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不同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柱从包涵体中快速制备重组人干细胞因子(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骊丽 王超展 耿信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1,共6页
为了提高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SCF)的复性效率,改进了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PHIC)纯化和复性rhSCF的方法。首先将目标蛋白溶解于8.0mol/L脲中,然后将rhSCF包涵体的提取液直接进样到不同规格的HPHIC柱进行纯化和复性。优化了固定相配基... 为了提高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SCF)的复性效率,改进了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PHIC)纯化和复性rhSCF的方法。首先将目标蛋白溶解于8.0mol/L脲中,然后将rhSCF包涵体的提取液直接进样到不同规格的HPHIC柱进行纯化和复性。优化了固定相配基结构和流动相组成等实验条件,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快速地获得高质量回收率和高生物活性的rhSCF,rhSCF在40min内即可完成复性与纯化,目标蛋白的纯度在95.5%以上,质量回收率高于49.6%。通过体积排阻色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的分析,确认rh-SCF以单体存在。结果进一步证明HPHIC法是同时复性和纯化重组蛋白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包涵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_A疏水相互作用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峰 罗厚蔚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0,共5页
借助透射电镜观察丹参酮ⅡA 在不同比例的Ringer’s生理盐水条件下形成胶体颗粒的过程 ,得到以下结果 :1)丹参酮结晶粉末分散在甲醇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以结晶状态存在 ,与其处于固体状态下相比结晶的尺寸减小到微米数量级。 2 )Ringer’... 借助透射电镜观察丹参酮ⅡA 在不同比例的Ringer’s生理盐水条件下形成胶体颗粒的过程 ,得到以下结果 :1)丹参酮结晶粉末分散在甲醇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以结晶状态存在 ,与其处于固体状态下相比结晶的尺寸减小到微米数量级。 2 )Ringer’s生理盐水的比例对丹参酮结晶的分散速度和胶粒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比例增大能加快丹参酮结晶的分散速度和胶粒的形成。 3 )在分散介质中的呈棒状的丹参酮结晶颗粒在其宽度处于 5 0~ 60nm时将不再分解成更小的结晶颗粒 ,而是开始失去结晶特有的形态 ,逐渐的被分散形成直径小于 5nm的微胶粒并积聚成团块。在团块中的微胶粒进而积聚形成直径约为 2 0nm的胶粒。 4)直径约为 5 0nm胶粒是由直径约为 2 0nm的胶粒积聚成的团块形成的 ,其特征是彼此挨个相连接成链状并有缠绕结构形态 ,个体的特征是边缘清晰 ,大小规则 ,呈椭球形 ,直径约为 5 0nm ,椭球的长轴是沿着胶粒彼此相连的方向。 5 )丹参酮在分散相中所能保持的最小结晶颗粒的宽度是 5 0~ 60nm ,而形成的胶粒直径也是 5 0~ 6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疏水相互作用 结晶 胶粒 中药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复性与同时纯化重组人Flt3配体的包涵体蛋白质 被引量:2
3
作者 贾佳 王骊丽 +1 位作者 高栋 耿信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5-540,共6页
Flt3配体(FL)是一类具有促进早期造血功能的细胞因子,在促进造血细胞生长发育及造血动员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大量用于临床和研究的重组人FL(rhFL)蛋白质,本文对在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得到的Flt3配体... Flt3配体(FL)是一类具有促进早期造血功能的细胞因子,在促进造血细胞生长发育及造血动员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大量用于临床和研究的重组人FL(rhFL)蛋白质,本文对在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得到的Flt3配体的包涵体进行回收、洗涤,溶解于8mol/L脲后在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PHIC)柱上进行rhFL包涵体的复性与同时纯化,并对其保留特征和复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进样、变性蛋白质质量浓度为8.51g/L、固定相选用端基为PEG800、流动相添加4mol/L脲、1.8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0.3m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pH7.0的优化条件下,复性与同时纯化rhFL包涵体的质量回收率为36.9%,纯度达94.5%以上。本文仅用一步HPHIC法成功地复性与同时纯化了rhFL蛋白质,为获得高活性的rhFL产品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 复性 纯化 重组人Flt3配体 包涵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蛋白质疏水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冯晨博 马维强 +1 位作者 程润 王骏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927,共9页
疏水相互作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多体等效相互作用,在蛋白质折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蛋白质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的分析是刻画该作用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SASA解析或数值方法难以平衡计算成本和精确度的问题,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蛋... 疏水相互作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多体等效相互作用,在蛋白质折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蛋白质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的分析是刻画该作用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SASA解析或数值方法难以平衡计算成本和精确度的问题,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蛋白质SASA的预测中.与传统的典型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得到的结果,误差小了一个数量级,计算速度比解析方法提升了近两个数量级.将该方法拓展到基于蛋白质粗粒化结构的SASA预测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该方法为蛋白质物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高效计算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折叠 疏水相互作用 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和应用疏水相互作用的尺度依赖原理(英文)
5
作者 邸维帅 王娟 +1 位作者 梅岳海 曹毅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8,共18页
Lum,Chandler和Week三人建立起来的尺度依赖的疏水相互作用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LCW理论)去理解和进一步研究与疏水相互作用相关的现象。按照LCW理论,当一个疏水粒子的半径小于1纳米,它的疏水水合自由能与其半径的三次... Lum,Chandler和Week三人建立起来的尺度依赖的疏水相互作用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LCW理论)去理解和进一步研究与疏水相互作用相关的现象。按照LCW理论,当一个疏水粒子的半径小于1纳米,它的疏水水合自由能与其半径的三次方成线性关系;而当一个疏水粒子的半径大于1纳米,它的疏水水合自由能与其半径的二次方成线性关系。1纳米是一个较为普适的转变半径。小于这个尺度,水合的热力学过程是由熵主导的,大于这个尺度,水合的热力学过程是由焓主导的。在这篇综述里,我们介绍了温度,压强和水里面的添加物对疏水水合自由能的影响。在实验上,我们对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方法研究疏水高分子水合能作了重点介绍。同时,对这一理论在蛋白质折叠和膜组装等体系中的应用也做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相互作用 尺度依赖原理 单分子力谱 疏水驱动力 蛋白质折叠 膜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族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NaAMC_(14)S/AM与Gemini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江立鼎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42,共6页
在水溶液中进行了表面活性单体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均相共聚合,制备了具有微嵌段结构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NaAMC14S/AM,合成了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二溴化-N,N′-二(二甲基十二烷基)己二铵(C12C6C12... 在水溶液中进行了表面活性单体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均相共聚合,制备了具有微嵌段结构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NaAMC14S/AM,合成了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二溴化-N,N′-二(二甲基十二烷基)己二铵(C12C6C12Br2),采用表观粘度法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共聚物NaAMC14S/AM与Gemini表面活性剂C12C6C12Br2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NaAMC14S/AM与Gemini表面活性剂C12C6C12Br2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既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又存在强烈的疏水相互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C12C6C12Br2的加入,使共聚物NaAMC14S/AM在浓度小于其临界缔合浓度(cac)时即发生分子间的缔合;C12C6C12Br2在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就与共聚物NaAMC14S/AM形成混合胶束;当共聚物的浓度为0.30%(w)时,随着C12C6C12Br2加入量的增多,共聚物水溶液的粘度会发生大幅度的增加,在最大值处粘度竟提高了3个数量级.研究还发现,共聚物NaAMC14S/AM与C12C6C12Br2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共聚物分子链中的疏水微嵌段含量有关,疏水微嵌段含量越多,NaAMC14S/AM与C12C6C12Br2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溶液粘度增加的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胜单体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GEMINI表面活性剂 疏水相互作用 混合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与α-淀粉酶结合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奚宇 余美宏 +3 位作者 赵劲灵 曹瑞 程洁仪 李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1-179,共9页
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bis(2-methyl-3-furyl)disulfide,BMFDS]是肉类的一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它与口腔中的α-淀粉酶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对香气的感知。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zeta-电位检测、蛋白质表面... 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bis(2-methyl-3-furyl)disulfide,BMFDS]是肉类的一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它与口腔中的α-淀粉酶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对香气的感知。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zeta-电位检测、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分子对接分析等方法研究BMFDS与α-淀粉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pH值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BMFDS与α-淀粉酶之间自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基态复合物,对α-淀粉酶的荧光产生了静态猝灭。不同pH条件下其相互作用强度顺序为pH 7.0>pH 8.5>pH 5.0,但都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pH会影响BMFDS与α-淀粉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但并不会改变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反应类型。总之,BMFDS和α-淀粉酶之间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使α-淀粉酶结构松散,且在3种pH条件下的作用强度有差异。该研究可为后续肉类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 Α-淀粉酶 相互作用机制 pH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力学生物学机制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及抗肿瘤应用
8
作者 孟润 张瑞雅 +2 位作者 王磊 周晓荣 王伯初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5-225,共1页
目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能与其受体蛋白(GP60)/结合蛋白(SPARC)相互作用,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阻碍了以HSA为基础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研究旨在阐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为以HS... 目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能与其受体蛋白(GP60)/结合蛋白(SPARC)相互作用,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这阻碍了以HSA为基础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研究旨在阐明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为以HSA而构建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合理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旨在揭示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原理和分子生物学规律等。进而对HSA进行合理改造设计,构建更为精准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通过荷瘤小鼠实验模型,对构建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估。结果HSA的ⅡAⅡB结构域是其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域,分子间疏水相互作用是HSA与GP60/SPARC相互作用的主要分子力。通过对ⅡAⅡB结构域进行截短和亲疏水性改造设计,能有效构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该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展现了精准的肿瘤靶向性和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结论HSA与GP60/SPARC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受主要作用区域、关键氨基酸等生物学机制调控,还受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代表的分子力影响。揭示HSA与GP60/SPARC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生物学机制,不仅有助于以HSA为基础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合理设计,还为以其他蛋白质为基础构建新型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递送系统 力学生物学 肿瘤治疗效果 生物学机制 疏水相互作用 分子力学 SPARC 有效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染料与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Il-DyP4相互作用的光谱分析
9
作者 严凤燕 杨阳 荚荣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1,共11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分析蒽醌类染料(reactive blue 19(RB19),reactive blue 4(RB4))、偶氮类染料(reactive violet 5(RV5),reactive black 5(RB5))及底物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与染料...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分析蒽醌类染料(reactive blue 19(RB19),reactive blue 4(RB4))、偶氮类染料(reactive violet 5(RV5),reactive black 5(RB5))及底物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与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Il-DyP4之间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果表明,Il-DyP4和上述底物之间均形成了复合物;荧光光谱法结果表明,上述底物均使Il-DyP4产生了荧光淬灭效应,且淬灭类型为静态淬灭,符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结果.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RB19,RB4,RV5,RB5,ABTS与Il-DyP4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Ka)分别为:9.386 2×10^(4)L·mol^(-1)(298 K),5.615 7×10^(6) L·mol^(-1)(298 K),1.926 2×10^(6) L·mol^(-1)(288 K),5.277 8×10^(5) L·mol^(-1)(298 K),2.234 6×10^(5) L·mol^(-1)(298 K).热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底物与Il-DyP4的结合依赖于疏水相互作用,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染料类底物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与硫酸化茯苓多糖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贵珍 焦庆才 +1 位作者 丁一磊 陈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8-612,共5页
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硫酸化多糖分子与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文章采用氯磺酸吡啶法(Wol from法)对茯苓多糖进行结构修饰,制得硫酸化茯苓多糖(SP)。通过理论模型测得亚甲蓝(MB)与SP最大结合数N =5 4 ,结合常数K =1 .5 6 3×10 6,考... 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硫酸化多糖分子与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文章采用氯磺酸吡啶法(Wol from法)对茯苓多糖进行结构修饰,制得硫酸化茯苓多糖(SP)。通过理论模型测得亚甲蓝(MB)与SP最大结合数N =5 4 ,结合常数K =1 .5 6 3×10 6,考察了反应体系中MB/SP摩尔比、NaCl、乙醇、羟丙基 β环糊精以及TritonX 10 0对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了MB与SP相互作用产生变色反应的机理,认为其是在MB与SP大分子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态MB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相互作用机理 硫酸化 亚甲蓝 羟丙基-Β-环糊精 TRITON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最大结合数 X-100 分子水平 结构修饰 理论模型 结合常数 反应体系 NaCl 变色反应 小分子 糖分子 吡啶法 氯磺酸 SP 摩尔比 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氮树脂型聚电解质复合物与SDS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维孝 杨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529-1531,共3页
由于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多特别的性质而倍受关注[1~10],但具有感光性的重氮树脂作为正离子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重氮树脂(DR)与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形成的聚电解复合... 由于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多特别的性质而倍受关注[1~10],但具有感光性的重氮树脂作为正离子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重氮树脂(DR)与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形成的聚电解复合物(DR-PSS)与十二烷基硫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重氮树脂 疏水相互作用 SDS 感光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中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相互作用机理
12
作者 陈晓明 杨海洋 何平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利用黏度、电导、表面张力和荧光光谱实验手段研究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发现对SDS来说存在三个不同的特征浓度:临界聚集浓度(CAC)、CAC2和高分子饱和浓度(PSP)。实验结果表明,PVP和SDS在... 利用黏度、电导、表面张力和荧光光谱实验手段研究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发现对SDS来说存在三个不同的特征浓度:临界聚集浓度(CAC)、CAC2和高分子饱和浓度(PSP)。实验结果表明,PVP和SDS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类似于描述聚电解质和带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两阶段模型解释:初始阶段(CSDS>CAC),带负电荷的SDS分子主要以单个的方式吸附到PVP带正电的侧基上;第二阶段(CSDS>CAC2),SDS分子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以协同的方式吸附到PVP分子链上形成胶束,在浓度为PSP时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十二烷基硫酸钠 两阶段模型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R自扩散研究脂肪酸与α-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旻 张惠平 陈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901-1904,共4页
用脉冲梯度场 NMR测量自扩散系数的方法研究了乙酸、丙酸和丁酸与α-环糊精在低于临界浓度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 ,3种脂肪酸的扩散系数均随着环糊精含量增加而减小 ,其减小趋势与烷基的大小有关 ,烷基越大 ,其扩散系数减小越快 .... 用脉冲梯度场 NMR测量自扩散系数的方法研究了乙酸、丙酸和丁酸与α-环糊精在低于临界浓度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 ,3种脂肪酸的扩散系数均随着环糊精含量增加而减小 ,其减小趋势与烷基的大小有关 ,烷基越大 ,其扩散系数减小越快 .利用测得的扩散系数计算出 3种脂肪酸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平衡常数 ,发现平衡常数随烷基链增长而增大 ,该结果与 2 D-ROESY( Rotating Frame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谱均表明 ,在脂肪酸与α-环糊精相互作用过程中 ,烷基与环糊精内腔的疏水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 ,不同脂肪酸和α-环糊精的结合比均为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Α-环糊精 扩散系数 疏水相互作用 平衡常数 NMR自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疏水作用色谱法对还原变性溶菌酶的折叠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彦 耿信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8-221,共4页
首次用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PHIC)研究了还原变性溶菌酶(Lys)的复性。对还原变性Lys在3种疏水性不同的色谱柱上的复性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还原变性Lys在疏水性最弱的XDM GM1型色谱柱上的复性效率最高,当Lys质量浓度为2 0g/L时,其复性... 首次用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PHIC)研究了还原变性溶菌酶(Lys)的复性。对还原变性Lys在3种疏水性不同的色谱柱上的复性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还原变性Lys在疏水性最弱的XDM GM1型色谱柱上的复性效率最高,当Lys质量浓度为2 0g/L时,其复性效率可达到94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 还原变性 溶菌酶 蛋白质 折叠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作用力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荧 黄行健 +2 位作者 吕思伊 卢琪 潘思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74,共4页
研究物理作用力对4种供试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NaSCN、尿素和1,2-丙二醇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以改变其物理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和NaSCN浓度的增加,乳化活性指数(EAI)值均呈先降低再升... 研究物理作用力对4种供试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NaSCN、尿素和1,2-丙二醇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以改变其物理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和NaSCN浓度的增加,乳化活性指数(EAI)值均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说明静电作用力起主导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不利于乳化性。随着NaCl和NaSCN浓度的升高,乳化稳定性(ES)值均降低,说明静电作用力起主导作用,并且比疏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强。加入尿素可使蛋白质的疏水基团暴露出来,使EAI值升高,但是加入不同浓度的尿素对乳化性的影响差别不大。EAI值随着1,2-丙二醇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氢键相互作用利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乳化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作用力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胡坤 赵谋明 +1 位作者 林伟锋 杨晓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3,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阴离子的中性盐、尿素和丙二醇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盐浓度较低时(≤0.1mol/L),中性盐的静电中和作用显著影响凝胶的质构特性,而当盐浓度较高时,中性盐的阴离子对蛋白质分子构象稳定性和疏... 本文研究了不同阴离子的中性盐、尿素和丙二醇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盐浓度较低时(≤0.1mol/L),中性盐的静电中和作用显著影响凝胶的质构特性,而当盐浓度较高时,中性盐的阴离子对蛋白质分子构象稳定性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成为影响凝胶质构特性的主要因素;尿素和丙二醇对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表明,氢键也是影响大豆分离蛋白质构特性的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 质构特性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溶液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崔平 马俊涛 黄荣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7-382,共6页
本文针对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稀溶液和半浓溶液两种情况 ,综述了最近十多年来溶液性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讨论了表征分子量和疏水相互作用的特性粘数与Huggins常数。分别介绍了聚合物浓度、分子量、疏水基类型、含量、长短及序列分布... 本文针对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稀溶液和半浓溶液两种情况 ,综述了最近十多年来溶液性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讨论了表征分子量和疏水相互作用的特性粘数与Huggins常数。分别介绍了聚合物浓度、分子量、疏水基类型、含量、长短及序列分布、离子基团的种类和位置、剪切速率、温度以及化学相互作用对溶液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 溶液性能 稀溶液 半浓溶液 疏水相互作用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对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及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兴 杨玉玲 +1 位作者 王静宇 张自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17,共6页
研究尿素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和特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揭示凝胶作用力和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通过添加尿素研究凝胶氢键和疏水作用方法的科学性。分别用0.0~0.4 mol/L尿素处理肌原纤维蛋白并加热制成凝胶,用Zeta电位仪... 研究尿素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和特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揭示凝胶作用力和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通过添加尿素研究凝胶氢键和疏水作用方法的科学性。分别用0.0~0.4 mol/L尿素处理肌原纤维蛋白并加热制成凝胶,用Zeta电位仪测定其静电相互作用;利用拉曼光谱仪测定其疏水相互作用与氢键;用离心法和质构仪测定相应尿素浓度条件下热诱导凝胶的保水性、硬度和弹性。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浓度增大,热诱导凝胶的Zeta电位绝对值由7.83 m V下降到5.55 m V;S_0-ANS从698.5逐渐增大到885.3;I_(760 cm^(-1))/I_(1 003 cm^(-1))由0.957 1降到0.849 3;I_(850 cm^(-1))/I_(830 cm^(-1))先下降后上升;随着尿素浓度增大,凝胶保水性、硬度和弹性都存在下降的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静电相互作用、表面疏水性和疏水相互作用显著影响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保水性和质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 尿素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价键力在化学键合法固定辣根过氧化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4
19
作者 雷青娟 高保娇 张正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97-2704,共8页
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聚合在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又通过环氧基团的开环反应将乙二胺(EDA)键合在接枝微粒表面,制备了双助能复合载体EDA-PGMA/SiO_2,通过共价偶联法实施了辣根过氧化酶(HRP)的固定化.本文重点考察静电相互作... 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聚合在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又通过环氧基团的开环反应将乙二胺(EDA)键合在接枝微粒表面,制备了双助能复合载体EDA-PGMA/SiO_2,通过共价偶联法实施了辣根过氧化酶(HRP)的固定化.本文重点考察静电相互作用与疏水相互作用两种次价键力在共价键合法固定HRP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复合载体EDA-PGMA/SiO_2表面胺基的质子化作用,使载体微粒的ζ电位在较大的pH范围内保持正值;当介质的pH=8.5,大于HRP的等电点时,酶蛋白与载体之间所产生的强静电相互作用会显著促进HRP的固定化;EDA的键合率在30%附近的载体,静电相互作用对固酶的促进作用最强,固定化酶的偶联率与比活力具有最高值.疏水相互作用对化学法固定辣根过氧化酶也会产生明显的作用,当以接枝微粒PGMA/SiO_2为载体时,增大NaCl浓度,可有效促进酶蛋白与载体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提高固定化酶的偶联率与比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根过氧化酶 固定化酶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复合载体 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解质在胶束催化聚苯乙烯氯甲基化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保娇 张昕 刘启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91,共6页
在实施聚苯乙烯氯甲基化反应的胶束催化体系中加入四丁基溴化铵((Bu)4NBr,TBAB),研究了有机电解质TBAB对胶束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胶束催化体系中,TBAB的加入使聚苯乙烯氯... 在实施聚苯乙烯氯甲基化反应的胶束催化体系中加入四丁基溴化铵((Bu)4NBr,TBAB),研究了有机电解质TBAB对胶束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胶束催化体系中,TBAB的加入使聚苯乙烯氯甲基化反应的速率明显增大,前者尤为突出;而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胶束催化体系中,TBAB的加入几乎对反应速率无促进作用.这种结果一方面归因于加入电解质TBAB会降低SDS的临界胶束浓度,从而增强对聚苯乙烯四氯化碳溶液的增溶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TBAB的丁基与表面活性剂碳氢链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会使季铵离子(Bu)4N+嵌入SDS的胶束之中,结合到NP-10的胶束表面,使SDS胶束的阴离子头基对亲核取代反应(控制步骤)的禁阻作用得以减缓,使NP-10的胶束表面携带了正电荷,显著促进亲核取代反应的进行,而对于CTAB的胶束,由于静电排斥作用,季铵离子(Bu)4N+不能接近CTAB的胶束,故TBAB的加入对聚苯乙烯氯甲基化反应不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催化 表面活性剂 有机电解质 疏水相互作用 聚苯乙烯 氯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