瘀法
白塞病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疑难病证诊疗思路与方法
3
作者
郭小青
刘智斌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国医论坛》
2003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诊疗思路
诊疗方法
中医治疗学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继荪运用敛法治疗疑难病证经验
4
作者
俞仰光
潘智敏
机构
浙江省中医院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敛法
中医治疗
杨继荪
分类号
R249.1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判断疑难病证的要素
5
作者
储秀珍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11-12,37,共3页
文摘
简述了《内经》以下代表医家对疑难病证的认识,指出时间是判断疑难病的前提,疑与难是相对于某一时期的医学水平而言,被中医学界公认是判断疑病证的条件,难辨难治是判断疑难病证的重要依据,疑难病非一独立病名,广泛存在于中医各科各系统中。
关键词
疑难病证
诊断
病因失辨
标本失断
分类号
R24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湿化浊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6
作者
刘承仕
机构
山东省青岛大学医学院
出处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年第3期192-193,共2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利湿化浊
阳痿
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
分类号
R277.581 [医药卫生—中医学]
R259.891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经》对疑难病证的认识初探
7
作者
邢玉瑞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17-19,共3页
文摘
近年来,对疑难病证的研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讨论了《内经》对疑难病的认识,认为《内经》所言的疑难病即病情复杂、涉及面广、症状疑似、虚实交错、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对疑难病的判断常从色、脉、证、时等方面综合分析。此外,并就《内经》所论疑难病证的范围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疑难病证
分类号
R221.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伏其所主 先其所因——蒲辅周治疗疑难病证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
5
8
作者
任光荣
机构
<山西中医>编辑部
出处
《甘肃中医》
2005年第7期5-6,共2页
文摘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以治疗温热病和疑难病证而著称于世。蒲老在治疗疑难病证的临床实践中,突出体现《内经》中“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学术思想;强调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病情复杂时,必须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击中要害,病愈复杂,用药愈精。学习继承蒲老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探讨其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蒲辅周
疑难病证
学术思想
分类号
R249.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用伏气理论辨治疑难病证举隅
被引量:
2
9
作者
王国孝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出处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865-867,共3页
文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最早阐明冬、春、夏、秋四季,感于寒、风、暑、湿之邪皆可感时不病,隐而不发,延时作祟,成为伏气。
关键词
伏气理论
疑难病证
Keywords
Fu Qi theory
stubborn disease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反治法是探讨疑难病证的有效途径
10
作者
王玉玺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医研究所附院
出处
《国医论坛》
1992年第5期21-22,共2页
文摘
一、反治法、疑难病的概念及其联系 反治法与正治法,都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基本治疗法则。《素向·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疾病征象而治,即“逆者正治”,它是由“微者逆之”的原则而定。“微者”,是指病势轻微,病情单纯,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符的病证;“逆之”,即逆其征象而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关键词
反治法
疑难病证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疑难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11
作者
周天寒
机构
四川省重庆第二卫校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9-10,共2页
文摘
根据文献资料及笔者多年临床体会,就疑难病证的概念、特点作了初步探讨,可为临床研究疑难病证提供思路。
关键词
疑难病证
概念
特点
分类号
R24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六经辨证法辨治疑难病症举隅
12
作者
吕光智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中医院内科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2005年第1期36-38,共3页
文摘
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指导 ,从临床病案中探讨六经辨治疑难病的方法 ,并拟定知经络联脏腑 ,分清主次 ;明阴阳提总纲 ,双向调节 ;重证候抓主方 ,辨证施治三种法则灵活运用 ,相辅相成治疗疑难病 。
关键词
六经辨
证
疑难病证
《伤寒论》
分类号
R241.5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疑难病治疗6法
被引量:
1
13
作者
潘朝曦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68-169,共2页
文摘
本文将疑难病证治疗中带有规律性的大法总结为重病轻取法、甘缓调中法、辅佐心主法、攻补间用法、相反相成法、毒药攻坚法6法。
关键词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重症取轻法
城缓调中法
Keywords
difficult diseases,therapy,law exploration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疑难杂证辨证方法探析
14
作者
安怀玉
杨存科
机构
陕西省麟游县医院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33-233,共1页
关键词
疑难病证
辨
证
方法
临
证
施治
分类号
R256.9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疑难病验案述评
15
作者
钟继南
机构
江西萍乡市中医院
出处
《江西中医药》
1992年第5期17-18,共2页
文摘
家父钟新渊,主任中医师,擅治内科杂病,临证思路敏捷,用药不拘常规常法。我随父临证20载,领悟颇多,现就家父治疗疑难病证验案数则,述评其证治特点,以就正于同道。1 腹中包块梁某某,女性,年龄55岁,1989年8月18日诊:患者自诉1989年8月10日晚突然腹胀痛,往某某医院急诊,检查左下腹可扪及一包块,B超检查,见左下腹壁有一45×17平方毫米低回声暗区。未能作出明确诊断,试用消炎镇痛药,腹痛未能缓解。8月18日来我院门诊求治:患者腹胀痛,左下腹扪及之包块,表面光滑,按之不移,拒按,压痛明显。形瘦倦怠少气,口干尿少,唇红齿龈微烂,舌红,脉弦细。拟益气养阴,佐以疏肝调气:白参5克,麦冬9克,五味2克,北芪12克,莲肉12克,云苓9克。
关键词
疑难病证
中医药疗法
分类号
R249.1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痰浊与瘀血之关系
被引量:
11
16
作者
王林现
机构
河北省邢台市第五医院
出处
《江西中医药》
2007年第10期19-20,共2页
文摘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多痰""怪病从瘀"之说,提示疑难病证都与痰浊、瘀血相关,尤其是痰瘀同病,痰瘀交阻致使病证更加复杂怪异、多变,诊治困难。故在诊断疑难病证时要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治疗时要痰瘀并治。
关键词
痰瘀相关
痰瘀并治
疑难病证
分类号
R223.14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91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
17
出处
《中国民间疗法》
1993年第1期33-33,共1页
文摘
中医论著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如何从实用的角度,科学地发掘、整理新方、奇术、秘技,一直为广大医家所求。《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丛书编委会经潜心耕耘,精选精评,缩龙成寸,聚精成晶,现已推出《’91中医新方妙术》,书中不乏治病救人的锦囊妙计,一些医家因恃一方、一术而鸣于医坛,医家可凭此书按病索方。
关键词
缩龙成寸
丛书编委会
成晶
聚精
疑难病证
自疗
成串
麓山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疑难病证的诊治思路与方法
陈亦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温补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程宜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疑难病证诊疗思路与方法
郭小青
刘智斌
《国医论坛》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杨继荪运用敛法治疗疑难病证经验
俞仰光
潘智敏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判断疑难病证的要素
储秀珍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利湿化浊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刘承仕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内经》对疑难病证的认识初探
邢玉瑞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伏其所主 先其所因——蒲辅周治疗疑难病证学术思想初探
任光荣
《甘肃中医》
200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运用伏气理论辨治疑难病证举隅
王国孝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反治法是探讨疑难病证的有效途径
王玉玺
《国医论坛》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论疑难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周天寒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六经辨证法辨治疑难病症举隅
吕光智
《现代中医药》
CAS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疑难病治疗6法
潘朝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疑难杂证辨证方法探析
安怀玉
杨存科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疑难病验案述评
钟继南
《江西中医药》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论痰浊与瘀血之关系
王林现
《江西中医药》
200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91中医新方妙术——精奇、实用、秘技、绝招》
《中国民间疗法》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